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求耐斋记译文!!!!速度!!!译文: 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的屋子。
屋子有十二间,用茅草覆盖它,在匡山的顶部。匡山在处州的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的水从这里流出。
山的四面陡峭的山崖拔地而起,山崖上都是青黑色的石头,外边高而中间低。山下有白云,山上多北风。
风从北面吹来,大概不能使物甘甜而易于使物味苦,所以植物遭受它,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但物性苦的东西也乐于在这里生长。 于是栀子、黄柏、苦楝、侧柏这类树木,黄连、苦杕、葶苈、苦参、钩夭这类野草,地黄、游冬、苦葴、苦芑这类野菜,血槠、橡子、皂斗这类果实,苦竹的笋子,无不成丛分布罗列生长在这里。
野蜂在它们中间筑巢,采花粉酿蜜,味道也是苦的,山中方言叫它黄杜,初吃极为苦涩难咽,久后就越发觉得它甘甜,能治积热,消除烦燥干渴的病症。那些槚树茶也比一般的茶苦。
山中的流水都是从石缝间冲刷而出,那源头向上翻涌汩汩有声,湍急曲折,流进大山谷。水中有很多长着花纹的小鱼,形状像吹沙鱼,味道苦而且有一点辣味,吃了它可以醒酒。
此山离人们居处的地方稍微远了些,只有章溢先生乐于游玩,而跟从的人大多认为那样早出晚归很艰难,所以就选择那些低洼的地方,在这里筑室定居。章溢先生带着几个童仆,清除脱落的笋壳来种植谷子和豆类,吃那些草木的嫩芽和果实。
闲时就踏着木屐攀登山崖,靠着大树吟咏高歌,有时候向下走到清澈的溪水边。樵夫的歌声传出树林,就击打着石头跟着唱。
世人不理解他的乐趣。 章溢先生说:“快乐与痛苦,是相互依存的。
人们只知道快乐是快乐,却不知道痛苦能变成快乐,人们只知道以自己的快乐为快乐,却不知道痛苦是从快乐中产生的,那么快乐与痛苦相离能多远呢!现在的富贵子弟,安坐在华美的屋子里,嘴里不尝试苦菜的滋味,身体不经历农耕的辛劳,睡觉必定是双层垫被,吃饭必定是珍奇美味,出入必定是仆役跟随,这是世人所谓的快乐,一旦运气穷尽福泽停止,困顿产生于意外,却不知醉于醇酒、饱于肥肉的肚肠不可以填塞粗劣的饭食,铺柔软垫褥盖温暖被子的身躯,不可以使用蓬蒿藋草,即使想效仿农夫仆隶,局促不安逃匿隐藏,在草木丛生的地方偷生而不可得,岂不是以前的快乐,成为现在的痛苦了吗?所以孟子曰:‘上天将要把大任落在某人身上,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赵子说:‘良药使口苦却有利于治病,忠言不顺耳却有利于做事。
’他的痛苦,是我的快乐;而他的快乐,是我的痛苦。我听说井因为水甜而干涸,李子因为味苦而幸存,夫差因为沉湎于酒而灭亡,勾践却因为尝胆而兴国,不也像是这样吗?” 刘基听了这番话而醒悟,把他的屋子命名叫苦斋,并写了《苦斋记》。
耐斋记
归有光
本文是为万安刘先生的书斋写的记。刘先生为昆山县学训导,俸禄微薄,自称“耐贫”、“耐辱”、“耐久”,故取书斋名为“耐斋”。作者为斋作记,突显了这位特立独行、愤世嫉俗的读书人形象 ,并以“士之立身,各有所处。夫使其能耐,虽至于大臣宰相可也。”寓以勉励之意。
以下原文及译注资料供参考:
万安刘先生,来教昆山学。学有三先生(昆山县设有教谕一人,训导二人,共三先生),而先生所居称东斋。 先是,两斋之衙(两位训导的住处及办公场所), 皆在讲堂东偏,近乃徙之西,颇为深远清(幽静)。 先生至,则扁(作匾)其居曰耐斋。
予尝访先生于斋中,于时秋风飒然(ㄙㄚˋ ㄖㄢˊ; 形容风声),黄叶满庭,户外无履迹。 独一卒衣皂衣(黑衣;差役穿的黑色衣服), 承迎左右,为进茗浆(ㄐ|ㄤ ;指茶水)。因坐语久之。
先生曰:“吾为是官,秩卑而禄微(官品卑下), 月费廪米三石(古代以十斗为一石,一斗为十五市斤, 故三石应是四百五十市斤),具粥,养妻子,常不给(不足用,不能供应所需), 为耐贫(忍受贫穷)。上官 行县(来县中巡视), 吾于职事无所辖,往往率诸生郊迎(到城郊迎接), 至则随令(县令)、丞、簿拜趋唯诺, 为耐辱(忍受屈辱)。 久任之法(官员任期的法规)不行,官无崇卑, 率(大致)以期 月(满周年)迁徙速化,而吾官常不迁, 为耐久(忍受长期不升迁)。有是三耐,吾是以名吾斋。”
予既别去,一日,使弟子沈孝来求《斋记》。
昔孟子论士不为道(指读书人不追求 政治理想,只为功名利禄),至于为贫而仕,惟抱关击柝 为宜(ㄅㄠˋ ㄍㄨㄢ ㄐ|ˊ ㄊㄨㄛˋ;守门和巡夜的人。 泛指位卑禄薄的小官。 孟子认为,若是因为贫穷才出来做官,就应该拒绝做高官,只享受薄禄,甘居于卑位,做守门和巡夜的人。)。夫舍学者之职业(指县学训导)而为抱关击柝, 盖亦有甚不得已者矣。惟近代学官与书院 山长(在山中书院中担任主讲并主管 院务的人)之设,以待夫士之有道而不任职者,盖为贫与为道兼行而 不悖(相反;既是为贫而出仕,担任教职又能兼顾行道的理想)。此其法足以 优天下之学士,为特愈于前世也,故当时号博士官为清高。虽然,求为清高, 而其间容(或许)有不能耐者。 夫使其不能耐,则虽博士官不可为矣。 使(假设)其能耐 ,如孟子所谓抱关击柝可也。扬雄有言: “非夷、齐(不赞成伯夷、叔齐的做法)而是柳下惠(肯定柳下 惠的行为)。”、“首阳为拙(伯夷 、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的做法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柱下为 工(在周朝任柱下史的老子的做法才是聪明之举。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主张顺其自然,以柔克刚,随遇而安。)。” 士之立身,各有所处。夫使其能耐,虽至于大臣宰相可也。
因书其说,使孝归而质(请教)之先生云。
清张汝瑚评曰:“贤不肖之相去只争耐不耐之间耳,三耐中辱为难久,亦不易,贤人在下位皆有感于斯篇。”
归有光(1506--1571)明代著名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 昆山(江苏昆山)人。少年好学,九岁能属文,三十五岁,乡试中举。但以后八 会试都未及第,直到六十岁时才中进士。晚年任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 积劳成疾,卒于南京。归有光对明朝中叶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的拟古风气,提倡学习 唐宋人的古文,与王慎之、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其中,以归有光的作品成 就最高。归有光的散文朴素简洁,恬适自然,善于叙事,亲切动人,为明代著名的散文大家。
苦斋记刘基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1]。
室十有二楹[2],覆之以茆[3],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4],剑溪之水出焉。
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5],岸外而臼中[6]。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
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梀、侧柏之木[7],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8],地黄、游冬、葴、芑之菜[9],槠、栎、草斗之实[10],楛竹之笋[11],莫不族布而罗生焉。
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12],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13]。
其泄水皆啮石出[14],其源沸沸汩汩[15],瀄滵曲折[16],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17],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18]。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19],茹啖其草木之荑实[20]。
间则蹑屐登崖[21],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22]。
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 ,相为倚伏者也[23],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24],燕坐于华堂之上[25],口不尝荼蓼之味[26],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27],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28],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29],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30],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31],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32],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33],庸非昔日之乐[34],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35]。
'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36]。'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
吾闻井以甘竭[37],李以苦存[38],夫差以酣酒亡[39],而勾践以尝胆兴[40],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41],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注释: [1]章溢:字三益,龙泉(今浙江龙泉县)人。元末不受官,隐居匡山。
入明,累官至御史中丞。[2]楹:这里指房间,屋一间为一楹。
[3]茆:同“茅”,茅草。[4]处:指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
龙泉县属处州府管辖。[5]崿(è):山崖。
[6]岸外而臼中:谓其山四边高中间低。[7]鲜支:即栀子,常绿灌木。
果实可入药,味苦。黄蘖(bò):又名黄柏,落叶乔木,可作染料,又可供药用,味苦寒。
苦楝:又名黄楝,落叶乔木,可入药,味苦。侧柏:常绿乔木,可供药用,味苦涩。
[8]苦杕(dì):不详。亭历:也作“葶苈”,草本植物,子可入药,味苦。
苦参: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实可入药,味苦。钩夭:又名钩芺、苦芺,菊科宿根草,味苦。
[9]地黄: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味苦。游冬:菊科植物,一种苦菜。
葴(zhēn):即酸浆草,也叫“苦葴”。芑(qǐ):一种苦菜。
[10]槠(zhū):常绿乔木,种子可食。栎(lì):落叶乔木,俗称柞栎或麻栎。
草(zào)斗:即橡子。草,同“皂”。
[11]楛竹之笋:即苦竹笋。楛,这里同“苦”。
[12]已:治。[13]槚(jiǎ)荼:苦茶树。
荼,“茶”的古字。[14]啮石出:从石缝间穿石而出。
啮,同“啮”,咬。[15]沸沸:水腾涌的样子。
汩汩:水急流发出的响声。[16]栉滵(jié mì):水疾流的样子。
[17]吹沙:鱼名。似鲫鱼而小,常张口吹沙,故名。
[18]窊(wā):低洼地。[19]启:开辟,扫除。
陨箨(tuò):落下的笋壳。艺:种植。
菽(shū):豆类。[20]茹啖(rú dàn):吃。
荑(tí):草木始生的芽。[21]蹑屐(niè jī):踏着木底有齿的登山鞋。
[22]拊(fǔ):击打。[23]相为倚伏:互相依存。
《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24]膏粱之子:指富家子弟。
膏,肥肉;粱:美谷。膏粱谓精美的食物。
[25]燕坐:安坐。[26]荼蓼:指野苦菜。
荼,陆地上的苦菜;蓼,水生的有辛辣味的野菜。[27]重:双层。
[28]舆隶:古代把人分为十等,舆为第六等,隶为第七等。《左传.昭公》七年:“皂臣舆,舆臣隶。”
这里指仆役。[29]艾:尽,停止。
[30]疏粝(lì):指粗劣的饭食。[31]御:用。
蓬藋:谓用蓬蒿、藋草来垫盖。[32]跼(jú):曲,屈。
[33]榛莽:指草木丛生的地方。[34]庸:岂。
[35]“故孟子曰”五句:语见《孟子.告子下》。[36]“赵子曰”三句:语见刘向《说苑.正谏》:“孔子曰:‘良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
’”《孔子家语.六本》亦谓孔子语。本文作“赵子曰”,未知所本,或字有误。
[37]井以甘竭:《庄子.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38]李以苦存:《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39]夫差:春秋时吴国国君,阖闾之子,为报父仇,曾大败越兵。
后沉湎酒色,为越王勾践所攻灭。[40]勾践以尝胆兴:春秋时,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后卧薪尝胆,图谋复仇,终于攻灭吴国。
[41]刘子:作者自称。 本文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是一篇颇为别致的书斋记。
古人一般的书斋记,大都。
4.醉书斋记古文及译文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笔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清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哭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加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味变,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夜坐,漏常午,顾僮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以是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炊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沈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惝然久之。因思余于书,洵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但为李白妇、太常妻不易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作品译文
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等。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塌,用来躺卧。还摆放了四个书架和四个书筒,古今的书籍都放在里边。琴、磬和麈尾等各种日用杂物,也都交错地摆放在旁边。 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把笔蘸饱满做好准备。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用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是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害怕惊讶,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婢女后来也就不再端来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时隔着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妻子离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晚上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熟睡在地上。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校读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客人。客人等我久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情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 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你沉湎在书籍之中,而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我惊疑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诗文,不比沉溺于女色还好吗?于是她笑着回答说:“像你说的,原来沉湎于诗文也是很好的。”于是我不再提戒掉嗜书,而是采用她的语意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叫做“醉书斋”。
5.复庵记翻译【原文】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须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日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因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入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于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译文】
前朝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徙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社会贤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扶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寺庙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郊的行为。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山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好象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有此心而不得实现的。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的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6.文言文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原文出自《明史.宋濂传》,原文如下: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太祖取婺州,召见濂。除江南儒学提单,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已论赏赉,复曰:“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轫,将焉用之?”大祖悉称善。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帝称善者良久。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卒于夔,年七十二。
题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寻改起居注寻:不久。
B.已论赏赉赉:赏赐。
C.审能行之审:清楚。
D.未尝讦人过讦:揭发。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濂诚谨的一组是(3分)( )
①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 ②当如是,不当如彼 ③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
④濂具以实对 ⑤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⑥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濂聪敏好学,记忆力很强。他先后跟随梦吉和吴莱学习,通晓《五经》,后来被举荐担任了翰林编修。
B.宋濂对《春秋》有自己的见解。他奉召讲解《春秋左氏传》时,说《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如果能遵行,则赏罚公正,天下安定。
C.宋濂很受太子敬重。担任太子的老师十几年,宋濂对太子的言行都用礼法来劝导,使其符合正道,太子都恭敬地接受。
D.宋濂多次受到太祖的称赞。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很生气,有的大臣说茹太素不敬太祖,只有宋濂认为他是尽忠太祖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
(2)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答案:CBA。4(1)宋濂 住在大本堂,通宵达旦的讨论研究;依据汉唐两代的前例和故事,衡量其中合适的部分向皇上汇报。4(2)从少到老,宋濂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登门乞讨他的书文的士大夫,接踵而至。
7.云阳洞北小刚记全文翻译文言文云阳洞北小港记翻译
来自匿名用户的提问
最佳答案由提问者推荐
匿名用户
从云阳洞洞口往北行走四十步,便见到了小港,小港上面花草树木丛生,树萌低垂阴凉。沿着小港往西看,(只见)竹子做的篱笆倒映在水里,古老的房屋参差错落。当时刚刚下过稀疏的雨,新生的竹笋脱去外壳;蔷薇花开得正盛,人的声音传不出来。只听见山中鸟雀呼唤,草中青蛙不断鸣叫。 村落的旁边有一座山,山上的石峰就像一口大钟覆盖。石头堆叠在上面,好像一副棋局的样子,俗名叫做棋盘山。这山峰走概就是庆忌塔的旧址吧。 山峰的北面没有几步远,往下看只见悬崖高耸,石壁围绕着水池,石壁就好像是半环形的佩玉,池子就好像是一面镜子,如同梳妆的镜匣刚刚打开一样。于是沿着山崖爬下去,靠近水边坐下来。刚刚坐下,忽然听到有声音从石壁里发出,各自像某个人的声音。一起游玩的人都感到很惊讶。才知道陆士云记录的细小的话语细细地隐藏起来甜,很快的话语得到很快的回应,太声喧哗喊叫,应答的声音漫山遍野,此情此景,冷人感到惊疑不已,那些话语像真的一样。随着山势往东折返,就是小港的北面。一座隆起的土山是金胜、祝威的坟墓,他们的庙宇在小港南面小溜水的桥边。 唉,往年浴血奋战的地方,今天看上去已是山高水深,只留下了这丛林里的神庙,供后人奔走祭祀了。村野老人和孩童,他们也知道尽职尽力实现愿望啊。叹息着返回。
8.翻译文言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原文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①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②,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③,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 著④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 此者,在埶⑤者去,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译文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
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 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
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 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 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 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 生了。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 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
他 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 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 为。
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 做小康。”
选自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说。《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
注解:①大人世及:大人,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 ②纪:纲纪,准则。
③知:通“智”。 ④著:明,说明。
⑤埶: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