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有: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南宋·朱熹《读书之要》
译文: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诗》
译文: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努力学习,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太迟。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译文: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译文: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5、书到用时方恨少。——明·佚名《增广贤文》
译文: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
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南宋·朱熹《训学斋规》
译文: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春秋·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其弟子《论语·雍也》
译文: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2.形容人爱读书的文言文,两首,尽量短点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朱熹《观书有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长歌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真宗《劝学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王安石《劝学文》
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
窗前读古书,灯下寻书义,
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
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关于读书的古文1、《劝学》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2、《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3、《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代: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如果不是道人来逗笑,还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
4、《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宋代: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译文:两鬓已经稀疏病后又添白发了,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照在窗纱上。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
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整日陪伴着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5、《柏学士茅屋》唐代:杜甫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译文: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昔日常参议朝政,直言相谏的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隐居于此。但他仍象汉代文学家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
观茅屋户外,那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顺着道路,如大水决渠一样地湍急流去。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4.有关古人爱书的文言文1、匡衡苦学 原文: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尝。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履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译文: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能够解说《诗经》,当时的人为此编了顺口溜说“谁也别说《诗》了,匡鼎他来啦,匡鼎他说起《诗》来,能让人张大嘴笑起来啊!”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都对他既敬畏又钦佩,听到的人没有不发笑的。
匡衡的乡里也有一个解说《诗》的,匡衡去找他辩难,考证有疑问争议之处。结果把这个人说得没顾上穿好外衣和木屣就跑了。
匡衡追上去,说“请先生留下来听我说,我们再从头说起。” 这个人说“我实在没的可说了!”于是这个人跑了没再回来。
注释:匡衡:西汉经学家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邑人:谓同县的人。
古时“县”通称为“邑”。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文不识:指文名不识。 与:给。
佣作:被雇佣劳作。 愿:希望。
偿:值,指报酬(回报)。 怪:对。
感到奇怪(文中可翻译对此感到奇怪)。
遍:尽 资:借。 映:映照。
遂:于是,就。 大学:大学问家。
囊萤夜读 原文:晋之车胤(yìn),家贫,不常得油。然日则耕作,无以夜读。
遇夏月,乃以练为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勤学不倦。年长,博学多通,时人誉之。
《晋书·车胤传》。 译文:晋朝有个人叫做车胤,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但是他白天要耕田,又因为没有油灯而无法在夜里读书.逢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丝绸做成的透光的袋子,装着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间接着当日白天地读书着,勤奋学习不知疲倦。
时间长了,他学识渊博了,那时的人就都称赞他。 拓展: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车浚,三国时期作过东吴的会稽太守。
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就一贫如洗了。车胤立志苦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
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坐在院子里默默背书,见到许多萤火,象许多小灯在夜空中闪动,心中不由一亮,他立刻捉来一些萤火虫,把他们装在一个用白绢做的口袋里,萤光就照射出来。
车胤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的亮光,夜以继日地苦读。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
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著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宋濂苦学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译文: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水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
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5.关于读书快乐的文言文悬梁刺骨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闻鸡起舞
假期再读中国的古诗文,更觉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也让我想起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过的:一个国家没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行,但光有科技也不行,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注重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熏陶。为了填补我们人文素质教育的空缺,实现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下一代的愿望,我们中小学教师在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放着宝贵的资源不用,那就是古诗文。
季先生虽不久前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思想却深入了人心。再读古诗文,我也有季先生同样的感受,古诗文的宝贵首先在于它能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需要的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凝聚力,在向新世纪迈进的过程中,如果丢掉了自己的文化之根,就会产生偏差。而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如唐诗宋词、元曲魏晋文章中的精粹部分真可谓是篇篇生彩。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懂得因特网、懂得足球、却背诵不出几首古诗,对自己的民族,对自己的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长此以往,不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一些中小学生出国后,跟外国朋友聊天,人家知道中国的孔子,易经,老子,自己却不知所云。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读古诗文是少年儿童了解民族文化,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途径,多读点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我觉得古诗文的宝贵还在于它能放宽人的视野,净化人的心灵。古诗文中表现的主要有诗人对宇宙万物的关怀之情,包括对美好事物追求,对丑恶现实的痛斥。我们如果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朗诵王之焕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这种铿锵悦耳、脱口而出中我们体验到的是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和一种登高望远的心情舒展。记得我的一个孩子在读到〈〈悯农〉〉时不解的问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不是说粮食丰收了?我告诉他,你的理解是正确的。但孩子更加迷惑的自言自语道:农夫为什么又会饿死呢?我马上在这里点拨一下,那孩子便明白了以前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
我们在读古诗文的同时,还能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即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这样便放宽了我们的视野。就拿杜牧的〈〈过华清宫〉〉之一来说: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小孩读到此处时,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这短小精悍的前两句是写富丽深严的皇宫气象,那么孩子感受到的便是古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景象。后两句为了让孩子明白原来是巧妙而深刻的揭露了唐明皇重色好奢,那“长安是唐代皇都,荔枝产于南方地区,杨贵妃是古代四大美女”等等一些地理和历史知识,在孩子的记忆中也会很牢固。还如杜牧的〈〈赤壁〉〉〈〈泊秦淮〉〉〈〈江南春〉〉,我都觉得写得非常好,无疑都是综合历史、政治和文学的好教材。古文方面,读一读〈〈孔子语录〉〉,背一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眼界放宽了,心胸豁达了,对待问题想得更深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