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作 zuò ㄗㄨㄛˋ 1. 起,兴起,现在起:振~。
枪声大~。 2. 从事,做工:工~。
~息。~业。
3. 举行,进行:~别(分别)。~乱。
~案。~战。
~报告。 4. 干出,做出,表现出,制造出:~恶(è)。
~弊。~梗。
~祟。~态。
~色。~为。
~难。~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5. 当成,充当:~罢。~保。
~伐(做媒人)。~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看,喻坐观别人成败)。
6. 创造:创~。写~。
~曲。~者。
7. 文艺方面的成品:~品。不朽之~。
8. 同「做」。 9. 旧时手工业制造加工的场所:~坊。
10. 从事某种活动:~揖。~弄。
~死。 作 zuō 〈名〉 (1) 作坊,手工业工场 [workshop] 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合,…而 礼径至所作,不复重奏,称诏罢民。
——《三国志•魏志》 (2) 又如:作房(作坊);作分(作坊);木工作;油漆作;洗衣作 (3) 另见 zuò(除作坊外,其余都读 zuò) 作 zuò 〈动〉 (1) (会意。从人,从乍。
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
本义:人起身) (2) 同本义[get up] 作,起也。——《说文》 明两作。
——《易·离》 作其即位。——《书·无逸》 与子偕作。
——《诗·秦风·无衣》 或作而行之。——《考工记》 凡作民。
——《周礼•士师》 三献作止爵。——《仪礼•特牲礼》 后圣有作。
——《礼记•礼运》 而后作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舍瑟而作。
——《论语•先进》 客作而辞。——《礼记•少仪》 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宋· 苏轼《画佛赞》 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作止(作息;起居) (4) 起来;开始工作 [rise; do; make]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乐府诗集》 蚤作而夜思。——唐· 柳宗元《送董邵南序》 往来种作。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唐· 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5) 又如:作力(出力;使力);作本(务农);作苦(耕作辛苦);作一(劳动专一);作牧(畜牧,放牧);作剧(劳作勤苦);作劳(劳作,劳动);作甚(做什么) (6) 产生,兴起 [arise] 包牺氏没, 神农氏作。
——《易·系辞下》 周秦之际,诸子并作。——《论衡》 由汤至于 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
——《孟子•公孙丑下》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 天油然作云。
——《孟子》 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汉· 张衡《东京赋》 浓雾半作半止。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7) 又如:作兴(兴起);作师(兴兴);作病(发生疾病,致病);作见(出现;显现);作逆(作乱,造反);作贼(造反);作缘(发生瓜葛、联系) (8) 做;创制;制作;从事某种活动 [do; make]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后汉书•张衡传》 作结绳而为罔罟。
——《易·系辞下》 为楚王作剑。—— 晋· 干宝《搜神记》 吾为楚王作剑。
汝父为楚王作剑。 作二铁板。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9) 又如:作茶(制茶);作治(制作。亦指制造的成品);作黍(做黍米饭);作烦(制造麻烦,添麻烦);作衅(制造事端);作景(为难,作梗);作对头(与人为敌、为难) 纤纤作细步。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生人作死别。 故作不浪计。
作推敲之势。——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10) 写作,创作 [compose]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史记·屈原列传》 仲尼卮而作《春秋》。—— 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唐· 王勃《滕王阁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唐· 白居易 (11) 《与元九书》 作敲字佳矣。——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宋· 王安石《伤仲永》 令作诗。 属予作文以记之。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2) 又如:作古作故(不依旧规,自创先例);作述(创作传述) (13) 振作 [boost]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告子下》 一鼓作气。
——《左传•庄公十年》 (14) 又如:作气(振作勇气);作强(产生强劲之力) (15) 假装,装出 [feign]。如:作面子(装点面子);作乔(装假,装模做样);作筏子(做样子);作张作致(装模作样);作轨(作为规范);作喜(变作笑脸,露出喜色) (16) 充当 [work as]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论语》 (17) 又如:做冰(做媒人);作霖(充作救旱之雨。后指降甘霖或下雨);作小(做小。
与人为妾);作眼(做眼线);作甘(做救旱甘霖) (18) 当作 [serve as] 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老大嫁作商人妇。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19) 又如:作傍(当作靠山;作依托);作外(当作外文,见外);作做(当作,算作) (20) 建筑 [build] 将有作。
——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作亭者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1) 又如:作邑(建筑都城);作洛(另建新都);作土(积土堆垒以御敌) (22) 发出音响,演。
2.文言文中作的意思基本字义
1. 起,兴起,现在起:振~。枪声大~。
2. 从事,做工:工~。~息。~业。
3. 举行,进行:~别(分别)。~乱。~案。~战。~报告。
4. 干出,做出,表现出,制造出:~恶(è)。~弊。~梗。~祟。~态。~色。~为。~难。~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5. 当成,充当:~罢。~保。~伐(做媒人)。~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看,喻坐观别人成败)。
6. 创造:创~。写~。~曲。~者。
7. 文艺方面的成品:~品。不朽之~。
8. 同“做”。
9. 旧时手工业制造加工的场所:~坊。
10. 从事某种活动:~揖。~弄。~死。
3.文言文中作的意思基本字义1. 起,兴起,现在起:振~。
枪声大~。2. 从事,做工:工~。
~息。~业。
3. 举行,进行:~别(分别)。~乱。
~案。~战。
~报告。4. 干出,做出,表现出,制造出:~恶(è)。
~弊。~梗。
~祟。~态。
~色。~为。
~难。~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5. 当成,充当:~罢。~保。
~伐(做媒人)。~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看,喻坐观别人成败)。
6. 创造:创~。写~。
~曲。~者。
7. 文艺方面的成品:~品。不朽之~。
8. 同“做”。9. 旧时手工业制造加工的场所:~坊。
10. 从事某种活动:~揖。~弄。
~死。
4.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之字的所有用法
答:浅析文言文“之”的用法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5.是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1、这;这个;这样。
《严先生祠堂记》:”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
译文: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
2、对;正确。
《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文::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3、凡是;所有的。
《游园》:“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所有的花都放了,但是牡丹还要有一段时间才开花。
④表判断。《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译文: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
扩展资料:
白话版《说文解字》: 是,正、直。字形由“日、正”会义。所有与是相关的字,都采用“是”作边旁。造字本义:动词,夏至,太阳当头,适宜农务。
相关词汇解释:
1、老是[lǎo shì]
总是;表示一直如此(多含不满或厌恶意):老是感冒。
2、凡是[fán shì]
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凡是新生的事物都是在同旧事物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3、硬是[yìng shì]
就是(无论如何也是):他虽然身体不好,可硬是不肯休息。
4、横是[héng shi]
表示揣测;大概:他横是快四十了吧?
5、算是[suàn shì]
总算:这一下你算是猜着了。
6.造文言文是什么意思造 zào
动词义:
1、形声。从辵( chuò),告声。本义:到;往某地去)
造,就也。——《说文》
咸造勿亵在王庭。——《书·盘庚》
凡四方之宾 客造焉。——《周礼·司门》
造于西阶下。——《仪礼·士丧礼》
而造大国之城下。——《战国策·宋策》
造饮辄尽。——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明日造朝。——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造左公第。——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径造袁所寓之 法华寺。——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拜访 [尊贵者]。
庾公造 周伯仁。——《世说新语·言语》
3、假借为“作”,制造;制作。
复造候风地动仪。——《后汉书·张衡传》
王将伐 吴,造船于 蜀。——《晋书·吾彦传》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雁荡山》
4、虚构;伪造。
我生之初,尚无造。——《诗·王风》
5、培养;造就;创造。
天造草昧。——[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民国肇造。——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6、撰写;汇集。
非禹, 益不不能行远《山海》不造。—— 王充《论衡》
7、制定。
怀王使 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8、建立。
遂迁许都,造我京畿。——《三国志·武帝纪》
9、[学业等]达到的程度或境界。
小子有造。——《诗·大雅·思齐》
君子深造有道。——《孟子·离娄下》
名词义:
1、成就。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诗·大雅·思齐》
2、〈方〉∶农作物的收成或收成的次数 [crop]。如:早造;一年三造
3、时代。
公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仪礼·士冠礼》
4、旧时星命术士称人生辰干支。
5、姓
副词义
1、通“猝”( cù)。忽然;仓卒。
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礼记》
景公造然变色。——《韩非子·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