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本文目录
《逍遥游》怎么才能很快背下来?
想要把书背好,不是死记硬背,首先对于要背的内容是需要理解的,只有理解透了,背起来思路才会清晰,才容易牢记。同时对于一篇古文来说(比如逍遥游)可以分层次分段来背诵。蛋糕不是一口就能吞下的,对于不是有过目不忘的能力的人来说,将课文分解来背诵是最好不过的方法了。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文章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庄子的治国思想?
庄子的治国之道
庄子反对儒家的以仁义治国和法家的以刑罚治国。
庄子认为儒家的仁义礼乐违背人性,会使百姓“失其朴”。
对于刑罚治国,“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
庄子反对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方法的核心--反对“以知治国”。
庄子认为知是“争之器”,而且知往往会被大盗所利用,所谓“盗亦有道”便是如此。
对于以知治国,庄子说“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所以,庄子与老子一样,主张无为治国,任其自然,认为“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君主要“无容私”,“汝游心于淡,合气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庄子在《庄子》中描写过他心中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中庄子说平易恬兴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用的什么论证方法?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之中,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从容淡定,能让我们在困境中超然忘我,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让我们的人生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从容淡定是一种修养。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从容淡定,表现为“八风吹不动”。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吹不动”意思是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称赞还是诽谤,都能泰然处之。
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中华民族的先贤志士为我们做出了诠释。正因为有远大的理想,诸葛亮才能做到淡泊宁静;正因为有豁达的胸襟,范仲淹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正因为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文天祥才能从容面对生死。
做到从容淡定,还需要有专注的精神。面对军阀混战,社会变革,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现实,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说:“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的做的。他排除干扰,从容淡定,潜心治学,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使自己成为一位文化巨匠
读懂庄子的十大技巧?
并没有所谓技巧。要着重原文,参考译文和解读,及其它著作或文献。多读些遍,不明白的以后会逐渐理解。而且每隔段时间都会有新的理解。虽然庄子的意思相对比较通俗,但个别地方,个别字词还是晦涩拗口的。如果遇到难读的地方,可先跳过。要从一大段整篇意境去理解,不要抠掐个别字眼。说实在,庄子确实很好,写得很通透,没有忽悠人。多读至少有利于增强辨别能力,避免被忽悠
按庄子学说如何识人、用人?
第一部分????
庄子识人术,看人一看一个准??
杜月笙曾说:“人可以不识字,不可以不识人。”识人,是一门人生很值得研修的功夫,如何认识不同性情的人,对于共事、交往、合作,无疑十分重要,而庄子早就告诉了我们识人术。
远使之而观其忠??
一般人在你身边的时候好像说得头头是道,表示一片忠心,而对于那些谄媚的人而言,一旦他们远离了我们的视线,就会展现出截然相反的一面。所以可以将一个人派到比较远的地方去,看他是不是仍然忠心,这样就能更清楚认识一个人。
近使之而观其敬??
让他在身边任职,看他有没有恭敬之心,这种恭敬之心包含着认真与细心的态度。因为他时常在你身边,就能观察出他对你是不是有一种恭敬之心。偶尔在你身边时肯定是恭敬的,离开你时又是一个样子,这种人就必须加以提防。
烦使之而观其能??
当事情杂乱无章时任用他,以观察他的能力。一个人仅能干某一件事情或者做好简单的事情,还不足以看出他是否具有才能,只有在非常繁杂的环境中让他处理,看能否井井有条,便能看出这个人的能力是否非同一般
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在他没有防备的时候马上问他一些事情,便可以看出他的智慧与学识。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故意突然一下出现,看他做的事情是不是跟没有见到自己时所做的事情一样,这样来检查一个人的诚信度。
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给了他财富,富了之后要去观察他的心。如果他有爱心,就会把多余的财富资助给别人。如果这个人非常贪婪的话,没有人心,肯定是极其吝啬而狭隘的。
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委托他正当事情之前,先告诉他这件事情非常危险,看他去做还是不去做,这样来观察一个人的气节。
醉之以酒而观其则??
用酒来让他醉,然后观察他的行为准则。一般来说酒后吐真言,不仅是真言,而且是潜意识里的行为也能观察出来。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让他处在混杂的环境里面,然后看他这个人是不是好色。
第二部分????
庄子的“九征”识人术,帮你看穿人心??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人的心思,变幻莫测,是最难让人看透的。
有的人貌似忠厚诚恳,却心术不正;有的人貌似谦卑,却内心骄慢;有的人貌似才华横溢,其实胸无点墨;有的人看似圆滑多变,实则内心刚正;有的人外表坚韧,却内心柔弱;有的人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却男盗女娼。
君子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小人则包藏祸心,巧言令色。那如何才能看透人心,辨别君子和小人呢?《庄子.列御寇》中,庄子借用孔子的口讲了九种识别人心的方法。
庄子的识人“九征”??
人力资源管理中,选、用、育、留是基本的环节,而选人识人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困难的。
《庄子?列御寇》篇中,就说人有“九征”,即识人有九种方法:
“远使之而观其忠(又曰:远使之以观其不二);近使之而观其敬(又曰:近之以昵,观其不狎);烦使之而观其能(又曰:烦之以事,以观其理);卒然问焉而观其智(又曰:设之以谋,以观其智。太公曰:事之而不穷者谋);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太公曰:使之而不隐者谓信也)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又曰:纵之以视,观其无变)”。翻译一下,就是:
远使之而观其忠——派他到远处任职,观察其忠诚度;
近使之而观其敬——让他在身边任职,观察其敬慎;
烦使之而观其能——派他做繁杂之事,观察其能力;
卒然问焉而观其知——突然问其问题,观察其是否机智;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仓促约定见面时间,以观其信用;
委之以财以观其仁——托付大笔钱财,观察其是否是仁人君子;
告之以危而观其节——告诉他情况危急,观察其节操;
醉之以酒而观其则——故意灌醉他,观其本性;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与众人杂处中,观其为人处事态度。
管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对古人的驭人之术,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单靠所谓的“驭人之术”是难以长久的,甚至是与现代人文理念背道而驰的。
驭人之术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区别,就是体现在是把人当目的还是手段。如果仅仅从“用”的角度,把员工简单当成实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必然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隔阂,难以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管理者在吸收古人驭人之“术”的同时,更要懂以人为本之“道”。真正把管理的落脚点定在“企业靠人,企业为人,企业是人”的根本理念上,走出就管人而管人,甚至“治”人整人的怪圈。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记者寿。”对于管理者,更需要的是“自知者明”。 能够对他人有所了解的人,称得上是聪明人。但只有能了解自己,才算得上“心有明镜”。知人者不一定能自知,胜人者也不一定能自胜。了解自己的优劣而能去面对的人,才能算是能够体认大道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