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李庄简公家书
陆游
李光参政罢政归乡里时,某年二十矣。时时来访先君,剧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咸阳②,愤切慷慨,形于辞色。
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③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④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
方言此时,目如炬,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足垂范百世,犹想见其道青鞋布袜时也。
淳熙戊申五月己未,笠泽陆某题。
注:①
李庄简公
:即李光,
南渡后任参知政事,力主抗战,与奸相秦桧发生冲突,屡次
因打击报复被贬。死后谥号庄简。
②
咸阳:以
秦国都城咸阳代指“暴秦”。
③
赵相:指赵鼎,两度为相,后被贬岭南。④青鞋布袜:指平民服装。
李丈参政罢政归乡里时,某年二十矣(2) 。时时来访先君(3),剧谈(4)终日。每言秦氏,必曰咸阳(5),愤切慷慨,形于色辞。 一日平旦(6) 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过岭(7),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8 )行矣,岂能作儿女态(9)耶!”方言此时,目如炬,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10) ,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足垂范百世,犹想见其道“青鞋布袜”时也。 淳熙戊申(1188)五月己未,笠泽(11)陆某题。[注释]:(1) 李庄简公:李光,字泰发,上虞人。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宋高宗时,任吏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因不满秦桧“盗弄国权,怀奸误国”,愤而去职。后来受到秦党的陷害,一再贬谪,远徙海南。卒谥庄简。有《庄简集》。(2) 李光参政罢政归乡里二句:李光于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十二月“罢参知政事”(见《宋史•宰辅表四》)回乡里,至十一年(1141)冬受到贬谪,“责 授建宁军节度副使,琼州安置”(见《宋史》本传),其间在乡里居住两年,时陆游只有十六、七岁。“年二十”,当系举成数而言。“丈”,对长辈的敬称。“参 政”,参知政事的简称,即副宰相。(3) 先君:陆游称其已死的父亲陆宰。(4) 剧谈:畅谈。(5) 咸阳:秦都咸阳。秦桧擅权独断,排斥异己,故以暴秦为喻,称为咸阳。(6) 平旦:清晨。(7) 赵相:赵鼎,宋高宗时宰相。因反对和议,为秦桧所排斥,屡遭贬谪,死于吉阳军(治所在今广东省崖县)。过岭,《宋史•高宗纪六》载绍兴十年(1140)六 月“再贬赵鼎漳州居住,又贬清远君节度副使,潮州安置”。此指赵鼎赴潮州事。岭,当指揭阳岭,是由福建通广东必经的山路。(8 ) 青鞋布袜:平民的服装。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鞵布袜从此始。” 鞵,鞋的异体字。(9) 儿女态:形容感情脆弱的人,多愁易感,经不起折磨。韩愈《北极一首赠李观》诗:“无为儿女态,憔悴悲贱贫。”(10) 虽徙海表:虽然迁谪海外。《宋史•李光传》:“居琼州八年,……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琼州、昌化军,均属海南岛。(11) 笠泽:太湖的别名。陆游祖籍甫里(今江苏吴县),在太湖滨,故称。[题解]: 跋,是宋朝新起的文章样式之一,体例与序相似。 陆游这篇为李光家书写的跋,着墨不多,但是却清晰刻画了李光刚毅不屈的气概,是一篇堪称绝妙的人物小品。 全文分两段,首段通过生活细节的描述,生动地表现了李光的音容气度,让读者感受到李光的英伟刚毅之气。次段评家书,言简意赅(得力于前一段的人物描述),读者也感受得到家书的风格。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李光的崇敬和热爱。
【答案】【小题1】B【小题2】B【小题3】D【小题4】(1)孔子说:“求!恐怕该责备你吧(2)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①④“足以”为固定结构,其意义为“足够用来”,以,介词,用来;②“以……为”为固定结构,其意义为“把……当作”,以,介词,把;③以,连词,因为。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题干例句属于宾语前置。
B项属于介词结构后置,A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故应选B。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D项“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理解错误,应为“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考点: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信")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
使一句话完整通顺。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本题翻译时应注意“乃”、“ 过”、“ 如是”、“ 故”、“以”等字词的解释。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求!恐怕该责备你吧?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的国君)主管祭祀蒙山,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氏要这么干,我们两人做家臣地都不想呢.”孔子说:“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辅助者呢?况且你的话错了,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冉有说:“颛臾,城郭坚固,而且离季孙的封地费县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求!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狂言来搪塞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若是财物平均分配则无所谓贫;上下能和好共处则无所谓寡;上下相安无事则国家就无倾覆之患.做到这样,本国以外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教(礼乐)和德政(仁义之政)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归附的人民生活安定.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发动战争.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宫墙(鲁国内部)里面.”。
1.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同州端午》唐代:殷尧藩
释义: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我离家已经整整三十五个年头了。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
2.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癸巳除夕偶成》清代:黄景仁
释义:时间慢慢地流逝,各家各户的欢声笑语从四面八方隐隐传来。在石桥上昂首而立的人却恍若置身世外,他凝望着天空,却把一颗明星当作月亮观看了多时。
3. 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征人归乡 》戎昱
4.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
释义: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5. 乐向尊外谢君卿,一梦江南见始成。 长啸书途多冷落,闲思抱月不分明。《七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