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明史列传 第七十五译文 急!!!!!你贴原文啊。
是不是这个
马中锡,字天禄,(河北)故城人。父亲名伟,是唐府长史,因为直言进谏得罪了唐王,被戴上刑具送往京师,家人都受到牵连。马中锡因为年幼,才得以幸免。马中锡就到巡按御史处(诉冤),御史就把这情况向唐王报告了,唐王释放了他一家。又陪母亲到京师各处诉冤,父亲终于洗清冤枉,最终当了处州知府。
马中锡在成化十年参加乡试考第一,第二年成进士,被授予刑科给事中的职务。万贵妃的弟弟万通骄横跋扈,(马中锡)两次上疏斥责他,结果马中锡两次受杖责。公主侵占京城附近老百姓的田地,马中锡判她归还百姓。又曾弹劾汪直违命骄横之罪。马中锡历任陕西督学副使之职。
弘治五年,马中锡被召为大理右少卿。(当时)南京守备太监蒋琮与兵部郎中娄性、指挥石文通相互攻击,连累数百人,派官员调解,双方都不服。马中锡偕同司礼太监赵忠等一同去(处理这事),调查得到真实情况。娄性被除官名,蒋琮被抓进监狱获罪。马中锡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作抚宣府的巡抚。外寇曾侵犯边疆,(马中锡)督军打败了敌人。因为身体的原因归回,内外都受到称赞。
武宗即位后,马中锡被起用做辽东巡抚,让军队(没有打仗时)就屯田(种地),还弹劾了镇守太监朱秀私购官店、霸占马市等罪行。正德元年回京历任兵部左右侍郎之职。(当时)刘瑾正在得志的时候,他的党羽朱瀛虚报边功达几百人之多。尚书阎仲宇认可了这件事,马中锡不认可。刘瑾因此很恨(马中锡),请旨意让马中锡改任南京工部之职。第二年冬,逮捕马中锡下诏狱,戴上刑具送往辽东,指责并要他赔偿所收的腐烂粟米。过了一年后事情才弄清楚,马中锡被放还为一般百姓。到刘瑾被杀时,马中锡被起用做大同巡抚。马中锡为官廉正,不管在哪个地方都能革除旧弊任劳任怨,所以(为官)有好名声。
(这年)六月三日,贼人刘六(名宠,其弟刘七,名宸)等起来造反,攻陷城池杀死官吏。马中锡(与张伟)等人奉皇命出师(征讨),先在彰德打败了贼人,不久又在河间地打败了他们,(因此,马中锡)被提升为左都御史。可是当时贼兵气焰正盛,(先去的)几个将领大都胆小懦弱,没有谁能挡住贼人的锐气,有的反而和他交结。参将桑玉曾在文安村中与贼兵相遇。贼人刘宠、刘宸被围困紧急,跳到百姓家的楼上,准备自杀。(因)桑玉平素接受过贼送的财物,攻贼兵不急。过了一段时间,贼将彦名手持大刀来到,杀伤几十个人,大声呼喊着到了楼下。刘宠、刘宸知道的救兵来了,出来,射死了几个人。桑玉大败(而归)。马中锡虽然有声望,但不熟悉战事。见贼兵强大,诸将怯懦,估计不能攻破贼兵,就商议招安慰抚。说是贼人本是良民,由于酷吏宁杲与宦官贪黩所逼(才造反),如果以诚心待他们,可以不战而使他们来降。可是朝廷认为京军太弱小,打算调发守边疆的兵(来攻打)。马中锡想打,可是兵没有集中,想招抚,可是贼兵有时同意有时不同意,始终拿不定主意。因此,诽谤马中锡的话很多,说他因为家乡的缘故放纵贼兵。言官交相弹劾他,皇上下诏严查他的责任。马中锡还是坚持用自己的说法请求皇上。兵部尚书何鉴说“贼兵果真解甲就免死,如果不是这样,不要被他们所诳骗”。这以后刘宠等始终不肯投降,就派侍郎陆完率领军队,召回马中锡、张伟。
先前,马中锡接受皇命讨伐贼兵时,大学士杨廷和对杨一清说:“他是读书人,不值得给此重任。”最终没有成功,被捉入监狱判成死刑。
(原文)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威见宫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劫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威惶惧,免冠顿首。上曰:“谢已晚矣。”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译文)苏威字无畏,京兆府万年县人。高颍多次称他贤能,高祖也一向重视他的名望,就征招他。到了之后,高祖请他进卧室,跟他交谈,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太子少保,不久又让他兼作纳言、民部尚书。苏威上书陈情辞让,高谊下诏说“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苏威才没有推辞。当初苏威的父亲在西魏任度支尚书,因为国家资财不足,制定了征税的法令,被认为很重。不久苏威的父亲就感叹说:“现在做的就如同拉紧弓弦,不是平常时代的法令制度,后代的君子,谁能够放松它呢?”苏威听到了这些话,常常把这作为自己的责任。到了此时,苏威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劳役,致力于采用较轻的制度,皇上全都听从了他。苏威见到皇宫中用白银作帷幔的钩子,就极力陈说节俭的美德来告诫皇上。皇上为此而改变了神色,对于旧有的雕琢文饰的器物,全都命人清除毁坏。不久又兼任了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任的官职全部依旧。治书侍御史梁毗认为苏威兼任五个职务,贪恋于繁多的权位,没有举荐贤能代替自己的心思,就上表极谏弹劾苏威。皇上说:“苏威早晚勤勉不懈,有远大的志向,在举荐贤能方面有些缺点,为什么要急忙地逼迫他呢!”于是就对朝中的大臣说:“苏威没有遇到我,就没有办法施行他的见解;我没有得到苏威,又靠谁来实行我的主张?杨素才辩,天下无双,至于说到古今得失,帮助我宣扬教,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他就是这样被看重。隋朝接续于战争之后,法令规章杂乱混杂,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法令的标准、样式,大多是苏威制定的,世人都认为他有才能。国子博士何妥上奏揭发苏威和礼部尚书卢恺等人相互勾结,成为朋党,皇上就命令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人共同处理这个案件,所揭发的事情都得到了验证。皇上拿《宋书·谢晦传》中有关朋党的史事让苏威阅读。苏威害怕,脱下了官帽叩头认错。皇上说:“认错已经晚了。”于是就免除了苏威的官职和爵位。由于苏威而获罪的有名的士人有一百多人。
69、
①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谋政》
虽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胜负各一半
②日出江花红胜火。此时无声胜有声。
日出时江水红的和火一样。
这个时候没有声音胜过了有声音。
③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
我看这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④悲不自胜。《柳毅传》 沛公不胜杯勺。《鸿》
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
⑤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如不能举。《鸿》
杀人唯恐不能杀完,对人用刑唯恐不能用尽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
后世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本来的情况,哪里说得清楚呢
70、
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
都是遭遇不幸的人,如今在此相逢,又何必在乎我们似曾相识呢.
②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
媳妇听见马蹄声,赶紧穿上鞋子就出来迎接
③鄙夫寡识。《东京赋》张衡
我见识少
④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
于是笑着说:“你知道这个吗?”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zhì)
你要记住 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⑤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zhì)
71、
①使人奉璧拜送书于秦。《廉》
派人将和氏璧送到秦国
②揉使之然也。《劝》
是因为经过烤弯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
不可以偏私,让朝廷内外的法度不一样
③不能母驱使,及时相谴归。《孔》
我既然担当不了您家的母使唤,趁早把我送回娘家去
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
这时做苏州巡抚的人是魏忠贤的党羽,周先生被捕是他主使的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
寻求可以派去出使秦国的人
⑥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或未易量。《六》
假如那三个国家爱惜自己的国土,齐国人不依附于秦国……或许不是这样的
4.69.70.71.求文言文翻译句子69、①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孙子·谋政》 虽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胜负各一半②日出江花红胜火。此时无声胜有声。
日出时江水红的和火一样。这个时候没有声音胜过了有声音。
③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 我看这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④悲不自胜。
《柳毅传》 沛公不胜杯勺。《鸿》 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⑤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如不能举。
《鸿》 杀人唯恐不能杀完,对人用刑唯恐不能用尽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 后世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本来的情况,哪里说得清楚呢 70、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 都是遭遇不幸的人,如今在此相逢,又何必在乎我们似曾相识呢.②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 媳妇听见马蹄声,赶紧穿上鞋子就出来迎接 ③鄙夫寡识。
《东京赋》张衡 我见识少④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于是笑着说:“你知道这个吗?”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zhì) 你要记住 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啊⑤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记王忠肃公翱事》(zhì) 71、①使人奉璧拜送书于秦。《廉》 派人将和氏璧送到秦国 ②揉使之然也。
《劝》是因为经过烤弯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 不可以偏私,让朝廷内外的法度不一样 ③不能母驱使,及时相谴归。
《孔》 我既然担当不了您家的母使唤,趁早把我送回娘家去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 这时做苏州巡抚的人是魏忠贤的党羽,周先生被捕是他主使的⑤求人可使报秦者。
寻求可以派去出使秦国的人⑥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或未易量。《六》假如那三个国家爱惜自己的国土,齐国人不依附于秦国……或许不是这样的。
5.求文言文启蒙读本73——75全翻译73.王羲之学书译文: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
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
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
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
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
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智慧。”
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74.孟母三迁译文: 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75.梁山伯与祝英台:祝英台女扮男装,到学校读书,与梁山伯成为同学。在一起读书三年,两人感情很好。
学业完成后,英台准备回家,山伯送她。途中英台对山伯说,家里有一个妹妹,今年刚满28,贤淑而且很有才华,要帮妹妹做媒,山伯同意了。
第二年,山伯到英台家看望,见到英台穿着女装,便明白了先前说的都不是真的,所谓的妹妹,就是英台自己。山伯很高兴,可是英台已经许配给马家,两个人不紧黯然垂泪,于是约定要一起生一起死。
不久,山伯因为思念英台而生病去世,英台被逼出嫁。当花轿路过山伯的坟墓时,坟墓裂开了,英台跳了下去,两人化成蝴蝶自由飞舞。
6.宋史·列传第七十五赵抃译文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
进士及第,任武安军节度推官。有人在赦免前伪造印信,赦免后使用,法吏判处他死刑。
赵抃说:“赦免前没有使用,赦免后没有伪造,不应当处死。”审案定罪而没有处死。
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州。濠州郡守供给士卒粮食赐物不按照法令,声称要发生兵变,州守害怕,太阳没有下山,就闭门不出。
转运使下公文让赵拃暂代治理,赵抃到后,像平时一样镇定从容,州中因此太平无事。翰林学士曾公亮并不认识他,推荐他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举发不避权贵幸臣,声名严正,京城称他为“铁面御史”。
他的言论着重想使朝廷辨别君子小人,认为:“小人即使犯了小小的过失,也应当尽力遏制阻绝他;君子不幸受到牵累,也应当保全爱惜,以成就他的德行。”温成皇后的丧事,刘沆以参知政事监领,等到他任宰相后,仍然兼任原来的职事。
赵忭论述他应当免去,以保全国家体制。又上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而且有很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时做事以及奉命出使不守法令;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
都免职离任。吴充、鞠真卿、刁约因处治礼院官吏,马遵、吕景初、吴中复因议论梁适,相继被贬逐。
赵抃陈述事情缘故,都把他们召还朝廷。吕溱、蔡襄、吴奎、韩绛出京任郡守后,欧阳修、贾黯又要求出任郡职。
赵抃上言:“近来正直之士纷纷退离,侍从中的贤才像欧阳修等人很难得,现在都要离去,是因为在朝中正直严肃,不能谄媚事奉权贵,中伤他们的人很多而已。”欧阳修、贾黯因此得以留朝,当时的名臣,赖此得以安定。
请求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改为益州。蜀地路途远百姓弱,官吏肆意违法,州郡公开相互馈赠。
赵扑以身作则,蜀地风气因此改变。偏远的城乡,百姓有的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使者,赵扑巡视无所不至,父老高兴地互相宽慰,奸诈官吏惊恐服从。
召任右司谏。内侍邓保信引进退伍兵士董吉在皇宫中炼丹,赵抃援引文成、五利、郑注作为例子,尽力加以论述。
陈升之为枢密副使,赵扑与唐介、吕诲、范师道上言升之奸诈邪僻,结交宦官,不通过正当途径得到进用。奏章二十几份递上,升之离位。
赵抃与言事者也都被罢免,出京知虔州。虔州一向难於治理,赵扑治理虔州严厉而不苛刻,召集告诫各个县令,让他们各自治理。
县令都很高兴,争着尽力办事,监狱因此常常没有犯人。在岭外任官的人死后,大多没有办法归葬,赵抃造船一百艘,下公文通告各郡说:“做官的人家,有不能归葬的,都从我这儿出去。”
於是人们相继而来,都给他们船只,同时供应他们路途费用。召为侍御史知杂事,改度支副使,进天章阁皆制、河北都转运使。
当时贾昌朝以前宰相镇守隗,赵抃将要巡察府库,昌朝派人来告诉说:‘在此之前,监司没有人来巡察我的库藏的,恐怕此事没有例制,怎麽办?”赵抃说:“放过这冠,那麽别的州郡不服。”最终还是去了。
昌朝不满。当初,有诏令招募民兵,过了限期不能办成,官吏因此获罪的有八百多人。
赵抃奉旨督察此事,上奏说:“河朔连年丰收,所以应徵招募的人少,请求宽免他们的罪,以待农闲。”听从他,获罪官吏被释免,而招募人数也随之满员。
昌朝开始羞愧佩服。加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以宽松治政。
赵抃以前任蜀地转运使时,有聚众进行怪异祭祀的,依法严惩。到了此时,又有这样的案件,都认为不能逃脱了。
赵抃审察此事没有别的,说:“这只是酒食交往而已。”惩处带头的人而释放了其他人,蜀地百姓很高兴。
正值荣谨除转运使,英宗告诉荣谨说:“赵抃治理成都,是中正平和的政策。”神宗即位,召知谏院。
旧例,亲近大臣从成都还朝的,将要重用,一定改任省府官职,不担任谏官。大臣对此疑惑,皇帝说:“我依靠他的谏议而已,如果想任用他,也没有什麽关系。”
等到谢恩时,皇帝说:“听说你一个人去蜀,随身带一琴一鹤,为政简略便易,也很称职吗?”不久,提拔参知政事。赵抃感念知遇之恩,朝政中有不合适的,一定秘密加以上报,皇帝亲笔下诏褒奖答覆。
王安石当政用事,赵抃多次斥责他行事不利。韩琦上疏尽力论述青苗法,皇帝告诉执政,下令罢除它。
当时安石归居在家请求离职,赵抃说:“新法都是安石提出的,不如等他出任。”出任后,安石对此更加坚持。
赵抃很后悔不满,就上言:“制置条例司设使者四十人之多,扰乱天下。安石强词夺理刚愎自用,将天下公正的评论诋毁成流俗,违背众人欺瞒百姓,掩饰过失继续错下去。
近来台谏侍从,大多因谏议没有听从而离职;司马光除枢密,不愿受官。而且事情有轻重,国体有大小。
财利对於国事是轻,而民心得失是重;青苗法使者对於国体是小,而翰林耳目之臣的用退是大。现在去重而取轻,失大而得小,恐怕不是宗庙社稷之福。”
奏章呈入,恳切请求离位,拜资政殿学士、知杭州,改青州,当时京东乾旱有蝗灾,只有青州多麦田,蝗虫来到境内,遇风倒退飞回,都落水而死。成都因担心守边兵卒,就以大学士又知成都。
皇帝召见,慰劳他说:“在此之前,没有从政府中前去的,能够为朕出行吗?”回答说:“陛下有话,就是法令,用得着问吗?”於是请求斟酌事宜自主行。
7.宋史·列传第七十五赵抃译文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
进士及第,任武安军节度推官。有人在赦免前伪造印信,赦免后使用,法吏判处他死刑。
赵抃说:“赦免前没有使用,赦免后没有伪造,不应当处死。”审案定罪而没有处死。
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州。濠州郡守供给士卒粮食赐物不按照法令,声称要发生兵变,州守害怕,太阳没有下山,就闭门不出。
转运使下公文让赵拃暂代治理,赵抃到后,像平时一样镇定从容,州中因此太平无事。翰林学士曾公亮并不认识他,推荐他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举发不避权贵幸臣,声名严正,京城称他为“铁面御史”。
他的言论着重想使朝廷辨别君子小人,认为:“小人即使犯了小小的过失,也应当尽力遏制阻绝他;君子不幸受到牵累,也应当保全爱惜,以成就他的德行。”温成皇后的丧事,刘沆以参知政事监领,等到他任宰相后,仍然兼任原来的职事。
赵忭论述他应当免去,以保全国家体制。又上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而且有很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时做事以及奉命出使不守法令;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
都免职离任。吴充、鞠真卿、刁约因处治礼院官吏,马遵、吕景初、吴中复因议论梁适,相继被贬逐。
赵抃陈述事情缘故,都把他们召还朝廷。吕溱、蔡襄、吴奎、韩绛出京任郡守后,欧阳修、贾黯又要求出任郡职。
赵抃上言:“近来正直之士纷纷退离,侍从中的贤才像欧阳修等人很难得,现在都要离去,是因为在朝中正直严肃,不能谄媚事奉权贵,中伤他们的人很多而已。”欧阳修、贾黯因此得以留朝,当时的名臣,赖此得以安定。
请求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改为益州。蜀地路途远百姓弱,官吏肆意违法,州郡公开相互馈赠。
赵扑以身作则,蜀地风气因此改变。偏远的城乡,百姓有的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使者,赵扑巡视无所不至,父老高兴地互相宽慰,奸诈官吏惊恐服从。
召任右司谏。内侍邓保信引进退伍兵士董吉在皇宫中炼丹,赵抃援引文成、五利、郑注作为例子,尽力加以论述。
陈升之为枢密副使,赵扑与唐介、吕诲、范师道上言升之奸诈邪僻,结交宦官,不通过正当途径得到进用。奏章二十几份递上,升之离位。
赵抃与言事者也都被罢免,出京知虔州。虔州一向难於治理,赵扑治理虔州严厉而不苛刻,召集告诫各个县令,让他们各自治理。
县令都很高兴,争着尽力办事,监狱因此常常没有犯人。在岭外任官的人死后,大多没有办法归葬,赵抃造船一百艘,下公文通告各郡说:“做官的人家,有不能归葬的,都从我这儿出去。”
於是人们相继而来,都给他们船只,同时供应他们路途费用。召为侍御史知杂事,改度支副使,进天章阁皆制、河北都转运使。
当时贾昌朝以前宰相镇守隗,赵抃将要巡察府库,昌朝派人来告诉说:‘在此之前,监司没有人来巡察我的库藏的,恐怕此事没有例制,怎麽办?”赵抃说:“放过这冠,那麽别的州郡不服。”最终还是去了。
昌朝不满。当初,有诏令招募民兵,过了限期不能办成,官吏因此获罪的有八百多人。
赵抃奉旨督察此事,上奏说:“河朔连年丰收,所以应徵招募的人少,请求宽免他们的罪,以待农闲。”听从他,获罪官吏被释免,而招募人数也随之满员。
昌朝开始羞愧佩服。加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以宽松治政。
赵抃以前任蜀地转运使时,有聚众进行怪异祭祀的,依法严惩。到了此时,又有这样的案件,都认为不能逃脱了。
赵抃审察此事没有别的,说:“这只是酒食交往而已。”惩处带头的人而释放了其他人,蜀地百姓很高兴。
正值荣谨除转运使,英宗告诉荣谨说:“赵抃治理成都,是中正平和的政策。”神宗即位,召知谏院。
旧例,亲近大臣从成都还朝的,将要重用,一定改任省府官职,不担任谏官。大臣对此疑惑,皇帝说:“我依靠他的谏议而已,如果想任用他,也没有什麽关系。”
等到谢恩时,皇帝说:“听说你一个人去蜀,随身带一琴一鹤,为政简略便易,也很称职吗?”不久,提拔参知政事。赵抃感念知遇之恩,朝政中有不合适的,一定秘密加以上报,皇帝亲笔下诏褒奖答覆。
王安石当政用事,赵抃多次斥责他行事不利。韩琦上疏尽力论述青苗法,皇帝告诉执政,下令罢除它。
当时安石归居在家请求离职,赵抃说:“新法都是安石提出的,不如等他出任。”出任后,安石对此更加坚持。
赵抃很后悔不满,就上言:“制置条例司设使者四十人之多,扰乱天下。安石强词夺理刚愎自用,将天下公正的评论诋毁成流俗,违背众人欺瞒百姓,掩饰过失继续错下去。
近来台谏侍从,大多因谏议没有听从而离职;司马光除枢密,不愿受官。而且事情有轻重,国体有大小。
财利对於国事是轻,而民心得失是重;青苗法使者对於国体是小,而翰林耳目之臣的用退是大。现在去重而取轻,失大而得小,恐怕不是宗庙社稷之福。”
奏章呈入,恳切请求离位,拜资政殿学士、知杭州,改青州,当时京东乾旱有蝗灾,只有青州多麦田,蝗虫来到境内,遇风倒退飞回,都落水而死。成都因担心守边兵卒,就以大学士又知成都。
皇帝召见,慰劳他说:“在此之前,没有从政府中前去的,能够为朕出行吗?”回答说:“陛下有话,就是法令,用得着问吗?”於是请求斟酌事宜自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