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尚书》。
《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和编本。
2鸿雁传书
解释: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具体可参?wtp=tt
3书:书法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锻链体格,品格修养)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即今文学)
数:算法(即今数学)
2.文言文翻译:书斗鱼翻译予客建业,见有蓄波斯鱼者,俗说为师婆鱼。其大如指,鳍鬣具五采,两鳃有大点如黛,性矫悍善斗。人以二缶蓄之,折藕叶覆水面,饲以蚯蚓,鱼吐泡叶畔。知其勇可用,乃贮水大缶,合之,各扬鳍鬣,相鼓视,怒气所乘,体拳曲如弓,鳞甲变黑。久之,忽作秋隼击水,砰然鸣,溅珠上人衣。连数合,复分。当合,如?激炫,绝不可遏。已而相纠缠,盘旋弗解。其一或负,胜者奋威遂之。负者惧,自掷缶外,视其身纯白云。
予闻:有血气者,必有争心。然则斯鱼者,其亦有争心欤?抑冥顽不灵而至于是欤?哀裁!然予所哀者,岂独鱼也欤?
我外出来到南京,见有养波斯鱼的人,(这鱼就是那种)俗话讹传叫做师婆鱼的鱼。它大小和手指头差不多,腹鳍和背鳍有五彩的颜色,两腮之上有如眉笔点上的小黑点,(它们)的性格骄傲凶悍善于打斗。人们分别用缶(单独)养着它们,折藕叶盖在水面上,喂蚯蚓或者苍蝇,鱼在荷叶侧畔(悠闲地)吐着泡沫,知道它的勇猛可以为人们所用。(人们)将大缶装满水,将波斯鱼合放在里面。(它们)各自竖起鳍鼓起眼睛对视,因为怒气的原因,身体拳曲得像弓一样,鳞变成了黑色。(对恃)很久,猛然如同秋隼一样出击,水砰然有声,水珠溅到人们衣服上。
接连几个回合,又分开。当接战时,如同弦上发出的箭,绝对无法遏止。然后互相纠缠,盘旋在一起难分难解。其中有一只败了,胜利者发威驱逐它。败了的鱼害怕,自己将自己抛出缶外,看它的身体(已)是纯白的。
我听说有血气的人必定有争斗的性格。然而这鱼,它也是有争斗的性格吗?又或者是愚蠢不开窍而至于这样吗?
悲哀啊!但是我所叹息的又只是鱼吗?
呵呵 是我老朋友~~
3.《书低》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书低》
一生赁僧房读书,每日游玩,午后归房,呼童取书来。童持《文选》,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生曰:“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
一个书生,租借僧人寺院的房屋读书,但每天都外出游玩,午后回房,呼唤书僮取书来。书僮拿《文选》,书生看了说:“低。”拿《汉书》,书生看了说:“低。”又拿《史记》,书生看了还说:“低!”僧人大为奇怪,说:“这三部书,只要熟读其中之一,都足称饱学之士了。全都说它们‘低’,为什么啊?”书生说:“我要睡觉,取书做枕头罢了!”
4.古文 读书三则 的译文【原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翻译: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
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
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
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扣难道会不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