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 和翻译《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1]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或者 晋侯、秦伯 围 郑,以 其 无礼于晋,且晋文公、秦穆公 (共同出兵)围困 郑国,因为 郑国 对晋国无礼,而且 (又) 贰于楚也。 晋 军 函陵, 秦 军 泛南。
对晋国有二心而跟楚国亲近。 晋军 驻扎 在函陵, 秦军 驻扎 在泛南。
佚之狐 言于郑伯曰:“国 危 矣! 若 使 烛之武 见 秦君, 佚之狐 对郑文公说: “国家 危急 啦! 如果 派 烛之武 去会见 秦穆公, 师 必退。” 公从 之. 辞曰:“臣之壮也, 犹(秦军)一定能撤退。”
郑文公听从了他。(烛之武)推辞说: “我壮年的时候, 尚且 不如人;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还不如一般人; 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啦!” 郑文公说:“我不能早重用您;现在事急 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对您也有不利呀!”(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 夜缒而 出, 见秦伯, 曰:“秦、夜晚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墙上)送出去。
(烛之武)见到了秦穆公(对他)说:“秦、晋 围 郑,郑 既 知 亡 矣。若 亡郑 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晋两国包围郑国, 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郑国灭亡而能对您有利, 那就请您灭 执事。
越 国 以 鄙远, 君知其难也。 焉有 亡郑亡它吧。
越过另一国 而 以遥远的地方做边境,您是知道它的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亡郑 以邻? 邻之 厚, 君之 薄也。 若 舍 郑国去 给 邻国增加实力呢?邻国的势国雄厚了,就是您的力量的削弱。
如果(您)放弃郑 以为 东道主, 行李之 往来, 共 其 乏 困,国让他做您的东道主,(秦国)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 供给 他们所缺少的 物资 君亦无所害。且 君 尝为晋君 赐矣, 许 君焦、瑕,粮秣,对您并没有损害。
况且您也曾 对 晋君施过恩惠;(晋君)也答应给您焦、瑕等地, 朝 济 而 夕 设 版焉, 君之所知也。(可是他却)早晨渡过河去而 晚上就在那里筑起防守您的城墙,(这是)您所知道的事情! 夫晋,何 厌之有? 既 东 封郑, 又欲 肆 其西 封,若晋国 哪有满足的时候?他既然以郑国为东方的世界,又 想要扩大他西面的边界;如果 不阙 秦, 将焉 取之?阙 秦 以 利晋,唯君 图 之。”
不 削小秦国的土地,到哪里去取得呢?削小秦国而使晋国得利,愿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秦伯 说, 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 戍 之,秦穆公(听了)很高兴,和郑国结了盟。
派杞子、逢孙、杨孙 防守 郑国,(秦穆公) 乃还。就回去了。
子犯请 击 之,公曰: “不可。 微 夫人之力 不(晋大夫)子犯要求出兵攻打秦军。
晋文公说:“不可以!(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到不 及此。 因人之力而 敝 之,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了今天。
借助人家的力又去伤害他, 不是仁德;失掉了同盟者,不是聪明;用自相冲突去 易 整, 不武。 吾其 还也。”
亦去 之。改变步调一致,不是威武。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离开了郑国。
4.烛之武退秦师原文?wtp=tt根据原文及背景,将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仅仅一百二十五字古文进行合理想象,大胆扩充,愿意为小弟你效劳。
------------<分割线>------------------<分割线>------------------------ 烛之武道 九月甲午,晋文公和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南。 在这危急关头,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点了点头,也便答应了这件事。
夜幕终于降临了,这一个晚上,三军未眠,干戈紧握。风吹过沙场,显得干渴而又寂寞。
荒草荒芜尽了粗浅的气息,没有残留。 漆黑的城楼上烛之武被人用绳子缓缓地放了下来,之后他径直走向秦军驻扎的地方。
见了秦伯后,烛之武毫无慌张之色,先行礼,而后打量着秦伯的神色。此时的他心里又多添了三分把握。
烛之武不卑不亢地说道:“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快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么我今夜也不会冒这么大的险来找您。”
秦伯知道烛之武从他的神色里看穿了他的担心,于是说:“先生坐。”之后挥手遣退营内的将士,端坐在席上。
烛之武越来越有把握,于是便按部就班地讲腹稿铺陈。“想必您清楚,郑国是不会轻易成为您向西扩充疆土却越过晋国的辽域,郑国被灭,得好处的当仁不让为晋国了。
晋国强大了,对于秦国来说一点好处也没有,况且如果将来秦国使者往来,我们郑国愿随时供给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尽东道之宜。郑国虽说现在自身难保,但若此时秦国退兵,郑国将并会为贵国尽可能地提供便利条件。”
这时候,秦伯最初那丝被烛之武察觉的不安似乎还存在,而且并未淡去几分。烛之武知道该是发威的时候了。
“想必您清楚,郑国乃位于晋之西,晋国这一仗无非是想向西扩充疆土,但晋国的野心如此之大,怎会只要我一个小小的郑国呢?既然它已经打算迈第一步,想必早已安排好第二步,第三部的计划。不用我多说,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起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您曾经对晋文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在这生死存亡关头,决不食言。三国可以互相牵制,留下郑国,只会多一个盟友;但灭掉郑国,不仅失去了一个强大的盟友,还多了一个实力强劲的敌人。
孰轻孰重,论是论非,望您慎断!告辞!” 果然不出烛之武所料,他一转身秦伯便叫住他,详细地讨论了一下内容后,便与郑国签订了盟约。秦伯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随后率军回国。
秦国一撤,晋国的独角戏自然也唱不成。可是晋伯最后的尾段似乎有些太过矫情,扭捏着尴尬退场。
随着晋军的撤退,最后一行车辙亲吻着归回故乡的土地,夕阳照着干涸龟裂的土地,也照在烛之武智慧老练的脸庞上。 此时的郑军内部一片欢腾,只有烛之武还是那么平静。
好像什么发生过一样,他还是那个为郑国做事的老臣子。烛之武道,不飞扬跋扈,却压人气势三分。
秦伯又能奈其何?。
5.烛之武退秦师的全文翻译(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6.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知识点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亦去之。
[color=Blue][size=4][译文][/size][/color]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泛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
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7.高一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么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文公恩惠,晋文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相互冲突的做法代替双方和谐相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8.烛之武退秦师的全文翻译及解析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
熊江平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古人认为是传注孔子的《春秋》的。它的作者,《史记》说是比孔子稍后的鲁国太史左丘明。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按照鲁国先后l 2个国君在位的年代编年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
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过程中,各诸侯国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情况,以及一些代表人物活动的事迹,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左传》又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
它善于叙事,能把历史的真实性、倾向的鲜明性和表达的形象性结合起来,通过叙写具体的人物活动去展现历史画面,并富有故事性。它叙写战争尤为出色,总是围绕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写。
《左传》还善于在叙事中写人,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
尤其是外交辞令,十分委婉,富有情趣。《左传》的这些叙事方法、人物刻画技巧和精美纯熟的语言,都为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有着深远的影响。
【解题】 水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前630)。文章记叙了晋、秦围郑,郑大夫烛之武说退秦兵的故事。
晋文公在僖公二十八年(前632)的城濮之战中,战胜了楚国,确立了霸主地位。两年后,他又联合秦国包围了郑国国都。
这既是为了维护其霸主地位,也是为了报私怨。原来晋文公为公子时,因家难出逃,路经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后来在城濮之战中,郑国又出兵援助楚国。
郑文公两次结怨于晋文公,所以遭到晋、秦国郑的报复。当时晋、秦强大,郑国弱小,不足与敌。
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郑国老臣烛之武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出城,潜入秦营,利用秦、晋之间的潜在矛盾,对秦穆公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情理,终于使秦穆公欣然巡兵,并派兵帮助郑国防晋。而晋文公也不得不撤兵,郑国因此转危为安。
本文重点记述了烛之武说退秦兵的经过,言辞曲折折委婉,巧妙生动,是一篇记述外交辞令的好文章。 “退秦师”,使秦国军队撤退。
“退”是使动用法。 【注评】 晋侯、秦伯围郑, 晋侯:指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
晋属侯爵,故称晋侯。秦伯:指秦穆公,也是五霸之一。
秦属伯爵,故称秦伯。 以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连词。
其:指郑国,代词。无礼于晋:对晋国礼。
指晋公为公予时,逃亡经郑,郑文公不以礼相待。于:对,介词。
且贰于楚也。 且:并且,连词。
贰:从属二主。贰于楚:在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交代围郑“理由”,实际上是晋文公为了报私怨和维护共霸主地位,以强凌弱。 晋军函陵,秦军泛(fàn)南。
军:动词,驻军。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新郑县北。
泛:水名,此指东泛水,早已干涸,故道在今河南中牟县南。函陵、泛南相距很近,均为郑地,在郑国国都(即今新郑)附近。
○秦、晋分开驻军,有隙可乘,为烛之武夜缒出城、潜入秦营伏笔。 第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事情的缘起,交代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
国的原因和地点。由于两个原因都与秦。
9.《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详细】◎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 ◎通假字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