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沈嘉徵,字怀清,绍兴人。十三岁时,曾经割去大腿上的肉和药,治愈了母亲的疾病。根据旧例,他被授予了广西苍梧县长行乡巡检一职,后来又调任横州吏目①,当地老百姓都歌颂他。雍正三年,总督巡抚因他政绩优异而举荐,跳级授予了江西乐平知县一职,到任后他建立义社谷仓②。百姓的官司随到随判,桌案上没有遗留下来的案件文牍。明朝建文帝时候有个县令,龙泉县的张彦方,曾经起义抵抗靖康叛军,英勇捐躯,当时情形非常惨烈,他的母亲和妻子都同时殉节,乡邑百姓为此感到十分哀痛,就将他们合葬在县城清白堂后面,三百多年以来没人敢到他们墓前去。沈嘉徵写文章去祭奠他们,并且修缮了他们的坟墓,把他当作名宦去祭祀。后来调任浮梁县知县,去除烧窑农户的陈规陋习。烧窑有个旧俗,一旦遇到雇佣的小工生病,就放弃而不去救治。于是沈嘉徵创设广济堂,让生病的人住在这里,提供医药帮助,救活的人多得无法计算。又兴建义冢,树立石碑,上面刻上那些死者的姓氏和故里。又兴建了昌江书院,以训导读书人。乡里过去有个蛟龙洞穴,乡人堆土堵洞,怎么都不能填满,于是大家都说洞中有怪物,洞穴周围一百多亩田地,都荒芜了,没人耕种。沈嘉徵率领杂役,亲手砍去杂草灌木,铲平了田地中的高坡,所挖的土用来掩埋洞穴,周围田地都被耕种而成了肥沃的土壤。另外还有奉命审理周围乡县疑难案件,平反冤狱无数。乾隆三年,因政绩卓越,升任广西象州知县,后转调为百色知府,当地土司③带领豪强贵族,以钱财馈赠沈嘉徵。他拒绝了馈赠,说:“你们检点约束自己,我不会苛责你们,你们也不要用钱贿赂我。”后来又做了镇安、太平的知府,升任云南迤西道④道尹;乾隆十七年,升任云南按察使,理清捏造的罪状,申诉百姓冤屈,官司没有一件造成冤案。乾隆二十二年时候,总督巡抚索(求)取钱财的事败露,沈嘉徵因为没有及时上报,被弹劾免去官职回故里。不久又被授予江南常镇道。过了两年,在他七十岁时候要求辞官归乡,又过了六年,去世。考察沈公数十年做官历程,他淡泊名利,自得其乐,做官清廉,两袖清风,家中没有纳妾。夫人死后,自己孤独地居住家中,只有一个年纪还小的孙子陪侍,奴婢仆人不敢随意进入他的房间。辞官回乡之后,他就在屋旁开垦一块土地作为花圃,取名叫“晚香”,栽种鲜花和竹子,在这里逍遥自得。我当初到过绍兴,曾经到南门的宅第拜访他,看到他身材高大体格雄健,白色胡须有一尺多长,言谈平和周详,为人谦恭温厚,真是一代伟人啊!(鄞州高级中学 刘少龙 翻译)
①吏目:官职名。
②义社谷仓:清代农村的一种合作组织。文中是说沈嘉徵建立这样的组织帮助农户度过困难。
③土司:元、明、清各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少数民族地区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该族人民的制度。也指被授予这种官职的人。
④迤西道:清代以来,云南分为三迤,并以三迤代称云南。三迤即迤东、迤西、迤南三大行政区的合称。清雍正八年置迤东道;该年置迤西道,1913年改置滇西道;清乾隆三十一年,置迤南道,道设道尹。
2.哪位仁兄能提供《越中杂识》的全片译文,,,在下感激不尽如果从沈沈嘉徵,字怀清,绍兴人。
十三岁时,曾经割去大腿上的肉和药,治愈了母亲的疾病。根据旧例,他被授予了广西苍梧县长行乡巡检一职,后来又调任横州吏目①,当地老百姓都歌颂他。
雍正三年,总督巡抚因他政绩优异而举荐,跳级授予了江西乐平知县一职,到任后他建立义社谷仓②。 百姓的官司随到随判,桌案上没有遗留下来的案件文牍。
明朝建文帝时候有个县令,龙泉县的张彦方,曾经起义抵抗靖康叛军,英勇捐躯,当时情形非常惨烈,他的母亲和妻子都同时殉节,乡邑百姓为此感到十分哀痛,就将他们合葬在县城清白堂后面,三百多年以来没人敢到他们墓前去。 沈嘉徵写文章去祭奠他们,并且修缮了他们的坟墓,把他当作名宦去祭祀。
后来调任浮梁县知县,去除烧窑农户的陈规陋习。烧窑有个旧俗,一旦遇到雇佣的小工生病,就放弃而不去救治。
于是沈嘉徵创设广济堂,让生病的人住在这里,提供医药帮助,救活的人多得无法计算。 又兴建义冢,树立石碑,上面刻上那些死者的姓氏和故里。
又兴建了昌江书院,以训导读书人。乡里过去有个蛟龙洞穴,乡人堆土堵洞,怎么都不能填满,于是大家都说洞中有怪物,洞穴周围一百多亩田地,都荒芜了,没人耕种。
沈嘉徵率领杂役,亲手砍去杂草灌木,铲平了田地中的高坡,所挖的土用来掩埋洞穴,周围田地都被耕种而成了肥沃的土壤。 另外还有奉命审理周围乡县疑难案件,平反冤狱无数。
乾隆三年,因政绩卓越,升任广西象州知县,后转调为百色知府,当地土司③带领豪强贵族,以钱财馈赠沈嘉徵。他拒绝了馈赠,说:“你们检点约束自己,我不会苛责你们,你们也不要用钱贿赂我。”
后来又做了镇安、太平的知府,升任云南迤西道④道尹;乾隆十七年,升任云南按察使,理清捏造的罪状,申诉百姓冤屈,官司没有一件造成冤案。 乾隆二十二年时候,总督巡抚索(求)取钱财的事败露,沈嘉徵因为没有及时上报,被弹劾免去官职回故里。
不久又被授予江南常镇道。过了两年,在他七十岁时候要求辞官归乡,又过了六年,去世。
考察沈公数十年做官历程,他淡泊名利,自得其乐,做官清廉,两袖清风,家中没有纳妾。 夫人死后,自己孤独地居住家中,只有一个年纪还小的孙子陪侍,奴婢仆人不敢随意进入他的房间。
辞官回乡之后,他就在屋旁开垦一块土地作为花圃,取名叫“晚香”,栽种鲜花和竹子,在这里逍遥自得。我当初到过绍兴,曾经到南门的宅第拜访他,看到他身材高大体格雄健,白色胡须有一尺多长,言谈平和周详,为人谦恭温厚,真是一代伟人啊!(鄞州高级中学 刘少龙 翻译) ①吏目:官职名。
②义社谷仓:清代农村的一种合作组织。文中是说沈嘉徵建立这样的组织帮助农户度过困难。
③土司:元、明、清各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少数民族地区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该族人民的制度。也指被授予这种官职的人。
④迤西道:清代以来,云南分为三迤,并以三迤代称云南。 三迤即迤东、迤西、迤南三大行政区的合称。
清雍正八年置迤东道;该年置迤西道,1913年改置滇西道;清乾隆三十一年,置迤南道,道设道尹。
3.高崇文文言文阅读翻译您是在找这个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光颜,字光远。葛旃少教以骑射,每叹其天资票健,己所不逮。
长从河东郡为裨将,讨李怀光、杨惠琳,战有功。随高崇文平剑南,数搴旗蹈军,出入如神,益知名。
进兼御史大夫,历代、洺二州刺史。元和九年讨蔡,以陈州刺史充忠武军都知兵马使。
始逾月,擢本军节度使,诏以本军独当一面。光颜乃壁溵水。
明年,大破贼时曲。初,贼晨压其营以阵,众不得出,光颜毁其栅,将数骑突入贼中,反往一再。
众识光颜,矢集其身如蝟。子揽马鞅谏死深入。
光颜挺刃叱之,于是士争奋,贼乃溃北。当是时,诸镇兵环蔡十余屯,相顾不敢前,独光颜先败贼。
始,裴度宣慰诸军还,为宪宗言:“光颜勇而义,必立功。” 十二年四月,光颜败贼于郾城,死者什三,数其甲凡三万,悉画雷公符、斗星,署曰:“破城北军。”
郾城守将邓怀金大恐,其令董昌龄因是劝怀金降,且来请曰:“城中兵父母妻子皆质贼,有如不战而屈,且赤族。请公攻城,我举火求援,援至,公迎破之,我以城下。”
光颜许之。贼已北,昌龄奉伪印,怀金率诸将素服开门侍。
都统韩弘素蹇纵,阴挟贼自重,且恶光颜忠力,思有以挠蔑之。饬名姝,教歌舞、六博,举止光丽,费百钜万,遣使以遗光颜,曰:“公以君暴露于外,恭进侍者,慰君征行之勤。”
光颜约旦日纳焉。乃大合将校置酒,引使者以侍姝至,秀曼都雅,一军惊视。
光颜徐曰:“我去家室久以为公忧诚无以报德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色为乐?为我谢公:天子于光颜恩厚,誓不与贼同生!”指心曰:“虽死不贰。”因呜咽泣下,将卒数万皆感激流涕,乃厚赂使者还之,于是士气益励。
光颜性忠义,善抚士,其下乐为用。许师劲悍,常为诸军锋,故数立勋。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六》,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叹其天资票健,己所不逮 逮:抓住 b.始逾月,擢本军节度使 擢:提拔 c.光颜乃壁溵水 壁:构筑营垒驻守 d.饬名姝,教歌舞 饬:整治,训练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陈州刺史充忠武军都知兵马使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 b.光颜勇而义,必立功 蟹六跪而二螯 c.光颜约旦日纳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善抚士,其下乐为用 向为身死而不受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去家室/久以为公忧/诚无以报德/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色为乐 b.我去家室久/以为公忧/诚无以报德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色为乐 c.我去家室久/以为公忧/诚无以报德/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色为乐 d. 我去家室/久以为公忧/诚无以报德/然战士皆弃妻子/蹈白刃/奈何/独以女色为乐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颜天资敏捷矫健,平定剑南时屡次出入敌营,拔取旗帜,神出鬼没,名声很响,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刺史等。b.讨伐蔡州时,敌军用阵势压制住李光颜的阵营,李光颜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营,往返冲突,于是士气大振,击溃了敌军。
c.李光颜命人在缴获的铠甲上全都涂上雷公符、斗星,署名“破城北军”,使郾城守将邓怀金、县令董昌龄非常恐惧,最终不战而降。d.都统韩弘恭谨地进献一些美女慰劳李光颜部队征战的勤苦,李光颜借机激励部队的士气,并让使者将这些美女带回去了。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始,裴度宣慰诸军还,为宪宗言。
(3分) (2)光颜败贼于郾城,死者什三,数其甲凡三万。(3分) (3)城中兵父母妻子皆质贼,有如不战而屈,且赤族。
(4分) 答案:5.a(逮:及,达到,比得上)6.d(a均为“凭借……的身份”。b均表并列。
c均为第三人称代词。d介词,表被动;介词,为了。
)7.c8.d(“恭谨地进献”有误。韩弘平时厌恶李光颜忠勇有力,想用美人计瓦解李光颜的斗志,扰乱他。)
9.(1)当初,裴度宣谕抚慰各路藩镇的部队回朝复命,对唐宪宗说。(“始”“宣慰”“为”各1分) (2)李光颜在郾城击败敌军,打死百分之三十的敌军,估计(算)他们的铠甲共有三万。
(“十三”“数”“凡”各1分) (3)城中士兵的父母妻子儿女都抵押在贼人手里,如有不经战斗就投降的,将诛灭全族。(“质”“屈”“且”“赤族”各1分) 参考译文 李光颜,字光远。
葛旃小时候把骑射技术传给他,常常叹息他的天资敏捷矫健,自己赶不上他。长大后光颜跟从河东军担任副将,讨伐李怀光、杨惠琳,立下战功。
跟从高崇文平定剑南,屡次出入敌营,拔取旗帜,神出鬼没,名声更响。被提拔兼任御史大夫,历任代、洺二州刺史。
元和九年讨伐蔡州,李光颜凭借陈州刺史的身份充任忠武军都知兵马使。刚刚过了一个月,就被提升为本军节度使,皇帝诏令用他的部队独当一面。
李光颜就在溵水边构筑营垒驻守。第二年,在时曲大败敌军。
起初,敌军凌晨就用阵势压制住他的阵营,部队不能冲出去,李光颜就毁掉营垒的栅栏,率领几个骑兵突入敌军之中,往返冲突,敌人认识光颜,弓箭像刺猬毛一样密集地射往他的身上。他的儿子拉住他的马缰绳苦谏他不要深入敌阵,李光颜挺着大刀斥退他,于是全军将士奋勇争先,敌军才溃败了。
正当这。
4.梦溪笔谈中的恶吏市权的全文翻译~恶吏市权
包孝肃尹京,号为明察。有编民犯法,当杖脊。吏受赇,与之约曰:“今见尹,必付我责状。汝第呼号自辩,我与汝分此罪。汝决杖,我亦决杖。”既而包引囚问毕,果付吏责状。囚如吏言,分辩不已。吏大声诃之曰:“但受脊杖出去,何用多言!”包谓其市权,捽吏于庭,杖之十七。特宽囚罪,止从杖坐,以抑吏势。不知乃为所卖,卒如素约。小人为奸,固难防也。孝肃天性峭严,未尝有笑容,人谓“包希仁笑比黄河清”。
-------------------------------
包孝肃当京兆尹,号称明察决断。有个在编户籍的百姓犯了法,应当受到棍杖打脊背的刑罚。这时有个大人身边的从官小吏接受了此人贿赂,就跟这个人合计约定说:“待会儿见到令尹大人时,肯定会把这件案子交给我责问罪状。你要不断喊叫冤屈自我申辩,我会跟你分担这条罪过。你受杖罚,我也受杖罚。”过了一会儿包大人牵引过犯人上堂审问完毕,果然把这案子交给那个小吏责问罪状。那个囚徒就按小吏说得做,不断在自我申辩。小吏便大声呵斥到:“只管出去接受杖罚好了,何必再多说话?”包大人说他买弄权力,把这小吏押到庭院里,打了十七棍杖。因此特地宽限了那个囚犯的罪过,只是给与了杖责的刑罚,以抑制这个小吏的权势。包大人却不知道他被蒙蔽已经被出卖了,小吏只是按找前面的计划约定行事而已。小人做奸邪事,本来就很难完全防止的。孝肃天性严肃不苟,从来没有笑脸,人们常说“要包孝肃笑好比黄河要变清一样不可能。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小题1: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衣锦还乡);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纵情欢乐)。这表明越王已经把苦难和屈辱忘记,而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小题2:对比。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第四句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盛衰无常的感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也可以)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明白所谓镜头即诗中所描写的场景,这就需要先明白诗句所写内容。此诗共四句,第二句写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归来时战士衣锦还乡的情景,第三句写当时越王宫内如花宫女们尽情欢乐的情景。对比当年勾践卧薪尝胆的情景,可知此时的勾践已经把苦难和屈辱忘记,而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小题2:
试题分析:要明白此诗所用的表现手法,也得先明白各句侍所写内容。此诗共四句,前三句写越王勾践打败吴国时,战士的踌躇满志和宫女的尽情欢乐;第四句写如今越宫的荒凉和冷落。因此可知此诗用了对比的手法。“鹧鸪飞”三字饱含了作者的无限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盛衰无常的感慨。
6.文言文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原文出自《明史.宋濂传》,原文如下: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太祖取婺州,召见濂。除江南儒学提单,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已论赏赉,复曰:“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轫,将焉用之?”大祖悉称善。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帝称善者良久。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卒于夔,年七十二。
题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寻改起居注寻:不久。
B.已论赏赉赉:赏赐。
C.审能行之审:清楚。
D.未尝讦人过讦:揭发。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濂诚谨的一组是(3分)( )
①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 ②当如是,不当如彼 ③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
④濂具以实对 ⑤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⑥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濂聪敏好学,记忆力很强。他先后跟随梦吉和吴莱学习,通晓《五经》,后来被举荐担任了翰林编修。
B.宋濂对《春秋》有自己的见解。他奉召讲解《春秋左氏传》时,说《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如果能遵行,则赏罚公正,天下安定。
C.宋濂很受太子敬重。担任太子的老师十几年,宋濂对太子的言行都用礼法来劝导,使其符合正道,太子都恭敬地接受。
D.宋濂多次受到太祖的称赞。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很生气,有的大臣说茹太素不敬太祖,只有宋濂认为他是尽忠太祖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
(2)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答案:CBA。4(1)宋濂 住在大本堂,通宵达旦的讨论研究;依据汉唐两代的前例和故事,衡量其中合适的部分向皇上汇报。4(2)从少到老,宋濂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登门乞讨他的书文的士大夫,接踵而至。
7.文言文越妇言解析和答案《越妇言》是唐代文学家罗隐创作的一篇小品文。
文章共两段,第一段叙述朱买臣“贵”后对其前妻表示的“仁者之心”;第二段记述“越妇”之言,揭露朱买臣“匡国济民”是假,“急于富贵”是真,本质虚伪。全文借古讽今,言辞犀利,借朱买臣前妻之口,表达对封建官僚的讽刺之意,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越妇言1 买臣之贵也2,不忍其去妻3,筑室以居之4,分衣食以活之5,亦仁者之心也。一旦6,去妻言于买臣之近侍曰7:“吾秉箕帚于翁子左右者8,有年矣9。
每念饥寒勤苦时节,见翁子之志,何尝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10,以安民济物为心期11。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
天子疏爵以命之12,衣锦以昼之13,斯亦极矣14。而向所言者15,蔑然无闻16。
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17?岂急于富贵未假度者耶18?以吾观之,矜于一妇人19,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食20!”乃闭气而死21。
注释 越妇,指汉武帝时朱买臣的前妻,因朱买臣的家乡,春秋时属越国,故称越妇。买臣:朱买臣(?一前115),西汉人,武帝时曾任会稽太守。
去妻:前妻。居之:让她居住。
居,此处为使动用法。活:养活。
一旦:一天。近侍:身边的侍从。
秉箕帚:拿着扫帚、簸箕,指做洒扫庭除之事。意思是为人妻。
翁子:古代妇女称丈夫的父亲为翁,翁子是对丈夫的委婉称呼。有年矣:有些年了,好多年了。
通达:做高官。匡国:匡正国家。
致君:使君尊贵,即辅佐国君,使其成为圣明的君主。致,使。
济物:救济百姓。物,这里指人。
心期:心愿,志愿。疏爵:赐给爵位。
疏,分、赐。命:任用。
衣锦以昼之:意思是让他衣锦还乡。《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烧毁秦宫室后,意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朱买臣拜为会稽太守后,汉武帝也对他说了这句话。衣,穿。
锦和绣同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即官服。昼之,使他白天行走,比喻荣归故里。
斯亦极矣:这也达到顶点了。向:过去,以前。
蔑然:泯灭、消失的样子。无闻:指没有听到实现。
未假:不暇,没空闲。假,通“暇”。
度(duó):思考。矜于一妇人:在一个女人面前夸耀自己。
矜(jīn),夸耀。又安可食其食:又怎么能吃他的食物呢?闭气而死:自缢而死。
译文 朱买臣地位变高的时候,没有痛恨他的前妻,建房子让她居住,分衣服食物让她生存,这也是仁爱之人的心意啊!一天,前妻对朱买臣的身边侍从说:“我在朱买臣的跟前做这做那,好多年了。每次想到忍饥挨冻勤勉苦读的时候,看见买臣的志向,何尝不曾说过官运亨通以后,把匡正国家、辅助国君作为自己的使命,把安抚平民救济百姓作为心愿。
而我不幸离开买臣也好多年了,买臣果然官运亨通了。天子赐给爵位,任用他,让他衣锦还乡,这也达到顶点了。
但他从前所说的话,了无声息再也听不到了。难道是天下没有处理的事情使他这样吗?抑或是急于求富贵而没有时间考虑呢?依我看来,他只是在一个妇人面前夸耀就满足了,其他的没有发现能做什么。
又怎能吃他的食物呢?”于是自缢而死。朱买臣的故事在《汉书·朱买臣传》中是这样写的:朱买臣未得志时家中贫穷,不治产业,砍柴为生,讴歌道中,他的妻子感到没有面子,多次劝他,他更加高唱不止。
他的妻子就离开他,改嫁别人。其后,朱买臣独自行歌道中,在山坟担柴。
前妻与夫家上坟时看见买臣饥寒,给他饭吃。后来,朱买臣当上会稽太守,衣锦还乡,官府为迎接他差遣人打扫道路,他的前妻和她现在的丈夫也在其中。
朱买臣收养了他们,一个月后,他的前妻上吊而死。在《汉书》中,这个故事是用赞美朱买臣不计前嫌、不忘旧情、感恩图报的笔调来叙述的;而他的前妻也只是一个见识短浅、不能吃苦的普通妇女。
她是在惭愧悔恨中自杀的。罗隐在这篇短文中却反其意而用之,引申发挥,虚拟了朱买臣妻的表白,朱买臣成了被讽刺的对象,讽刺他一旦得到富贵就只贪图享受,不思匡国安民了;而他的前妻却是一个有见识、有气节的妇女。
她不但敢于对近侍批判朱买臣,揭露他通达后不思“安民济物”,却“急于富贵”的虚伪本质;并且表现了不“食其食”“闭气而死”的可贵气节,从而揭露批判了晚唐时期的封建士大夫借口“匡国”“安民”,实则热衷功名利禄、言行不一的虚伪本质。这篇文章一事一议,借古讽今,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
作者善于运用委婉的判断语气和反问语气加强讽刺意味。文章短小精悍,文笔生动,言辞犀利,发人深思,正如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中所说的那样,“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这正是罗隐小品文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