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译文:
可我还要告诫你:你跟随我在两湖地区(湖北、湖南两省),乃是两湖总督的贵胄公子,没有人不对你恭恭敬敬的。而如今你离国家万里之遥,平时可以倚仗自负的,如今也不能再倚仗了,万一不幸招惹祸患,反而会使父母担心。
今后你要把自己看作贫苦百姓,看作卑下之人,刻苦努力,做好学问。不仅在学问上受益,而且可以借此磨炼身心。即使日后受我的关照,毕业之后得到了一官半职,你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社会下层人士的疾苦,而不致于自以为高人一等。
我已经是五十开外的人了,官居当朝一品,天下闻名,但依然谨慎小心,唯恐自己出错,不敢有任何放纵。
原文: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
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
出处:出自清代张之洞的《致儿子书》。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
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张之洞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强调以通读史经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具体的举措主要是改革传统的教育机构,以湖北的经心书院和四川尊经书院为代表。
清代的传统教育机构主要是学寓与书院,乾嘉以后,由于经费不足,教官失职,不少地方学寓逐渐停废,书院成为主要教育机构。但这些书院大多数只是考课,没有讲学色彩,与经世致用学问脱节。
为此,张之洞开始重视引导书院讲求实学,于1869年在武昌三道街文昌阁设立经心书院,拔其优秀者,读书其中,所研习的多为经解、史论、诗赋、杂著等,标榜实学,注重经世致用。《致儿子书》就是张之洞对于其子女的教育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张之洞
2.张之洞写的《致儿子书》一文的译文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口忘汝。
父母爱于,无微不至,其言恨不胳一日不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厂城之器,肩用之才具。方今国事扰镶,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
振兴之道,第?即在治国。治国之迫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
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邯瘤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队秀寸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上堂中人物也。故学校肇开,即送汝人校。
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悄,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以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
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人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
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己知。
志之,志之,勿忘,勿忘。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
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而可借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予智自雄。
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之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
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至嘱!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
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
父涛示。五月十九日。
3.求张之洞致儿子书全文翻译····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
4.张之洞《致儿子书》的全篇翻译,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
5.颜之推教子文言文翻译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①.教
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②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俛③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
若由此业④,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译文】
齐朝有位士大夫,曾经对我讲:"我有个孩子,已经17岁了,非常通晓
公文的书写,我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他渐渐地也快掌握了,用这些特
长去为王公们效劳,没有不宠爱他的,这也是一件紧要的事啊."我当时低
着头,未作回答.这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真让人诧异啊!假如因干这种职
业,就可当上宰相,我也不愿让你们去干.
【注释】
①书疏:此转文书信函等的书写工作.
②伏:通"服".
③免:同"俯".
④业:职业,指服事公卿一事.
6.训三儿拱书文言文翻译训三儿
作品原文
字谕拱儿知悉:尔年已十三矣!余当尔年,已补博士弟子员。尔今文章尚未全篇,并且文笔稚气,难望有成。其故由于不专心攻苦所致。昨接尔母来书,云尔喜习画。夫画本属一艺,古来以画传名者,指不胜屈。不过泰半是名士高人,达官显宦,方足令人敬慕。若胸中茅塞未开,所画必多俗气,只能充作画匠耳。若欲成画师,须将腹笥储满,诗词兼擅,薄有微名,则画笔自必超脱,庶不被人贱视也。
《训三儿拱书》 谆谆告诫儿子要专心致志,刻苦读书。对于如何成为名画家,强调必须是名士高人,达官显宦,才能令人敬慕。靠社会地位捞取画名,未免俗气。但认为只有学问渊博,诗词兼擅,才能成为画苑高手,却很有见地。
7.司马光砸缸文言文翻译和阅读答案网友回答 2014-11-28 举报原文: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释文: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有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里捉迷藏,一儿小孩失足跌进了院子里那只装水的大缸里,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司马光应声而出,手执石块将缸击破,于是缸里的水流出来了,那个小孩也得救了.
8.文言文 与子侄书 翻译《与子侄书》 (明末清初)毛先舒 年富力强,却涣散精神,肆应于外。
多事无益妨有益,将岁月虚过,才情浪掷。及至晓得收拾精神,近里着己时,而年力向衰,途长日暮,已不堪发愤有为矣。
回而思之,真可痛哭!汝等虽在少年,日月易逝,斯言常当猛省。 译文: (我)年富力强的时候,却精神涣散,随意在外应酬。
做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将年华虚度,才情浪费。等到知道了要集中精神,将分散的精力收聚回来时,却又年纪和精力不济,就象路途长远而太阳西下,已经不能发愤有为了。
回想一下,真应该痛哭一场!你们虽然还是少年,知道岁月易逝,我这些话应该经常反省。
9.文言文《不展家书》全文及其翻译《不展家书》原文:
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
《不展家书》翻译:
宋代,胡瑗。在他还是平民的时候,同孙明复、蔡守道是朋友,三人在泰山读书学习,三人拼命读书,吃粗茶淡饭,通宵不睡觉。十年了都不回家,有家里面的书信来时,只要看见上面说了家里面平安无事,就不再读下去,而将信扔进山涧之中,很快又开始展开书学习,不想因此而分心。
此文出自元朝·丞相脱脱《宋史》《胡瑗传》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宋史》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但因体例、年号不一而未成。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
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等七人任总裁官,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脱脱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不谙汉字。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宋史》中《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
《宋史》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周三臣传》将韩通、李筠、李重进同列,横跨五代至宋初,弥补过去新旧五代史之不足。《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艺文)。
约占全书三分之一,仅次于《列传》,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很大的,《职官志》详细地记述了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机构的组织情况,《食货志》、《兵志》亦编得好,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
作者简介:
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 脱脱幼养于伯颜家,从浦江吴直方学。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
当时伯颜为中书右丞相,权倾朝野,向为元顺帝所忌,脱脱恐受其累,与顺帝密谋逼退伯颜。至正一年(1341年)脱脱为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