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原文〕
蔡顺,字君仲,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椹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曰:“何异乎?”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赠之。
〔译文〕
蔡顺,字君仲,从小失去父亲,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正逢王莽乱世,连年灾荒,食不果腹。为了糊口,蔡顺只得去山里拾桑椹用以充饥。拾桑椹时,他准备了两只不同的篮子来盛桑椹。有一次,蔡顺进山拾桑椹,被一赤眉军见到了,他们惊奇地问他:“为什么用两只不同的篮子来盛桑椹呢?”蔡顺回答说:“把成熟的黑桑椹留着专门给母亲吃,不成熟的红桑椹自己吃。”蔡顺的孝心感动了这群赤眉军,他们送给蔡顺三斗白米、一只牛蹄,让他带回家孝敬母亲。
2.拾椹供亲的翻译 拜托了译文:
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年成不好,粮食不够的时候,他就每天出门摘拾桑椹,用不同的器皿盛桑椹。农民起义军看见便问其原因,蔡顺说到:“黑色的桑椹味道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味道酸,是给自己吃的。''农民起义军怜悯他的孝心,把白米和牛蹄送给了他。
原文:
蔡顺少年孤,事母孝。岁荒,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东观汉记》,是一部记载东汉光武帝至汉灵帝一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因官府于东观设馆修史而得名,它经过几代人的修撰才最后成书。《东观汉记》的作者有班固、陈宗、尹敏、孟异、刘珍、李尤、刘騊駼等。
人物背景
蔡顺,字君仲,东汉人,以孝顺著称。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关于他的籍贯,《后汉书·周磐传》说他与安城(遗址在今河南省平舆县老王岗乡境内,于1951年从汝南县析出)人周磐同郡,《册府元龟》说是汝南安城人,《汝宁府志》则说他是蔡顺是汝阳(今汝南县)人二孝里(即今汝南董会村)人。
3.拾椹供亲这篇古文的译文事:伺候。
以:用。此处可不译。
孤:幼年丧父的人。日:天。
顺日即为每天。异:不同的。
此处异器为(两个)不同的器皿。“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黑色的桑椹味道甘甜,用来供养母亲;红色的味道是酸的,用来给自己吃。
〔附〕译文(意译):西汉末年,有位年轻人叫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王莽篡位造成天下大乱,)到处闹饥荒,蔡顺常到野外觅食奉母。
有一次,他出门摘拾桑椹,遇到赤眉贼,盗贼看到他将摘拾的桑椹分成两个篮子盛装,便好奇的问他原因。蔡顺说:「黑色的桑椹已经成熟了味道比较香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尚未成熟,还有酸味,是给自己吃的,所以才会分开来装。
」这些盗贼深受蔡顺孝思的感动,就送他三斗白米和一头牛,好让他回去奉养母亲。
4.拾椹供亲的原文蔡顺:字君仲,东汉人
孤:幼年丧父的人。
事:伺候。
岁荒:年成不好。
日:每天。
桑椹:桑树的果实,成熟时黑紫色或白色,味甜,可食。
以:把。此处可不译。
异:不同的。此处异器为(两个)不同的器皿。
赤眉贼:即西汉末年樊崇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贼”是封建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蔑称。
“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黑色的桑椹味道甘甜,用来供养母亲;红色的味道是酸的,用来给自己吃。”
其:他
而:到
悯:怜悯
甘:甘甜
5.文言文《拾椹供亲》的启示孝 《拾椹供亲》 在汉朝,有个读书人叫蔡顺,他母亲喜欢吃桑椹。有一天,蔡顺出外去采桑椹,他拿了两个篮子,一个装黑色或紫色的,另外一个装比较红色的。为什么要分成两个篮子?因为比较熟的桑椹是黑色、紫色的,还不是很熟的是红色。蔡顺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强盗。
强盗们也很纳闷,把他抓起来,就问他:“你为什么采桑椹要分两边?”他说:“因为熟的比较甜,是留给我母亲吃的;这边不太熟的,是留给自己吃的。”
强盗们听了很受感动,就把他放了。强盗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为何会把他放了?因为蔡顺的孝心唤醒了他们的孝心。所以,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有好的德行,再恶的人也会被感化。我们面对恶人的时候,要不要去责骂他?不需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做好,来影响他,影响社会。
强盗们因为很感动,就把一些米和一些东西送给蔡顺,让他拿这些东西奉养母亲。然而,蔡顺并没有拿。假如他拿回去才放到家里,突然官府里的官员来了。进门一看:张三家的米为什么在你家?李四家的菜为什么在你家?此是人赃俱获,百口莫辩。
所以,要拿任何人的东西,一定要先思考物品的来路是否清楚!孔夫子说“君子有九思”,就是君子有九个方面要时时观照,时时反思。这九思当中就提到“见得思义”。我们要获得任何一样东西,首先就要考虑到它的来路是否符合道义。假如与道义相违背,就绝对不能动用。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们跟孩子们每讲一个故事,其中都蕴含着很多道理。这个故事蕴含的第一个道理,是“亲所好,力为具”。第二个道理,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应该用德行去感化。第三个道理,是“见得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我们在跟学生讲故事时,假如不把这些道理开显,学生留下的印象,只是觉得听了一个故事。假如只是单纯讲道理,没有讲故事,一般人听久了道理很可能会昏沉。所以,理与事要融合在一起,要理事圆融来讲故事。如此,学生就会很容易吸收其中蕴含的道理。
6.拾椹供亲的翻译【原文】
蔡顺少年孤,事母孝。岁荒,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选自《后汉书》)
【古文今译】
西汉末年,有位年轻人叫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年,年成不好,他就出门摘拾桑椹给母亲吃,遇到农民起义军,看到他将摘拾的桑椹分成两个篮子盛装,便好奇的问他原因。蔡顺说:''黑色的桑椹已经成熟了味道比较香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尚未成熟,还有酸味,是给自己吃的.''这些盗贼深受蔡顺孝思的感动,就送他三斗白米和一头牛,好让他回去奉养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