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①<;副>;只;仅;唯独 。《陈情表》:“~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指南录〉后序》:“~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②<;副>;只管;尽管。《孔雀东南飞》:“卿~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③<; 副>;不过;只是。《卖油翁》:“无他,~手熟尔。”《采草药》:“~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正枯,采掇者易辩识耳。”
④<;副>;徒然;白白地。《汉书?食货志》:“民欲祭祀丧纪而无用者,钱府以所人工商之贡~赊之。”《汉书?匃奴传》:“何~远走,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为?。”
⑤<; 连>;只要。《失街亭》:“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街亭危。可引兵救之”
【但可】只须。《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敕会取艾,不足自行。”
2.但在文言文中的含义但
dàn
1. 空;徒然,白白地。
例:《汉书•食货志下》:「民欲祭祀丧纪而无用者,钱府以所入工商之贡但赊与之。」
2. 只;仅。
例:《史记•李斯列传》:「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
3. 就;径直。
例:《北史•卢昶传》:「若彼先有知识,欲见但见,须论即论。」
4. 只管;尽管。
例: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摺:「你但放心,我只不出去见人便了。」
5. 只是;但是。表示转折。
例: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
6. 只要。表示假设或条件。
例:《墨子•号令》:「敌人但至,千丈之城,必郭迎之,主人利。」
7. 通「诞」。瞒骗,欺哄。
例:《淮南子•说山训》:「媒但者非学谩也,但成而生不信。」
8. 姓。
例:汉有都护但钦。
tăn
「袒」的古字。 脱去上衣,露出内衣或身体。
3.文言文“但”是“只”的意思,那什么表示“但是”而,最常用
虽,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然,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奈,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阴。——《三国演义》用于转折句,表示原因
不,表示转折,只是
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清·洪亮吉《治平篇》
顾,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only〗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史记·魏公子列传》
但,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曹丕《与吴质书》
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也”〖but;yet〗
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你,你再不知道你怄的人难受。——《红楼梦》
4.文言文中“但是”怎么说文言文中的“但是”有“但”、“然”、“而”等。我们一般都是用这几个连词来表示转折的。
用“但”表示转折,与现代汉语的“但是”用法同。如曹丕《与吴质书》中:“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这一句可以翻译为:刘桢的文风洒脱奔放,但是还不够刚劲有力罢了。
用“然”表示转折,也常有现代汉语的“但是”的意思。如:柳宗元《三戒》中:“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其中的“然”可以翻译为“然而”,也可以翻译为“但是”:(老虎)非常恐惧,但是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
用“而”表示转折,如苏洵《六国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其中的“而”可以翻译为但是。再如常见的“和而不同”、“似是而非”等,而都是但是的意思。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
5.而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译文:到处骚扰,那种喧闹着惊扰乡间的气势,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②朝而往,暮而归。
译文:早晨出发 晚上归来。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译文: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能行。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天资聪明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黑色的身子上有白色的花纹。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译文:把玉斗扔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
6、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译文:军队惊乱 如同大屋舍倒塌了一样。
7、通“尔”,你,你的。例: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蒲松龄《聊斋志异》
译文:你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