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现在人都提端午节,很少有人说起大端午,其实,大端午的历史渊源也十分久远。 南宋庄季裕《鸡肋集》说:湖北以五月十五日为大端午节,五月五日小端午节。在大端午节这天澴河镇要举行盛大的龙船竞渡的文娱体育活动,称之为“龙船会”。全镇男女老少扶老携幼前来观看。参赛者是来自东、西、南、北街巷以及周边湖垸水乡所组成的船队。以澴河西码头附近的龙王庙岸边为起点,经过澴河北岸的水府庙至南门码头为终点。每舟人数相等,穿着红衣绿裤,由一人鸣钲击鼓,其余人按击鼓声划桨,动作一致,舟行如飞。孝感城区民谚云:“听鼓下桡,船儿直飙。”岸上观众呐喊助威。到终点,鞭炮齐鸣,响彻澴天。流行于孝感城区民谣《龙船会上看龙船》不仅记述了孝感城区龙船会赛船所经过的具体线路,而且更是体现了孝感民众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充满了崇敬之情:
五月盼十五,敲锣又打鼓,
龙船会上划龙船,划过龙宫府。
屈大夫上岸来,龙船接喏(方言您)回故土。
流行于孝感城区《看龙船》民谣,便是龙船会热闹场面的生动写照:
五月端阳划龙船,人山人海女追男,哥哥船头划头桨,妹妹心里像琴弹,使劲帮腔喊号子,阳伞杵得稀巴烂!
由此看来,大端午,在当时的是十分重要的节日啊!
2.翻译 文言文《端午》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节日端午节。
每到这天,人们就用艾草编出一个假人,并用蒲棒削尖成剑形,挂在门上用来驱鬼镇宅。焚烧香草,喝雄黄酒以为驱邪怯病。
大家又吃粽子,聚在一起赛龙舟。据说这些习俗是为了祭奠屈原。
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文采卓然,引起同僚的嫉妒排挤,于是在泊罗江投水自尽。后人们赛龙舟就是为了招屈原的魂魄。
吃粽子并将粽子扔进江中也是为了祭奠屈原。粽子是用箬竹叶包裹糯米,然后用五彩线绑缚二制成的一种食品。
箬竹叶与五彩线是蛟龙所害怕的,粽子投入水中蛟龙不敢吃掉。以上的这些习俗,虽然不是一定要掌握的知识,但也是关心风土人情的学者应该知道的学问。
3.有关端午节的文言文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4.古文 金山竞渡 翻译一、译文:西湖的龙舟比赛我看过十二三次,己巳年在秦淮河观看过,辛未年在无锡观看过,壬午年在瓜州和金山寺观看过。西湖的龙舟竞渡,最好看的是竞渡的人,无锡竞渡也是如此。秦淮河有灯船却没有龙船,而龙船没有什么地方比得上瓜州,而看龙船比赛也没有哪个地方可以和金山寺的龙舟竞赛相比。
瓜州龙船有一二十只,在龙船的船头船尾雕凿刻画,表现出龙愤怒的样子;龙船两边坐着二十个人手里都拿着大船桨,展示人的剽悍精神;龙船的中部架设彩色的船篷,船前后张挂旌旗绣伞,一派华丽绚烂的景象;敲锣打鼓,节奏鲜明;船艄后面摆放着一架武器,锋利无比;龙头上一个人表演倒足竖立,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龙尾上悬挂着一个小孩,惊险刺激。
从五月初一到五月十五,每天都安排在不同的地方进行竞赛。五月初五端午节那一天龙舟从金山寺出发,同时也有龙舟从镇江出发。惊涛骇浪、水沫横飞,群龙竞相格斗,偶尔有龙舟翻到漩涡里,水手们就迅速地把船拉出漩涡,缓慢地行驶出来。金山上观看比赛的人围拢簇拥,隔着江在两边岸上观望,像蚂蚁、蜜蜂样聚集在一起,蠢蠢欲动。天黑的时候,江边有上万只小船开动起来,两岸人群嘈杂,像开水一样翻涌沸腾。
二、原文:
《金山竞渡》出自 明末 张岱《陶庵梦忆》
看西湖竞渡十二三次,己巳竞渡于秦淮,辛未竞渡于无锡,壬午竞渡于瓜州,于金山寺。西湖竞渡,以看竞渡之人胜,无锡亦如之。秦淮有灯船无龙船,龙船无瓜州比,而看龙船亦无金山寺比。
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旁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篷,前后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后列军器一架,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敁敠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