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求古诗、文言中的特定称谓1、亲友间特定称谓: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姐、舍弟、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别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别人儿女称:令郎、令爱(令嫒)。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
2、百姓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
3、职业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4、朋友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5、年龄称谓:
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周晬:指婴儿周岁。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始龀: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半百: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耳顺、下寿:六十岁。
古稀、中寿:七十岁。
期颐:一百岁。
重开:指两个花甲,即一百二十岁。
双庆:两个古稀,即一百四十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尊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称谓
小题1:(6分)(1)于是,就 (2)等到 (3)效仿,模仿
(4)不久 (5)准备 (6)道歉
小题1:(6分)(1)有个人跟着他向他乞讨,他迫不得已到家中取出十个铜钱
(2)有客人来访,主人只准备了蔬菜招待客人,客人很不高兴。
小题1:(4分)鲜明的对比,家庭富裕,但生活俭省吝啬;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紧扣住老人向乞讨的人授钱这个细节,十个铜钱,对吝啬老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他却不肯施舍给乞讨的人。“自堂而出,随步辄减。”走到乞讨的人跟前时,手里就只剩下五个铜钱了,充
分表现出他的吝啬心理;神态描写,就是这五个铜钱,他也心疼得要命,简直像割了他的心头肉,都不敢
睁开眼睛看一眼;语言描写,进一步揭示老人的内心活动,不仅吝啬,而且虚伪。(答出一点得一分)
小题1:都是吝啬之人。(2分) 铁公鸡(2分)
译文:
1、汉代有一个人,年老了没有孩子,家庭富裕,生性俭省吝啬,衣服破旧,食物粗砺。每天很早就起床开始劳动,一直到晚上才休息;经营料理产业,积攒搜刮钱财不满足,然而自己却舍不得用一点。有个人跟着他向他乞讨,他迫不得已到家中取出十个铜钱,从厅堂中出来,一边走,一边减少钱数,等他走到屋外,手里只剩下一半的钱了。闭着眼睛把钱拿给乞讨的人。不一会儿,再次嘱咐乞讨的人说:“我已经把家中全部财产拿来帮助你,你千万不要随便告诉别人,免得其他人再照你的样子来向我讨钱!”老人过了不多久就死了,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家没收,货物钱财被充到国库里。
2、有客人来访,主人只准备了蔬菜招待客人,客人很不高兴。主人道歉说:“因为家里没钱集市又远,所以没有肉招待您。” 客人回答:“那么请把我骑来的骡子杀掉吃吧。” 主人说:“那您怎么回去呢?” 客人指着台阶前的鸡说:“我借您家的鸡骑着回家。”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diàn),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2]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释 义】 (1)王恭:字孝伯,晋代人。会稽,晋代郡名,在今浙江绍兴县。 (2)还:回到原处 (3)王大:即王忱,字元达,小字佛大,亦称阿大,晋代人。他与王恭同族,王恭是他的族子。 (4)簟(diàn):竹席。 (5)卿:古代用做称呼,尊者称卑者为“卿”,如君称臣;同辈亦互称“卿”,如夫妻对称。王大与王恭同族而辈分高,故称王恭为“卿”。东来:东晋的国都在今南京,故称会稽一带为东。东来,即从东面来。 (6)故应有此物:因江浙一带盛产竹席,故王大才这样说。 (7)可:可以。以:拿。一领:一条,一床。及:到,此处作“给”讲。 (8)荐:草,草席。 (9)丈人:古时卑幼称尊长为“丈人”。悉,知道。 (10)长物:余物,多余的东西。 《世说新语》,旧称《世说新书》,简称《世说》,古小说集,南朝宋刘义庆著,共三卷,内容是记叙汉末至晋宋间名流文士的言谈、风貌和逸事等,语言精炼,文采生动。唐代房玄龄等著《晋书·王恭传》亦载有此故事,言王恭对王忱说“我平生无长物”。
译文:王恭从会嵇回来,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富裕这种东西,能不能给我一领?" 王恭没有回答。王大去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大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大听说此事,就对王恭说:" 我本来以为你那里多呢,所以才要的。" 王恭回答:" 您不了解我,我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4.周敦颐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周敦颐传》(节选)阅读——《爱莲说》同步阅读
上传: 黄海龙 更新时间:2012-5-14 18:05:42
《周敦颐传》(节选)阅读
——《爱莲说》同步阅读
南康市唐江红旗学校 黄海龙
【原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无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
①分宁: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委:抛弃,扔弃。 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阅读训练】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有 囚 法 不 当 死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狱( ) (2)悟( ) (3)得( )
3、说说“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说说周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
5、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周敦颐的哪两个特点?请结合所学课文《爱莲说》,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1、有囚/法不当死
2、(1)案件,(2)明白,(3)获得、得以
3、有个囚犯按法律不应该死,王逵想要严厉地惩办他。(关键字: 法、深)
4、王逵对囚犯的量刑不公正,还不听取周敦颐的意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5、①善于断案;②为人正直,刚正不阿。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18分)瓶庵小传魏禧吴门枫江之【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C【小题4】于是去 /倡建始祖祠 /修五世以上墓 /拜故旧之陇而酹之 /不令其子孙知【小题5】(1)米价很贵,像这一点钱,你怎能养活自己?(2)留下了子女,(瓶庵)为他们操办了婚嫁之事,就像对待亲生子女一样。
他就是这样孝敬长辈、友爱同辈的。 【答案解析】【小题1】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有才德”【小题2】①②都是用。
A项:①结构助词;②动词。到。
B项:①代词,他的②语气副词,表反问。D项: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却”【小题3】是有人借魏忠贤的权势威逼欺压别人,而不是魏忠贤自己“仗势压人”【小题4】略【小题5】(1) “是”、“安”,倒装句式,各1分。
共3分(2) “如己出”、“孝友”,语意连贯,各1分。共3分古文翻译苏州枫江市集中,住着一位有道德的人,人们都称呼他“瓶庵”。
有人说,这称呼是指守口如瓶,取说话谨慎的意义。有人说,瓶子口窄而腹大,很能装东西,比喻做人有度量。
瓶庵小时候父亲去世,停止了学业,长大后靠自己奋力学习,喜欢读书写文章的人,对有道德的人、隐士特别尊敬。 对朋友中贫穷年老,没有生活依靠的人,他就说:“到我这里来养老送终吧。”
所以,讲德行的读书人都认为瓶庵有才德。别人遇到急迫患难的事,他总是喜欢帮助人家。
瓶庵曾经雇下一只小船,他问船夫:“船钱多少? ”对方回答说多少多少钱,瓶庵听了说:“米价很贵,像这一点钱,你怎能养活自己? ”就增加了船钱。 所以,背负肩挑做买卖的小贩也说瓶庵是道德高尚的长者。
苏州高风亮节之士徐枋,生活困难,瓶庵常赠送周济他,徐枋也不拒绝。瓶庵六十岁那年,家里人要请客摆酒为他作寿,瓶庵说:“我将回故乡去,拿这笔钱做修整祖宗祠堂坟墓的费用吧。
我六十岁了,容易患病,不趁这个机会去拜一拜先人的墓地,更待何时呢? ”于是离开苏州,回乡倡议修建了始祖的祠堂,修整了五世以上先辈的坟墓,拜望了已故亲友的墓园并洒酒祭奠,但不让自己的子孙们知道。 办完事,他带病勉力游览了黄山,然后返回家中。
邻居间发生了纠纷,常到瓶庵那里请他评判是非,连市井无赖或不讲道理的士兵都听他的话。有人说:“瓶庵的父亲到扬州寄居时,正赶上反逆的阉党头目魏忠贤把持朝政,有人借他的权势威逼欺压别人,先生以平民身份给朝廷直言上书,一度处境很危险,后来总算平安无事。
”瓶庵很有父亲的风格,他的父亲曾割下大腿肉为父治病,瓶庵的父亲生病了,他也割下大腿肉为自己的父亲治病。瓶庵的妹妹去世后,留下了子女,瓶庵为他们操办了婚嫁之事,就像对待亲生子女一样。
他就是这样孝敬长辈、友爱同辈的。所以无论远近的人士来到苏州,都争先恐后地想要结识瓶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