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原文: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
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
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
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
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
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
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
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白话释义: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
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不仅染丝如此,国家也有“染”。舜被许由、伯阳所染,禹被皋陶、伯益所染,汤被伊尹、仲虺所染,武王被太公、周公所染。
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称王于天下,立为天子,功盖四方,名扬天下,凡是提起天下著名的仁义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夏桀被干辛、推哆所染,殷纣被崇侯、恶来所染,周厉王被厉公长父、荣夷终所染,周幽王被傅公夷、蔡公谷所染。
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不当,结果身死国亡,遗羞于天下。凡是提起天下不义可耻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
齐桓公被管仲、鲍叔牙所染,晋文公被舅犯、高偃所染,楚庄王被孙叔敖、沈尹茎所染,吴王阖闾被伍员、文义所染,越王句践被范蠡、文种所染。这五位君主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称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被长柳朔、王胜所染,中行寅被籍秦、高强所染,吴王夫差被王 孙雒、太宰嚭所染,知伯摇被知国、张武所染,中山尚被魏义、偃长所染,宋康王被唐鞅、佃不礼所染。这六位君主因为所染不当,所以国破家亡,身受刑戮,宗庙毁灭,子孙灭绝,君臣离散,百姓逃亡。
凡是提起天下贪暴苛刻的人,必定称这六君。大凡人君之所以能够安定,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行事合理。
而行事合理源于所染得当。所以善于做国君的,用心致力于选拔人才。
不善于做国君的,劳神伤身,用尽心思,然而国家更危险,自己更受屈辱。上述这六位国君,并非不重视他们的国家、爱惜他们的身体,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治国要领的缘故。
所谓不知道治国要领,即是所染不得当。不仅国家有染,士也有“染”。
一个人所交的朋友都爱好仁义,都淳朴谨慎,慑于法纪,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兴盛,身体日益平安,名声日益光耀,居官治政也合于正道了,如段干木、禽子、傅说等人即属此类(朋友)。一个人所交的朋友若都不安分守己,结党营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体日益危险,名声日益降低,居官治政也不得其道,如子西、易牙、竖刀等人即属此类(朋友)。
《诗》上说:“选好染料。”所谓选好染料,正是这个意思。
此文出自战国墨子所著的《墨子》。扩展资料 文章赏析:墨家主张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反对任人唯亲,它说,做官的不能永远都是高贵的,老百姓也不能永远都是下贱的。
它主张从天子到下面的各级官吏,都要选择天下的贤人来充当。墨子反对统治者发动的侵略战争,声援被侵略的国家,并为此而奔走呼嚎,勇敢地主持正义。
墨子对统治者过的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极为反感,主张对统治者要进行限制。对死人的葬礼,墨子主张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这些客观上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墨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兼爱》、《亲士》、《修身》等篇中。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人们不分贵贱,都要互爱互利,这样社会上就不会出现以强凌弱、以贵欺贱、以智诈愚的现象。国君要爱护有功的贤臣,慈父要爱护孝顺的儿子。
人们处在贫困的时候不要怨恨,处在富有的时候要讲究仁义。对活着的人要仁爱,对死去的人要哀痛,这样社会就会走向大同。
墨子的伦理思想虽然抹杀了阶级性,带有空想的色彩,但它却是广大劳动人民要求平等、反抗压迫、呼唤自由的心声。《墨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非命。
2.染字在文言文中所有的意思◎ 〈动〉(1) (形声。
从水,杂声。一说从木、从水、从九。
会意。古染料多来源于植物,故从木;染料须加工成液体,故从水;染须反复进行,故从九。
本义:使布帛等物着色)(2) 同本义 [dye]染,以缯为色也。——《说文》掌染草。
——《周礼·序官》。注:“兰ň象斗之属,掌染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
(3) 又如:染博士(染色的工匠);染服(僧侣所穿的缁衣。因缁衣由黑色染成,故称);染户(操染色业的人家);染茜(染成大红色);染采(将织物染成彩色);染事(染色的事务);染网(用牲畜血等染网);一股暖流染红了她的两颊;染指甲;染头发(4) 传染,感染 [catch]此所以染者众也。
——清·方苞《狱中杂记》(5) 又如:染疾(患病);染渍(感染,传染);染惹(感染,沾上);染恙(染病,传染);染薰(沾染香气);染上了流感(6) 渲染 [apply colors to a drawing]。如:染写(渲染描绘);染渲(用水墨或淡彩烘染画面);染画(绘画);染削(润色削减);染翰(以笔蘸墨);染毫(濡墨挥笔)(袁可立子袁枢)乃犹勤向鄙蒙索其点染。
——明王时敏《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7) 熏染;影响 [influence]舜染于许由、伯阳。——《吕氏春秋·当染》渐染砥砺,几乎道真。
——柳宗元《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8) 又如:染尚(濡染崇尚);染化(薰陶教化);染神乱志(思想受到迷惑扰乱);染风习俗(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染丝之变(比喻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同);染惑(外物的影响和迷惑);染上不良习惯;染习(习染)(9) 污染,沾染 [be contaminated by]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宋·周敦颐《爱莲说》[1](10) 又如:染染手儿(沾点光);染戕(血染戈矛);染洁(操行受到污染);染痘(11) [在书法时] 落笔 [make strokes]。
如:染毫(染翰。沾笔书写)(12) 连累;牵连 [implicate]。
如:染逮(沾污连累);染涉(参与,涉足);染累(染逮。牵连,连累);染惹(沾染;牵扯) 没有。
3.文言文“然”解释然
rán
<;连>
但是,然而
[虎]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三戒》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然且(然而;尚且);然如(然而)
虽然。表示让步关。如:然是(虽然);然虽(虽然)
于是
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灵公曰:“善。”然不伐蒲。——《史记》
然后;才。如:然乃(然后);然始(犹然后)
然
rán
<;形>
是,对 假借为嘫。
然,应也。——《广雅》
子曰:然。——《论语·阳货》
不侵为然诺者也。——《史记·张耳陈馀传》
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晏子对曰:“然,是也。”——《晏子春秋》
然
rán
<;代>
如此,这样,那样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
又如:理所当然;其实不然
然
ran
<;助>
用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有“如”的意义
庞然大物也。——唐·柳宗元《三戒》
康肃忿然曰。——宋·欧阳修《卖油翁》
又如:突然;斐然;欣然;惠然;贸然;蔚然
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比拟,有“…的样子”之意。常与“如”、“若”连用,有“如…一般”、“像…一样”之意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礼记》
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断定或决定,相当于古汉语的“焉”、“也”
穆公召县子而问然。——《礼记》
4.文言文然是什么意思然,本意是样子,也,语气词,然也然也两个重叠意思是就是这样的啊,的确是这样的啊。
有赞同的韵味。焉的意思(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今其室十无一焉。 (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 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相当于“之”.例: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 ②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5.文言文所染的原文同译文《所染》 ——《墨子·卷一·第三》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 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 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 天下,功名蔽天地。
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2),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 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
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 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 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 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 君臣离散,民人流亡。
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
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 论人而佚于治官(3)。
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 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
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 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 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
诗曰:“必择所堪(4)”。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注释] (1)本篇以染丝为喻,说明天子、诸侯、大夫、士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亲信和朋友,以取得良好 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影响的好坏不同关系着事业的成败、国家的兴亡,国君对此必须谨慎。
(2)推哆 (chǐ):桀臣。(3)佚:同“逸”。
(4)堪:当读为“湛”,浸染之意。 翻译: 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 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
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经过五次之后,就 变为五种颜色了。
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不仅染丝如此,国家也有“染”。
舜被许由、伯阳所染,禹被皋陶、伯 益所染,汤被伊尹、仲虺所染,武王被太公、周公所染。这四位君王因为所 染得当,所以能称王于天下,立为天子,功盖四方,名扬天下,凡是提起天 下著名的仁义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
夏桀被干辛、推哆所染,殷纣被崇侯、恶来所染,周厉王被厉公长父、荣夷终所染,周幽王被傅公夷、蔡公谷所染。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不当,结 果身死国亡,遗羞于天下。
凡是提起天下不义可耻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 齐桓公被管仲、鲍叔牙所染,晋文公被舅犯、高偃所染,楚庄王被孙叔 敖、沈尹茎所染,吴王阖闾被伍员、文义所染,越王句践被范蠡、文种所染。
这五位君主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称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被长柳朔、王胜所染,中行寅被籍秦、高强所染,吴王夫差被王 孙雒、太宰嚭所染,知伯摇被知国、张武所染,中山尚被魏义、偃长所染, 宋康王被唐鞅、佃不礼所染。
这六位君主因为所染不当,所以国破家亡,身 受刑戮,宗庙毁灭,子孙灭绝,君臣离散,百姓逃亡。凡是提起天下贪暴苛 刻的人,必定称这六君。
大凡人君之所以能够安定,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行事合理。而行 事合理源于所染得当。
所以善于做国君的,用心致力于选拔人才。不善于做 国君的,劳神伤身,用尽心思,然而国家更危险,自己更受屈辱。
上述这六 位国君,并非不重视他们的国家、爱惜他们的身体,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治 国要领的缘故。所谓不知道治国要领,即是所染不得当。
不仅国家有染,士也有“染”。一个人所交的朋友都爱好仁义,都淳朴 谨慎,慑于法纪,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兴盛,身体日益平安,名声日益光耀, 居官治政也合于正道了,如段干木、禽子、傅说等人即属此类(朋友)。
一 个人所交的朋友若都不安分守己,结党营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 体日益危险,名声日益降低,居官治政也不得其道,如子西、易牙、竖刀等 人即属此类(朋友)。《诗》上说:“选好染料。”
所谓选好染料,正是这 个意思。
6.文言文所染的原文同译文原文: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
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
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
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
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
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
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
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白话释义: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
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不仅染丝如此,国家也有“染”。舜被许由、伯阳所染,禹被皋陶、伯益所染,汤被伊尹、仲虺所染,武王被太公、周公所染。
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称王于天下,立为天子,功盖四方,名扬天下,凡是提起天下著名的仁义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夏桀被干辛、推哆所染,殷纣被崇侯、恶来所染,周厉王被厉公长父、荣夷终所染,周幽王被傅公夷、蔡公谷所染。
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不当,结果身死国亡,遗羞于天下。凡是提起天下不义可耻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
齐桓公被管仲、鲍叔牙所染,晋文公被舅犯、高偃所染,楚庄王被孙叔敖、沈尹茎所染,吴王阖闾被伍员、文义所染,越王句践被范蠡、文种所染。这五位君主因为所染得当,所以能称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被长柳朔、王胜所染,中行寅被籍秦、高强所染,吴王夫差被王孙雒、太宰嚭所染,知伯摇被知国、张武所染,中山尚被魏义、偃长所染,宋康王被唐鞅、佃不礼所染。这六位君主因为所染不当,所以国破家亡,身受刑戮,宗庙毁灭,子孙灭绝,君臣离散,百姓逃亡。
凡是提起天下贪暴苛刻的人,必定称这六君。大凡人君之所以能够安定,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行事合理。
而行事合理源于所染得当。所以善于做国君的,用心致力于选拔人才。
不善于做国君的,劳神伤身,用尽心思,然而国家更危险,自己更受屈辱。上述这六位国君,并非不重视他们的国家、爱惜他们的身体,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治国要领的缘故。
所谓不知道治国要领,即是所染不得当。不仅国家有染,士也有“染”。
一个人所交的朋友都爱好仁义,都淳朴谨慎,慑于法纪,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兴盛,身体日益平安,名声日益光耀,居官治政也合于正道了,如段干木、禽子、傅说等人即属此类(朋友)。一个人所交的朋友若都不安分守己,结党营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体日益危险,名声日益降低,居官治政也不得其道,如子西、易牙、竖刀等人即属此类(朋友)。
《诗》上说:“选好染料。”所谓选好染料,正是这个意思。
此文出自战国墨子所著的《墨子》。扩展资料文章赏析:墨家主张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反对任人唯亲,它说,做官的不能永远都是高贵的,老百姓也不能永远都是下贱的。
它主张从天子到下面的各级官吏,都要选择天下的贤人来充当。墨子反对统治者发动的侵略战争,声援被侵略的国家,并为此而奔走呼嚎,勇敢地主持正义。
墨子对统治者过的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极为反感,主张对统治者要进行限制。对死人的葬礼,墨子主张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这些客观上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墨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兼爱》、《亲士》、《修身》等篇中。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人们不分贵贱,都要互爱互利,这样社会上就不会出现以强凌弱、以贵欺贱、以智诈愚的现象。国君要爱护有功的贤臣,慈父要爱护孝顺的儿子。
人们处在贫困的时候不要怨恨,处在富有的时候要讲究仁义。对活着的人要仁爱,对死去的人要哀痛,这样社会就会走向大同。
墨子的伦理思想虽然抹杀了阶级性,带有空想的色彩,但它却是广大劳动人民要求平等、反抗压迫、呼唤自由的心声。《墨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非命》。
7.具染而已文言文翻译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①大(taì)隗(wěi)②乎具茨③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④焉,曰:“若⑤知具茨之山乎”曰:“然⑥。”
“若知大隗之所存⑦乎”曰:“然。”黄帝曰:“异哉⑧小童!非徒⑨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⑩。”小童辞⑾。
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⑿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qǐ)首⒀,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 ①见:拜访。
②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③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
④涂:同 “途”。即路。
⑤若:你。⑥然:是的。
表应答。⑦所存:所在的地方。
⑧异哉:了不起啊。异:不寻常。
⑨非徒:不但,不只。⑩为天下:治理天下。
⑾辞:谢绝。⑿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还有什么两样吗奚,何。
以,因。异,不同。
乎,于,相当于“与”、“跟”。 ⒀稽首: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