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有藏戴松①“斗牛”者,以锦囊系肘自随,出于客观。旁有牧童曰:“斗牛力在前,尾入两股间,今画斗而尾掉②,何也?”
黄荃③画“飞雁”,头足皆展。或曰:“飞鸟缩头则展足,缩足则展头,无两展者。”验之信然。
(《仇氏笔记》)
①戴松:又名戴嵩,唐代著名画家。 ②掉:摇动、摆动。 ③黄荃:唐末名画家。
1.解释文中划线词
股 或 则 信 然
2.将文中划线句译为古代文
3.“以锦囊系肘自随”阐明 ,“验之信然”的表达作用是 。
4.两则故事阐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参考答案]
1,[1]大腿
[2]有的人
[3]那么,就
[4]的确
[5]这样、如此。
2.用锦囊装好画系在受臂上随身携带。
3.[1]既标明画的珍贵,更表现藏画者对画的珍爱。
[2]以证明黄荃的确画错了,批判者的话是完全正确的。
4.理论是取得真知的途径,又是检验看法的规范(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言小故事,完成后面的练习14. A[点拨]“股”的意思是“大腿”。
15. (1) 拿出来给客人观赏。(2) 验证后果真这样。
16. 示例一:实践是获得真知的途径,又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示例二:艺术必须尊重生活的真实。
[译文]有个收藏戴松“斗牛”图的人,用锦缎做成的袋 子挂在手臂上随身携带它。在拿出来给客人观赏时,旁边 有牧童说到:“斗牛发力在前,尾巴紧紧夹在两只大腿之间。
这幅画上的斗牛尾巴是摆动的,为什么啊? ”黄筌画“飞雁” 图,(飞雁的) 头颈和脚都是伸展的样子。有人说:“鸟在飞 翔时脖子一收缩脚就伸展,脚一收缩脖子就伸展,没有两样 都伸展开的。”
验证后果真这样。
3.古文翻译有一个收藏戴松所画的“斗牛”图的人,用丝绸做的布袋装着随身携带,拿出来让大家欣赏.一旁有一个牧童说:斗牛的力量在前,尾巴是夹在两腿之间的,现在看见你斗牛的画的尾巴却是垂直的,为什么呢?
黄荃画的名为“飞燕”的画,燕头和燕足都是伸展的,有人说了:"所有的飞鸟都是在收缩头部的时候才伸展它的脚,收缩脚的时候才伸展它的头,没有二个同时伸展的",实际观察一下,果然是这样.
下面是全文:
斗牛与飞雁
有藏戴嵩①“斗牛”②者,以锦囊系肘自随,出于客观。旁有牧童曰:“斗牛力在前,尾入两股间,今画斗而尾掉,何也?”
黄荃③画“飞燕”,头足皆展。或曰:“飞鸟缩头则展足,缩足则展头,无两展者。”验之,信然。
【注释】
①戴嵩:又作戴松,唐代名画家。②斗牛:戴松所画的“斗牛”图。③黄荃:唐末西蜀政权的宫廷画师,擅长花鸟画。
4.时国中有盗牛者 这篇文言文的翻译和答案这篇文言文出自《盗牛改过》,作者为南朝宋史学家裴松。
原文: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子既以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
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行数十里,欲至家,置之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
老父以告王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
翻译:
当时王烈所在的封国中有一位偷牛的人,被牛的主人抓住。偷牛贼说:“我一时糊涂,从今以后我一定痛改前非。您在赦免我以后,希望不要让王烈知道这件事情。”百姓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了王烈,王烈就拿出一定数量的布赠送偷牛人。有人问王烈:“这人已经偷了东西,害怕您知道这件事,您反而赠送他布,这是为什么呢?”王烈回答说:“春秋时的秦穆公,有人偷去他的骏马并杀了吃,(穆公抓获偷马人后)却赏赐偷马人酒喝。(后来)偷马人(在战场上)不吝惜自己的生命,来救秦穆公的大难。现在这个偷牛人改悔他的错误,怕我知道这件事,这表明他已懂得羞耻。懂得了廉耻,那么向善之心就会产生,所以赠给他布劝勉他向善。”
过一年,路上有一位老者挑着重担,有一个人见到后主动替他挑着走了几十里,快到老人家的时候,这人才放下担子离去,老人问他姓名,他没有告诉。过了不久,这位老人再次外出,把佩剑丢在了路上。一位路人途中碰见这把佩剑,想不管它就离去,又担心后面的过路人捡去,剑的主人就会永远失去佩剑,想拿了剑后通过悬赏找到(失主),又担心出现差错,于是就守着这把剑。到了傍晚,佩剑主人返回时遇到了这位守剑人,正是上次代为挑担的那人。 老人抓住此人的衣袖,问他说:“你之前为我挑着担子,不告诉我姓名,现在又在路上看守我的剑,(我)还没见过有像你这样好心(的人),请你告诉我你的姓名,我要把这事告诉王烈。”(这人)一说完名字就离开了。
老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说:“世上有这样的善人,我还没有见过。”然后让人去寻找,是以前那个偷牛的人.
对此文的理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文中偷牛的人受到王烈教育后,改恶从善,助人挑担,拾金不昧,还不图虚名,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王烈的宽容态度也令人钦佩,对犯了错的人宽恕,有时比责罚效果更好。这个故事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如果社会上多些像王烈一样的教育者,也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和谐。当然我们也要宽容对待他人,不要斤斤计较。
参考资料:/item/盗牛改过/6564694?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