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主父偃 开放分类: 历史人物、名人、西汉、大臣、官宦 主父偃(?~公元前126) 汉武帝时大臣。
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到中年,听汉武帝重视儒术,改学《周易》、《春秋》和百家之言。
因此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
拜见卫青,虽卫青多次向武帝说了多次但无结果,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因主父偃上书《推恩令》,尊立卫子夫为皇后,揭发燕王刘定国的不法行为,很讨汉武帝的欢心,不久后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推恩令汉武帝为了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在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僚机构之外,另在宫中设立内朝。主父偃在内朝备武帝顾问,对当时的政治颇有影响。
几次上疏,都能切中时弊。他认为,诸侯王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而为淫乱,急则合纵以反抗朝廷,对加强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
因此他向武帝建议,令诸侯得推恩分封子弟为侯(见推恩令),这样王国自析,诸侯王的权力也随之削弱。他还提出,徙天下豪杰兼并之家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内实京师,外销奸猾,以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以及设置朔方郡,以省内地转输戍漕,加强防御匈奴等建议。
这些建议迎合了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多被采纳。死因 主父偃做到中大夫,炙手可热,众大臣均巴结主父偃,贿赂他的金钱达数千金之多,主父偃也都来者不拒,不加收揽。
主父偃让人去游说齐王,希望把自己的女儿送入齐王宫中为妃,但遭到拒绝。主父偃为泄私愤,扳倒齐王,上书武帝,言齐国富强,然齐王血缘与皇帝太过疏远。
后又说自己听说过齐王的丑事,后武帝派主父偃为齐相入齐,监察齐王。元朔二年(前127)主义偃被拜为齐相,揭发齐王奸事,后将此事故意泄露给齐王,齐王听后恐惧,畏罪自杀。
齐王死后,赵王紧张,当年主父偃长期待在赵国,知赵王一些不法之事,赵王决定先下手为强,使人告发其接受诸侯贿金,武帝怒,遂下令逮捕主父偃。这时汉武帝并不想杀主父偃,但时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劝说汉武帝杀他,最终被族诛。
朝中大臣都因主父偃喜欢揭发人隐私颇为害怕,纷纷落井下石。主父偃死前有数千宾客,但他死后没有人来为他收尸,只有洨孔车一人埋葬他。
(注:集解徐广曰:“孔车,洨人也。沛有洨县。”
) 司马迁在史记中《史记》写到: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齐王(首府临淄【山东省淄博市东临淄镇】)刘次昌跟他的姐姐纪翁主通奸(皇帝女儿称公主,亲王女儿称翁主。
这位翁主嫁给姓纪的,所以称纪翁主)。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次昌,可是刘次昌的娘亲纪太后拒绝。
主父偃于是向刘彻建议:“齐国临淄有10万户人家,仅租税一项,就有黄金24万两之多,人民富饶,超过长安。除非是皇帝的亲弟弟或最心爱的儿子,不应在那里当王。
而今齐王的血缘关系越发疏远(齐国一任王刘肥是刘邦的儿子,二任王刘将闾,三任王刘寿。现在的四任王刘次昌是现任皇帝刘彻的远房堂侄),又听说刘次昌跟他姐姐淫乱,请乘机整顿。”
刘彻遂任命主父偃当齐国宰相(相),派往处理。主父偃到临淄(齐国首府)后,霹雳般逮捕王宫的侍女跟宦官,供词中牵连到刘次昌。
刘次昌恐惧,服毒自杀。主父偃年轻时曾逗留燕国(首府蓟县【北京市】)、齐国、赵国(首府邯郸【河北省邯郸市】),都受到冷落,等到掌握权柄,一连摧毁燕国、齐国。
复仇之手下次可能伸向赵国,赵王刘彭祖大为恐惧,上书刘彻,检举主父偃接受封国贿赂,所以才建议分封亲王的子弟(主父偃用分封手段削弱封国,完全为国家着想,此时却成了罪名)。恰巧齐王刘次昌自杀,刘彻认为一定是主父偃胁迫所致,勃然大怒,召回主父偃,投入监狱。
主父偃承认接受封国的贿赂,但并没有胁迫齐王刘次昌自杀。刘彻本要赦免他,可是公孙弘说:“齐王(刘次昌)自杀,没有儿子,封国撤除,由中央政府收回,改设郡县。
主父偃本是罪魁,如果不杀他,无法向天下解释。”遂屠杀主父偃全族。
公孙弘不久前坚持杀郭解,现在又坚持杀主父偃。此公可是典型的阴险人物。
平常日子一团和气,不与人争,却在节骨眼上,使出恶毒一击。 有一件事使人震惊,晁错之死,是全族屠灭。
主父偃之死,又是全族屠灭。难道不能仅杀当事者一人?为什么如此残忍?当初,刘启何等欣赏晁错,刘彻又何等欣赏主父偃,欣赏时言听计从,“相见恨晚”;一旦翻脸,心狠手辣。
凡是忠心耿耿、意图改革的人,都受到酷刑。而像公孙弘这种八面玲珑、貌似忠厚的长者,却一帆风顺。
和稀泥的人有福了,他除了关心自己的官位外,什么都不关心。非关心不可时,只关心陷害忠良。
主父偃是齐国临菑县人。常学习游学之术,很晚的时候才学习《易》、《春秋》、百家之言著作。
(主父偃)游学于齐国读书人之间,儒生们一齐排斥他,他在齐国不能容身。元光元年,(主父偃)就向西进入函谷关会见卫青将军。
卫将军多次向皇上进谏但皇上不察。于。
2.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主父偃是齐地临菑人,学习战国时代的纵横家的学说,晚年才开始学习《周易》、《春秋》、诸子百家的学说。
他游于齐国许多读书人之间,没有谁肯厚待他。齐国许多读书人共同排斥他,他无法在齐呆下去。
他家生活贫困,向人家借贷也借不到,就到北方的燕、赵、中山游学,各地都没人厚待他,做客很难。孝武帝元光元年,他认为各诸侯国都不值得去游学,就西入函谷关,去见大将军卫青。
卫青大将军屡次向皇上推荐他,皇上不肯召见。他带的钱财已经花光,留在长安已经很久,诸侯的宾客们都很讨厌他,于是他向皇帝上书。
早晨进呈奏书,傍晚时皇帝就召见了他。他所说的九件事,其中八件是法律条令方面的事,一件是关于征伐匈奴的事。
3.主父偃是什么意思主父偃(?~公元前126)
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到中年,听汉武帝重视儒术,改学《周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因此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拜见卫青,虽卫青多次向武帝说了多次但无结果,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因主父偃上书《推恩令》,尊立卫子夫为皇后,揭发燕王刘定国的不法行为,很讨汉武帝的欢心,不久后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4.文言文《公孙弘》的翻译及注解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①,字季。
少时为薛狱吏②,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③。
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④。养后母孝谨⑤。
建元元年⑥,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⑦。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 新注 为博士⑧。
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⑨,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元光五年⑩,有诏征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11)。
弘让,谢国人曰(12):“臣已尝西应命(13),以不能罢归(14)。愿更推选(15)。”
国人固推弘(16),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17),百余人,弘第居下(18)。
策奏(19),天子擢弘对为第一(20)。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
是时通西南夷道(21),置郡,巴蜀民苦之(22),诏使弘视之。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22),上不听。
①齐:指战国时齐国旧地;而菑川国则为汉朝初年的封国,建都于剧县(今山东寿光);薛乃汉代县名(在今山东滕县南)。按剧县与薛县相距甚远,故前人疑此处有误,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引《史记考异》说:“菑川本齐故地,《史》言菑川又言齐者,当时通俗之称,扁鹊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与此一例,非《史》之误。
《汉志》菑川国祗三县,无薛县,然《高五王传》,青州刺史奏菑川王终古禽兽行,诏削四县,安和薛县不在所削之内。《汉志》郡国领县若干,皆元、成以后之制,未可据以驳传也。”
此言可信。②狱吏:负责监狱的官员。
③牧豕:放猪。海上:海边。
④《春秋》杂说:“解释《春秋》的各家学说。按《春秋》为孔丘所著鲁国的编年史,后为儒家经典之一。
因原著简约,不易详知,遂有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等为之作注,加以解说,另成三书,即《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这里的“杂说”当指此。
⑤孝谨:孝顺谨慎。⑥建元: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个年号(前140—前135)。
⑦贤良文学: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有时简称“贤良”和“文学”。建元元年的十月,由武帝亲自招考贤良文学,董仲舒等一百余人前来应考。
⑧博士:学官名。知识渊博,学有专长者得任此职,以备天子所用,或传授弟子。
文帝时就已设《诗经》等博士,武帝建元五年乃设五经博士。⑨上意:皇上的心意。
⑩元光:汉武帝第二个年号,(前134—前129)。元光五年即公元前130年。
(11)推上:推举。(12)让谢:退让谢绝。
(13)西应命:到西边的长安去接受皇帝的诏命。(14)以:因为。
罢归:罢官归来。(15)更:改。
(16)固:坚决。(17)对策:指应考的贤良文学等人回答皇帝所提的治国方策。
(18)第:名次。(19)奏:进。
(20)擢:提拔。(21)通西南夷:武帝元光年间,唐蒙和司马相如等出使西南夷,夜郎等归附汉朝,汉在上述地区设立犍为郡等。
详见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22)苦:感到困苦。
(23)盛毁:极度诋毁。 弘为人恢奇多闻①,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②,人臣病不俭节③。
弘为布被,食不重肉④。后母 新注 死,服丧三年。
每朝会议,开陈其端⑤,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⑥。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⑦,辩论有余⑧,习文法吏事⑨,而又缘饰以儒术⑩,上大说之(11)。
二岁中,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
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12),汲黯先发之(13),弘推其后(14),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15),至上前(16),皆倍其约以顺上旨(17)。
汲黯庭诘弘曰(18):“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
弘谢曰(19):“夫知臣者以臣的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20)。
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21),张欧免(22),以弘为御史大夫。
是时通西南夷,东置沧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22),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23),愿罢之。
于是天子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24)。发十策,弘不得一。
弘乃谢曰:“山东鄙人(25),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26)。”上乃许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27),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
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28)。
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29),侈拟于君(30),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31)。
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
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32),封平津侯。
①恢奇:雄伟奇异。②称:说。
病:短处、毛病。不广大:指心胸狭小。
③俭节:即“节俭”。④重肉:两种肉菜。
⑤开:开始。陈:陈说。
端:头绪。⑥面折庭争:通“面折廷争”,当面驳斥,在朝廷争辩。
⑦行:行为。敦厚:忠厚。
⑧辩论:指言辞。⑨习:熟悉。
文法:法律条文。⑩缘饰:装饰。
儒术:儒家思想和治国主张。(11)上:皇帝。
说(yuè,月)同“悦”。下文“天子常说”之“说”同此。
(12)请间(jiàn,涧):请求分别进见皇帝。间,间隔。
(13)先发之:先提出问题。(14)推:推究。
此。
5.《“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作者: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
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
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 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
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拜为郎中。
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
一岁中四迁偃。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
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
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①,死即五鼎烹②耳。
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元朔二年,上拜主父为齐相。
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主父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 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
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遂族主父偃。
(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注:①五鼎食:牛、羊、豕、鱼、麋也。 诸侯五,卿大夫三。
②五鼎烹:被镬(一种大锅)烹煮的刑罚。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贫,假贷无所得 假:借。
B.古者诸侯不过百里 过:经过。 C.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 亲:父母。
D.我厄日久矣 厄:穷困。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诸公宾客多厌之 / 强弱之形易制 B。
今以法割削之 / 亲不以为子 C。 乃西入关见卫将军 / 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D。
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武帝“族偃”原因的一组是①及发燕王定国阴事②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③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④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⑤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父偃早年并不得志,在通过卫青向皇上推荐但“上不召”的情况下,上书汉武帝,才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任用。 B.主父偃向武帝进献了“推恩术”,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
C.主父偃揭发燕王犯罪的事情后,大臣们都畏惧主父偃的口,贿赂和赠送给他的钱,累计有千金之多。 D.主父偃当了大官后,就揭发了燕王和赵王犯罪的事情。
这是他对自己未显达时所受侮辱的报复。9。
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3分)余 虽 骨 肉 无 尺 寸 地 封 则 仁 孝 之 道 不 宣 愿 陛 下 令 诸 侯 得 推 恩分 子 弟 以地 侯 之 彼 人 人 喜 得 所 愿 上 以 德 施 实 分 其 国 不 削 而 稍 弱 矣 于 是 上 从 其 计。 (2)翻译下面的句子。
(7分)①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3分)②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
(4分)。
6.文言文 不死之药 译文原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译文:
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却要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楚王就放了他。
1,中射之士“使人说王”的两个主要理由:一是自己无罪,有罪的是谒者;二是吃了长生不死药的人被杀,长生不死药就成了丧死药。
2,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的是:C臣食之,而王杀臣。其中的而,意思是却。
7.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倒行逆施之的 翻译 学悦24页主父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
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馀年,身不得遂,亲不以
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阸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译文
使卫皇后尊立到燕王定国暗中谋事,主父偃对此有功。大臣们都害怕他的辞令,贿赂的东西累计千金。有人对主父偃说:“你太横!”主父偃说:“我从小就游学有四十多年了,自己什么都不成功,父母认为我不是好孩子,弟子不接纳我,宾客们抛弃我,我处境艰难的日子过了很长时间了。大丈夫活着不吃五种动物的肉,死了就甘心遭受酷刑!我白天晚上都故意倒行逆施
8.文言文《高巍辽州人》的翻译是什么翻译:高巍,是辽州人,崇尚气节,擅长文章。母亲萧氏有久治不愈的疾病,高巍在身边侍奉,一直到母亲年老也没有一点懈怠。母亲去世,高巍吃粗食,在墓旁筑室居住三年。明太祖洪武年间,表彰他的孝行,以太学生的身份任用他担任前军都督府左断事的职务。开垦河南、山东、北平的荒地。又分条陈奏抑制工商业、谨慎选拔举用贤能、重视名号封赐和车服仪制等事情。明太祖称赞并采纳他的建议。不久因为判决事情不合乎皇上的心意,受到惩处。减免死罪,被发配戍守贵州关索岭。皇上特别恩准允许由弟侄代替服役,说:“这是表彰孝子啊。”
等到明惠帝登基,高巍上疏请求辞官还乡。不久,辽州知州王钦奉诏征召高巍。高巍于是到吏部上任,上书议论政事。当权者正议论削夺藩王,唯独高巍和御史韩郁先后请求对藩王施加恩德。高巍说:“贾谊说过:‘想要天下安定,不如广泛建立诸侯而削弱他们的力量。’现在为何不效法他的用意?不要实行晁错削地夺权的谋略,而效法主父偃推行恩德的计策。在北方的藩王,把他们的子弟分封到南方;在南方的藩王,把他们的子弟分封到北方。像这样,那么藩王的权势,不去削夺却自然削弱了。”奏本呈上,明惠帝点头称许。
不久燕王朱棣起兵,朝廷命令高巍跟从李景隆出师,参谋协助军中事务。高巍又上书,说:“我愿意出使燕国。披露忠心,陈述道义礼法,用是祸是福的道理让他明白,拿亲爱亲人的情谊令他感动。让他停止战事,回到藩国。”明惠帝认为他的话英勇豪迈,答应了他。
高巍到燕国,称说:太祖归天,天子继位,施行革新的政策,天下人敬爱拥戴。想不到大王你公然和朝廷决裂,带领自己的军队,对抗天子之师,我不知道大王你是何用意。现在朝廷的各位大臣,文臣智慧聚集,武将勇气奋发,坚持公道,仰仗道义,以顺乎天意人心的力量讨伐逆时而动的贰臣。胜败的机会显明了然如指掌。况且大王你统率的将士,算来不超过三十万。凭一个诸侯国有限的军队来对抗天子的军队,也容易精疲力竭。大王你和天子,在道义上是君臣,在血缘上是亲人,尚且生出隔阂嫌隙。何况三十万异姓的军士能确保他们和你同心协力,为殿下你拼死效力吗?我每每想到这些,都要为大王你洒下眼泪。希望大王你相信我的建议,上表谢罪,重新修复亲近友好的关系。朝廷明察大王你没有别的意图,大王你一定能受到宽恕。太祖在天之灵也可以安心了。
文书屡次呈上,都没有答复。不久李景隆兵败,高巍脱身回到南方。到临邑,遇到参政铁铉,相拥痛哭。赶赴济南,誓死据城坚守,多次打败燕王的军队。等到京城被攻破,高巍在驿舍中自缢而死。
本篇文言文选自《明史·高巍传》。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