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4、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句】1、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3、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
2.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因语境不同,“于”这个词往往有多种含义。
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例如:
(1)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在”)
(2)皆朝于齐。(同上,译为“到”)
(3)虎兕出于柙。(《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从”)
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译为“向”“对”“跟”“与”等。例如: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
(3)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
3、引进比较对象。译为“比”。这种情况中,“于”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词。例如: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比”)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为“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例如: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被”)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译为“被”)
有时,它还与“见”“受”合在一起表被动,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例如: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见…于…”译为“被”)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受…于…”译为“被”)
(二)、“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不后置的情况。一般可译为“对于”。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译为“对于”)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译为“对于”)
二、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与作状语后置在句子结构上非常相似,所以,人们一般与把它作为状语后置来解释。其实,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于水”作补语)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于河东”作补语)
三、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同上)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如:
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
1、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崤之战》译为“从这时”作状语)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译为“在这职业上”作补语)
3.“逾”的古文的解释读音 逾 yú 编辑本段部首笔画 部首:辶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五笔86:WGEP 五笔98:WGEP 仓颉:YOMN 笔顺编号:341251122454 四角号码:3830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03E 编辑本段释义 1. 越过,超过:~期。
~常(超过寻常)年~古稀。~分(fèn )(过分)。
~越。~恒(超过寻常)。
2. 更加:~甚。 编辑本段词性及示例 ◎ 逾 yú 〈动〉 (1) (形声。
从辵( chuò),从俞,俞亦声。“辵”指“走”,“俞”意为“捷径”、“直接”。
“辵”和“俞”联合起来表示“走捷径”。本义:走捷径。
引申义:越过、超过。) (2) 同本义 [cross;go through] (3) 又如:逾迈(走过;时光易逝);逾墙钻穴(指男女偷情;跳墙钻洞);逾墉(越过城墙);逾墙(越过矮墙);逾假不归(即假期已满而未归营);逾轨(越轨) (4) 超过;胜过 [surpass;exceed] 无敢昏逾。
——《书·顾命》 日月逾迈。——《书·秦誓》 物或逾秋不死,亦如人年多度百至于三百也。
——汉· 王充《论衡·气寿》 越职逾法,以取名誉。——《汉书·宣帝纪》 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登莱吭也,去鼍矶岛四百里,逾铁山联广鹿岛,公(袁可立)设骁将一,守备一,兵三千,造艅艎为海防。——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 (5) 又如:逾千(超过一千);逾出(突出,超过一般);逾立(超过三十岁);逾世(超过当代人);逾冠(超过二十岁) (6) 指晋升职位 [promote] 臣不逾级,则主位安。
——汉· 贾谊《服疑》 (7) 又如:逾格(破格);逾进(超级提升) 词性变化 -------------------------------------------------------------------------------- ◎ 逾 yú 〈副〉 (1) 通“愈”。更加 [even more] 美超远而逾迈。
——《楚辞·九章·哀郢》 乱乃逾甚。——《淮南子》 (2) 又如:逾加(更加);逾甚(更甚,过甚);逾世(更加放纵) ◎ 逾 yú 〈形〉 (1) 远 [far] 福逾刺凤。
——《汉书·叙传》。注:“远也。”
毋逾言。——《礼记·投壶》 志之所在,逾于千里。
——《淮南子·主术》 遥逝兮逾远,缅邈兮长乖。——晋· 潘岳《寡妇赋》 (2) 又如:逾言(遥相谈话);逾处(远离居处);逾望(遥望;远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