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问说(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问 说(节选)(清)刘 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学无以致疑 致:招致,取得B.忌之而不愿问焉 忌:避免 戒除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轻:轻视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度:揣测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问焉以求一得 问之人以试其能B.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取其有益于身而已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D.好学而不勤问 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18.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3分)译文:(2)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2分)译文:(3)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2分)译文:参考答案:16.B(忌:妒忌)(3分)17.A(连词,表示目的,用来。 B项:介词,比/介词,对。
C项:句末语气词/兼词。D项:连词,表示转折,却/连词,表示并列,并且)(3分)18.C(③④是作者所要批评的一种问。
⑤说的是问的原因。)(3分)19.(1)那种用义和理等问题互相询问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不多见了。
(4分。采分点有“以”“咨访”,两个宾语前置句)(2)(用)非常难解答的事情,向别人询问,来穷究别人的短处。
(3分。采分点有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穷”)(3))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或孔夫子、夫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或赏识他)。
(3分,采分点有“耻”、“下问”、“贤”。)【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 (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
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何况世俗的人呢?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
2.文言文《问说》的翻译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3.文言文《问说》的翻译君子之学必好问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4.问说文言文翻译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5.《问说》的一部分文言翻译以下是译文,可以看看:)~~
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的通常的毛病。学习有不通达的地方,不理解而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并不稳妥,只是妄自凭主观猜测。如果这样,那么终生就没有什么可以询问的事情了。对于比自己贤能的人,妒忌他们而不愿意询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而不屑于询问;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熟习他们而不乐意询问他们,如果这样,那天下就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询问的人。别人不值得自己服气,事情没什么有疑问的,这不过是以己心为师,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这不过是小的毛病。明知自己见识浅陋却严密的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使自己的学识终生得不到进步,也不愿不耻下问。这是居心不端正啊,这是大的毛病,而犯这类错误的常有十之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