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原文】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纑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苏秦伪谓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译文】
甘茂自秦国逃出后,准备到齐国去。出了函谷关,遇见苏代(苏秦之兄),说:“您听说江上女子的故事吗?”苏代说:“没听说过。”甘茂说:“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赶走。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席子。你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的对,就把她留下来了。现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苏代说:“好,我将设法让齐国重用您。”
于是,苏代先西入关中游说秦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并不是一般人;他在秦国受到惠王、武王、昭王等几朝重用。由崤山、函谷关直至溪谷,秦国的险阻要冲,他无不了如指掌。万一他通过齐国,联合韩、魏,反过来图谋秦国,这就对秦国十分不利。”秦王说:“那可怎么办呢?”苏代说:“您不如多备厚礼,以高位重金聘其回国。他要来了,把他软禁在槐谷,老死在那里,诸侯又凭什么图谋秦国呢”秦王说:“好。”于是,给甘茂以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到秦国去迎接他。甘茂推辞不去。
苏代此时又到齐国,对齐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眼下秦王给他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去迎接他。但甘茂却因为感激您齐王的恩德而不去秦国,其实他愿意做大王的臣子,如果不加以挽留他,他一定不会再感激大王。以甘茂之才,如果让他统帅强秦的军队,秦国对齐国来说可就难以对付了。”齐王说:“好。”于是,赐甘茂为上卿,让他留在齐国。
2.急求文言文“江上处女”翻译,急江上处女
【战国策】
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之无烛,故常先至,
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为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
翻译:江上的少女,有个家里穷得连蜡烛都没有,少女们一起商量,想把她赶走。家里贫穷得没有蜡烛的少女将
要离去的时候,对(其他)少女说:“我因为没有蜡烛,所以总是早起,打扫房子铺好席子,何等珍惜熹微的光明照亮
四壁,能宠幸地赐予我,这有什么防碍你们吗?我自己却觉得还有利于你们啊,为什么要赶我走?”少女们互相议论认
为有道理便留下了她。
3.江上丈人文言文“奢子员亡,将奔吴”的“亡”什么意思?
“因解所佩剑以与丈人”的“因”什么意思、“以”? “愿献之”的“献”、“之”? “吾尚不取”的“尚”? “莫知其谁”的“莫”?“每食辄祭之”的“辄”、“之”? “楚平王以费”的“以”? “得伍员者爵执”的“得”? “不能得”的“得”? “何用剑为”的“为”? “为相”的“为”
用“/”划分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和节奏: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奢子员亡,将奔吴
翻译:1、江上丈人者,楚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江上,欲渡无舟,而楚人购员甚急,自恐不脱。__________________。
3、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其唯江上丈人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上丈人的性格特点是(用8个字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短文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补充:
江上丈人的性格特点是(用8个字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短文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亡:出逃
因:于是
以:用以
献:进献
之:语气助词
尚:尚且
莫:没有
辄:就
之:代词,他。指丈人。
以:因为
得:抓到
得:抓到
为:表疑问语气的助词
为:做了
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奢子员亡,将奔吴
江上丈人者,楚人也:长江上的那位老者,是楚国人
至江上,欲渡无舟,而楚人购员甚急,自恐不脱:到了江边,想要渡江没有船,并且楚人悬赏捉拿伍员很紧急,自己觉得恐逃不能逃脱。
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其唯江上丈人乎:名声可以听说而无法见到,怕是只有江上丈人吧
特点: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内容:江上老人帮助伍子胥逃出楚国,并且大义凛然不接受伍子胥的馈赠。
4.阅江楼记文言文的翻译声望延及内外所达到的啊,帆船的上下颠簸。
即使一次巡游、一次娱乐,必定神情悠悠而启动遐想,皇上的车驾降临;涵养精神和穆而清明,六朝之时,往往将它倚为天然险阻,更感到想要怎样来保全它,战胜强敌、攻城取地所获得的啊。”广阔的中华大地。
虽然这样,长江发源于岷山,曲折蜿蜒地流经七千余里才向东入海。看见长江汉江的流水滔滔东去,几乎与天道融为一体,更想到要让他们安居乐业,铭刻于碑石?我没有才能。
然而,这到底是谁的力量呢?读书人有登上此楼观看此江的,应当想到皇上的恩德有如苍天,浩浩荡荡难以形容它的广阔。看见大江两岸之间、四郊田野之上,白波汹涌、碧浪翻腾。
长江有如一线长虹,盘绕着流过山脚下。从六朝以至南唐,是从卢龙山蜿蜒伸展而来,诸侯赴京朝见天子,高深的城池,严密固防的关隘,必定说:“这是我栉风沐雨、以威力镇服,千年的大地秘藏,无法与当地山川所呈现的王气相适应。
直到当今皇上,似乎顷刻显露无遗。这难道不是天地有意造就了美景,农女有采桑送饭的辛勤,必定说:“这是我拯救于水火之中,而安置于床席之上的人啊。”
对于天下的黎民。”四方僻远的边陲,更想到要设法有所安抚它们,于是准备将心中替皇上考虑到的昼夜辛劳操持国事最急切之处,全都是偏安一方。
看见波涛的浩荡起伏;齐云楼,真是不胜枚举。我知道这座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
如今已是南北一家,于是视长江为平安河流,不是不高大啊。但无非是因为演奏了淫荡的歌曲而感到快乐,或藏匿着燕赵的美女以供寻欢。
但转瞬之间便与无穷的感慨联结在一起了,也想到怎样被天下后世效法。 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狮子山。
忠君报国的心情,建国定都于此,才足以与之相当。从此声威教化所及:“这是我用恩德安抚,外国船只连续前来朝见,四方珍宝争相进贡奉献,奉皇上旨意撰写这篇记文。
皇上因为这地方形势雄伟壮观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城邑,难道还有不油然而生的吗,不再用于战争了。由看到这类现象而触发的感慨推及起来,下诏在山顶上建楼,与百姓同享游览观景之乐,于是赐给它美妙的名字叫“阅江”。
登上楼极目四望,万千景色次第罗列,不因地分南北而有所阻隔、寒气冻裂脚趾的烦劳,凭借着景物而触发感慨,无不寄寓着他志在治理天下的思绪,何止是仅仅观赏长江的风景呢? 那临春阁、结绮阁,不是不华美啊、落星楼,登上山巅,倚着栏杆远眺,简直与大禹凿山疏水拯救万民的功绩同样地无边无际。至于其它留连光景的言辞,以等待一统海内的明君,来展现千秋万世的奇观吗? 每当风和日暖的时候,耕夫有烈日烘烤皮肤,必定说,我真不知怎样来解释它啊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1015339.htm#2。
5.古诗《江上》的文言文解释王安石: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王安石晚年辞官闲居于江宁府(南京)城东门与钟山之间的“半
山园”,饱览山光水色,写了不少精致淡雅的山水绝句。连黄庭坚也
称赞:“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此诗就是他在秋
江帆影中获得精神启悟而作。头两句写天,后两句写地,可见诗人眼
界开阔而幽深。写天就顺手把地点(江北)、季节(秋)和时辰(晚)
都交待了,却交待在阴晴莫定的天气变化中。“江北秋阴一半开”,
似乎有了由阴转晴的趋势,谁料想都秋天了,气候还如此变化无常,
逆转为“晚云含雨却低徊”。阴——半晴——浓阴,不仅是天气变化,
而且是人的心理情调的变化,因而在低首徘徊的雨云之下,有一个低
首徘徊的诗人在。但是此诗的深层意义不是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
诗人放眼远望,视野虽然遇到“青山缭绕疑无路”的阻塞,却又在
“忽见千帆隐映来”中,视野变得豁然畅通了。诗人对光色体察甚细,
远处的千帆时显时隐,是对应着天气的半晴又阴对江面能见度的影响
的。反抗阴暗,便能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这就是诗人借山光水色的
变化所体验到的某种人生哲学、或政治哲学。因此,此诗是以富有辨
证法的思理取胜。这种思理是积极的,人们读到南宋诗人陆游的《游
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可能也会
联想到它。
6.郑燮的《游江》这篇文言文的译文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飏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
有耕犁,有饣盍妇,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
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乾隆戊寅清和月,板桥郑燮画竹后又记?[2] 翻译 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和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
第二天路过前往拜访那户人家,看见琴、书、茶几、坐席等一应用具都是一尘不染,泛发憨紶封咳莩纠凤穴脯膜出一片豆绿的色彩,大约是竹子的翠绿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缘故。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的大江,江上飘荡着帆船和鱼艇,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和前来送饭的妇女,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则谨慎地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
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我认为,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 字词释义 修竹:茂密修长的竹子 乐:高兴 学者:做学问的人 诚:的确 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的思考或欣赏。
7.古文《入蜀记》翻译《入蜀记》译文 【原文】(七月)十四日,晚,晴。
开南窗观溪山。溪中绝多鱼,时裂水面跃出,斜日映之,有如银刀。
垂钓挽罟者弥望,以故价甚贱,僮使辈日皆餍饫。土人云,此溪水肥,宜鱼。
及饮之,水味果甘,岂信以肥故多鱼邪?溪东南数峰如黛,盖青山也。 【译文】(七月)十四日,傍晚,天晴。
打开船舱中向南的窗,观看河山风光。姑熟溪中有很多鱼,不时冲开水面跃出来,夕阳照映溪水,如同银刀一样。
垂竿钓鱼、拉网捕鱼的人满眼都是,因为这缘故,鱼价很低,家僮差役们每天都吃得饱饱的。当地的人说,这溪水很肥,适于鱼的生长。
等到我唱了这溪水,觉得水味道真根甜,难道当真是因为水肥的缘故吗?溪的东南许多山峰像青黑色的颜料染过一样,原来是青山啊。 【原文】(八月)十四日,晓,雨。
过一小石山,自顶直削去半,与余姚江滨之蜀山绝相类。抛大江,遇一木筏,广十余丈,长五十余丈。
【译文】(八月)十四日,(船从富池出发西行)拂晓,下雨。经过一座小石山,(这座山)笔直得像从山顶一刀削去一半,跟余姚江边的蜀山很相似。
行船在江上,遇到一木筏,宽十多丈,长五十多丈。 【原文】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鸡犬臼碓皆具,中为阡陌相往来,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
舟人云,此尚其小者耳,大者于筏上铺土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复能入夹,但行大江而已。是日逆风挽船,自平旦至日昳才行十五六里。
泊刘官矶,旁蕲州界也。儿辈登岸,归云:“得小径,至山后,有陂湖渺然,莲芰甚富。
沿湖多木芙蕖,数家夕阳中,芦藩茅舍,宛有幽致,而寂然无人声。有大梨,欲买之,不可得。
湖中小艇采菱,呼之亦不应。更欲穷之,会见道旁设机,疑有虎狼,遂不敢往。”
刘官矶者,传云汉昭烈入吴尝杈舟于此。晚,观大鼋浮沉水中。
【译文】上面有三四十户人家,妻子儿女鸡狗以及舂米的臼、碓都有。中间有相往来的通道,还有神祠,这是向来没有见过的。
驾船的人说,这还是小的呢,大的可在竹筏上铺上土作菜田,或开酒店,大得却不再能开进小水湾,只在大江中行进罢了。这天刮逆风,(纤夫)用力拉船,从天亮到日落才走了十五六里。
船在刘官矶停泊,这里古代蕲州边界。子侄等辈上岸,回来后说:“发现一条小路,(从小路)到山后面,有一个小湖,面积很大,莲子菱角很多,沿湖有很多木芙蕖,几户人家在夕阳中,芦苇篱笆、茅屋房舍,仿佛是一个幽雅的地方,而且寂静得没有人声。
有很大的梨,想买它,但没法买到。湖中有轻快的小船采菱角,叫他们也没有人答应。
想要再看个究竟,恰好看见路旁设有打捉野兽的工具,怀疑有虎狼,于走不敢再向前走了。”刘官矾,传说走蜀汉昭烈帝刘备到吴国去,曾在这里拢船上岸。
晚上,看见大鳖在水中沉浮。 【原文】(八月)二十一日。
过双柳夹,回望江上,远山重复深秀。自离黄,虽行夹中,亦皆旷远,地形渐高,多种菽粟荞麦之属。
晚,泊杨罗,大堤高柳,居民稠众。鱼贱如土,百钱可饱二十口;又皆巨鱼,欲觅小鱼饲猫,不可得。
【译文】(八月)二十一日,(船从黄州上游戚矶港出发)经过双柳夹,回头望江上,远山重重深幽清秀。从离开黄州,虽然行进在双柳夹中,也都空阔辽远,地形渐渐高了,大多种些豆子、谷子、荞麦之类的粮食作物。
晚上,在杨罗洑停泊,这里堤岸宽大,柳树高密,居民稠密众多。鱼像土般便宜,一百个铜钱(买的鱼)可以使二十个人吃饱;又都是大鱼,想找点小鱼养猫,不能找到。
【原文】(九月)九日,早,谒后土祠。道旁民屋,苫茅皆厚尺余,整洁无一枝乱。
挂帆,抛江行三十里,泊塔子矶,江滨大山也。自离鄂州,至是始见山 。
买羊置酒。盖村步以重九故,屠一羊,诸舟买之,俄顷而尽。
求菊花于江上人家,得数枝,芬馥可爱,为之颓然径醉。夜雨,极寒,始覆絮衾。
【译文】(九月)九日,(船行至荆州石首县境内)早上,往拜土神的庙。路旁的民屋,覆盖房顶的茅草都有一尺多厚,整齐得没有一根乱草。
张起船帆,在江中航行三十里,在塔子矾停泊,塔子矾是江边的大山。从离开鄂州,到这里才见到山。
买羊买酒,在村庄旁的水边停船,因为是重阳节的缘故,杀了一只羊,几条船分买了,不一会就吃完了。在江边的人家那里买了几枝菊花,芳香可爱,因此就喝得醉了。
夜里下起雨来,非常寒冷,这才开始盖被子了。 【原文】(十月)二十一日。
舟中望石门关,仅通一人行,天下至险也。晚,泊巴东县,江山雄丽,大胜秭归。
但井邑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皆茅茨,了无片瓦。权县事秭归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簿右迪功郎杜德先来,皆蜀人也。
谒寇莱公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飂飃,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
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
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群山环拥,层出间见,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
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
余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而止在县廨听事之后。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
8.甘茂亡秦,且之齐【原文】
甘茂之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请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译文】
甘茂自秦国逃出后,准备到齐国去。出了函谷关,遇见苏秦,说:“您听说江上的女子吗?”苏秦说:“没听说。”甘茂说:“在江上的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赶走。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我因为没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席子。你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馀光呢?如果赐一点馀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走我呢?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得对,就把她留下了。现在我没有才能,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苏秦说:“好,我将设法让齐国尊重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