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原文: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译文:
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是很不工整。人们都讥笑他,他却不以为然。一次,他忽然得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字非常潦草,写了满纸。他当即让侄儿把诗句抄录下来。侄儿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询问张丞相念什么字。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责骂侄儿说:“你怎么不早一点儿问我,现在我忘了。”
2.张商英的张商英轶事:草书亦不自识张商英酷爱草书,挥毫泼墨甚是豪爽,有一次得到copy好诗句奋起直书,笔走龙蛇,让侄子记录下来诗句,侄子看到飞舞的文字茫然而止,问是什么字。张商英细看了很久,自bai己竟然也不知道是什么字,还抱怨侄子说:“为什么不早问啊,以至于我都忘了!”
原文出自宋代du释惠洪的《冷斋夜zhi话》:张商英好草书而不工,一日得句索笔疾书,龙蛇飞动,使侄录之。侄当波险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之久,亦不自dao识,诟曰:“胡不早问,致予忘之。”
3.赵壹非草书译文与我同郡(今甘肃天水县)有两个读书人梁孔达(名宣)、姜孟颖(名诩),都是当代的硕彦贤哲,然而他们仰慕张芝的草书却超过了对孔子、颜渊的仰慕。梁孔达写信给姜孟颖时,都还口里诵念著张芝的文章,手里效法著张芝的书法,毫无倦怠。於是许多有志向学的晚辈竞相仰慕这两位贤者,就连郡太守都命令他们背离常道,趋向流俗。这不是弘扬儒道、振兴风俗的作法;又想到当日罗晖、赵袭曾经受到张芝的讥笑、贬低(张芝〈与太仆朱赐书〉曾自谓:『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因此特地为大家说明草书的来源始末,以此来安慰罗晖、赵袭,停息梁孔达、姜孟颖所带起来的不良风气。我私下曾观览过张有道(芝)写给朱使君(赐)的信,信上说「正气可以化除邪恶,人若自身没有疏失,则妖妄邪恶的事情是不会自己发作的。」这真可以说是笃信正道,抱持真性,知晓天命,乐天行理的人了。至於他褒扬杜度(本名操,字伯度,光武至和帝时人,魏时因避曹操名讳而改)、崔瑗(明帝至灵帝时人,字子王,亦章草名家,为今草启蒙者之一),贬低罗晖、赵袭,欣然自得,自以为善,这岂不近於夸耀自己,猜忌别人、看轻他人,贵重自己的情况了吗.
草书的兴起,想必是距今不远的秦末吧!对上来说,它既非天象所垂示的自然现象;对下来说,它也不同於水里涌现的河图洛书;对中来说,更不是圣人所创造的。大致说来,是因秦代末年,刑罚严峻,法网严密,官方文书又烦又多,战端齐发,军事文书来往迅速,紧急公文又急又多,到处飞送,所以才产生隶书带著草书笔法的「隶草」,纯是为了应付急速的需求,显示简易的方向,并不是圣人的事业。它只是贵於能够删省烦难,减少烦复,走向简单,一心只求能容易做,容易知道,乃权宜之计,不是常态。所以古书有此解释:「遇到事情的时候,为了便宜行事,权且如此.
然而现在学草书的人,没考虑它走向「简易」的用意,迳自认为杜度、崔瑗的书法,等於上古龙马所负的图、洛水之龟所显示的象(指河图、洛书),其草书中牵连萦绕、转折勾趯的笔法,是不可抛弃的。七、八岁以上的人,如果任由他们涉猎学习,都抛弃了仓颉、史籀所造的正规文字,而争相以杜度、崔瑗的草书为楷模。张芝在他私人书信互相往来时,还写道:「几乎是个人一想到就写,时间正好很紧迫仓促,所以来不及用草书写。」写草书本来是为求简易而迅速,现在反而变得既困难又缓慢,真是大大地失去它的意义了。
每个人的气血、筋骨都不相同。心思有粗、精密之别,运笔技巧也有巧妙、钝拙之异。因此书迹的美与丑,端赖作者心思与运笔技巧的不同,怎能勉强得来?就像人的容颜有美丑之分,怎能因为学习而使其相像呢?以前西施心痛时,捧著胸口皱著眉头,许人愚人效法她,只有增加他们的丑陋罢了;赵国的美女善於舞蹈,走起路来真是漂亮迷人,而学习她们的人不得要领,反而失去原来走路的步法,变得只会在地上爬行。你看那杜度、崔瑗、张芝,他们都有超越凡俗,无人可继的才华,以博学之余的一点点休闲时间,放手在草书中游乐创作,后世的人仰慕他们,却专心致志地学习草书,钻研艰难,仰望高度,忘了疲劳。天都晚了还警掦自己不肯休息,太阳偏西了都还没空吃午饭。平均每人十天就写坏一支笔,一个月就用掉数丸的墨;衣服的领袖子都像墨布一样;嘴唇和齿也常常是黑的;即使和大家群坐在一堂,也没时间谈天、博戏,只顾著伸出手指在地上画来画去,以草书在墙上刮来刮去,以至於手臂都破皮了、刮伤了,指甲都断了,甚至指甲都外露、出血了,也还不肯休息、停止。然而他们所写出来的字(指草书),对写字的工巧也没什麽帮助,就像那些效法西施皱眉的人更加丑陋,学习赵女美姿的人失其故步那般啊!
而且草书对人来说,大致只是琐细才艺罢了:地方不以之考较才能;朝廷不以之科试取吏;博士(教授官)不以之讲考核学生;察举孝廉的四科(儒学、文史、孝悌、政治)不要求它写得完善;中央徵聘贤者,不问他此中的道理;考核绩效升迁时,也不察核他字体的才艺。就算写得好,也不能通晓政情;写得不好,也无损於治事。由此说来,草书难道不是琐细的才艺吗?
专注於内部的一定会於外部有所忽视;用心在小地方的一定会疏忽了大地方。抬头穿针,便无暇看天空;低头抓虱,便无暇看地面。天地那麽广大,却写草费尽心思、用尽精神,不如将心力放在七种经书上:用来稽考历法、协调律吕、一步步走向预期目标;探讨钓勒其中幽微深奥的道理,暗中助行圣光明的旨意。观览天地的本心,推究圣人的情怀;分析疑义使归於平正恰当,清理俗儒的争议;在邪说之中能依止於正道之上,在郑声(淫声)之中能向雅乐看齐;兴起和睦的至大德行,宏扬玄妙清和的伟大伦常。如此则失意时可以明哲保身,留名后世,得意时可以尊崇明君、平治天下,以此著名於当世,永为后代借鉴,影响不是很深远吗?
4.王羲之行草书集古文当时太尉郗鉴让门生向王导求取女婿,王导叫门生到东厢下注意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各位年青人都很好,只是他们听到来人是选女婿的,都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露着肚子吃饭,好像不知道这回事一样。”郗鉴说:“这个人正是最好的女婿!”一打听,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他。
(王羲之)生性喜欢鹅,会稽有个寡居的老妇养有一只鹅,鸣叫声很好听,王羲之想买,没有买到手,就携同亲友驾车前往观赏。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杀了)鹅烹菜,招待王羲之,王羲之叹息了一整天。
又曾在蕺山见到一个老妇,拿着六角竹扇出卖。羲之就在竹扇上写字,每把各写五个字。
老妇起初面有怒色。羲之就对老妇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字,价钱可以要到一百钱。”
老妇照着他的话说了,人们争相购买。后来的一天,老妇又拿扇子来,羲之笑而不答。
他的书法为世人所重,都类似这种情况。
5.文言文《草书大王》原文和翻译一、原文 出自北宋 惠洪《冷斋夜话》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wǎng)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gòu)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二、译文
张丞相喜爱写草书但不好看,当时的人们都笑话他,丞相对此表现得很镇定。有一次,他得到了一个好的句子,就拿起笔迅速写下来,整张纸上龙飞凤舞。他让侄子抄下来,到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时,侄子茫然地停下来,拿着他写的字的纸去问他:“这是什么字?”丞相认真地看了许久,自己不认识了,便责怪侄子道:“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的什么了。”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张商英,生于公元1043年,卒于公元1121年,北宋蜀州(四川崇庆)新津人。字天觉,号无尽居士。从小就锐气倜傥,日诵万言。最初任职通州主簿的时候,一天,进入寺中看到大藏经的卷册齐整,生气的说:“吾孔圣之书,乃不及此!”欲着无佛论,后来读《维摩经》,看到“此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深有所感,于是归信佛法。
二、《冷斋夜话》
《冷斋夜话》,古代中国诗论著作。共十卷。北宋僧人惠洪(1071-1128)著的小说。是书体例介于笔记与诗话之间,但以论诗为主。论诗多称引元佑诸人,以苏轼、黄庭坚为最。书中多通过引述诗句提出并阐述一些诗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