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翻译: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
惠子说:“你和你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她帮你养大孩子现在因衰老而死去,人死了你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
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
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
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原文: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扩展资料:
这段话的人物:
1、庄子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 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惠子
惠子(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惠氏,名施,即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文哲大师庄子的至交好友。
惠子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外篇·至乐
战国时期的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则进一步将鼓盆歌走向丧礼。
《庄子·至乐》中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认为人死后不应该悲伤,应该高兴地送其走,于是鼓盆而歌,这种渊深悠远的意境恰似一种生命情调与主体意愿的完美结合。
北齐御史上士颜子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说:“荀奉倩丧妻,神伤而卒,非鼓缶之情也。”到唐代之后,“鼓盆·击缶”的娱乐成分逐渐减少,李建勋《田家》之二:“木船擎社酒,瓦鼓送神钱。”
到宋代出现“鼓盆之戚”的说法。宋·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载:“闻有鼓盆之戚,不易派遣。”
在元、明、清的文学作品中,“鼓盆歌”、“鼓盆悲”、“鼓盆之戚”之说,更为常见,而作为娱乐形式的击缶,也只有穷叫花子敲墩钵了。沙市的鼓盆歌作为民间丧事礼俗,经历了夏商周形成期,战国之后千年的发展兴盛期,到宋代已成为习俗而流传至今。
在民间传说中,还另有一种鼓盆歌的起源之说,认为其是以明末冯梦龙编著的《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的故事为根据的。在传统曲目《蝴蝶梦》里,有这样几句:“庄周来到灵前下,烧香把纸化;扑个盆子当鼓打,唱歌陪丧家。”
将一个大脚盆翻扑过来,敲打盆底,以“盆”代“鼓”,是歌师们对“鼓盆歌”歌名的来源一致的解释。至于谁是鼓盆歌的开创者,在传流的《开场词》中有“庄周制下歌鼓”的句子,在实际的演唱活动中,歌师们非常尊奉庄子,歌案上方常供有庄子的雕像或画像。
据沙市梅台巷鼓盆歌班的歌师们讲:“鼓盆歌”始于战国末年,到西汉就已经非常盛行。并有《开场词》佐证:“自从汉平以后,才兴打鼓闹丧。
听歌的麻田妹妹,唱歌的张李二郎,打鼓的田文广。”其中说到的“麻田妹妹、张李二郎及田文广”,在我省发现的长篇史诗《黑暗传》中也有谈及,《黑喑传》也是丧鼓,但现在已无人演唱。
从这里看来,鼓盆歌已经成为丧礼习俗,并逐渐生活化地为人们所接受。
战国时期的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则进一步将鼓盆歌走向丧礼。《庄子·至乐》中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认为人死后不应该悲伤,应该高兴地送其走,于是鼓盆而歌,这种渊深悠远的意境恰似一种生命情调与主体意愿的完美结合。北齐御史上士颜子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说:“荀奉倩丧妻,神伤而卒,非鼓缶之情也。”到唐代之后,“鼓盆·击缶”的娱乐成分逐渐减少,李建勋《田家》之二:“木船擎社酒,瓦鼓送神钱。”到宋代出现“鼓盆之戚”的说法。宋·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载:“闻有鼓盆之戚,不易派遣。”在元、明、清的文学作品中,“鼓盆歌”、“鼓盆悲”、“鼓盆之戚”之说,更为常见,而作为娱乐形式的击缶,也只有穷叫花子敲墩钵了。沙市的鼓盆歌作为民间丧事礼俗,经历了夏商周形成期,战国之后千年的发展兴盛期,到宋代已成为习俗而流传至今。
在民间传说中,还另有一种鼓盆歌的起源之说,认为其是以明末冯梦龙编著的《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的故事为根据的。在传统曲目《蝴蝶梦》里,有这样几句:“庄周来到灵前下,烧香把纸化;扑个盆子当鼓打,唱歌陪丧家。”将一个大脚盆翻扑过来,敲打盆底,以“盆”代“鼓”,是歌师们对“鼓盆歌”歌名的来源一致的解释。至于谁是鼓盆歌的开创者,在传流的《开场词》中有“庄周制下歌鼓”的句子,在实际的演唱活动中,歌师们非常尊奉庄子,歌案上方常供有庄子的雕像或画像。据沙市梅台巷鼓盆歌班的歌师们讲:“鼓盆歌”始于战国末年,到西汉就已经非常盛行。并有《开场词》佐证:“自从汉平以后,才兴打鼓闹丧。听歌的麻田妹妹,唱歌的张李二郎,打鼓的田文广。”其中说到的“麻田妹妹、张李二郎及田文广”,在我省发现的长篇史诗《黑暗传》中也有谈及,《黑喑传》也是丧鼓,但现在已无人演唱。从这里看来,鼓盆歌已经成为丧礼习俗,并逐渐生活化地为人们所接受。
4.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出自《庄子·至乐》
惠子(惠施)听说庄子的妻子死了,心里很难过。他和庄子也算是多年的朋友了,便忙忙向庄家走赶去,想对庄子表示一下哀悼之情。可是当他到达庄家的时候,眼前的情景却使他大为惊讶。只见庄子岔开两腿,像个簸箕似地坐在地上,手中拿着一根木棍,面前放着一只瓦盆。庄子就用那根木棍一边有节奏地敲着瓦盆,一边唱着歌。
惠子先是发愣发呆,继而渐渐生出不满,最后愤愤不平了。他怒气冲冲地走到庄子面前,庄子略略抬头看了他一眼,依旧敲盆、唱歌。惠子忍不住了:“庄子!尊夫人跟你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为你养育子女,操持家务。现在她不幸去世,你不难过、不伤心、不流泪倒也罢了,竟然还要敲着瓦盆唱歌!你不觉得这样做太过分吗!”
庄子听了,这才缓缓地站起身。惠子朝他脸上一看,方才觉得自己刚才的话有点过火。怎么能说庄子一点也不伤悲呢?他的脸上,现出一层淡淡的悲切,眼圈也红着。惠子不觉暗暗叹了口气:“这个庄周,对什么都是淡淡的,以致总让人捉摸不透。”
庄子说:“惠兄,感谢您老远地跑来吊唁。其实,当妻子刚刚去世的时候,我何尝不难过得流泪!只是细细想来,妻子最初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也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恍恍忽忽之间,那最原始的东西经过变化而产生气息,又经过变化而产生形体,又经过变化而产生生命。如今又变化为死,即没有生命。这种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现在她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却还要哭哭啼啼,这不是太不通达了吗?所以止住了哭泣。”
5.鼓盆而歌的成语故事惠子(惠施)听说庄子的妻子死了,心里很难过。他和庄子也算是多年的朋友了,便忙忙向庄家走赶去,想对庄子表示一下哀悼之情。可是当他到达庄家的时候,眼前的情景却使他大为惊讶。只见庄子岔开两腿,像个簸箕似地坐在地上,手中拿着一根木棍,面前放着一只瓦盆。庄子就用那根木棍一边有节奏地敲着瓦盆,一边唱着歌。
惠子先是发愣发呆,继而渐渐生出不满,最后愤愤不平了。他怒气冲冲地走到庄子面前,庄子略略抬头看了他一眼,依旧敲盆、唱歌。惠子忍不住了:“庄子!尊夫人跟你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为你养育子女,操持家务。现在她不幸去世,你不难过、不伤心、不流泪倒也罢了,竟然还要敲着瓦盆唱歌!你不觉得这样做太过分吗!”
庄子听了,这才缓缓地站起身。惠子朝他脸上一看,方才觉得自己刚才的话有点过火。怎么能说庄子一点也不伤悲呢?他的脸上,现出一层淡淡的悲切,眼圈也红着。惠子不觉暗暗叹了口气:“这个庄周,对什么都是淡淡的,以致总让人捉摸不透。”
庄子说:“惠兄,感谢您老远地跑来吊唁。其实,当妻子刚刚去世的时候,我何尝不难过得流泪!只是细细想来,妻子最初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也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恍恍忽忽之间,那最原始的东西经过变化而产生气息,又经过变化而产生形体,又经过变化而产生生命。如今又变化为死,即没有生命。这种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现在她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却还要哭哭啼啼,这不是太不通达了吗?所以止住了哭泣。”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之上。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庄子·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