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你说一个校庆通告非拿文言文写是啥用意?推广文言文的使用?那肯定不是,就算推广也轮不到它浙大。所以,动机无非就是为了彰显浙大人文气息NB呗,说难听点就是装X呗。既然如此,您装X失败,还不允许别人说一两句?商业公司哪个广告失败、公关失败,骂的人多了,怎么轮到你浙大就不行了?就因为您是所大学就得护着?
有人说,写得如此半文不白、字不押韵,那是与现代接轨,我就笑了。您既然要与现代接轨,那还用啥文言文啊?您既然用古文,那当然就得遵从古文的格式。没那金刚钻还偏要揽瓷器活,没实力偏要上,那别人说您一句附庸风雅,有啥冤的?
2.文言文校庆公告是语言知识还是人文素养参考资料:
何龙
据浙江在线报道,浙江大学师生的朋友圈这两天被一篇“雄文”刷屏了。这篇文章通篇文言文,是浙大发布的120周年校庆第一号公告。
要看懂这篇文言文公告,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恐怕还不够,可能还要不断地查阅《辞海》;中文系的学生都未必能够全部“破译”,就更难指望其它校友能轻松理解了。果然,有人感叹自己没怎么看懂而要求译成白话文
对这个“译成白话”的要求,公告作者之一、浙大中文系教授胡可先果断拒绝,他说:“古文怎么能翻译成白话文,翻译过来韵味就全没了。”
报道说,已经有人朗诵了这篇文言文公告。
“至若鸿儒会通,踵武前贤;厚德励行,创启新学。惟新是系,勤学修德,授业有若春风;惟真是求,明辨笃实,开坛无妨争啄。苞桑犹安危之所系,志远思深;锦蕞仍梁栋之是培,器弘识卓。……”
像这样的文言文公告读起来已经十分费劲,听起来将会怎样?大概就像不懂英文的人听英文歌曲一样,听进去的只有声音吧?
对此公告,浙大副校长罗卫东评论说,“此篇公告……体现了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雄厚历史底蕴,集中展示了中文系古典文学学科的风采,让人耳目一新。要切实改变人们对浙大有知识无文化的偏见,需要更多师生校友的共同努力。既要有重大活动的文化设计,更要有从身边细节着手的点滴积累。其中,老师同学以及广大校友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气质,无疑是学校文化最好的窗口。加油吧!”
文言文只是一种语言知识,只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工具,把用文言文写校庆公告视为“文明素养”和“文化气质”,恰恰反映了这位副校长“文化气质”的表面化。
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性来对抗神性,对抗凌架于人之上的任何教义、理论、观念和实践。
在一次演讲中,龙应台是这样区别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的: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人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我们姑且不去谈“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的意义,不去谈文言文公告的传播障碍,只从人文素养中尊重人的感受看,校庆公告不是文学作品,不以克服文字障碍为快感,它要面对的是包括对文言文一知半解者在内的校友。而这篇让人“没怎么看懂”的文言文公告却是通过为难别人来展秀作者自己的。连使用文字都缺乏人的关怀,怎么反成了“人文素养”的表现?
中国人一直都具有强烈的“返祖意识”和“啃老思想”:见到法律失守、道德沉沦、价值倒错,人们就归因于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发扬光大,于是就到“国学”中寻找解药,甚至认为繁体字、文言文就是这帖解药中的甘草。
有此观念的人却没有想到,这一被迷信了几千年的“中药”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中,从来就没有根治过专制制度;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能很快发挥药效、能从根本上起治疗作用的“西药”——至少也应是中西结合式的治疗。但不幸的是,在我们的门诊处方中,“西药”却不被允许使用。
当然,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在无需破译文字“密码”的电子媒体中长大,确实缺少必要的古文知识,但在通行白话文时代,这不是致命的短板;真正致命的短板,是缺少常识,缺少思考和思想,缺少正常的价值判断力,简单地说,缺少真正的人文素养。浙大更要引为自豪的,应该是人文素养而非语言知识。
3.求百年校庆文章顶一下温总理
北大百年校庆演讲稿
学了物理学,我们知道,能量越低越稳定,结构越规则越稳定。所以北大的同学们,请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严谨吧。
学了相对论,我们知道,速度越快,时间越慢,也许这就是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的北大人永葆青春的奥秘吧。
学了化学,我们知道,北大是个大化工厂,用知识之料、实践之火,将我们百炼成钢。而其中核心的催化剂,也就是北大精神,正是北大这最高学府的商业机密。
学了统计学,我们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北大的一个样本,别人往往就通过我们来认识北大。所以我们要时刻牢记:"我就代表北大!"
两只眼或许彼此看不到对方的存在,但必将比一只眼睛看得清楚。北大的两只眼都是明亮的,就更具有敏锐的目光。正是用这两只眼,我们首先看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首先看到了马克思主义,首先看到了人口问题,首先看到了股份制---但是文理科不仅仅是北大的两只眼睛,还是北大的两只耳朵、两只手、两半大脑---而让这两只眼永远明亮、两只耳永远敏锐、两只手永远灵巧、两半大脑永远清醒的,是一颗永远跳动的共同的北大心,是一种永远传承的不变的北大魂。这北大精神到底是什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也许它只是一个元素的众多同位素,一种单质的同素异形体,一个晶体在阳光下灿烂的色彩,而那元素的名称,那单质的分子式,那晶体的真正结构,永远没有人能够说得清。也许有人要问了:那你今天来这儿干嘛?我的意思是:我们来到北大,就像一张张软盘,到北大这台计算机上来拷走了知识,也拷走了精神。四年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我们面对的却是全国最大的硬盘。我们应该把探寻北大精神的工作留给象在座的各位评委这样的专家和除我而外的选手这样的未来专家去做,我们该作的是抓紧时间拷走我们该带走的,然后用一生的时间去慢慢解压缩。但是要注意,千万不要传染上自由散漫、眼高手低的北大病毒?在拷走的同时,我们还要问问自己,我给北大留下了什么?
从红楼到燕园,百年北大,谱写了壮丽的一页,在历史的坐标系上画下一道光辉的轨迹,这条北大函数线是处处连续的,纵然有起有伏,却终于保持了向上的趋势。我希望,在下一个百年,这条线能长有正的斜率,换句话说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4.浙大文言文校庆公告到底有多少硬伤和破绽这篇集中了浙大古典文学学科力量拿出来的骈体文言文,却被内行人看出了多处硬伤破绽:有不文的问题,有出韵的问题,有偏枯的问题,有赘词的问题……槽点一文体乱首段[国有成均],末段[天朗气清]为散文,乱用[兮]的那一段为骚体,其他为骈文,三种文体混杂。
夫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文选》。
文言自秦汉始已经有常体,文体混乱,是为下品。(据说三们教授一个是研究散文的,一个是研究骈文的,一个是研究屈骚的,三位独立创造然后组合在一起,可能各自都不错,混成一起成了麻辣烫。)
槽点二历法表达不严格中国有自己传统的纪年法,一般用皇帝的年号,如:洪武元年、康熙三年。但近代由于西方通用纪年占主导,遂以西历为标准。
但在文言中以传统纪年为好,没有皇帝年号可用干支纪年法,写为“丁酉年”。如果为了好识别,用西历也未尝不可!但文中的二〇一七的数字表达错误。
中国以“一到九”为零数,往上是“十百千万”为整数。整零之间,在上古用“有”“又”间隔,如:吾十有五而致于学。
——《论语》。后来可以省略。
如小说中常用“第百三章”,就是103。又如“史记凡百二十篇”。
整数与整数之间不用间隔词。用“〇”来间隔并且强行间隔的是整数,是浙大首创的文言表达格式。
就是不合格式。槽点三白话语法乱入[虽逢世有盛衰之别,然求真无旦夕或忘。
],强行用“虽……然……”表达“虽然……但是……”的语法结构。可是这语法结构为白话借鉴的西方语法。
如“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杜甫《兵车行》”,不能写成“虽长者有问,然役夫敢恨?”,文言语法只用一个“虽”就解决。虽然好像也念的通,就是不地道。
像中学生写的“Chinglish”。槽点四基本避讳不遵守[肇华诞之隆庆],“隆庆”为明穆宗年号。
避讳皇帝年号是基本常识。“避讳不仅是一种封建价值观,更成为作文中千年不变的基本常识,是基础。”
避讳不遵守,那何必写文言?既然写,就要遵守基本常识。槽点五强行拆分成语导致不合语法[期继往而开来],“继往开来”来自于“继往圣,开来学。
——朱熹”,继的本来是圣,开的是学,强拆为成语已经是不合语法,“往来”为动词,不能作宾语。如果要写在叙述性的文言文文体中,不能使用这样不合语法的句式。
其次,“期”用为“期待”是很后来的用法,用“冀”字更好。[钟江南之毓秀],“钟”是“凝聚”的意思,“毓”是“产生”的意思,浙大文把“毓秀”活生生误当作名词。
槽点六简化白话为文言[天地创生],就是“天地创造生命”。如果这也算文言的话……“天地合而万物生”,“创”是一种刻意的制造。
中国文字中更常用“命”来表示生命,而不是用“生”。如:狗也是一条命啊。
不说狗也是一条“生”。女娲造人,也不用创,虽然“创”有“造”的意思。
但这样写实在生硬,是把白话简单简化一下为文言。“湿地”,在传统文化中“湿”代表湿气,是不好的。
如“住近湓江地低湿。——白居易《琵琶行》”,这里用现代的湿地概念夹杂在文中。
湿地古已有之,意思不同,褒贬相反,不宜使用。槽点七仿写不认真[天地创生,万物兴焉;君子创业,垂统续焉。
],明显仿写“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焉,意思是“这里”,作状语指“在这里”,代指前面的“山”“渊”。
而浙大文中,“天地创生”的落脚点为生,焉也应该指生——成物兴起在生命上?不合逻辑。后面“君子创业”落脚点为业,指浙大,可以勉强可以。
槽点八数字写法错误二〇一七,“十七”不能写为“一七”。2.“一百二十”,去掉“一”。
3.“百年复廿”,没有“复”作间隔词的写法,详见槽点二。槽点九白话词语乱入“公历”在西方历法以前,把农历为公历,是通用的历法,只是现在把西历人为地定为“公历”,公历本就存在,如果写在文言中,更妥的写法是“西历”或“西元”。
中国历法自成体系,仍是公历。“周年”在文言中指“一年、满一年”,“周年”表示纪念日是新式用法,不妥。
[适甲子之逢双],“双”强调的是成对的匹配,不是两次。古文中表示两次,用“再”。
槽点十词语搭配不合逻辑[历……夜月,倚……秋光。],应该是历秋光,倚夜月。
槽点十一对仗不搭[原夫……启于……],“原夫”常用为发语词,不计入对仗的字数,如: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若夫”发语词不与后面相对,仍构成对仗。
但浙大文中似乎扭曲表示为“原来是”,那用“源乎”对“启于”更好。[龙泉烟雨,遵义朝阳。
],“烟雨”指像烟一要的雨,用了比喻修辞;后面“朝阳”是早上的太阳无比喻,对仗严重不合。这样的槽点还有很多很多,读者自己找。
槽点十二为文不用谦词这点是写文言的大忌,[莅临盛举,共襄伟业。],说自己的校庆是“盛举”,浙大的成就是“伟业”,毫无谦逊之意,是为文大忌。
不可原谅。骈体注解为好,不宜翻译,翻译出来失去了文体美。
简单的词语注解:【成均】指最顶级的官学。“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周礼》【清季】清朝。直接用“清末”,非要用“清季”使人迷惑。
【甲子】六十年。【庠序至教】。
5.关于校庆的文章在时光的流淌中,我已经在这个承载我的梦想的校园里度过的快两年的时间了,在这里,我追求着我生命中动人的章节,谱写出自己走向成熟的小调。而在蓦然回首中,我惊奇的发现。这里已经成了我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地方,许多种情感在心中荡漾……
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走入这里的感受:全新的教学区、高耸的钟楼、嫩青的草坪……郁郁葱葱,一切都充满了年轻的活力和生机。学校给我留下的另一个感觉就是大!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自己去上课。偌大的校园,一脸的茫然,却找不到上课的地方,而今想想那份纯真的感觉,依旧觉得温暖。现在校园的一切都变得熟悉了,好多的地方都留下了我征程的足迹--或者快乐,或者忧伤。
也许是因为校园是新校区,所以文化底蕴与别的学校有些差距,但是徜徉在这里,依旧可以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流露其中。我很喜欢学校的湖,湖水很蓝很清,特别是在盛夏的季节里,喜欢在落日的余晖中,坐在湖畔,一个人仰望校园的天空。那时喧闹了一天的校园也静下来了,太阳也慢慢的收敛热情,一切都是那样的静谧……深蓝色的天空也慢慢变浅,袅袅婷婷,绰绰约约,光和影有着不同的旋律,那朦胧中漏出些清丽。用眼睛装满天空的蓝,心中是那样的心旷神怡。心情不是很好的时候,喜欢漫步在平滑的石板路上,路两旁铺满了鲜花,空气中满是清新的气息和花香。汇成缕缕的清香,漫过原本疲惫的心,释放着一种情怀。
如果说美丽的校景让我陶醉,那么,学校里蕴含的活力就让我为之不断的进取和努力。课堂上,老师用他们最渊博的思想给我讲授着知识的内涵。让我们心中满载着无比充实的愉悦--语文老师的睿智;高数老师的敏锐;舞蹈老师的优雅……这一切的一切都激励着我们学习。而学校也很重视学习,为了让大家有更融洽的学习氛围,学校每个月都要进行教学反馈,去真正的了解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来帮助我们……如果说知识是课堂和内涵的结合的结晶,那么图书馆就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一个精神家园。没有课的时候,喜欢到那里去消磨时间,在文学库里,徜徉在古今中外的时光隧道中,摄取着文学殿堂的宝物;在社科库中,学会在沉思中寻觅哲理的深奥,然后用一种全新的感觉去充盈生活。心情慵懒的时候就到自修室去找一个靠窗的地方坐下,看着阳光射过透明玻璃的样子,耳边倾听着轻轻响起的沙沙笔声和哗哗的翻书声,给原本散乱的心注入了无限的振奋,于是也就在不知觉中投入了这个队列中开始努力的学习。
渊博的知识是年轻梦想永远不变的追求,只是在这里,更有了一种关爱的气息。让人感动……“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语言,紧紧地握住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简单的词语,却演绎了一种最纯真的情感,依然记得那个寒冷的冬日,大家为了将一份年轻的生命维系,自发的为患病女孩捐款的情景,冰冷的寒风肆意的飞舞,而我们的心里却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流淌……其实在我们目光不及的地方,有那么多的人在默默地关爱着我们。这或许就是生命的一种感动吧,而学校教给我的也许就是一种满怀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未来,面对我们周围的一切的一切。
记得哈佛大学有句名言: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我想这句话真正的注解一个学校的内涵,今天我们是一个学院人,以我们学院的荣誉为骄傲。而明天,我们应该让学院因曾经有过我们而感到欣慰。用责任和义务去完善自己,去诠释自己,去施展才华,去绽放青春,去演绎年轻的朝气生!把每颗爱校之心聚集起。照耀着年轻的梦想。
带着年轻与梦想起飞,而当你在多年之后再回首时,会发现这里就是我们梦想绽放的地方,我们美丽的学校……
6.求关于校庆的文章——致母校
当我轻轻地走在校园清静的小路上,
我知道——您已悄悄地为我们铺就了成才之路;
当我聆听校园中爽朗的欢笑声,
我知道——您的心也正和我们年轻的心泛起漪涟;
当我静静地吮吸着校园醉人的气息,
我知道——那是您身上释放的母乳般的芬芳;
当我看见那自由的翱翔的小鸟时,
我知道——那是您激励我们放飞青春的理想;
当我对着那耐人寻味的“学会做人”入神时,
我知道——您不仅赐于我们的智慧,还教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事;
当我听着那琅琅的读书声时,
我知道——您那热情,激扬的心飞和我们一起搏动;
当我默默地抚摸着泛白的墙壁时,
我知道——您曾写下了多少希望,擦去了多少功利;
当我拾起路旁因枯萎而掉落的黄叶时,
我知道——那是您经历无数沧桑的鉴证。
当我面对着校园那依旧灿烂的本棉树时,
我知道——您的容颜依然年轻,令人神往;
当您悄悄地度过了五十个春秋时,
我知道——您并没有因此而放慢了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