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左右长御贺卞夫人曰:“将军拜太子,天下莫不喜,夫人当倾府藏以赏赐。”夫人曰:“王自以丕年大,故用为嗣。我但当以免无教导之过为幸耳,亦何为当重赐遗乎!”长御还,具以语操,操悦,曰:“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最为难。”
左右长御向卞夫人祝贺说:“曹丕将军被立为太子,天下人没有不欢喜的,夫人应该把府中所藏财物都拿来赏赐大家。”夫人说:“魏王只因为曹丕年长,所以立他为继承人。我只应以庆幸免去了教导无方的过失罢了,又有什么理由要重重赏赐别人呢!”长御回去,把夫人的话全告诉了曹操,曹操很高兴,说:“怒时脸不变色,喜时不忘记节制,原本是最难做到的。”
2.曹丕杀弟文言文《三国志》,曹操长子曹丕,见兄弟子建,七步成文,恐怕夺帝位,以此曹丕要谋害其弟。
一日曹丕赶兄弟到御马监边,拿住兄弟道:“兄弟,人人道你七步成文,你今日赠我一诗。如好,就饶你性命;若不好,你一命难保。”
子建双膝跪下道:“哥哥把甚为题 ”曹丕道:“就把马料为题。”子建作诗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诗分明相关二意,说着那哥哥谋他性命。
咳!人不知道的只说我与兄弟不和,元来古人亦如此!(旦上)【前腔】今朝我夫不沉醉,独坐书斋看古书。前去问因依,忠言劝愿回心意。
(见介)员外万福。(生)院君拜揖。
(旦)不知员外在此看什么书 (生)把《通鉴》在此看。(旦)看到那里了 (生)看到《三国志》曹丕见兄弟子建七步成文,恐夺天下,以此谋害兄弟。
院君,人只说我与兄弟不和,你看古人尚多如此,何况于我 (旦)员外看《三国志》曹丕,何不看楚昭王倒贤慧 (生)如何见得楚昭王贤慧 (旦)这是《春秋传》上的故事。(生)你且道来。
(旦)那楚昭王呵!【绛都春序】平生恋色,有忠臣伍奢,直谏获罪。伊儿伍尚,入朝齐杀取。
有次子伍员,不肯赴召,欲报父兄之冤。子胥奔走吴国里,借兵马投入楚地。
两军交战鸣鼙,金鼓震动天地。(生)不知那一国胜 那一国败 【降黄龙】(旦)吴国兵强,遂起兵征战,楚国难敌。
昭王败走,到楚江无渡,心下踌躇。(生)那时节怎么了 (旦)昭王正在忧疑之际,移时见一艄子,驾一叶扁舟来至,救昭王御弟夫人太子离去。
(生)楚昭王、御弟、夫人、太子上船,却如何了 (旦)船到半江之中。【前腔】俄然风浪滔天,荡却船儿把身不住。
船艄奏启告我王,请一位疏者落水。船艄奏曰:“告我王,小船不堪重载,况风浪太急,告我王,请一位疏者落水,”昭王曰:“船内寡人、御弟、夫人、太子四人,皆是我亲,那一位是疏者 ”船艄曰:“若不请一位下水,恐害一船性命。”
当时有御弟欠身而起:“小巨情愿下水。”昭王扯住衣袖道:“御弟不可,不可!兄弟手足之义,如何使得!”当时夫人欠身而起道:“子童情愿下水。”
那昭王就无语。夫人欠身而起,奈顷刻天惨云迷,似落花趁着流水,悠悠大江东去。
(生)夫人下了水,后来怎么 (旦)夫人下水之时,风浪又急,船艄再奏:“小船不堪重载,再请一位疏者下水。”有御弟欠身而起曰:“小臣情愿下水。”
昭王扯住道:“不可!不可”当时太子欠身而起:“小臣情愿下水。”那昭王就无语。
【黄龙滚】太子泪双垂,太子泪双垂,投入江儿水。风静浪平,楚王登岸离船去。
暗忆太子,偷弹珠泪,投西楚往晋国奔逃去。(生)楚王上岸去了,后来又怎么 (旦)楚国有一大夫,姓申,名包胥。
此人投了秦国,借兵救主。秦国不肯借兵,这包胥就在城下哭泣了七日七夜,哭得眼中流血。
秦国见此人有忠孝之心,当时点起精兵,借与包胥,来救楚昭王。【前腔】身与申包胥,身与申包胥,领着精兵至,来救昭王,遂与吴军相迎敌。
两国争战,杀吴军退,群臣会请昭王回朝去。(生)楚昭王到朝内却如何 (旦)楚昭王到朝内呵,【前腔】再整旧华夷,再整旧华夷,重睹江山丽。
满朝朱紫,依旧还朝内。再立妃子,安居宫里,俄然又生太子昭王喜。
昭王到朝内,大排筵宴,聚会群臣。饮宴已后,昭王曰:“寡人曾记过楚江风浪太急之时,船艄两次奏曰:‘小船不堪重载,请一位疏者下水。
有御弟两次欠身而起,曰:‘小臣愿下水。’寡人扯住道:‘不可。
’有夫人、太子下水,其船方稳,才保得寡人过了楚江。如今回到朝内,重立妃子,又生太子。
寻思起来,妻子易得,兄弟难得!”【前腔】妻子易得之,妻子易得之,兄弟难轻弃。若还死去时,算来难得重相会。
两班文武,山呼声沸,扬尘罢舞蹈毕,皆欢喜。【尾声】一时楚国封登位,万民乐业太平时,致使流传作话儿。
(贴捧茶上)【引子】生居画阁兰堂里,忽听院君言语。千般百计,只为员外不听取。
员外、院君请茶。(生)我不要,送与院君。
他说了这半日,口干舌燥,正用得在那里。(贴)院君在此看什么书 【普天乐】(旦)看一本楚昭王真贤慧,弃妻子怜兄弟。
伊不念共乳同胞,割舍赶他出去。念小叔真狼狈,我夫哀怜回心意,破窑内收取兄弟回归,同享富贵。
效昭王爱亲,休学曹丕。(贴)员外看的是什么书 【前腔】(生)偶因观《三国志》,曹操子曹丕的,因兄弟广记多才,七步已成诗句。
兄妒忌恐怕他夺位,定计施谋杀兄弟。我端详细察因依,兄杀弟有理。
曹丕见识,正合着我意。【前腔】(贴)告官人听咨启,岂不晓其中意 我娘行贤达聪明,提说故事比喻。
曹丕妒忌休学取,愿学昭王怜兄弟。望员外息怒停嗔,从是改非。
赛过关张,到底都是乔的。(生)院君只说眼前话。
(旦)官人,愿学楚昭王,休学曹丕。(贴)员外,曹丕、楚昭王都不须提起,昨日奴家到书房中,看见一本书且是好。
(生、旦)见什么书 (贴)昔日有一人姓王,名祥,其弟王览。王祥是前娘之子,王览是后母之儿。
有继母朱氏,信听奶娘谗言,要害王祥,令王祥到海州卖绢前去。有王览收租回来,不见了王祥,问其妻。
妻曰:“你哥哥。
3.文昭甄皇后文言文翻译文昭甄皇后(182或183-221)即甄宓,中山无极人,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皇后。
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汉太保甄邯之后,世吏二千石。父亲官至上蔡令。三岁失父,九岁喜书,视字辄识。经常用兄笔砚, 并表示要知书学理,认识前世成败得失。后来时逢天下兵乱,百姓们皆卖金银珠玉宝物,可她家里储存了不少谷物宝贝。当时年仅十余岁的她对母亲说:“当今天下大乱,我们留着这些宝贝不仅无用,反而会招来杀身之祸,还不如把它们拿出来分给邻里乡亲,广为恩惠。”举家称善,便听从了她的意见。建安年,袁绍为次子袁熙纳之。熙出为幽州,甄氏独自留在冀州。曹军将冀州踏平,曹丕将她纳于邺,有宠,生曹睿(明帝)及东乡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曹丕即王位,六月,南征,后留邺。黄初元年十月,曹丕灭汉。汉亡之后,山阳公(原汉献帝)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甄后从此失意,有怨言。文帝曹丕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甄皇后不仅贤德,而且文才出众,留有《甄皇后诗选》,其中的《塘上行》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甄氏 - 简明演义传记
甄氏初期嫁与袁绍次子袁熙,袁熙带兵出外征战,留下甄氏独身照顾婆婆,袁氏败亡后,曹操之子曹丕见其美艳动人,便纳为己有。黄初年间,魏文帝曹丕新纳的宠妾郭后栽赃甄后,诬陷她埋木偶诅咒文帝。文帝曹丕大怒,将甄后赐死。
甄氏 - 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魏后妃之家,虽云富贵,未有若衰汉乘非其据,宰割朝政者也。鉴往易轨,于斯为美。追观陈髃之议,栈潜之论,适足以为百王之规典,垂宪范乎后叶矣。---《三国志.魏书.后妃传》
4.求曹丕《典论·自叙》全文~谢谢《典论·自序》
初平之元,董卓杀主鸩后,荡覆王室。是时四海既困中平之政,兼恶卓之凶逆。家家思乱,人人自危。山东牧守,咸以《春秋》之义,卫人讨州吁于濮,言人人皆得讨贼,于是大兴义兵。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卓遂迁大驾,西都长安。而山东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并。会黄巾盛于海岳,山寇暴于并冀。乘胜转攻,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百姓死亡,暴骨如莽。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夫文武之道,各随时而用。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旅之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厌。建安十年, 始定冀州,(氵岁)貊贡良弓,燕代献名马。时岁之暮春,句芒司节,和风扇物,弓燥手柔,草浅兽肥,与族兄子丹,猎于邺西终日,手获獐鹿九,雉兔三十。后军南征,次曲蠡,尚书令苟彧奉使犒军,见余,谈论之末,彧言:“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余言执事未睹夫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也。彧喜笑曰:“乃尔。”余曰:“将有常径,的有常所,虽每发辄中,非至妙也。若夫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弯,所中必洞,斯则妙矣。”时军祭酒张京在坐,顾彧拊手曰:“善。”予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 唯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于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之,精熟。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言将军法非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固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芋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 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剿,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伎,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夫事不可自谓己长。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楯为蔽木户。后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于狭路,直决耳。余于他戏弄之事少所喜,唯弹棋略尽其巧,少为之赋。昔京师先工有马合乡侯、东方安世、张公子,常恨不得与彼数子者对。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难吾与袁伯业 耳。余是以少涌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所著书论诗赋,凡六十篇。至若智而能愚,勇而能怯,仁以接物,恕以及下,以付后之良史。
5.求曹丕的《典论自叙》译文,谢谢了初平之元,董卓杀主鸩后,荡覆王室。
是时四海既困中平之政,兼恶卓之凶逆。家家思乱,人人自危。
山东牧守,咸以《春秋》之义,卫人讨州吁于濮,言人人皆得讨贼,于是大兴义兵。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
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卓遂迁大驾,西都长安。
而山东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并。会黄巾盛于海岳,山寇暴于并冀。
乘胜转攻,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
百姓死亡,暴骨如莽。余时年五岁。
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
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
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
夫文武之道,各随时而用。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旅之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
日多体健,心每不厌。建安十年, 始定冀州,(氵岁)貊贡良弓,燕代献名马。
时岁之暮春,句芒司节,和风扇物,弓燥手柔,草浅兽肥,与族兄子丹,猎于邺西终日,手获獐鹿九,雉兔三十。后军南征,次曲蠡,尚书令苟彧奉使犒军,见余,谈论之末,彧言:“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
余言执事未睹夫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也。彧喜笑曰:“乃尔。”
余曰:“将有常径,的有常所,虽每发辄中,非至妙也。若夫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弯,所中必洞,斯则妙矣。”
时军祭酒张京在坐,顾彧拊手曰:“善。”予又学击剑,阅师多矣。
四方之法各异, 唯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于京师。
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之,精熟。
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
余与论剑良久,谓言将军法非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固求与余对。
时酒酣耳热.方食芋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 三中其臂。左右大笑。
展意不平,求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
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剿,正截其颡。
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
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伎,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夫事不可自谓己长。
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楯为蔽木户。
后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不知所出。
先日,若逢敏于狭路,直决耳。余于他戏弄之事少所喜,唯弹棋略尽其巧,少为之赋。
昔京师先工有马合乡侯、东方安世、张公子,常恨不得与彼数子者对。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难吾与袁伯业 耳。
余是以少涌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
所著书论诗赋,凡六十篇。至若智而能愚,勇而能怯,仁以接物,恕以及下,以付后之良史。
6.文言文《三国志辛毗传》翻释译文: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人。
魏文帝登基后,想迁移冀州的十万户人家去充实河南。当时连年蝗灾,百姓饥饿,各部门都以为不可以这样做,可是文帝决心很大。
辛毗与大臣一起上朝求见皇上,文帝知道他们想进谏,便表情严肃地接见,他们都不敢说话。辛毗说:“陛下想迁移户口,这个主意是怎么提出的呢”文帝说:“你认为我迁移户口不对么?”辛毗说:“确实认为不对。”
文帝说:“我不跟你一起议论。”辛毗说:“陛下不以为我没有才能,安置我在身边,让我杂在谋议之官的行列里,怎么能不和我议论呢?我所说的不是私事,而是国家的忧虑,怎么能对我发怒呢?” 文帝不回答,起身往宫里走;辛毗跟上去就拉住他的衣襟,文帝就用力甩动衣服不回来。
过了很久才出来:“佐治,你拉我为什么那么急迫呢?”辛毗说:“如果迁移户口的话,既失去了民心,又没有粮食给他们吃。”文帝就迁移了原计划的一半。
明帝登基后,进封辛毗为颖乡侯,食邑三百户。当时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为明帝所信任,掌管决定朝政,大臣们没有谁不与他们往来友好,可是辛毗不与他们交往。
冗从仆射毕轨上表说:“尚书仆射王思是专心勤奋的老吏,但是忠直谋略不如辛毗,辛毗应该代替王思。” 明帝就拿这件事咨询刘放、孙资,刘放、孙资回答说:“陛下任用王思,确实是想看到他尽力效劳,不是看重他的虚名。
辛毗确实忠诚耿直,然而性情刚愎专断,这是圣上考虑时应当详加考察的。”于是不任用他,让他出京做卫尉。
明帝回答说:“两个敌人没有消灭却兴建宫室,这是直言进谏的人树立名声的机会。王者的都城,应当趁着百姓劳苦的时候同时建造,使后代的人不能再扩大,这是萧何为汉代谋划的策略。
现在你是魏国大臣,也应该懂得这个大道理。”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兵渭南。
明帝于是用辛毗做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全军都整齐严肃,听从辛毗的节制调度,没有人敢违犯。诸葛亮死了以后,他又回去担任卫尉。
死后,赐给谥号肃侯。原文: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瞿人也。
毗随兄评从袁绍。及袁尚攻兄谭于平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
时太祖将征荆州,次于西平。毗见太祖致谭意。
太祖谓毗曰:“谭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袁氏本兄弟相伐,加以早蝗,饥馑并臻,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
方今二袁不务远略而内相图,可谓乱矣。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
太祖曰:“善。”乃许谭平。
表贼为议郎。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之河南时连煌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
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
帝送徙其半。黄初五年,文帝欲大兴军征吴,毗谏曰:“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
今天下新定,宜息民力,修范蠡之养民,法管仲之宽政。”帝曰:“如卿意,更当以虏遗子孙邪?” 帝方修殿舍,百姓劳役,毗上疏曰:“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而孙权市马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
备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官室大兴。唯陛下为社稷计。”
帝乃止。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渭南。
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宣王数数欲进攻,毗禁不听。
六军皆肃,莫敢犯违。扩展资料:本文重点词语解释:1、节钺:符节多是帝国权力的象征,如朝廷任命的外交官、或是军官用以调兵遣将,或是官吏以之代天巡狩、行使皇帝诏敕的。
《称谓杂记》:“俗说武王钺杀飞廉、恶来,故君以赐钺以事军法,如后之势剑也。”2、牵裾而谏:说解:牵裾即拉住衣襟,又作“引据”。
“牵裾而谏”是说侍中辛佐治刚正不阿,向魏文帝曹丕直言进谏的故事。文帝无辞可答,起身入内以避之,他跟在后面拉住衣襟据理力争。
后常以“牵裾”或“牵裾而谏”比喻直言苦谏。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诗云:“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别歆。”
3、持节:持节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í jié,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官名;保持节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节钺 百度百科-牵裾而谏 百度百科-持节 。
7.求此段曹丕 列异传译文楚国干将、莫邪夫妇二人,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怒,想杀他。剑有雌雄二柄。妻子怀孕快生产了,丈夫对她说:“我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王怒,我去一定被杀掉。你生下的孩子如果是男的,长大后,告诉他:‘出房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拿着雌剑去见楚王。王大怒,叫他合套。剑本是两柄,一雄一雌,雌剑来雄剑不来。王怒,把干将杀掉了。
莫邪生下的儿子叫赤。后来长大了,问他母亲:“我父亲在哪里?”母亲说:“你父亲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怒,把他杀了。他走时嘱咐我告诉你:出房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儿子出房,往南看没有山,只见堂前松柱下有一磨剑石,就用斧头砸开它的脊背,得到雄剑,早晚都想谋刺楚王。
楚王梦见一个小儿,眉间广阔,约一尺宽,说要报仇。楚王悬千金重赏捉拿。赤听了,逃走,跑进山里悲歌。碰到一位客人,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哭得这样伤心?”赤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了我的父亲,我想报仇!”客人说:“听说楚王以千金重赏购买你的脑袋,请把你的脑袋和剑都交给我,我为你报仇。”赤说:“太好了!”于是自刎,双手捧着脑袋和剑,一并奉上。尸体僵立。客人说:“我决不辜负你!”这样,尸才仆倒。
客人提着赤的脑袋去见楚王。楚王大喜。客说:“这是勇士头,应当用汤锅煮”楚王照办煮头。三天三夜也煮不烂。头跳起好高,张开眼睛大怒。客说:“晕小孩头煮不烂,请大王亲自到锅边一看,就一定烂了。”楚王立刻走拢,客用剑斩王,王的脑袋掉进汤里;客也砍掉自己的头,头也掉进汤里。三个脑袋都煮烂了,没法分辨。于是倒掉汤,把煮烂的肉一齐埋葬,通称“三王墓”。
8.《曹规萧随》文言文翻译惠帝二年,萧何死了,曹参听说了这个消息,告诉舍人:“赶快治办行装,我将要进入国都当相国。”待了没有几天,使臣果然召曹参回去。曹参当初地位卑微时,跟萧何友好,等到做了将军、相国,两人有了隔阂。到萧何将死的时候,所推荐的贤相只有曹参。
曹参接替萧何做汉朝的相国,所有的事务都没有改变的,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选拔郡和封国的官吏:呆板而言语钝拙、忠厚的长者,就召来任命为丞相史;说话雕琢、严酷苛刻、想竭力追求名声的官吏,就斥退赶走他。
日夜喝醇厚的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见到曹参不做事,来的人都想说话。来到的人,曹参就把醇厚的酒给他们喝,一有空,官员们想要有话说,曹参又让他们喝酒,喝醉以后才离开,始终不能进说,认为这是常规。相国官邸的后园靠近官员的住处,官员每天饮酒唱歌呼喊,曹参的随从侍吏厌恶他们,但不能对他们怎么样,就请曹参到园中游玩,听见官员酒醉唱歌呼喊,随从侍吏希望相国召来他们制止他们,曹参竟反而取来酒设座唱起来,也唱歌呼喊跟他们彼此呼应唱和。曹参见到别人有小过错,一心给隐藏遮盖,相府中没发生过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任中大夫,惠帝责怪相国不治理国事。曹窋休假(洗沐:古时指官员休假)以后回去了,乘机进言,按照惠帝的话劝谏曹参。曹参愤怒,用竹板打了曹窋二百下,说:“赶快入朝侍奉皇帝,天下的事不是你应当谈论的。”到了朝拜时,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给曹窋处罚呢?先前是我让他劝谏你的。”曹参摘下帽子谢罪说:“陛下自己考察和高皇帝比哪一个圣明英武?”皇上说:“我怎么敢与先帝比呢!”曹参又说:“陛下看我的能力和萧何比哪一个更强?”皇上说:“你好像赶不上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正确。况且高皇帝和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现在陛下垂衣拱手(指无为而治),我这样一类人恪守职责,遵循前代之法不要丢失,不也可以吗?”惠帝说:“好,你歇着去吧。”
9.三国:得宠的曹植为何败给曹丕才艺固然重要,但器识更重要。
换言之,性格和修养是决定性的因素。器量狭隘、性格浮躁、见识短浅的人即使才高八斗,在官场上也必然是失败者。
如大才子曹植在文坛上傲视同侪,深得其父曹操的赏识和宠爱,离太子之位只有一步之遥,但最终还是跑不过其兄曹丕,被曹丕捷足先登。究其原因,正是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饰”,被人抓住痛脚;而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扬长避短,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最终荣登太子之位。
曹操选择继承人 长时间犹豫不决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曹操乘时而起,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打败袁绍,扫平乌桓,镇压燕地,虽不能统一中国,但已无人敢与他争锋。
到了晚年,曹操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新朝廷”,他自己不好意思当皇帝,把改朝换代的“重任”交给子孙后代。所以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周文王拥有天下三分之二仍臣服商朝,到他的儿子周武王才灭商建立周朝,曹操想当周文王,那么由谁来当周武王呢?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曹操犹豫了很长时间。曹操早年娶一妻两妾,妻丁夫人无子,妾刘氏生曹昂,卞氏生曹丕、曹彰、曹植、曹熊。
曹操“使丁夫人母养昂,昂死于穰,丁夫人哭泣无节,操怒而出之,以卞氏为继室”。这样的话,曹操的继承人自然就在卞氏所生的四个儿子之中选择了。
在四人当中,曹熊年幼,曹彰“好为将”,明确表示过对太子之位不感兴趣,只有曹丕和曹植两人进入“决赛”。建安二十一年(公元115年),曹操晋爵为魏王,曹丕和曹植争太子之位进入了决定性阶段。
曹植优势:性机警多艺能才藻敏赡 曹植“性机警,多艺能,才藻敏赡”,在“机警”方面和曹操小时候很像,曹操喜欢文艺,曹植在文艺方面的才能几乎无人能及,所以深得曹操喜爱,有立曹植为太子的想法。丁仪也是才子,曹操曾经想把一个女儿嫁给他,曹丕嫌丁仪瞎了一只眼睛,极力反对,曹操只好作罢。
丁仪因此怨恨曹丕,与弟丁廙及丞相主簿杨修谋立曹植为太子,多次在曹操面前称赞曹植的才华,劝曹操立曹植为嗣 曹丕优势: 曹昂死后成曹操嫡长子自古以来,由长子继承父业都是理所当然的。曹操曾秘密征求大臣意见。
尚书崔琰认为:“《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尚书仆射毛玠认为:“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东曹掾邢颙说:“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愿殿下深察之。”
崔琰所说的“五官将”即曹丕,当时曹丕任五官中郎将。后来,曹操召来太中大夫贾诩,屏退左右,问贾诩应立谁为太子。
贾诩默然不对,曹操急了问:“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贾诩说:“属有所思,故不对耳。”曹操又问:“何思?”贾诩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曹操一听哈哈大笑,已知贾诩倾向于谁了。袁本初即袁绍,刘景升即刘表。
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袁绍偏爱小儿子袁尚。
袁绍死,未立嗣,逢纪、审配与袁谭不和,伪造遗命立袁尚为主,结果造成袁氏兄弟分裂,袁谭、袁尚互相攻杀,被曹操消灭。刘表有两个儿子:刘琦、刘琮。
刘表先是偏爱刘琦,后来又不喜欢他,死前立刘琮为嗣,刘琦十分失落,曹操南征,刘琮投降,但刘琦投靠刘备,兄弟俩分道扬镳。贾诩提醒曹操要吸收袁绍和刘表在选择继承人时的经验教训,虽然没有明言立谁为太子,但意思十分明确,一是要及时立嗣,二是要立嫡长子,避免以后产生祸害,曹操当然明白他的意思。
第一回合:送父出征争出风头 有一次曹操出征,出发前曹丕、曹植两兄弟在路旁相送。曹植当场为父亲歌功颂德,出口成章,文辞华丽,在场所有人听了无不佩服曹植的才华,曹操也很高兴,觉得曹植很有出息。
曹丕看到这个场面,感到很失落,不知如何表现才能赢得父亲的欢心。这时,他的谋士吴质在他耳边悄悄说:“王当行,流涕可也。”
曹丕马上醒悟,在曹操出发的时候,泪流满面而拜,作出一副生离死别、依依不舍的样子。他的这一举动感动了所有人,“操及左右咸欷歔”,大家都觉得曹植虽文辞华丽,但诚心不及曹丕。
第二回合:兄弟之间互相陷害 有一次,曹丕请吴质到家商量对策。为了不引起曹操的注意,曹丕叫人把吴质藏在车上的大簏里进入家中,结果被曹植的谋士杨修看见了。
杨修马上跑到曹操面前打小报告。这一次曹操来不及派人追查真假。
曹丕害怕,吴质说:“不用怕,我有办法。”第二天,吴质让人用大簏装绢到曹丕处,杨修又打小报告,曹操马上派人搜查,发现里面只有绢没有人,于是曹操怀疑杨修有意陷害曹丕。
最终结果:曹植虽然才华出众,但“任性而行,不自雕饰”,常有不合规矩的举动。有一次喝多了,乘车马行至邺宫司马门,喝令守门者开门而出,司马门只有曹操出门才能打开,曹操知道后,勃然大怒,把曹植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另外,曹操提倡节俭,不准妇女穿绸衣。一次,曹操在铜雀台上看见曹植的妻子穿着绣花的绸衣在园林中游逛,马上下令赐死。
曹植的妻子违背禁令,被曹操责备治家不严。曹丕深知古今文人有“不护细行”的通病,所以在日常生活小心谨慎,矫情自饰,让对方抓不到自己的把柄。
对曹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