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苏轼婉言谢客文言文翻译北宋大文豪苏轼在京做过大官。
一日,其乡友带上厚礼想求他帮忙谋个一官半职,并说:“如您不便,劳令弟之驾也行。”乡情不便明伤,苏轼便先给来客讲了一则“寓言”。
大意是:某人穷极盗墓,数掘无获,便想去掘伯夷、叔齐之墓,只听伯夷在墓里说:“我是在首阳山饿死的,除了一把枯骨,别无一物,何以如尔愿?”盗墓人丧气地说:“那我就挖开叔齐之墓,碰碰运气吧!”伯夷又说:“连我也不过如此,我弟弟就更帮不上忙了!”苏轼的弦外之音是:您的苦衷我知道,但我们兄弟俩都无法帮忙啊!乡友悟知求官无望,只好知趣地带上礼物走了。
2.古文《曲突徙薪》的翻译及寓意译文:说有一个造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的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远地迁移。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应。
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被火烧伤的人在上位,其他的各自以功劳的大小依次坐,但是没有请说改“曲突”的那个人。
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灾的忧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原文: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就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寓意:原指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防患于未然,消除产生事故的因素。先见之明,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讽刺那些不懂得防患于未然的人。
扩展资料
示例:
唐·杜牧《李给事》诗之一:“曲突徙薪人不会,海边今作钓鱼翁。”清·黄遵宪《福州大火行》:“曲突徙薪广恩泽,愿亟靖海安天骄。”梁启超《读书后》:“曲突徙薪,不达而归。”亦作“ 曲突移薪 ”。
清·李渔《玉搔头·媲美》:“曲突移薪计未忠,焦头烂额敢居功。”亦省作“ 曲突 ”。三国·魏·应璩《百一诗》:“曲突不见宾,焦头为上客。”宋·王安石《吴正肃公挽辞》之二:“曲突非无验,方穿有不行。”
王闿运《愁霖赋》:“邑犬之吠兮众所怪也,曲突之早谋客之害也。”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曲突徙薪
3.文言文曲突徙薪的译文原文 客有过⑴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⑵有积薪。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积薪;不者⑶且有火患。”主人嘿然⑷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⑸。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⑹在其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⑺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乡使⑻听客之言,不弗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⑼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悟⑽而请之.注释 ⑴过:拜访。
⑵傍:同“旁”,旁边。 ⑶不者:如果不这样的话。
⑷默然:不说话的样子。 ⑸息:同“熄”,灭。
⑹灼(zhuó )烂者:被火烧伤的人。灼,烧。
⑺而不录:却不邀请。而,却;录,录用,此处指邀请。
⑻乡(xiàng)使:当初如果。乡,同“向”,从前;使,假如。
⑼亡(wú):同"无",没有. ⑽悟:醒悟,觉悟。译文 有一个拜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
不然的话,将会有发生火灾的隐患。”主人沉默而不答应。
不久后,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
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
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4.曲突徙薪文言文答案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烟囱),傍有积薪。客胃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则且有火患,主人默( )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 ),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hng),余各( )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 )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悟而请之。 1.文中四处括号内填入恰当的词,依次正确的一项是( )A.焉 尔 因 以 B.然 之 以 而 C.焉 尔 因 且 D.然 之 以 且2.指出下面两句中的通假字。①不则且有火患(“ ”通“ ”) ②曲突徙薪亡恩泽(“ ”通“ ”)3.翻译以下两句。①不则将有火患 ②焦头烂额为上客 4.“主人乃悟而请之”,主人悟出了什么道理?( )A.应该首先感谢有先见之明的人。 B.不应忘记提醒过自己的人。C.更要感激进忠言的人。 D.要接受不听忠告的教训,勇于承认错误。 答案1.B 2.①“不”通“否” ②“亡”通“无” 3.①否则将有火灾 ②头和额都烧焦了的人为上等客 4.D 原文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积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其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悟而请之。
译文
有一个拜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有发生火灾的隐患。”主人沉默而不答应。不久后,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希望对你有帮助
5.曲突徙薪文言文曲突徙薪
【发音】qū tū xǐ xīn
【释义】曲:弯;突:烟囱;徒: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出处】《汉书·霍光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典故】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作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做任何表示。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是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筵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心得】一般人认为,足以摆平或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棘手问题的人,就是优秀的管理者,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治乱于已成之后,由此观之,企业问题的预防者,其实是优于企业问题的解决者
1.秉:掌握 2.害:嫉妒,怨恨 3.宜:应该 4.至:到 5.过:拜访。 6.突:烟囱 7.傍:同“旁”,旁边。 8.更:改变 9.不者:如果不这样的话。不:同“否”,否则。 10.且:将要 11.嘿(mò)然:不说话的样子。嘿,同“默”。 12.应:应答 13.俄而:不久 14.息:同“熄”,灭。 15.灼(zhuó )烂者:被火烧伤的人。灼,烧。 16.次:按次序 17.坐:同“座”,座位。 18.录:采纳引申为邀请 19.乡(xiàng)使:当初如果。乡同“向”,一向,从前;使,假如。 20.亡(wú):同"无",没有。 21.乃:于是,就 22.寤:同“悟”醒悟,觉悟。
6.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的原文和翻译一、柳宗元的这篇文章原文如下: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
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果若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
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
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
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
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于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於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
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二、全文翻译结果如下: 收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了火灾,家里什么也没有留存下来。
我刚听说大吃一惊,接着又产生一些疑问,最后竟然感到非常高兴。原本打算慰问您,现在却改成祝贺您了。
由于路途遥远,书信言辞又简略,因此还不能详尽地了解您受灾的情况。如果真的烧得精光而一无所有,那正是我要特别祝贺您的原因。
您殷勤奉养父母,生活得很安乐,只希望过恬静舒适、平安无事的日子。现在竞遭受到烈火焚烧的意外事情,而使您震惊恐惧,甚至连油脂、淀粉这样的东西,也许都供应不上了,我因此起初感到大为吃惊。
人们的言谈之中都说,事物的圆满或空缺,灾祸或幸福,都是相互依存转化,来去无定的。有的人将要大有作为的时候,开始总会经历一个困苦动荡、担心受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就有水火的灾害,就有小人的怨恨毁谤。
历经劳苦变动的磨难之后,才能奔上光明的前途,古时候的人都是这样。但是;这些说法不仅大而无当而且荒诞不稽,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因此就一定相信,所以我接着便对它产生了疑问。
凭着您读了不少古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又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所作所为都显示出您的多才多能,然而作官却不能超出众人之上,从而未取得显赫尊贵的地位,这里并没有其他原因。京城的人都说您家里积存着许多财物,爱慕廉洁名声的人都怀有顾虑畏惧心理,因而不敢称道您的好处,尽管自己内心明白,但却藏在心里,含在嘴里不敢说出口来。
这是因为公道难以显扬,而世人又多猜忌的缘故啊!谁要一开口,那些爱叽叽咕咕嘲笑别人的人,就认为他得了许多贿赂。 我从贞元十五年看到您的文章以后,藏在心里没敢讲出的赞赏的话大约五六年了,这是我只顾个人得失而长时间有负于公道,不仅是有负于您啊!等到作了见习监察御史和礼部员外郎以后,我自认为有幸当了皇帝身边的大臣,能够畅所欲言了,并想借此机会荐举您,消除您胸中的郁闷。
但是当我在适当机会向同僚们称道您的时候,还是有人挤眉弄眼,暗暗讥笑。我深恨自己道德修养还不突出,清白的名声还未确立,而被世人强加上许多罪名,与好友盂几道每谈及此都感到十分痛心。
如今您的家幸好被天火烧得精光,众人的疑忌也随之而全部化为灰烬。烧黑了房屋,烧红了墙壁,表明您家已经一无所有了,这样您本身的才能就自然显露出来而不致辱没。
您的真实情况完全表现出来,这真是火神所给予您的莫大资助啊!那么,我和孟几道几十年对您的了解,还不如这把火一个晚上给您带来的荣誉大呢。从此您不仅被人谅解,而且会得到公开的赞扬,使那有话藏在心里的人,都能开口为您说话了。
出题考试,决定录取的主考官们,也都敢任命您官职而不再胆战心惊了。这样一来,即使想像过去那样屈己受辱,难道还能办到吗?在这方面,我对您抱有很大的期望,因此,我最后才特别高兴起来。
古时候各国有了灾祸,同等地位的国家都要向受灾国表示慰问。春秋时许国不去慰问受灾国,有识之士都憎恨它。
现在我说的这些情况,与古代有不同的地方,所以在正打算慰问您的时候又转而向您祝贺。
7.关于火灾的文言文(除口技)如:《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汉书·霍光传》等。
例:选自《汉书·霍光传》。
原文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积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其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悟而请之。
注释
⑴过:拜访。⑵傍:同“旁”,旁边。⑶不者:如果不这样的话。⑷嘿(m ò)然:不说话的样子。嘿,同“默”。⑸息:同“熄”,灭。⑹灼(zhuó )烂者:被火烧伤的人。灼,烧。⑺而不录:却不邀请。而,却;录,录用,此处指邀请。⑻乡(xiàng)使:当初如果。乡,同“向”,从前;使,假如。⑼寤:同“悟”,醒悟,觉悟。 (10)亡(wú):同"无",没有.
译文:
有一个拜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8.人琴俱亡文言文翻译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