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这是2010最新发布的版本、权作参考必修一1.劝学 2.师说3.烛之武退秦师4.归去来兮辞必修二5.赤壁赋6.琵琶行7.鸿门宴必修三8.陈情表、9.屈原列传10.氓11.行行重行行12.窦娥冤【正宫】【滚绣球】13.兰亭集序必修四14.念奴娇.赤壁怀古1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6.六国论17.阿房宫赋18.滕王阁序19.报任安书必修五20.离骚21.沁园春.长沙22.孔雀东南飞23.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滚绣球】 【朝天子】 【耍孩儿】 【一煞】 【收尾】24.蜀道难25.登高26.锦瑟27.逍遥游28.齐桓晋文之事。
2.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鲁人版)有哪些必修一:《劝学》《师说》《归去来兮辞》《烛之武退秦师》《赤壁之战》
必修二:《赤壁赋》《张衡传》《琵琶行》《鸿门宴》
必修三:《陈情表》《项脊轩志》《屈原列传》《兰亭集序》
必修四:《六国论》《阿房宫赋》《滕王阁序》《苏武传》
必修五:《孔雀东南飞》《逍遥游》《齐桓晋文之事》
网上搜的鲁人版的全部文言文,但不知是不是全都必背。文章不多,你就全背了吧。
我学的是人教版,比较一下,我真是嫉妒你的好命啊~~~ 不过,我已经结束了 哈哈哈~
3.鲁人曹沫文言文原文鲁人曹沬
曹沬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沬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沬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沬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沬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沬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4.文言文《鲁人织履》原文及译文[鲁人织屦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 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译文
鲁国有一个人自己很会打草鞋,妻子很会织白绸。两口子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必定会变穷。” 那鲁国人问:“为什么呢?” 这个人回答说:“鞋子是为了用鞋子走路,但是越国人却习惯于赤脚走路;帽子是为了给人戴的,但是越国人喜欢披散着头发,不戴帽子。以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走投无路,那怎么能办到呢?”
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2分)
(1)或谓之曰 (2)以子之长
15.翻译划线句(2分)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4、(1)有人(2)凭
15、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16、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5.鲁人徙越的文言文原文:
鲁人身善织履(lv),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p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一般课文无此括号内容)
译文
鲁国有个人自己擅长编织麻鞋,妻子擅长编织帽子,于是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你搬到越国去必定会没有出路。” 那鲁国人问:“为什么呢?” 这个人回答说:“做鞋是为了给人穿的呀,但是越国人却习惯于光脚走路;织白绸子是做帽子用的,但是越国人喜欢披散着头发。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哪能办得到呢?” 。 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注释:
1. 作者:韩非,战国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3. 善:擅长,善于
4. 身:自己,本人。
5. 履:麻鞋。
6. 缟:古代的一种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7. 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8. 徙:迁徙,搬家。
9. 于:到(介词)(表示方向)
10. 或:有的人。
11. 跣行:赤脚走路,跣,赤脚。
12. 为:是。
13. 被(pi一声)发:被,通“披”;披头散发 。
14. 其:作副词用,同“岂”,难道。
15. 冠:帽子。
16. 以:凭借,依靠,用。
17. 子:您。
18. 长:擅长的(此处是“所”字结构,后接动词)
19. 无:不 。
20.游:游历
21.穷:走投无路
22.引:引进
23.用:使用(它们)
24.其:它们的用处
25.越:春秋时越国,今浙江一带
虚词
1.而:表转折,可是
道理:
1.做事要从多方面去考虑,若永远循规蹈矩,就不会有创新。 2.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 3.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调查研究,分析客观事实,使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专长适合客观实际的需要;否则,弃己之所长,就会把事情办糟或者遭受“所长无所用”的困苦。 4.任何技术,如果没有社会需要,就会失去它的价值。 5.只凭才能和主观上的愿望、热情,而不顾客观条件是不行的,必须是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专长适合实际需要,依据客观可能条件来制定计划、安排工作。
6.鲁人徙越文言文答案鲁国京城住着一对夫妻,男的善于编草鞋,女一善于织白绸子,两口子兢兢业业,日子过得还不错。
他们听说越国是个鱼米之乡。有一天,两口子想要搬到越国去谋生,便收拾这具行李。
邻居看见了,劝告他们说:“不要到那里去,去了,你们会受穷的。” 鲁人问:“为什么?” 邻人说:“草鞋是给人穿在脚上的,可是越国教师都是水乡,越人从小就关脚板走路,不用穿鞋。
绸子是为了做帽子给人戴在头上的,可是越国经常有暴雨,越人个个蓬头散发,从不戴子。你们的手艺固然不错,可是去到一个用不着这种手艺的国家,手艺一点儿也用不上,怎么不受穷呢?” “鲁人徙越”这个故事,说明鲁国的这个鞋匝夫妇,产了解越国的生活习惯,只身的手艺和想当然,就要搬到陌生的越国去谋生。
他们不懂得一切事物都是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不转移的。鲁人夫妇应该移居越国,因为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而单凭老经验和主观愿望是要碰壁的。倘若不是邻人相劝,改铸成大错,穷迫而归。
7.文言文《鲁人曹沫》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其勇敢和智谋效力于鲁庄公。庄公十分喜好打仗。曹沫为鲁国的大将,和齐国作战,三次都输掉了。鲁庄害怕了,想要把遂邑这个地方送给齐国来求和,但仍然以曹沫为大将。
齐桓公与鲁庄公相约在柯这个地方盟誓。庄公与桓公已经在祭祀的天坛开始盟誓,曹沫手拿匕首劫持了齐桓公,桓公的身边的人不敢有任何行动,只是问他:“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而强国侵占鲁国已经够多了,现在鲁国的京城环已经在齐国的边界,你还想要侵占。”齐桓公于是允诺把侵占鲁国的地方都还给鲁国。曹沫见齐桓公这么说, 就把手中的匕首扔了,走下天坛,面向北站在群臣应该站的地方,面容脸色没有丝毫变化,说话做事好象以前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齐桓公大怒,想要扩大盟约的内容。管仲说:“这样做不可以。不可以为了一时的快乐贪图这样小的利益。这样做会使你在诸侯中的威信尽失,失去天下人的信任与帮助,还不如还给他”于是齐桓公把侵占鲁国的城池还给鲁国,曹沫三次大战所割出去的城池都还了回来。
(我只是试着翻译了一下,有可能有些地方不太准确,见凉)
8.鲁人执竿古文、译文和注释《鲁人执竿》的古文、译文和注释如下:
一、古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者,莫之不及。
二、译文:
鲁国有个人拿着根长长的竹竿想要进入城门,起初竖着拿,不能进城了;再横着拿,还是进不去。他想不出别的办法,过了一会儿,来了个年老的人,说:“我不是圣人,但见到的事情却很多。你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截断再拿进去呢?”于是依照老人的主意而截断了长竹竿。
三、注释:
执:握,持。
老父(读fǔ,是通假字,应为“斧”):古代称老年男子。
但:只是。
遂:于是,就。
依:根据,按照。
见:经历。
以锯中截而入:用锯子从中间锯断拿进去。
截:截断;锯断。
入:进入,与“出”相对。
扩展资料:
鲁人执竿是三国时期魏国人邯郸淳写的《笑林》里的故事。本文中拿长竿的人固然可笑,但更加可笑的是那位自以为“见事多”而替别人出馊主意且做事不会变通,不会随机应变的老者。
寓意:自作聪明的人经常是愚蠢的。做事不能盲目听从别人的主张,要自己多动脑筋。
从中讽刺了 :那些自以为是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和那些缺乏主见的人,不懂得变通,只会盲目听信他人的话。
文章启发: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思维要活跃,不要片面与固执。
《笑林》,古笑话集。三国魏邯郸淳撰。三卷。所记都是俳谐的故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笑话专书。原书已佚,今存二十余则。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本较完备。
参考资料:笑林_搜狗百科鲁人执竿_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