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 根据百度词典提供信息,更多请看/s?wd=%B1%ED。
- 如有帮助,谢谢采纳。这个比较全面、详细。
1. (会意。从毛,从衣,“毛”又兼作声符。小篆字形,衣字中间加个毛字。古人穿皮衣,毛朝外面,所以“表”从“毛”。本义:外衣)
2. 同本义 [coat]
表,上衣也。——《说文》。朱骏声曰:“古者衣裘,以毛为里。按,古衣裘皆外毛,礼服必加裼衣其上。许所谓上衣也,故曰以毛为田,言有表,则毛在里也。”
表裘不入公门。——《礼记·玉藻》
必表而出之。——《论语》。皇疏:“谓加上衣也。”
中绀而表素。——《庄子·让王》
3. 又如:表裘(外衣);表礼(作为礼物的衣料);表里(衣服的面子与里子;里外;也指作为礼物的衣料)
4. 外面(与“里”相对) [outside;surface]
表里山河。——《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5. 又如:表海(临海,滨海);表薄(泛指出身贫贱。表:野外;薄:山林);表里相应(指内外互相应和);表壮不如里壮(丈夫有才能,还不如妻子善能持家,可为内助。表指丈夫,里指妻子)
6. 外表,外貌 [appearance]
虚有其表耳。——《明皇实录》
7. 又如:表相(外貌);表征
8. 通“标”。表率,榜样 [example]
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表记》
廉者,民之表也。——包拯《乞不用赃吏》
9. 又如:表正(证据;表率;榜样);表俗(作为世人的表率)
10. 通“幖”。表帜,标志 [mark]
祭之日表。——《周礼·肆师》
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既设民知方。——《荀子·成相》
11. 又如:表旗(边境上的标帜);表识(标记,标帜)
12. 给皇帝上的奏章 [memorial to an emperor]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出师表》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13. 又如:表函(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表文奏章);表草(表文的草稿)
14. 表格 [list;form;table]
为十表。——司马迁《报任安书》
15. 又如:度量衡表;对数表;乘法表;编制表;一览表;价目表
16. 作标记的木柱 [marking pillar]
吴起治 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日置表于南门之外。——《吕氏春秋·慎小》
城上千步一表。——《墨子·备城门》
17. 表亲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ldren or grandchildren of a brother and a sister or of sisters]。一种亲戚关系,有姑表和姨表之分,都叫表,姑母的子女互为姑表,姨母的子女互为姨表。如:表兄弟,表兄妹,表姊弟,表姊妹(姑母、舅父、姨母的子女);表叔,表伯,表舅(父母的表兄妹);表侄,表甥(表兄弟姐妹的孩子);表婶(表叔之妻)
18. 边界线 [boundary]。如:表旗(边界线上的旗帜)
19. 直立于地面,用以测日影的标杆 [ancient Chinese sundial]
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其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景:影。)——阮元《畴人传》
20. 石碑 [stele;stone tablet]
千里立表,万里连纪。——《汉书》
21. 测量仪器 [gage;meter]。如:温度表;水表;电表;表座(日影表的底座)
22. 树梢 [tip of a tree]。如:林表
- 根据百度词典提供信息,更多请看/s?wd=%B1%ED。
- 如有帮助,谢谢采纳。这个比较全面、详细。
1. (会意。从毛,从衣,“毛”又兼作声符。
小篆字形,衣字中间加个毛字。古人穿皮衣,毛朝外面,所以“表”从“毛”。
本义:外衣)2. 同本义 [coat]表,上衣也。——《说文》。
朱骏声曰:“古者衣裘,以毛为里。按,古衣裘皆外毛,礼服必加裼衣其上。
许所谓上衣也,故曰以毛为田,言有表,则毛在里也。”表裘不入公门。
——《礼记·玉藻》必表而出之。——《论语》。
皇疏:“谓加上衣也。”中绀而表素。
——《庄子·让王》3. 又如:表裘(外衣);表礼(作为礼物的衣料);表里(衣服的面子与里子;里外;也指作为礼物的衣料)4. 外面(与“里”相对) [outside;surface]表里山河。——《左传·僖公二十八年》5. 又如:表海(临海,滨海);表薄(泛指出身贫贱。
表:野外;薄:山林);表里相应(指内外互相应和);表壮不如里壮(丈夫有才能,还不如妻子善能持家,可为内助。表指丈夫,里指妻子)6. 外表,外貌 [appearance]虚有其表耳。
——《明皇实录》7. 又如:表相(外貌);表征8. 通“标”。表率,榜样 [example]仁者,天下之表也。
——《礼记·表记》廉者,民之表也。——包拯《乞不用赃吏》9. 又如:表正(证据;表率;榜样);表俗(作为世人的表率)10. 通“幖”。
表帜,标志 [mark]祭之日表。——《周礼·肆师》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既设民知方。
——《荀子·成相》11. 又如:表旗(边境上的标帜);表识(标记,标帜)12. 给皇帝上的奏章 [memorial to an emperor]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13. 又如:表函(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表文奏章);表草(表文的草稿)14. 表格 [list;form;table]为十表。——司马迁《报任安书》15. 又如:度量衡表;对数表;乘法表;编制表;一览表;价目表16. 作标记的木柱 [marking pillar]吴起治 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日置表于南门之外。
——《吕氏春秋·慎小》城上千步一表。——《墨子·备城门》17. 表亲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ldren or grandchildren of a brother and a sister or of sisters]。
一种亲戚关系,有姑表和姨表之分,都叫表,姑母的子女互为姑表,姨母的子女互为姨表。如:表兄弟,表兄妹,表姊弟,表姊妹(姑母、舅父、姨母的子女);表叔,表伯,表舅(父母的表兄妹);表侄,表甥(表兄弟姐妹的孩子);表婶(表叔之妻) 18. 边界线 [boundary]。
如:表旗(边界线上的旗帜)19. 直立于地面,用以测日影的标杆 [ancient Chinese sundial]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其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景:影。)
——阮元《畴人传》20. 石碑 [stele;stone tablet]千里立表,万里连纪。——《汉书》21. 测量仪器 [gage;meter]。
如:温度表;水表;电表;表座(日影表的底座)22. 树梢 [tip of a tree]。如:林表。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 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4.各个文言文常用词语的意思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 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假(借 给,借助,宽容) 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 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劝(勉励) 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 身(自身) 是(这) 适(前往) 树(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 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 双音词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置,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 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纵横) 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 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 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 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 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 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 无 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县官(指天子,指朝廷或官府) 消息(消失和生长) 行李(外交使者) 形容 (形体和容貌) 学者(学习的人) 颜色(容貌) 野人 (居住在郊野的种田人) 一贯(用同一原则、理论贯彻始终) 一再(一次和两次) 以为(把……看作,使……成为) 殷勤(诚挚而恳切) 因为(因此作……) 影响 (影子和声响) 鱼肉(残害与欺凌) 于是(在这……) 丈夫(成年男子,泛指男人) 丈人(对男性长者的尊 称) 爪牙(武臣,泛指辅佐之人) 政治(政事) 指示 (指出来让看) 智力(智慧和力量) 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祖父(祖辈和父辈) 左右(侍从人员)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
理解文言文的词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在上下文中准确把握多义词的特定含义。课本编者列出的340个常用文言实词都是多义词,应是学习的重点。
在这340个实词中,出现频率更高所含义项较多的又是下面100个实词。 拔、拜、暴、报、被、比、鄙、敝、兵、薄、策、察、乘、除、从、殆、当、度、恶、伐、访、放、封、覆、负、盖、固、顾、故、观、国、忽、华、会、或、几、羁、及、疾、济、假、兼、间、简、见、将、藉、就、咎、举、遽、觉、堪、克、旷、临、略、蒙、靡、莫、屏、窃、倾、穷、趋、却、再、身、审、实、适、属、数、徒、望、微、危、文、闻、向、相、谢、信、行、幸、许、恤、益、因、引、遇、援、责、直、至、致、质、著、卒、族。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因为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
只有识别其通假的身分,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通假字之于本字,大部分是同音字或音近字(这是就古代读音而言的),只有少数是形体或偏旁相近。
通假字的读音,一般可按所表示的本字的现代读音来读。现将中学语文课本古代诗文中的常见通假字及其读音、意义分列于后。
[备用资料一] 通 假 字 读音 意 义 例 句 亡——无 WU 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尔——耳 er 相当于“罢了” 无他,但手熟尔 见——现 xian 显露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说——悦 yue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变说乎! 汤——烫 tang 用热火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坐——座 zuo 坐位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直——值 zhi 价钱,代价 系向牛头充炭直 反——返 fan 回来 寒暑易节,始。
5.文言文翻译中表修饰的词是什么意思,怎么翻译我想你所谓的文言文翻译中表修饰的词应该指的是文言句中的定语、状语等等句子成分吧,这些修饰成分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很重要。
例如“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此句中的“将”即是用来修饰动词“启”的状语成分。
“将”这个副词表明“启(打开城门)”是个还未发生的行为,所以翻译时候必须翻译出来,否则理解上的偏差就大了,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再举一例,如“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句中的“欲”也是修饰成分,在句中做动词“之”的状语,全局翻译为“我打算去南海,(你看)怎么样?”。
若翻译时丢掉了这个修饰词,则整句的翻译就错了。 上面只谈了正常状语的翻译。
文言文中还会常见到的一种情况就是状语后置,即状语被放到了被修饰词的后面。这种状语多为表地点的,比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左传*隐公元年)”翻译时要把修饰成分,即表地点的介宾短语“于申”放到”谓语动词“娶”之前,翻译为“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一个女子,(后来被)称作武姜。”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名词做状语,如果你发现一个句子中主语后谓语动词前还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通常活用做状语,用来修饰后面的动词。
例如:一狼犬坐于前。(蒲松龄《狼》)句中的“犬”即是名词做了状语,翻译时一定要译为“像狗一样的”才准确。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豕人立而啼。”“相如廷斥之。”
(《完璧归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 “蚕食鲸吞”、“狼吞虎咽”等等。
6.文言文的具体含义或意思是什么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
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
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
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
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
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
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
“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
“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
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
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
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
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
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7.在文言文中,什么时候表(是)表判断在文言文中的表判断:
先秦时代,专用的判断词尚未形成。除偶用“是”表判断外,一方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用“为”表示弱性判断;另一方面则大量采用副词兼表判断。这种现象,从上古到中古、近古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有。大家知道,古今汉语判断句的谓语一般都可以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来充当,而这样的谓语又都可以受副词修饰.那么文言文中有哪些副词可以修饰名词性谓语并兼表判断呢?这是久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如“尽、皆、凡、悉、仅”等范围副词;“必、诚、良、即、则、乃、真、亦、复”等情态副词;“素、本、固、将、且、次者”等时间副词;“殆、盖、其”等语气副词;“非、匪”等否定副词,等等都能兼表判断.但它们仍旧是副词。
8.文言文中“表”有“变成”的意思吗文言文中“表”有“变成”的意思吗?
“表” biǎo
〈动〉
(1) 表彰,显扬
刻石表功兮炜煌煌。——唐· 韦应物《石鼓歌》
(2) 又如:旌表(立石碑、匾额以颂扬功德);表章(显扬;宣扬;古代臣子上君王的奏章);表显(显扬);表式(表彰)
(3) 设立标记;标出,标明
(4) 又如:表木(立木为标志);表目(标名,命名);表揭(标志)
(5) 表白
(给我的感觉似乎没有“变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