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高大百科网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英国人是怎么称呼名字的(“英式英语”和“英国口音”是一回事吗?)

日期: 来源:高大网收集编辑:www.gdy.net.c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英国人是怎么称呼名字的(“英式英语”和“英国口音”是一回事吗?)

本文导航目录

  1. 1.英国人的姓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含义吗?
  2. 2.英国王室是英国人吗?
  3. 3.英国“日不落”帝国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4. 4.为什么外国文学里常有一个“伊丽莎白”的女名字呢?你知道“伊丽莎白”的含义吗?
  5. 5.“英式英语”和“英国口音”是一回事吗?

英国人的姓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含义吗?

英国人一直到1066年,被征服者威廉统治以后,姓氏才被广泛使用。但是,中世纪的英国,随着人口的增长,为了准确地指称,很多人的名字后被加了各种外号或者描述性话语,比如白头的亨利(Henry the Whitehead)、“无地王”约翰(John Lackland)、狮心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面包师汤玛斯(Thomas the Baker)等。这些描述后来发展成了英国人的姓氏。

总的来说,英国有45000种不同的姓氏,但是它们的来源大多数可以归入如下七种:

很多姓氏最早表示的是某人所从事的职业。比如:一个男人叫“托马斯·卡朋特”就表示他以木匠为生,因为卡朋特在英语中意思是“木匠”。其他职业名称还有Baker(面包师)、Brewer(酿酒师)、Butcher(屠夫)、Cook(厨子)、Farmer(农夫)、Fisher(渔夫),以及Gardener(园丁)、Smith(铁匠)和Taylor(裁缝)等。

苹果公司现在的CEO 名叫Tim Cook,他的姓本意就是“厨师”,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她的姓Thatcher意思是“盖茅草屋顶的人”——可见这些精英阶层的祖上从事的职业都不怎么高大上。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有些姓是来自某人曾经的主人,比如,一个名叫维克斯(Vickers)的人可能是维克先生(Vicker)的仆人,叫威廉姆斯的人可能曾经服侍过威廉或被他收养过。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样,有些名字(通常是形容词)是基于描述一个人特征的绰号。他们可能描述了一个人的大小(短short,长long,小little),颜色(黑色black,白色white,绿色Green或红色Red,可能演变为“Reed里德”),或另一些抽象特征(固执,强壮,敏捷)。

姓氏可能指向一个人出生、居住、工作或拥有土地的地方。它可能来自房屋、农场、小村庄、城镇或县的名称。比如:贝德福德、伯顿、汉密尔顿、汉普郡和萨顿等,都是英国地名。英国有个著名作家叫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的作者),他的祖先可能出生于伦敦。

▲英国作家杰克·伦敦▼

那些来自土地所有者的人可能将他们的姓氏以城堡、庄园或地产命名。现在的英国王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乔治五世摒弃了原先带有德国色彩的姓氏,以王室所住的温莎城堡为姓。

▲英国女王、凯特和威廉王子▼

有些姓氏是来自某些景观的地理特征,如:桥(Bridge)、灌木丛(Bush)、小溪(Brooks)、森林(Forest)、湖泊(Lake)、山(Hill)等。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可能是一个生活在“树林”中的人的后裔。美国前总统布什,可能祖上曾经住在灌木丛中。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

有些姓来自父亲的名字,比如Benson的意思是“Ben的儿子”,Johnson的意思是“John的儿子”,以此类推,戴维斯、道森、埃文斯、哈里森、杰克逊、尼科尔森、理查森、罗宾逊……都是这样的起源。

英国哈里王子的儿子阿奇,中间名有一个叫“哈里森”,其实本意就是“哈里的儿子”。

除了父亲,有些姓氏是来自母亲的,如:Molson意思是Mary的儿子(Moll来自Mary);Madison意思是Maud的儿子,Emmott意思是Emma的儿子。

苏格兰氏族的名字构成了一组祖先的姓氏,其中包括阿姆斯特朗、卡梅隆、坎贝尔、克劳福德、道格拉斯、福布斯、格兰特、亨德森、亨特、麦克唐纳和斯图尔特。

还有一些姓氏是对某一位赞助人的致敬。比如希克曼(Hickman)意思是“希克的人”(希克是理查德的绰号)。基尔帕特里克(Kilpatrick)意思是此人曾是“帕特里克的追随者”。

英国王室是英国人吗?

谢邀。以我们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英国王室却是不是英国人,以西方人的角度来看,英国王室是正宗的英国人。

英国王室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王室之一,是英国国家凝聚力的象征,同时也是英联邦的共主,但并没有实际权力。

西萨克森王朝(829-1016年)

英格兰在历史上由罗马帝国统治,在罗马人撤走后,829年埃格伯特压服了其它王国,成为英格兰的共主。

诺曼底王朝(1066年-1154年)

1066年,爱德华死后,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公爵威廉渡海征服了英格兰,这就是著名的“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底王朝。

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

1154年,亨利二世继承了国王的位置,开启了金雀花王朝的统治。

兰开斯特王朝(1399—1464年)

金雀花王朝最后一位国王理查二世被他的堂弟亨利四世抢去王位,亨利四世是兰开斯特公爵之子,因此称兰开斯特王朝

约克王朝(1461—1485年)

1461年,约克家族的爱德华四世打败亨利六世,建立了约克王朝。

都铎王朝(1485-1603年)

这个王朝以创始者亨利都铎名字命名,夺得王位后称亨利七世。

斯图亚特王朝(1603年-1714年)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死后无嗣,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国王詹姆士一世继承英格兰王位。

汉诺威王朝(1714年-1901年)

斯图亚特王朝的安妮女王去世,王位由德国的汉诺威选侯继承,称乔治一世,从此开始了汉诺威王朝。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1901-1917年)

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与欧洲诸多王室有姻亲关系,姓氏来自德国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公国,因此称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温莎王朝(1917-至今)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乔治五世不愿意使用的国姓氏,将王室改名为温莎,也就是现在的英国温莎王室。

再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现任英国王室到底是不是英国人。

现任英国女王是伊丽莎白二世,同时兼任英联邦元首、国会最高首领。她于1952年2月6日登基,已经当了66年女王,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从伊丽莎白二世的远祖乔治一世来说,是一名德国人,另一位远祖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也是德国人。以我们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是以父系血统来确定身份和国别的,英国王室显然不是英国人。但是以西方人的角度来看,不论是父系血统还是母系血统,子女都可以继承,所以英国王室在英国人眼中是纯粹的英国人。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有女王,东方没有女王出现的原因。

英国国王分成合法的和不合法的两系。或者说符合英国王位继承的习惯法的国王和符合1701年继承法的国王两系。其中符合英国王位继承传统的习惯法的合法的国王今天是德国人,等他死了下一任国王可以算是列支敦士登人也可以算是英国人,因为他在英国海军服过役,还在伦敦的会计事务所里上过班。

(现任的合法的苏格兰国王、英格兰国王、巴伐利亚国王、公爵弗朗茨)

(未来的苏格兰国王、英格兰国王、巴伐利亚国王、巴伐利亚公爵、列支敦士登王子爱罗伊斯)

我们知道英国王位是世袭的,英国王位虽然承认女性继承权但女性继承王位的前提是没有男性继承权,这是英国几百年来王位继承法的传统。但是1701年的英国议会为了阻挠合法的詹姆斯三世国王继承安妮女王的王位,所以颁布了《1701年王位继承法》。以议会法令公然否定了安妮女王的亲弟弟的继承权。因此英国王位从此分为按照《1701年王位继承法》而登上英国王位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的汉诺威王朝,和支持合法的英格兰与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三世的詹姆党。

汉诺威选帝侯的王位继承权来自詹姆斯一世国王的女儿伊丽莎白公主。她嫁给莱茵-巴拉丁选帝侯腓特烈五世,这位公主就是当得知她丈夫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的时候,表示跟国王一起吃白菜也好过跟选帝侯一起吃肉的那位超级贤妻(在宝马320里哭好过在法拉利自行车大梁上笑的17世纪版)。在她的鼓励下她老公成为波希米亚一个冬天的国王,引发了三十年战争。他们夫妻俩的女儿索菲嫁给了汉诺威选帝侯恩斯特-奥古斯特,他们俩的外孙就是乔治一世。换句话说乔治一世的姥姥是詹姆斯一世国王的女儿。如此蹩脚到可笑的地步的继承权,难怪当詹姆斯党人在苏格兰举兵的时候,整个爱丁堡会为之沸腾。

(合法的当然也是年轻英俊的查理三世国王进入爱丁堡的那一天,苏格兰人民为之沸腾)

詹姆斯党人拥戴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合法国王詹姆斯二世,詹姆斯二世死后,拥戴他的儿子也就是安妮女王的弟弟詹姆斯三世作为苏格兰国王称为詹姆斯八世。1766年詹姆斯三世死后,又拥戴他的两个儿子,查理三世和亨利九世为英国国王。当亨利九世于1807年死后,詹姆斯二世的血统就断绝了。于是詹姆斯党转而拥戴查理一世的女儿亨利埃塔公主的子孙为英国国王。

(高地勇士的最后余韵,血腥的卡洛登会战,苏格兰人高地人以不亚于威廉华莱士的勇气为了合法的国王和英格兰红衫军血战到了最后一刻)

亨利埃塔公主嫁给法国的奥尔良公爵菲利普,他们的女儿安娜-玛丽亚嫁给撒丁的维克托-埃马努尔二世,由此英国王位继承权转到撒丁王室,在通过婚姻转到莫尔德纳大公国的埃斯特家族。莫尔德纳大公国1859年被撒丁王国吞并,但是末代大公弗兰西斯五世流亡奥地利,1875年他死后埃斯特家族的财产和莫尔德纳大公国的王位被留给他的养子,哈布斯堡王朝的弗朗茨·费迪南大公。这位大公在1892年也称为奥匈帝国皇储,这就是1914年在塞拉热窝遇刺的那位费迪南皇储。

但是英国王位不承认养子继承,所以英国王位继承权通过弗兰西斯五世的侄女,玛丽亚-特蕾莎和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西三世的婚姻而转入维特尔斯巴赫王朝。所以没到查理一世被害的纪念日,慕尼黑宫廷都会戴孝纪念。

(最后的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西三世)

詹姆斯党人拥戴的英国国王在维特斯巴赫王朝内传递了一百多年,现在也要终结了。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正统继承人现在自称巴伐利亚公爵,现任公爵弗朗茨没有儿子,他的王位和财产都随着他侄女的婚姻流入列支敦士登大公家族。未来的英格兰国王、苏格兰国王、巴伐利亚国王、以及其他头衔的继承人出生于1963年,在英国军队里服过役。服役期间到过香港,之后还在伦敦的会计事务所里工作,还当过大公国驻德国大使。所以从国籍上既可以说他是列支敦士登人也可以说他是英国人。而现任的苏格兰、英格兰、巴伐利亚国王则是毫无疑问的德国人。

(维多利亚女王的继位终结了汉诺威王室身兼不列颠和汉诺威两个王位的历史,汉诺威王朝成为了纯粹的英国人,但是汉诺威王朝也随着她的死在英国宣告了终结,汉诺威王朝在德国的统治终结的更早1867年汉诺威王国就被吞并了)

(德意志帝国议会里的反贼大合影,最前边这个络腮胡子老头是天主教中央党的首领,而后边那几位就是议会里的“韦尔夫党”,也就是为了恢复汉诺威王国而斗争的汉诺威复国党人)

(推定继位的汉诺威国王恩斯特-奥古斯特三世,1913年他放弃汉诺威王位娶了威廉二世皇帝的女儿,被封为不伦瑞克公爵)

至于说按照1701年继承法登上英国王位的乔治一世,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他们同时兼任英国国王和汉诺威选帝侯,所以他们既是英国人也是德国人。1837年随着威廉四世国王的死,英国王位和被提升为汉诺威王国的汉诺威王位分离,也就是说从汉诺威王朝的末代维多利亚女王开始汉诺威王朝的国王才单单是英国人。

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来自萨克森-科堡-哥达家族,但他们的儿子爱德华七世并没有继承萨克森-科堡-哥达大公国的王位,所以他们纯然是英国人,一战期间为了不被英国人看成是敌对的德国人。他们还把家族的称号改成了温莎。

综上所述英国国王符合王位继承传统的一系是德国人,而符合1701年继承法的一袭曾经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既是德国人又是英国人,从1837年到如今是纯然的英国人。

英国王室是不是英国人?这个问题乍看之下挺逗的。如果从国籍上看:英国王室显然是地地道道的英国人,不过如果从血缘上看这个问题其实还真值得探讨一番。英国的主体民族英格兰人的祖先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但其实他们并不是不列颠岛最早的原住民,而是来自于欧洲大陆。不列颠岛真正意义上最早的原住民是凯尔特人,这个民族曾对抗过入侵不列颠的罗马大军。

公元4~5世纪由匈奴西迁引发的亚欧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躲避匈人单于阿提拉而逃亡英伦三岛并将凯尔特人驱逐到今天的威尔士、苏格兰等地。西罗马帝国因为遭受匈人和日耳曼各部的威胁,于是从不列颠岛撤回了驻军,盎格鲁撒克逊人抓着这一有利时机彻底将不列颠变成了自己的地盘。

在1066年10月的黑斯廷斯战役后来自法国诺曼底的诺曼王朝入主不列颠,法语一度成为英伦三岛的官方语言。这一时期的英国王室来自法国诺曼底,说法语,严格意义上这时的英国统治者既是英格兰国王,又是诺曼底公爵,英国只是其领地之一。诺曼王朝因绝嗣而由母系表亲——来自法国安茹的金雀花王朝取代。金雀花王朝的领地一度囊括诺曼底公国、英格兰王国、阿基坦公国,拥有从比利牛斯山到苏格兰边境的广大统治版图,英国只是金雀花王朝的领地之一。鼎鼎大名的狮心王理查一生中就没踏足英伦大地几次并且一句英语不会。

事实上这一时期的英国还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英国国王同时在法国境内拥有大量封地,而且这时的英国国王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自己的欧陆的封地,英国国王不过是其头衔之一,与此同时他还是法国国王的封臣,英、法之间这种纠结的关系最终引发了英法百年战争。在战争一开始英国王室是打算继承法国王位的并且在战场上也一度占据优势,然而最终英军还是在百年战争中落败,此后英国王室逐渐失去了在欧洲大陆的封地,英语逐渐替代法语成为官方语言,至此英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的转型。

1714年安妮女王驾崩后由于无子嗣成活至成年,然而当时的英国王室斯图亚特家族的一位公主嫁到了德国汉诺威,她的汉诺威后裔因此拥有了英国王位继承权。于是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路易继承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王位,是为英王乔治一世。自此斯图亚特王室男嗣对英国的统治正式终结,改由斯图亚特家族女儿后裔的汉诺威王朝统治。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英国王室的确拥有德国血统,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们是英国人的这一基本属性。自从成为英国王室后这一家族的母系血统一直出自英国,同时他们代表的是英国的国家利益。1914年8月4日英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德国作战,于是英国王室将自己的德国姓氏更改为温莎,此后温莎王朝一直存续至今。

英国的主体民族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但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并不是英国的土著居民,而是5世纪前后从今天的德国地区迁来的,征服了原住民不列颠人。

1066年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占领英国,开创了诺曼王朝,史称征服者威廉,后面的英国国王都和威廉有血缘关系,所以从根源上说现在的英国国王是有法国血统的。威廉的大儿子和小儿子先后统治英国,1135年小儿子亨利一世死后,王位由他的外甥、法国布鲁瓦伯爵的儿子斯蒂芬继承。1154年斯蒂芬去世,他的表外甥、亨利一世的外孙、法国的安茹伯爵继承英国王位,开创了安茹王朝(也叫金雀花王朝),史称亨利二世。他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狮心王理查,理查这哥们当了十年英国国王,只在英国住了6个月,其余时间都呆在法国。1603年,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去世无嗣,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兼任英格兰国王,开创了斯图亚特王朝,詹姆士一世的祖先也来自法国。

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来自荷兰的威廉三世登上英国王位。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无嗣,德国的汉诺威选帝侯路德维希成为英国国王,开创了汉诺威王朝,史称乔治一世,这哥们压根不会说英语,和大臣们无法沟通,促进了英国王权的衰败??所以现在的英国国王也有德国血统。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嫁给了表弟、来自德国的阿尔伯特亲王,他就是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老老爷爷,所以伊丽莎白二世的德国血统非常直接。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德开战,英国人对于王室的名字里有德国姓氏很不爽,王室将姓氏改成了温莎,开始了温莎王朝至今。

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嫁给了表哥、希腊王子飞利浦,所以从今往后的国王们也有希腊血统。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观念,历史上的国王们先后是法国人、荷兰人、德国人,伊丽莎白女王是德国人,查尔斯王子、威廉王子是希腊人??但是按照英国人的观念,他们就是英国人

1丶英国最早的原居民是凯尔特人,后主体民族被从来自欧洲大陆的入侵者盎格鲁撒克逊人所取代。

2丶1066一1154年,具有北欧海盗维京人血统的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跨海征服了英格兰,建立了诺曼底王朝。

3丶16世纪,英国王位空缺,由德国汉诺威选侯继承王位,称乔治一世,为德国血统。英国进入汉诺威王朝。

4丶第1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与德国开战。英王乔治五世宣布放弃德国姓氏,采用温莎姓氏。英国进入温莎王朝时代(1917年一一至今)。

5丶现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远祖乔治一世为德国人。另一位远祖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也是德国人。女王生于1926年,1947年与希腊菲利普亲王结婚。1952年2月6日继承英国王位至今,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6丶英国女王是哪国人?按国籍,是英国人。按血统,为德国血统。答案:英国德裔人。

英国“日不落”帝国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日不落帝国”这一个词最早是其实不是指代英国的,它最早用来形容16世纪时的西班牙帝国的,这一词原引自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的一段论述:“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而我们所熟知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是因为英国在18世纪后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在此之前,世界殖民强国并不是英国,而是西班牙和荷兰,英国是在将他们一一打败之后才开始变成日不落帝国。

对西班牙的战争发生在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期。在这一时期,新航路的中心已经慢慢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而英国正处于大西洋航路中心的优越地位。重商主义的伊丽莎白一世抓住了这一历史性机遇,积极的鼓励海外扩张。并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夺得了海上霸权。

在17世纪初,英国政府又成立了一些大的海外殖民贸易公司,进行海外殖民活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东印度公司。而在此时,世界上最强的殖民国家却是荷兰。因此,英国先后发动了三次对荷兰的战争。最终荷兰被迫接受了英国的《航海条例》,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的殖民优势被摧毁。

而到了18世纪,英国又与法国在殖民地的扩张发生了而激烈冲突,凭借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势,英国在七年战争之后战胜法国,侵占印度了大片领土。而此时法国却丧失了大片的殖民地,再也无力与英国抗衡。

从此之后,军事、工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英国逐步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渐建立起了号称“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围火炉吃西瓜 为您作答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今天却只能龟缩于一角,跟随美国的步伐。

早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它就依靠商业冒险家、远征队到世界各地建立“贸易据点”。

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称霸海上的“无敌舰队”,17世纪又打垮了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成为西方第一海上强国。

17至18世纪英国通过殖民战争,从昔日的殖民强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手中,夺得了大量的殖民地,并将其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19世纪初,英国伙同欧洲一些封建国家打败了拿破仑,在1815 年维也纳国际分赃会议上,英国又获得大量殖民地,并控制了地中海;还获得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好望角等地,从而控制了通往亚洲的航路。

19世纪60年代,英国进入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它成为当时“世界工厂”、世界贸易和金融中心。

非洲,埃及、苏丹、冈比亚、塞拉勒窝内(及塞拉利昂)、尼日利亚、黄金海岸(今加纳)、东非保护(肯尼亚)、乌干达、桑给巴尔(今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尼亚萨兰(今马拉维)、毛里求斯、英属索马里、巴苏托兰(莱索托)、斯威士兰、博茨瓦纳、南罗得西亚(津巴布韦)、北罗得西亚(赞比亚)、南非联邦。

在亚洲,占领了中国的香港、九龙,把广东省和长江流域划为“势力范围”,在上海,九江、武汉、天津等城市里占有“租界”。

此外,还占领了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国、尼泊尔、阿富汗,福兰(今斯里兰卡)、塞浦路斯、也门、亚丁(今也门的一部分)、阿曼、缅甸、马来亚、英属婆罗州(北加里曼丹,今属马来西亚)、新加坡,划分了伊朗南部和泰国湄南河以西为“势力范围”。

在大洋洲,占领了澳大利亚、新西兰、所罗门群岛、斐济等。

在美洲,占领了加拿大、洪都拉斯、英属圭亚那、福克兰群岛(即马尔维纳斯群岛)等地。

在欧洲,则控制了马耳他,直布罗陀、爱尔兰等。

英国殖民地版图遍布五大洲,1914年英国殖民地总面积达33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1/4,是英国本土面积的13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亿,相当于英国人口(4050万)的9倍。“米”字形英国国旗飘扬于各殖民地上空,不管太阳照在要东半球还是是西半球,都必然照到英国的国旗上。

这就是英国“日不落帝国”的由来

“日不落帝国”,英文即Empire that sun never set,指的是这个帝国拥有的土地遍布在全球的24个时区上,所以可以一天不停地被太阳照到,“太阳在这个国家永远不会降落”。最早这样说的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他在16世纪时形容自己国家的强盛:“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不过后来随着大英帝国的兴起,尤其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政治经济文化海外殖民各个方面的强大,“日不落帝国”成为英帝国的称号。

早在英国完成光荣革命后,它便呈现出稳步前进的全新姿态。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和七年战争中,英国维持了欧洲大陆均势,打击了法国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而且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抢夺了法国在北美大陆、印度的殖民地,海外殖民实力迅速上升。而后又在拿破仑战争中取得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国际政治军事强权地位。再加上工业革命的强劲推力,英国取得了无可争辩的经济霸权,借助着它这强大经济实力,依靠强大海军力量,英国不断拓展海外殖民地,成为一个殖民地遍及全球各地的大帝国。在巅峰时期,大英帝国的国土面积达到3367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的1/4,它的领土从英伦三岛蔓延到香港、冈比亚、纽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亚、缅甸、印度、乌干达、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马耳他、新加坡以及无数岛屿,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了大英帝国的旗帜,当时英国出版的大英帝国地图还特地用红色标出其领土,向世界人展示这个庞大的帝国的全球影响力。

众所周知,英国是海洋时代的世界霸主。15世纪末,新航线开辟,大航海时代来临,海洋文明正式取代大陆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主流范式。而在这个过程,英国脱颖而出,成为海洋时代的最大受益者,从偏居亚欧大陆西北海上的贫瘠岛国,一跃成为殖民地覆盖五大洲,影响力遍及四大洋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超级帝国。直到今天,说起日不落帝国这个称号,大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如日中天的当下全球霸主美国,而依然是当年那个威风赫赫的大英帝国。

当然,英国得以崛起,是借了欧系文明崛起的东风。由于抢占了人类文明变革的先机,欧系文明在近代全面崛起,彻底压倒农耕时代的其他同类对手——伊斯兰、华夏、印度等传统文明,牢牢占据人类文明的高地。

不过,即便欧洲崛起势在必然,但最后成就全球霸业的是英国,这个还是多少有些诧异的。毕竟,论先机,英国并不是大航海时代的开创者——甚至连先行者都算不上。在它之前,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他们的海洋之路,都走在英国前头。论国力的话,作为在英国迈向海洋的过程中,它还面临着西班牙、法国的强势竞争——而这两家的国力当时都远超英国。甚至论商业文明繁荣程度,英国也远不如小小的荷兰。

但是,最后,英国却压过了一众欧洲竞争对手,成功的站到了万山之巅。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既没占到风口中央,本身实力也一般般,甚至看上去颇有些土包子相的英国,会在这场瓜分世界的狂潮中,成为最大的王者?

在云石君看来,这主要有三点原因。

首先是英国的特殊地缘区位。随着新航线的开辟,大西洋沿岸国家因着近水楼台的地利之便,取代了欧陆或者地中海国家在贸易当中的优势地位。

英伦三岛本身就在大西洋上,所以它当然也是这一波贸易中心变迁的获利者。但如果仅就与此,还远不足以奠定英国的优势。毕竟大西洋区域国家又不是它一个,葡、西、法、荷这些都是在大西洋沿岸。而且这些国家区位上相比英国更加偏南,距离新航线更近,所以按理说反而更具相对优势。如果仅仅是因为一个毗邻大西洋,那英国即便能获利,最多也不过就是别人吃肉自己喝汤的级别,想吃肉,甚至成为头号吃肉玩家,这个是不可能的。

但是,相较于葡、西、法、荷,英国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是一个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的岛国。一道英吉利海峡,将其与欧洲大陆隔离开来,给英国带来了天然的安全,也有效的阻断了欧陆纷纷扰扰给英国的羁绊。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欧洲大陆邦国林立,各国间地缘关系紧密,自古就是纷争不断,极易引发冲突。虽然随着大航海时代开启,向海外发展、掠夺殖民地成为主流的发家致富方式。但欧陆本土的各种结构性地缘冲突并不会因此消失,相反,随着各家实力因海外掠夺不断增强,战争资源不断丰富,而越来越有激化趋势。无论是出于保卫国土,还是拓展势力范围,压制对手,大家都有欲望,有动力跟身边的强盗同伙火并。而地缘关系的紧密,也在客观层面,使得这种火并更加容易,造成的伤害和影响更大。

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是这么被耗死的。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先行者,这对伊比利亚兄弟可以说是这波人类文明变革中最先吃到螃蟹的。只不过,欧陆的诸多纷争,极大的消耗了两国的实力,葡萄牙就不用说了,几乎活生生被西班牙给耗死;而西班牙本身,除了在海上跟英国耗;更重要的,欧陆范围内,还跟葡萄牙、法国、尼德兰(荷兰)乃至于意大利等一系列国家交锋——这种博弈,既有其实力膨胀后的天然冲动,也同时也有其作为欧陆国家,为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而不得不为之举。但不管是哪一种,西班牙也都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将从海外掠夺的资源逐步消耗殆尽。

但英国就不同了。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地缘格局决定了,它天然带有一定的孤立主义倾向;而且,就算英国有经营欧洲大陆的欲望,英吉利海峡的存在,在保障它本土安全的同时,也阻碍了其向欧陆的影响力渗透和传播——这一点,英法百年战争中的表现已经十分明显。

当然,即便有这诸多困难,也未必完全能够打消英国对欧陆的觊觎。尤其是伴随着海外殖民的成功,英国实力不断增强,这种情况下,经略欧陆,也未必不能成为一个新的选项。

但是,英国如果真的要这么做,除了英吉利海峡的阻断外,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与英伦三岛隔海相望,地缘关系最紧密的,同时也是英国向欧洲渗透最合适的第一站国家,不是别人,正是法国!

法国是什么实力,了解欧洲历史的都知道。中世纪就是基督教世界老牌大国,在欧洲也算得上是地盘大,人口多,而且自然条件也十分不错。随着近代来临,坐拥地中海、大西洋两条海岸线的法国不仅没有衰落,反而也跟上了新航线的东风,所以实力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同步增强,政治上也逐渐结束了中世纪的封建邦国制度,中央集权程度大大增强,在西班牙衰落后,法国更是成为当之无愧的近代欧陆第一强国。

当然,法国也不可避免的深陷欧陆消耗的泥潭。不过,法国毕竟不是西班牙,其本身的地缘资质要比西班牙好的多,所以法国在欧陆的种种作为,虽然也极大的消耗了其之国力,但依然没有衰落,仍保持了极强的实力。

这就给英国的登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英国要想登陆,就必须与法国正面冲突——而这对英国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客观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不利,意味着英国的欧陆野望注定只能是徒劳。与其白白消耗国力而徒劳无功,还不如认清形势,将主要精力放在海外,至于欧陆,只需要均势制衡,让欧陆维持分裂格局即可——这种程度的投入,对国力的消耗无疑要小得多。

一道英吉利海峡,在地缘层面大大增强了英国的安全系数;而同样是这道英吉利海峡,以及海峡对岸强大的法兰西,又让英国不得不打消直接登陆的战略欲望。这种情况下,英国一方面得以专注海外,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规避欧陆列强之间的消耗。为后来日不落帝国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空间。

再次,英国自中世纪流传下来的分权制衡传统,为英国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之前的《地缘政治188——泥腿子出身的英国,为什么能成为现代西方文明的引领者?》,英国是现代西式政治制度的先驱,分权制衡理念在英国,要比欧陆其他国家贯彻的更彻底。

这套制度下,王权受到了极大遏制。资产阶级革命后就不说了,哪怕是在17世光荣革命之前,英王的权力,比起欧陆绝大部分大国国王而言,也是有所不如的。

这就给贵族和后来的资产阶级崛起带来了空间。比如同为抢掠,其他国家主要是政府主导,夺取来的物资也大多归入政府和王室。而无论是王室还是政府,他们都不是生产主体,拿了这些财富,用处无非就是两个——要么就是奢靡挥霍,要么就是扩军征服。而这两项,都对生产技术提升没有用处。

但英国不同。英国王室和政府没有这么大的权力和力量,所以英国的殖民扩张过程中,非官方势力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早期,英国海上发财主要靠劫掠货船——而主导的则是海盗,伊丽莎白一世则是跟他们合作,给他们政治庇护,发劫掠证,给他们封爵,分享收益。后来的海外殖民,无论是东印度公司,还是北美清教徒,都有着强烈的非官方色彩,王室和政府在其中的分量相对有限。

既然海外扩张中大量依靠非官方势力,那么相应的,在财富分配上,王室和政府当然只能分享其中一部分而已,其他的都被那些暴发户、资产阶级所有。财富到这些人手上后,由于他们并不像王室甚至贵族那样,有天然的政治特权,所以他们虽然也要挥霍,但同样也会想办法持续稳定的创造财富,将钱投入到生产行业,这样就带动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最终引爆工业革命,推动英国成为第一代世界工厂。

这就奠定了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基石。仅凭殖民地掠夺和贸易,固然能聚敛起大量的财富,但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工业,国家实力才有稳定的支撑。在所有的近代欧陆国家中,英国的工业化启动最早,规模最大,所以英国的实力基础最为牢固,这又反过来,推动了英国海外殖民事业的进一步扩张。

至于其他国家,西班牙王室将掠夺的资源挥霍一空——要么奢靡浪费,要么一味扩军备战,最终落得个山空海落。荷兰虽然商业文明发达,但国土面积太小,发展工业空间不够,所以也难成大器,在英国崛起后被其击败而没落。

只有法国,在这方面表现的相对好点,加上其本土的地缘资质也确实不错,所以依然能维持强国地位。但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影响力更大(毕竟是欧陆大国,在欧洲的影响力天然要强于英国),但程度上却并不如英国彻底,加上深陷欧陆纷争,所以虽然也能保持强国地位,但比起英国来,始终还是差了那么一口气。

以上就是英国在大航海时代中笑傲群雄的原因。

而在英国的殖民扩张中,有一个非常明显得到特点——它是所有欧洲列强中,最不重视对殖民地消化吸收的一个。虽然英国的殖民地广袤,但它对当地的殖民,却一直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只需要在上层建立统治即可,对基层并不过多干预,甚至哪怕是在上层,它也很少追求绝对的统治地位,甚至都不追求摧毁当地本土政治势力的统治基础,而是只要他们臣服,愿意跟自己合作,便就满足。总而言之,英国的殖民,更注重于攫取现实物质利益,而对土地征服兴趣缺缺。

为什么英式殖民会有这种特点?这其实与英国的国家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189章——英国之第3节。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所谓日不落帝国,就是其拥有的领土遍布全球,自己国家的领土24小时不停的被太阳照耀。而说起日不落,军迷习惯上会想起大英帝国这个辉煌的国家,可是今天的英国以及欧洲举足轻重的法国怎么看也不像日不落的强国了。但是英法两个所属的领土和辖区仍旧遍布全球各大洲,仍然算得上是24小时有太阳照耀的“日不落帝国”。这些国家保留了很多小块的殖民地,虽然威风不再但是领土分布还是非常广泛的。

用日不落帝国形容英国是最合适的,即便是今天,本土的英伦三岛之外,还掌控者海外还13块领土,包括安圭拉(美洲加勒比)、百慕达(美洲加勒比)、英属印度洋领地、英属维尔京群岛(美洲加勒比)、开曼群岛(美洲加勒比)、福克兰群岛(南美太平洋)、直布罗陀(地中海)、蒙特塞拉特(美洲加勒比)、圣赫伦那(包括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特克斯与凯科斯群岛(美洲加勒比)、皮特凯恩群岛(太平洋)、南乔治亚岛与南桑威奇群岛和塞浦路斯英属基地区。这些领土分布在三大海洋之上,涉及四个大洲几乎占满了全球的时差。所以今天的英国依旧是日不落帝国。

这些海洋上的孤岛,面积很小,人口也不多,英国全部属地的人口仅有二十多万。但是作为大英帝国最后的颜面他们都是喜欢重要的,为了争夺这些小岛英国海军甚至拖着年迈的身躯在南大西洋大打出手。英国政府甚至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还要对这些地区提供经济支持,借此保证它们对帝国的忠诚。据说英国最新全力打造的两艘(原计划是四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就是为了这些巡逻威慑这些属地而存在的!因为在英国本土海域根本不需要航母这种昂贵的武器!可见,英国为了保住日不落帝国的头衔也是很拼命的。

一战前后至今的法国国际地位和实力从未超过英国,但是巧合的是它的殖民地保有量是各大殖民帝国中最多的一个。它至今还有有5个海外省、4个海外领地、2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区,其总面积达到12万平方公里,分布广泛遍布大西洋和太平洋,如新喀里多尼亚、留尼旺、瓜德罗普、马提尼克,一般领土面积都在2000平方公里左右,大的如新喀里多尼亚有一万多平方公里;这一点超过英国,也就是说它保有的殖民地质量都是非常高的,从经济情况到环境质量都是让人满意的。尤其是经济实力,法国的殖民地不需要政府提供特殊的扶持可以自给自足,这说明它们不是法国政府的累赘和面子工程,而且实实在在的利益重心的存在。

但是地广人多也有弊端,那就是分离主义严重。其中新喀里多尼、法属波利尼西亚两地最为严重。可是法国人很珍惜它们的土地,至今法国史学界都对拿破仑出卖"路易斯安娜殖民地"的事耿耿于怀,所以任何一寸土地想要独立都面临法国政府的镇压。法国人镇压海外领地的独立十分频繁且手段严酷,例如1984-1988年法属波利尼西亚独立的临时政府很快就被法国特种部队给灭了。但是,法国江河日下的火力让它越来越没有力量抓住这些殖民地了。众所周知,法国的经济实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滑,政府没有足够的金钱投入到不对建设中。今天的法国海军已经没有太多性能先进的战舰可以使用,也就是说在面临殖民叛乱问题时很难有作为了!这样说来这个日不落帝国正在面临再次解体的挑战。

另外美国也曾是个殖民地广阔的国家。虽然失去了整个菲律宾,但是广阔的太平洋中西部,还有加勒比海上的波多黎各等岛屿一样保证大多数期间都有太阳照耀。就单单是太平洋上的岛屿海域就已经有大半个地球的跨度了。而且美国还在世界各地保有军事基地,遍布世界敏感地区和重要战略枢纽地区都有美国的军事基地,它们都算得上是美国的领土和势力范围。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一样达到了日不落的标准。所以说美国也是个日不落帝国。

其实俄罗斯也是个领土东西跨度很大的国家,从白令海峡到加里宁格勒到跨度超过大半个地球,从它的国旗色条排布就可以看出来,它的三种颜色都是横向摆放的并不是西欧国家那种竖直排放风格,这恰恰代表着俄罗斯国土东西跨度非常大阳光照耀几乎不停。而且它的北部到北极地区还经常有极昼现象,一样实现了日不落帝国的标准,或者说俄国是个接近日不落帝国的国家。所以说虽然殖民地时代已经过去,殖民地过也都不复存在,但是日不落帝国还是有的。

为什么外国文学里常有一个“伊丽莎白”的女名字呢?你知道“伊丽莎白”的含义吗?

确实,西方有大量伊丽莎白,其普及率可能远超中国的任何一个女生名字,因为中国重复率最高的姓名,无非王燕、张敏、李娜这一类,但是请注意,这种重复现象,仅限于当代,你若是在1900年之前,几乎就找不到一个王燕李娜。

但是,外国人名就不一样了。老实说,不但是英国,整个欧洲的女生,自从公元一世纪起,就开始启用这个名字,换句话说,伊丽莎白这个名字,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当然咱还是慢慢地讲,从近往远了说。

离咱最近的伊丽莎白,便是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她有个丈夫叫菲利普亲王,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查尔斯、安德鲁和爱德华,还有个女儿叫做安妮,但这些子女其实都不算传奇,最传奇的是伊丽莎白的妹妹玛格丽特,据说非常漂亮,漂亮到啥程度呢?看《罗马假日》吧,据说电影情节就是以她的故事作为蓝本改编的。

当然有二世便有一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这个伊丽莎白可比上面那个牛逼太多,她曾在1570年与罗马教会翻脸,以至于当时的教皇庇护五世把她逐出教会,下令废除她的王位,继任者格列哥里教皇八世更直接宣布暗杀伊丽莎白不算犯罪。

也是这个伊丽莎白女王,长年不断地发展英国海军,最终成功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并取代了后者的王者地位——所以可以这么讲,英国的崛起,与伊丽莎白这个名字不可分割。

而再往欧洲大陆去,奥匈帝国的皇后,即我们所熟知的茜茜公主,来自德国巴伐利亚,其实全名就是伊丽莎白·阿玛莉亚·欧叶妮·冯·维特巴赫,头衔则是奥地利皇后与匈牙利女王。茜茜,其实只是一个昵称而已。

而除了这些女王皇后,还有一位伊丽莎白,她便是《埃及艳后》中的克莉奥佩特拉女王饰演者,名字叫做伊丽莎白·泰勒。1999年,她获得第52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终生成就奖。2000年,同一个名字的女王把女爵士勋章颁给了她,以表彰她对电影事业以及慈善事业作出的非凡贡献,即: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奖给女演员伊丽莎白。

此外,俄国也有一位伊丽莎白女王,她的父亲便是彼得大帝。

中国也有一位皇后的英文名字叫做伊丽莎白,她便是末代皇后婉容。

文学作品就更多了,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小说《羊脂球》中的女人公,甚至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的女主角,统统都是伊丽莎白。

那么,这所有的伊丽莎白,究竟源自何处呢?

《圣经》!

没错,就是《圣经》,旧约全书中亚伦的妻子,她的名字叫做以利沙巴,意思是"以上帝的名义起誓"。随后这个名字就在整个基督教世界泛滥开来,至今天的21世纪,更有大量伊丽莎白活跃在世界之上。

老实说,这个名字,可比咱们的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这一类经久耐用多了。

伊丽莎白,这个名字在西方历史中如雷贯耳,特别是在英国历史中太不同寻常了;

(伊丽莎白二世)

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TUdor),是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君主,英格兰与爱尔兰的女王(1558年-1603年在位),也是名义上的法国女王.;.怎么样,厉害吧!

伊丽莎白是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和他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的女儿。1559年1月15日,伊丽莎白正式加冕成为英格兰的女王;

伊丽莎白即位后,成功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经过近半个世纪,伊丽莎白使英格兰成了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因此,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巅峰——出现了莎士比根这样的大文豪以及政治家;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后来的美国)也在伊丽莎白统治期间开始确立;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统治时期,在英国历史上在位时被称为“黄金时代”;伊丽莎白一世于1603年在里士满王宫去世;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也被称为“荣光女王”、“英明女王”。因此,伊丽莎白这个名字,在西方家喻户晓,如同中国文化中的“翠花”“小芳”“淑芬”……

在西方文化中,和中国文化不一样,没有“名讳”之说;换言之,伊丽莎白这个名字,从此“飞入寻常百姓家”,一般老百姓的女儿都可以取名“伊丽莎白”;而且现任的英国女王名字也叫做“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二世);

为了表示区别,人们称现在的女王为“伊丽莎白二世“,也用不着“避讳”;除了英语国家有不少女孩叫做“伊丽莎白”以外,其它拉丁语国家的家庭,如果生了女孩儿,也有不少叫做“伊丽莎白”,比如俄罗斯就有一个沙皇,也叫做“伊丽莎白“。

另外,不少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也喜欢用“伊丽莎白“作为自己的英语名字。不为别的,就是喜欢,图个吉利吧!

提到伊丽莎白这个老外的名字,我们的脑海中立刻就浮现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英语:Elizabeth II)的形象。可您知道吗?这个名字也存在于外国文学的主人公之中,福垊先给您说两个最典型的名著吧。

法国最著名的作家莫泊桑(法语:Maupassant),在他的成名作《羊脂球》(法语:《Boule de Suif 》)塑造了一个高尚的妓女形象。这名名妓,她的名字就叫伊丽莎白(法语 élisabeth),而不是什么羊脂球,羊脂球只不过是她的一个外号而已。在普法战争中,她出于爱国情怀的义愤,差点杀死一名入侵的普鲁士士兵,无奈逃亡。逃亡中遇到一些大富大贵的人,他们无能而又无耻。他们鄙视而又想占有她,他们又贪图羊脂球的食物,甚至他们在羊脂球用身体换取的保护。羊脂球善良而又坚持原则,给那些大富大贵很多帮助,却又遭到歧视。

《羊脂球》中的伊丽莎白

2、《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

拥有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英国著名的女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在1813年她38岁时出版了《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一书。书中刻画了班纳特家族二小姐伊丽莎白及其姐妹的终身大事——婚恋事。伊丽莎白有姐妹五人,她们的母亲总是绞尽脑汁要让她们嫁给金龟婿。恰巧新搬来的隔壁老王是钻石王老五——宾利(Bingley),在一次舞会上,宾利爱上了伊丽莎白的姐姐简,而宾利的铁哥们达西更有钱,他傲慢的狠,连绝色的伊丽莎白也看不上。伊丽莎白很生气,可达西却慢慢爱上他了。可达西那种公子哥的傲慢改不了,接受伊丽莎白却不能容忍伊丽莎白的母亲的势利和粗俗。最终两人历尽千辛万苦,才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在结婚前,达西的妗妗凯瑟琳还逼着伊丽莎白跟达西分手,要把女儿嫁给达西呢!

《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

您知道伊丽莎白二世,可您知道伊丽莎白一世吗?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Shakespeare)就生活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伊丽莎白一世开创英国历史的黄金时代,莎士比亚开创了英国文学的黄金时代。遗憾的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并没有叫伊丽莎白的主人翁,英国没有避讳国王名讳的规定,可莎士比亚作品中要是有伊丽莎白的主人翁,也难免不被人多想。

您知道吗?历史上还有一名伊丽莎白一世,他就是俄国女沙皇叶利扎别塔一世(Елизаве?та I )。叶利扎别塔就是俄语叶莉莎白的发音,他是俄罗斯版武则天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女儿,叶卡捷琳娜就是英语名字凯瑟琳的发音。叶卡捷琳娜大帝是德国人,而著名的茜(xi)茜(改字原本读qian)公主也是德国人。其实茜茜是sisi发音的音译,而实际上茜茜公主从来不自称sisi,而是手写为lisi,因为写字太快而看起来像sisi。茜茜公主后来成为奥地利的王后以及奥匈帝国的皇后,而她也叫伊丽莎白。就连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容的英文名也叫伊丽莎白,可见伊丽莎白这个女生名是多么受欢迎。不过,伊丽莎白这个名字最受欢迎的国家不是英国而是美国、俄罗斯。在2007年,伊丽莎白成功跻身于美国最受欢迎名字的前10;在过去的十年里叶利扎别塔(伊丽莎白)也成功的占据了最受欢迎女名的前10名。其实大家都这么喜欢,可不只是因为的从众心理那么简单,而是有很深的内涵。

摩西

我们取名,讲究的人,喜欢从《诗经》里找词,从而体现出内涵。而西方更爱从《圣经》人物中取名。伊丽莎白源自希伯来语Elisheva,该词又写成Elisheba,希伯来语为???????????? ,翻译成英语是"My God is an oath" 或 "My God is abundance",汉语意思是“我的上帝是誓言”或“我的上帝是富足的”。求本溯源,El是God(上帝)的意思,sheba是abundance(富足)Elisheba的意思就是上帝很富足。Elisheba同样也是一名美女,音译就是伊丽莎芭。伊丽莎芭就是《圣经》里亚伦的妻子。什么?亚伦您不熟悉?没关系,一说亚伦的弟弟,也许您就熟悉一些了。他就是那个三教都尊崇的摩西。换句话说,伊丽莎芭(白)是摩西的嫂子,能不让信仰耶和华的欧美推崇吗?伊丽莎白就是乌克兰、白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方也广受欢迎。

据统计,在英语世界,“伊丽莎白”是排名前10的女孩最常用的名字。在过去的100年里,都是如此。最近10年里,这一情况有所变化。“伊丽莎白”跌出了英语世界最常见女孩名字前10的位置,但依然在前20名以内。

“伊丽莎白”还有不同语言的变体。在这些语言中,它同样是一个受欢迎的名字。比如在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叫“伊丽莎白”的,也挺多。因为它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用,有太多的女性叫“伊丽莎白”。因此,在外国文学人物中,它出现频率很高,就不难理解了。

“伊丽莎白”源自希伯莱语,原意是“我是上帝的誓言”和“我的上帝的丰盛富饶的”。它最早出现在《旧约圣经》中,摩西的哥哥亚伦,是一名大祭司,他的妻子就叫伊丽莎白。在《新约圣经》中,希伯来先知撒迦利亚的妻子,也就是施洗者约翰的母亲,也叫伊丽莎白。实际上,在《圣经》中,一些女圣人和女王的名字,也有叫伊丽莎白的。

这也表明了,为什么人们喜欢用“伊丽莎白”,为刚出生的女孩取名。

其实伊丽莎白这名字本身并没有太特殊的地方,它在中文里显得特殊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可以说是翻译的结果。不过在欧美历史上,确实曾经有过不少名人曾经叫伊丽莎白,因此也催生了一大批同样名叫伊丽莎白的文学形象。在近代,甚至中国的一位“皇后”在特定场合也曾叫过这个名字,所以这个名字里的故事还是不少的。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伊丽莎白”们的故事。“伊丽莎白”家族的故事

其实本小节要讲的主要不是人,而是“伊丽莎白”这个名字本身的故事。但桃花石杂谈在这节的标题里用了“家族”这个词也不是要误导大家,而是因为“伊丽莎白”这个名字在出现之后,其实在历史长河里曾经衍生出无数种写法和念法各不相同,甚至彼此看上去完全不一样的名字。

(描绘《基督教圣经》故事的画作,右侧女性就是以利沙伯)

首先大家最熟悉的“伊丽莎白”(Elizabeth)这个名字是源于《基督教圣经》,其最初的形式是古希伯来语里的名字以利沙伯(Elisheva),而这个名字的含义是“神即誓言”或“神即充盈”的意思。因为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基督教在欧洲占据了统治地位,欧洲各国都有大量常用的名字来源于《基督教圣经》,所以在这一点上,其实“伊丽莎白”这个名字倒是没有太特殊的地方。

而因为欧洲各国语言不同,而且使用的都是拼音文字,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即使是有相同起源的名字,在不同欧洲语言里也都会根据当地语言的发音特点,产生不同的形式与写法。比如伊丽莎白这个名字,在近代仍然通行的欧洲各种语言里,也产生了诸如Eli?ka(艾丽斯卡)、Elizabete(艾丽萨贝特)、Isabel(伊莎贝尔)、Isabella(伊莎贝拉)和Elizaveta(艾丽萨维塔)等等主流形式和其它更多非主流形式。

(堪称西班牙国母的伊莎贝拉女王也可以说是一位伊丽莎白)

同时,因为在近代使用相对较短的名字在欧美也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所以“伊丽莎白”这个相对比较长的名字又衍生出了一系列缩写形式。这些缩写名字也成为了近代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名字,比如将其前段省略,只保留后段的Beth(贝斯)、Betsy(贝特茜)和Betty(贝蒂)等,还有将其后段省略,只保留前段的Elisa(艾丽莎)和Elsa(艾尔莎)等,以及将前后都做部分省略,只保留中段的Lisa(丽莎)、Liz(丽兹)和Lizzie(丽齐)等等。

(巴西日裔歌手小野丽莎的名字也是伊丽莎白的变体)

而说完了欧美语言里的渊源和各种形式,我们再说两句“伊丽莎白”这个中文译名。可以说国内的许多朋友对这个名字印象深刻其实也跟这名字的翻译方式有关系。桃花石杂谈在之前的一些文章里曾经谈到过,在晚清到民国时代,中国曾经出现过一种要把外国人名翻译得像中国人名的风潮,特别是外国名字的第一个字,都要用《百家姓》里有的字来翻译。这个“伊丽莎白”虽然是名不是姓,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其实也是按照这种“规范”来翻译的,所以它的第一个字“伊”其实也是从《百家姓》里引用的(在《百家姓》里排第239位),后面几个字的音译也是考虑到了让它更像中国人名这个观念,所以从音译角度其实也不太准确。如果按照现代规范的音译,Elizabeth这个名字其实翻译成“埃丽萨贝斯”才是比较准确的,不过如果真这样翻译,可能记住这个名字的人就不会这么多了。

前文已经提到,伊丽莎白这个名字有许多变体。也就是说一个正式名字叫伊丽莎白的女孩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即可以被称呼全名,也可以被别人称呼为艾丽莎、贝蒂、丽莎、贝特茜等等等等形式不同的名字,所以其实它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难重名的。另外因为这个名字有4个音节,所以它会显得比较庄重,同时又不会长到让人感到繁琐,所以这个名字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是西方国家很受欢迎的女性名字。

根据美国的姓名统计,伊丽莎白这个名字在1925年到1972年曾经成为唯一一个每一年都排名前10的女孩名字。在2007年,它也在当年新生儿名字排名中排在了第10位。而在过去100年中,它则是排名第25位的女孩名字。另外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英格兰和威尔士等地,伊丽莎白也长期是排名前50的女孩名字。而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伊丽莎白的俄文形式艾丽萨维塔(Eлизaвeтa)在过去10年当中也成为了排名前10的女孩名字。此外,这一名字在爱尔兰、苏格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也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女孩名字。

(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而这种情况当然也不是近代才有的。在欧美地区,伊丽莎白这个名字早在中世纪就已经成为了非常受欢迎的名字,所以在历史上的欧洲,曾经有过上百位名叫伊丽莎白的名人,其中包括至少5位皇后、两位女王、39位王后和其它一些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定痕迹的名人。当然在这些名人里,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了。她从1952年成为英国女王到现在已经在位68年,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可以说她本人已经成为了英国王室的象征。

而她被称为伊丽莎白二世则是因为在她之前,英国还曾经有过另外一位名叫伊丽莎白的女王,也就是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在公元1558年到1603年期间在位,在此期间她在英国确立了新教的国教地位并击败了西班牙,使英国逐渐成为了欧洲第一强国,因此在后来也她曾被称为好女王贝丝(Good Queen Bess),贝丝也就是伊丽莎白的另外一个简称了。

(对英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伊丽莎白一世)

而在历史上五位曾经叫伊丽莎白的皇后里,其中一位就是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母亲。这位皇后伊丽莎白是英王乔治五世的皇后。这里稍微离题说一下为什么英王乔治五世的妻子能被称为皇后而不是王后。因为当时英王还兼任印度等地的皇帝,所以他其实也有皇帝头衔,因此他的配偶可以被称为皇后。此外,神圣罗马帝国、沙俄(两位)和奥匈帝国在历史上也都曾经有过叫伊丽莎白的皇后。

(《傲慢与偏见》女主角伊丽莎白·贝内特的形象)

也许是因为众多贵族女性都曾经使用过伊丽莎白这个名字,所以在近代英美等国的文学作品里,其实也出现过许多名叫伊丽莎白的主角。比如前文提到的《傲慢与偏见》和《小妇人》中的女主角。这类角色通常都是或者机智、聪慧,或者善良、温婉,可以代表着当时价值观中的正面女性角色。包括在早期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中,尽管小说本身异常黑暗诡异,但其中名叫伊丽莎白的角色仍然是一个美丽、温婉的形象。尽管并非所有名叫伊丽莎白的文学形象都是正面形象,但说多数是这样是没有什么疑问的。而这些文学形象可以说也给许多人心目中“伊丽莎白”这个名字的特殊地位进一步加了分。

看到这里,肯定许多朋友已经着急了。桃花石杂谈你标题里说还有个中国“皇后”叫这名,她究竟是谁呢?现在咱们就来说说这位叫伊丽莎白的中国“皇后”。不过估计许多朋友已经发现了,桃花石杂谈在说这位中国“皇后”的时候,总是打上了引号,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她虽然有过皇后的尊号,却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国皇后。

(婉容与溥仪的合影)

因为她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容。虽然溥仪确实是末代皇帝,但因为她是在溥仪退位之后才成为“皇后”的,所以严格地说她并不是真的皇后。不过不管怎么说,婉容确实是有过“皇后”这个头衔,而且她也叫过伊丽莎白,所以今天我们也要稍微讲讲这位伊丽莎白的故事。

大家知道,溥仪和婉容都是生于1906年,两人5岁的时候清朝就灭亡了。而在清朝灭亡之后,学英语一度成为了清朝遗留的贵族们流行的时尚。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估计许多人都是知道的,而其实婉容在当时也有两位自己专属的英文老师,即伊莎贝·英格朗(Isabel Ingram)和米莉亚姆·英格朗(Miriam Ingram)姐妹。看到这可能有些朋友就想起来了,咱们刚才说过,伊莎贝(尔)(Isabel)这个名字,其实也是伊丽莎白的一个变体。但婉容叫伊丽莎白还不是因为这个英文老师。

(婉容在故宫与庄士敦和自己的英文老师伊莎贝的合影)

根据流行的说法,因为婉容和溥仪都会英文,而且在婚后前两年感情还比较好,所以婉容在这两年里曾经每天都给溥仪用英文写便笺,而她当时的署名就是伊丽莎白(Elizabeth)。而她叫伊丽莎白据说是因为溥仪当时先给自己取了个英文名:他比较喜欢英王亨利八世,所以就给自己取了亨利(Henry)这个英文名。而婉容为了配得上她,就按照前文提到的伊丽莎白一世的名字,给自己取了伊丽莎白的英文名。

(婉容也是伊丽莎白)

1924年,美国《时代》杂志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民主党人亨利》(Henry The Democrat)的文章,其中的“亨利”就是指溥仪。而在文中还提到说溥仪有一位漂亮的妃子,名叫伊丽莎白,那就是指婉容。所以婉容的这个英文名字可以说是实实在在地在英语世界使用过的。而且婉容当时还不光是在使用英文时用这个名字,有时还会用这个名字的中文译文。不过当时她自己将这个名字翻译成了“衣里萨伯”,说起来婉容的这个译名从音译角度其实比“伊丽莎白”还更准确一些。

“英式英语”和“英国口音”是一回事吗?

英国英语(British English;BrE),又称英式英语,主要是指居住在不列颠群岛上的英格兰(England)人的英语规则,为英国本土及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 英式英语并非为所有不列颠人认同。在某些非英格兰地区,特别是 苏格兰、威尔士与爱尔兰,主张不同方言之共存。他们认为强行统一英语等于无理羞辱。然而,对于英格兰人而言,他们不过将方言的进化看得太严肃。英式英语也是英格兰人高贵优雅的象征,以其板正清晰的发音特色受到了很多英语学习者的喜爱。

英伦腔口音众多英伦腔是一个不好简单概括的口音标准,虽然英国只是一个岛国,但有几十种不同的口音,而且差别还不小。英国没有像中国一样,强力推行所谓的“标准普通话”,所以英国不同的地方的人相遇,还经常听不懂对方说什么。例如身在英格兰西南,听到英格兰东北人说话时我就抓瞎了:“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你说的是啥?)

英伦腔口音(accent)由音高(pitch)、重音(stress)和韵律(rhythm)组成,当然也看每个人发元音和辅音的方式。粗分的话,英国大概有10种大区口音,每个地区还分成若干种小口音。难懂的口音如纽卡斯尔的Geordie,利物浦的Scouse,英格兰本土人大多都听不懂。剩下的苏格兰的邓迪、阿伯丁的苏格兰口音也让南方苏格兰人理解困难。

当然不是一回事,我发过一篇文章有谈到关于英式与美式的问题,我节选如下:

英文有两个流派,一个是英式英文,一个是美式英文。当然,很多人会觉得,英文是英国人的原生语言,而美式英语是在其基础上蜕变出来的。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可是无论英式或美式,真的没有高低之分,只有自己的偏好,以及你所启蒙的老师是英式发音,还是美式发音了,对于我们国人来说,真的没有那么较真的必要。

在我看来,虽然我一直生活在美国,可是我更偏好英式英文的发音,更有质感与韵味,而美式更圆润与顺溜,不过无论怎样,只要可以进行沟通,就不必那么计较了。

很多人会问,我们在学校里面学习的是英式还是美式呢?从我一个70后的人来说,非常确定的是我们那时候教学的体系是标准的英式英文。我记得那个时候在学校老师教我们的音标就是英式发音,这也或许是为什么我至今还对英式发音情有独钟的原因吧。

现在我们来具体看看英式与美式究竟有些什么差别呢?其实还是挺多不同的,下面我就列出部分出来:

说了那么多,其实要认真去罗列,那还有很多很多,所以是否选择英式还是美式,个人建议主要是看你是否在哪里生活?或者你的客户是说英国客人还是美国客人?如果你在英国、澳洲、新西兰,就学英式(本来想写印度,可是却是他们的英文我是听比较费劲),其他说英语的国家基本是美式(谁叫美帝势力大呢)。

说起口音,让我想起两个事情:

1、我和同事在老美,他很喜欢打的,每次打的都会问一下Uber司机来自哪里,问完后大部分司机都会毫无犹豫地反问:“Are you Chinese?”

2、大学时候,我曾经给一批来自香港的青年开会,开会期间,大约有7-8个香港青年简短发言过,其中3个人可以说几乎没啥问题,很流利发音也准确,有点口音也很正常,全国人民都一样;另外有3个流利性也相当好,但是发音准确度有点问题,听起来有点别扭;最后的1-2个发言时间非常简短,不管是流利性还是发音准确度,问题都比较严重。

提炼一下:

第一个案例:

1、不管你说英式英语还是美式英语,在地道的老外眼里你讲的都是中式英语,或者说是中式偏美、中式偏英的英语。

2、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大量的人口是外来移民,同样操着一口非纯正英语;即使是地道的老美,因所处地域的不同,也同样有着不一样的口音,但丝毫不影响交流。

第二个案例:

1、前3个同学说话流利、发音准确,如果有实际需要的话,可以考虑纠正口音;

2、后面的同学,不管是中间3个还是最后2个,完全没有资格谈口音,当务之急是把普通话给练流利和发音准确了,否则口音再地道我也听着别扭。

之前王源在联合国的英文演讲,赵丽颖在迪奥的代言视频的英文口音都有过争议,先不谈热点,谈实际的,即使我们把英语的口音练得非常纯正,在地道的老美/老英眼里仍然是“外国人”。

你打招呼的内容就已经暴露了身份:“Hey,how’ve you been”和“Hello,how are you”得到的必然是老外不同的反应,因为你的表达内容跟native不一样,而这种不一样我们中国人一般听不出来。

同理,在中国学汉语的亚洲留学生,只要聊两句,翁管口音、还是发音标准度还是表达内容,都可以轻易地辨别出ta是老外。

口音其实已经脱离了英语学习的实际需求,还不如把时间花在学一门第二外语身上,我们更应该把这个问题转化成以下几个问题,还有点实用价值。

1、选英音还是美音

除非有特殊需求的,不然不建议非得要求英式还是美式,99%的人学到的是英美混杂的,如果能知道英美式英语之间的异同就更好了。

不过不可置疑的是现在美帝文化渗透程度已经远超英国,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也必将维持很长的一段时间。

其次是大伙能感觉出来,我分享的材料绝大部分都是美音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先行的教材资源库美音远超英音,包括平时看的好莱坞大片也都是美音,在实用性上美音强一些。

2、发音的准确度

准确度取决于音标的发音,音标的发音取决于舌头和嘴型是否摆放正确,把那些老大难的音找两个星期克服就完了。Ex,“v和f”,“t、d、k、g、p、b”六个老大难等等

3、表达的流利性

流利性很大程度得看发音规则是否掌握,常用的连读、弱读、浊化是否发音到位,其次,能流利说出来的必然是常用的句型和词组,这都是刻意训练后的结果,即使是一个英文高手用陌生的词,用陌生的句型和搭配也必然缺乏流利性

4、表达的多样性

取决于掌握了多少句型、搭配以及词汇的量,这些还真不是靠背能背出来的,广泛涉猎+可以训练才是王道。

在基本以上问题都解决之后,有需求的人群再进行口音的纠正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首先回答,英式英语和英国口音,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他们也互有关联,互有包含。

狭义上说,英式英语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人民所说的英语,广义上来说还包含了爱尔兰英语。

甚至有说法将英联邦所有国家的英语都定义为英式英语。请见下图:

如图可见,这种说法甚至将澳大利亚英语和印度英语都归为了英式英语这种说法还是有些让人难以接受的,毕竟充满咖喱味的印度英语怎么能和性感的英国口音,联系起来呢。

(据有的媒体在印度街头采访民众来看,部分印度民众甚至认为英国英语不讲语法,而印度英语讲语法)

英国口音即人们常说的英音,是指,限于英国地区人们的口音,他既不是爱尔兰口音,苏格兰口音,也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伦敦音,而是英国各个地区口音的总和。

当然作为一种口音,他更不包含英式英语中的语法和用词习惯。

在一项调查中,有27%的人认为英国口音是世界上最好听的,最受欢迎的英语口音。

很多人认为既然英式口音这么受欢迎,那我学习英语的时候就应该学习英式口音,其实不然。

且不说如今中小学已经将教材从英式英语改成美式英语,就说在生活中接触到方方面面的英语材料而言,美式英语也远远大于英式英语。

无论是好莱坞的大片,还是hbo的美剧,无一不是我们学习英语的好材料,且无一不是美式英语。

但如果你已经是一个很熟练的英语学习者,那学习英式英语也未尝不可,但总的来说学习语言是为了应用,无论哪种口音,哪怕是中式口音,只要能和外国人正常交流,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二(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二(手机)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三(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三(手机)

相关阅读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四(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四(手机)

热门文章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一(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一(手机)
  • 未来做什么赚钱最快?长久赚钱好项目 你值得一看

  • 创业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投资谨慎,找项目也要千挑万选。那么,做什么赚钱最快?还能保持长久稳赚呢?小面小编帮你整理几个创业项目,让你在头疼烦恼之余,给你一点小
  • 拍图购:上传一张衣服图片,搜出全网同款

  • 在微博上有这样一类博主,专注于服饰穿搭内容,会发布一些带有主题内容的整体服装穿搭图片,并为粉丝提供寻找淘宝同款链接的服务。这类微博非常火爆,时常能在热门里看到。现在廖
  • 未来几年投资什么比较赚钱?小项目汇总

  • 50个小本创业项目推荐未来几年,哪些小本创业项目能赚大钱呢?本文结合市场趋势,归纳出以下50个小本创业点子。以供大家参考!1,特色茶吧特色茶吧主要销售鲜花茶,兼售水果茶,这在
  • 年轻人不要老熬夜,云梦帮你睡个好觉

  • “欢迎来到云梦境。”这是云梦程序播放的第一句话,由此开始,你可能会在任何时候入睡。云梦是一款助眠类App,通过播放声音场景,帮助失眠人士,或者想要睡的更好的人进入睡眠。第一
  • 小鲜粮郭经纬:为宠物狗狗创办的外卖平台

  • 第一次见到郭经纬的时候,感觉他是那种酷酷的男生,略显忧郁的脸庞透露着阳刚和沉稳,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让人甚至怀疑他有洁癖。不过,没曾想,他其实是一个狂热的宠物发烧友,他创办的
  • 模式创新 吸引人眼球的餐饮O2O创业公司

  • 衣食住行里面,食物这块的门槛最低,所以做的人越来越多。餐饮O2O行业,目前略有意思的模式有:①半成品菜;②社交、P2P、私厨类;③功能餐、早餐;厨师上门;④厨师上门等等。衣食住行四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二(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二(手机)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三(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三(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