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原文)寻丁父丧,服除,知兰溪县,决擿如神。岁旱,郡倚办劝分,纲谓劝分所以助义仓,一切行之,非所谓安富恤贫也,愿假常平钱为粜本,使得循环迭济。
(参考译文)不久遭逢父丧,服丧期满以后,他去了解兰溪县,在揭露和处理问题上料理如神。当年遇到旱灾,郡官方靠办劝导人们有无相济,李纲对劝分政策用来帮助义仓,一切都在行动之中,这不是所谓安富抚恤贫穷啊,我愿意借常平钱为卖粮食的本钱,使得循环交替过渡。
原文载《宋史》列传25--171
劝分:quàn fēn,基本意思为劝导人们有无相济。
2.《范缜》文言文翻译《南史·范缜传》译文范缜传缜字子真,少孤贫,事母孝谨。
年未弱冠,从沛国刘瓛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
瓛门下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间聊无耻愧。及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
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仕齐,位尚书殿中郎。永明中,与魏氏和亲,简才学之士以为行人,缜及从弟云、萧琛、琅邪颜幼明、河东裴昭明相继将命,皆著名邻国。
时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亦预焉。尝侍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
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然深怪之。
退论其理,著《神灭论》。以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
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刀,舍刀无利。
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此论出,朝野喧哗。
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太原王琰乃著论讥缜曰:“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
欲杜缜后对。缜又对曰:“呜呼王子!知其祖先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
其险诣皆此类也。子良使王融谓之曰:“神灭既自非理,而卿坚执之,恐伤名教。
以卿之大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剌为此,可便毁弃之。”缜大笑曰: “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
后为宜都太守。时夷陵有伍相庙、唐汉三神庙、胡里神庙,缜乃下教断不祠。
后以母忧去职。居于南州。
梁武至,缜墨缞来迎。武帝与缜有西邸之旧,见之甚悦。
及建康城平,以缜为晋安太守,在郡清约,资公禄而已。(选自《南史》卷五十七)译文:范缜字子真,少年时父亲去世,很是贫困,侍奉母亲孝顺恭敬。
二十岁以前,跟沛国刘瓛学习,刘瓛认为他与众不同,亲自为他举行加冠礼(古代成年礼仪)。在刘瓛门下数年,总是穿草鞋布衣,步行于道路。
刘瓛门下有许多乘车跨马的贵族子弟,范缜处在他们中间,一点儿也不感到羞愧。长大以后,博通儒家经典,尤其精于《三礼》。
性格诚信直爽,喜欢直言不讳大发宏论,不被士流朋友们接受。只和表弟萧琛友善,萧琛也是有名的能言善辩者,但总是佩服范缜的言简意深。
在齐朝作官,担任尚书殿中郎。永明年间,齐与北魏和亲,选拔有才学的士人作外交使节,范缜和他的堂弟范云、萧琛、琅邪郡颜幼明、河东郡裴昭明相继奉命出使,都扬名于邻国。
当时竟陵王萧子良广招宾客,范缜也预选在其中。曾经陪从子良,子良精通并信奉佛教,而范缜则大力宣称无佛。
子良问他:“你不相信因果,哪儿来的富贵贫贱?”范缜回答说:“人生好比树上一起开的花,随风飘落,自然有的拂着帘幕落在茵席上,有的穿越篱笆墙掉到粪坑里。坠落在茵席上的,就是殿下这样的人,掉进粪坑里的,就是下官这样的人。
贵贱虽然差别很大,因果又在哪里呢?”子良不能说服他,然而对他很不赞同。范缜回去后推论他的道理,著成《神灭论》。
认为:“神就是形,形就是神,形存则神存,形亡则神灭。形是神的物质实体,神是形的作用表现。
那么形是指它的物质实体,神是指它的作用表现,只是角度不同,形和神,不能认为是不同的东西。神对于实体,好比锋刃与刀的关系,形对于作用,好比刀与锋刃的关系。
说锋刃并不是指刀,说刀也并不是指锋刃,然而舍弃锋刃便没有了刀,舍去刀也就没有了锋刃。没有听说过刀没有了锋刃还存在,那么怎么能使形亡失了而神仍存在呢!”此论一出,朝廷内和社会上都一片哗然。
萧子良召集僧众和他辩论,却不能使他屈从。太原王琰写文章讽刺他说:“可悲啊!范先生,居然不知道他先祖的神灵在哪里。”
想封住范缜的嘴。范缜却回答说:“可叹啊!王先生,知道他祖先的神灵在哪儿,却不肯杀身去侍奉他们。”
他的惊人之语都如同此类。萧子良叫王融对他说:“神灭之论不合道理,而先生仍要坚持它,恐怕会损伤名声教化。
凭着先生的高才,何愁不能作到中书郎?却非要不合常理这样说,应该抛弃你的观点了。”范缜大笑道:“假使范缜要卖论求官,早已作到尚书令和宰相了,岂止是中书郎啊。”
后来作宜都太守。当时夷陵有伍相庙、唐汉三神庙、胡里神庙,范缜下令让断了香火不准祭祀。
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住在南州。梁武帝来到这里,范缜穿着黑色丧服来迎接,粱武帝与范缜有同在萧子良西邸共事的旧情,见到他很高兴。
等到平定了建康城,委任范缜为晋安太守。范缜在郡内任上为政清廉简约,只享用自己的俸禄而已,不贪余财。
3.《新唐书,高崇文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原文: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
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记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有删改)
2,问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浅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B.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C.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D.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属于古时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卯、辰。属于十二地支。地支和天干组合在一起可以用来纪年,地支又可以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
C.觐谒,即入觐,是古代政治礼节,指地方官员入朝朝见帝王。后引申为下级拜见上级或朋友间的礼节。
D.谥,即谥号,官员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朝廷赐谥,很多时候都是有褒有贬的,有的还既扬善又不讳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崇文能征善战,屡受封赏。高崇文率三千军马大破吐蕃侵略者,被封渤海郡王;平定刘辟叛乱,刻功鹿头山。
B.高崇文治军有方,军纪严明。高崇文率军过兴元时,士兵中有人折断客舍的羹匙和筷子,他下令立即斩片示众。
C.高崇文爱护百姓.秋毫犯.高崇文韦率军进入成都时,为不惊扰百姓,让军队驻扎在大路上,对财物秋毫无犯。
D.高崇文不通文字,恃功而侈,高崇文自恃有功,洗功蜀地国库且拥民自重,因此害怕朝廷猜忌,不敢入朝觐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的。〔10分)
a,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5分)
b,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5分)
3、答案:
2)C(“觐谒”原文标点:鹿头山由跆成郎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粜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兑攻)
3)C(“觐谒”专指宫员拜见帝王)
4)D(高崇文厌烦处理公亊文书,请求保卫边塞,没有拥兵自重)
5)
a,《阿跌光颜》延后了日期,害怕获罪,因此请求深人敌军立功赎罪,于是驻军在鹿头西,断绝了贼军运输粮草的道路。(得分点:“后”“罪““军”各1分,句意2分)
b,士大夫受胁迫而叛乱的都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高崇文为他们分条上奏,使他们舴保住了性命(得分点:“衣冠胁污者”的被动句式、“诣”“活”各1分,句意2分)
4.文言文"董行成"翻译董行成是唐朝年间的怀州人氏.他非官非吏,却将维护地方治安,破案
捉贼视为己任.所以获得了百姓的信任,大家送了他一个雅号叫"捉贼神".
一天清晨,他去茶馆喝茶,台上的说书先生正在演唱他捉贼的故事.茶
客们见了董行成,都以敬羡的目光注视着他,一时引起了骚动.弄得他很不
好意思,便退出茶馆,想等茶馆安定之后再进去喝茶.
正在这时,自远而近,传来"得得得"的驴步声.不一会,一个老头赶
着驴子向茶馆走来,此人本想进去喝茶,见到机警的董行成站立门口,便改
变主意,鞭打驴子继续前行.
那驴子此刻已疲惫不堪,脚步踉跄,再也不肯举步,那小老头一手高举
鞭子狠狠抽打,一手紧紧护住腰际的皮包,催着赶路.
董行成看到这个情景,急步上前,瞪着眼睛大声地喝道:"大胆偷驴贼,
还不把偷来的皮包留下!"
小老头听到喝声,支支吾吾辩白道:"皮包……是我在路上捡的."
董行成继续诘问:"大路朝天,行人万千,为何别人不曾捡得皮包,而
你能够捡得 "
小老头顿时语无伦次了:"我运气好,不,是他办事疏忽.不,是我—
—"
董行成继续喝道:"还不从实招来!"
小老头并不认识董行成,但见此人料事如神,气势逼人,只得招供事实:
原来,他于昨晚在一家旅馆内窃得同房间的一个商人的皮包,接着又偷了他
的驴子连夜逃跑了.
这时在茶馆喝茶的人们都闻讯走出门来,其中也有县衙的差役,不由惊
奇地问董行成:"董大官人如何得知这个人是盗贼 "
"察颜观色是探案的重要手段."董行成解释说,"我看那人无情鞭打
驴子,就知道那驴子不是他自己的,哪有主人不爱护自己的牲口 再有,他
神色慌张,紧紧护住腰际皮包,说明那皮包也是偷来之物,再把这两者加以
联系,我便认定此人必是盗贼无疑."
差役正在将信将疑时,有个商人汗流浃背,神情紧张地追赶过来,寻找
他被窃的驴子和皮包.
5.古文翻译:清明在躬,志气如神1、“清明在躬,志气如神”(这句好像在诗经和尚书中都出现过):“清明”,内心清净,意念明慧;“躬”是身体、自身的意思;“志”是意志,“气”是气度,“志气”一词可以理解为人的精神状态;“神”是神明之意。此句可译为“人的内心清净,意念明慧,意志和气度就会有如神明”。
2、“是故君子……不可以为伪”(《礼记·乐记·乐象篇》):“反”通“返”,这里可以理解为“由……出发”“本着……”;“情”指人的天然性情或本性;“乡”通“向”,“方”意指为道。此段可译为“所以君子由人的天性出发来和谐他们的意志,广为推行'和乐'来完成他们(对人民)的教化。乐教施行则使民众归向正道,由此也就可以察见君子的道德了。”
3、“德者,性之端也……唯乐不可以为伪。 ”(《礼记·乐记·乐象篇》):“端”为“正”之义。此句可译为“德是人性之正,乐是德之光华,金、石、丝、竹是乐的工具。诗歌抒发内心志意,歌曲吟唱心中的声音,舞蹈表达内心的状态。诗、歌、舞都源于人的内心,然后用乐器来伴奏。所以,情感深厚就会文采鲜明,气度宏大就会参化神明,和顺的情感累积在心中,就会有美好的神采表现出来。只有音乐才不可以伪装出来。”
4、“礼乐不可斯须去身……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礼记·乐记·乐化篇》):“斯须”意为须臾、片刻;“致”意为入而详审;“子”通“慈”,意为慈爱、仁慈;“谅”是诚信之意;“鄙许”意为卑鄙奸诈;“易慢”意为轻佻怠慢;“错”通“措”,采取措施、行动之意,可译为付诸行动。此段大意是“君子说:礼乐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身心。能详审地研究乐来进行道德修养,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而生。有了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快乐,快乐就会身心安宁,身心安宁就能使德行长久,德行长久就会像天一样,像天一样达到神明的境界。像天一样,就能不言而取信于民;达到神明的境界,就会不怒而有威严。详究乐是用来提高道德修养的。详究礼用来端正仪表举止就会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就能有威严。内心有片刻的不平和不愉快,卑鄙奸诈的心思就会进入;外貌有片刻的不庄重不恭敬,轻佻怠慢之心思就乘虚而入了。 所以音乐是影响人的内心世界的,礼是端正人的仪表举止的。乐使人十分谦和,礼使人极其恭顺,这样内心谦和、外表恭顺,那么民众看到他的神采气色就不会与他相争,看到他的仪态也不会萌生轻佻怠慢的念头。……所以说,详究礼乐的道理,并付诸于行动,天下就没有困难的事情了。”
5、“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此句译为:所以乐教的施行使伦理得以彰明,使民众耳聪目明,气性和悦平顺,社会风俗也随之转变,普天之下都得到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