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魏徵”为魏征名字正确写法,很多史学论著为了方便起见,便创造了魏徵的别名“魏征”,意为简写。
魏征,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庶人承乾在春宫,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寮,咸有疑议。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如魏征,我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望。”十七年,遂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征自陈有疾,太宗谓曰:“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中正,以为辅弼。知公疹病,可卧护之。”征乃就职。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强盗)说完就跑出门去,赵咨追出去送给他们东西,但没有赶上。
(2)赵君名声很大,现在经过我的县界我不拜见他,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
小题1:2分
小题2:2分
小题3:2分)(关键是对文中“咨之故孝廉也”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应是“赵咨原先任敦煌令时举荐的孝廉”;“足以说明赵咨在当时的影响力很大”也比较模糊,这件事主要是为了表现赵咨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威望
小题4:略
3.关于魏征的所有文言文旧唐书 魏征传 太宗新即位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或有言征阿党①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彦博奏曰:“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他日,征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咎陶②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绢五百匹。
4.文言文委任的翻译文言文中委任有多种情况,如下: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6.授:授予官职。如《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如《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9.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
5.文言文苏威伏阁进谏的翻译【原文】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顈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乎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今除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传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劫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成,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今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威惶惧,免冠顿首。上曰:“谢已晚矣。”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译文】
苏威字无畏,京兆府万年县人。高颍多次称他贤能,高祖也一向重视他的名望,就征招他。到了之后,高祖请他进卧室,跟他交谈,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太子少保,不久又让他兼作纳言、度支尚书。苏威上书陈情辞让,高祖下诏说“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苏威才没有推辞。当初苏威的父亲在西魏任度支尚书,因为国家资财不足,制定了征税的法令,被认为很重。不久苏威的父亲就感叹说:“现在做的就如同拉紧弓弦,不是平常时代的法令制度,后代的君子,谁能够放松它呢?”苏威听到了这些话,常常把这作为自己的责任。到了此时,苏威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劳役,致力于采用较轻的制度,皇上全都听从了他。苏威见到皇宫中用白银作帷幔的钩子,就极力陈说节俭的美德来告诫皇上。皇上为此而改变了神色,对于旧有的雕琢文饰的器物,全都命人清除毁坏。不久又兼任了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任的官职全部依旧。治书侍御史梁毗认为苏威兼任五个职务,贪恋于繁多的权位,没有举荐贤能代替自己的心思,就上表极谏弹劾苏威。皇上说:“苏威早晚勤勉不懈,有远大的志向,在举荐贤能方面有些缺点,为什么要急忙地逼迫他呢!”于是就对朝中的大臣说:“苏威没有遇到我,就没有办法施行他的见解;我没有得到苏威,又靠谁来实行我的主张?杨素才辩,天下无双,至于说到古今得失,帮助我宣扬教化,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他就是这样被看重。隋朝接续于战争之后,法令规章杂乱混杂,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法令的标准、样式,大多是苏威制定的,世人都认为他有才能。国子博士何妥上奏揭发苏威和礼部尚书卢恺等人相互勾结,成为朋党,皇上就命令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人共同处理这个案件,所揭发的事情都得到了验证。皇上拿《宋书·谢晦传》中有关朋党的史事让苏威阅读。苏威害怕,脱下了官帽叩头认错。皇上说:“唉,认错已经晚了。”于是就免除了苏威的官职和爵位。由于苏威而获罪的有名的士人有一百多人。
6.求 文言文中有关1.调动官职2.罢除官职3.授予官职 的文言实词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担任
权:暂代官职。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
7.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C “固”为人名,作“疾毁”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之”为代词,作“罢归”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句子翻译为:现在皇上刚刚即位,再次因(辕固生)贤良征召他.那些喜好阿谀逢迎的儒生们多有嫉妒诋毁辕固生之语,说“辕固生老了”,于是他被罢官遣归.当时辕固生已经九十多岁了.(2)D “征”为皇帝征召,“辟”为高级官吏征用属吏.(3)B “得到了景帝的赞同”错,根据原文“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可知,景帝对二人的争辩没有做出明确的评判,后文说,这以后学者再无人胆敢争辩汤、武是受天命而立还是放逐桀纣篡夺君权的问题了.(4)①敝:破旧;必:一定;关:穿.句子翻译为:帽子虽然破旧,但是一定要戴在头上;鞋虽然新,但是一定要穿在脚下.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上下有别.②务:务必;正学:正直的学问;曲学:邪曲之说;阿世:迎合;本:依据.句子翻译为:“公孙先生,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去迎合世俗.”从这以后,齐人讲《诗》都依据辕固生的见解.答案:(1)C(2)D(3)B(4)①帽子虽然破旧,但是一定要戴在头上;鞋虽然新,但是一定要穿在脚下.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上下有别.②“公孙先生,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去迎合世俗.”从这以后,齐人讲《诗》都依据辕固生的见解.参考译文: 清河王的太傅辕固生,是齐国人.因为研究《诗经》,孝景帝时做了博士.(他)和黄生在景帝面前争论(问题).黄生说:“汤王、武王并不是秉承天命而获得天下,而是臣杀君(而夺取天下).”辕固生(反驳)说:“不对.那夏桀、殷纣暴虐昏乱,天下人的心都归顺商汤、周武,商汤、周武顺应天下人心而诛杀桀、纣,桀、纣的百姓不肯被他们役使而归附了汤、武,汤、武迫不得已才立为天子,这不是秉承天命又是什么?”黄生说:“帽子虽然破旧,但是一定要戴在头上;鞋虽然新,但是一定要穿在脚下.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上下有别.桀、纣虽然无道,但是身为君主而在上位;汤、武虽然圣明,却是身为臣子而居下位.君主有了过错,臣子不能直言劝谏纠正它来使天子得到尊崇,反而趁着(他们)有过错去杀掉他们,取而代之登上王位,这不是弑君篡位又是什么?”辕固生答道:“如果非按你的说法(来断是非),那么这高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也不对吗?”于是景帝说:“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谈学问的人不谈汤、武是否受天命继位,不算愚笨.”于是争论止息.这以后学者再无人胆敢争辩汤、武是受天命而立还是放逐桀纣篡夺君权的问题了. 窦太后喜欢《老子》这本书,就召来辕固生询问《老子》一书.辕固生说:“这不过是普通人的言论罢了.”窦太后恼怒道:“它怎么能比得上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于是让辕固生入猪圈刺杀猪.景帝知道太后发怒了而辕固生直言并无罪过,就借给辕固生锋利的兵器,(辕固生)下到猪圈去刺杀猪,正好刺中猪的心脏,刺了一刀,猪便应手倒地.太后无语,没理由再治他的罪,只得作罢.过不久,景帝认为辕固生清廉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太傅.很久之后,他因病免官. 现在皇上刚刚即位,再次因(辕固生)贤良征召他.那些喜好阿谀逢迎的儒生们多有嫉妒诋毁辕固生之语,说“辕固生老了”,于是他被罢官遣归.当时辕固生已经九十多岁了.辕固生被征召时,薛人公孙弘也被征召,却不敢正视辕固生.辕固生对他说:“公孙先生,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去迎合世俗.”从这以后,齐人讲《诗》都依据辕固生的见解.一些齐人因研究《诗经》有成绩而仕途显贵,他们都是辕固生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