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溅、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意思是:范仲淹年少时就有非凡的志向,对于个人的富有、贫贱、赞美或诋毁、快乐或忧愁,一点都不动心,而是慷慨激昂有志于天下。
出自:《续资治通鉴》卷五十二
原文: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译义:范仲淹年少时就有非凡的志向,对于个人的富有、贫贱、赞美或诋毁、快乐或忧愁,一点都不动心,而是慷慨激昂有志于天下,经常自己诵读:“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每当慷慨激昂讨论天下事的时候,不在意自己的身份,一时之间士大夫风气大大振奋,纷纷崇尚风格品节,这是范仲淹首先倡导的啊。
扩展资料:
《续资治通鉴》作者为毕沅(1730-1797年),清江南镇洋人,字镶蘅,号秋忛,官至湖广总督。他对经学、史学、小学、金石学等,皆有涉猎和研究。
《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清毕沅撰。毕沅生前仅初刻103卷,桐乡冯集梧买得全稿补刻成220卷。《续资治通鉴》跟《资治通鉴》有不少出入,续通鉴大量引用旧史原文,叙事详而不芜。
原文
范仲淹两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政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以天下为己任,奋发图强,刻苦学习。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译:范仲淹死时,知道的人,都为之叹息。
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服除,以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天圣七年,章南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不远。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捐除积负。”又言:“恩幸多以内降除官,非太平之政。”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捐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仲淹内刚外和,性致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仲淹性至孝,二岁而孤,母改嫁给长山半氏,于是他也改姓朱,直到中进士做官后,接母亲回来养老,才重新姓范,改名仲淹。
B. 仲淹谏太后临朝的事,谏罢修寺观的事,谏皇上宠幸的近臣左右滥于朝廷官员任免是很不正常的事,这一切都证明他进退中都在上忧其君的。
C. 当江、淮、京东受蝗灾旱灾时,仲淹请遣使者,后来又亲自到灾区安抚百姓,开仓赈济,免除灾区役税,奏报救灾措施,这些也都说明他是下忧其民的。
D. 仲淹为官以后,生活富裕,乐善好施,吃穿用度毫不在意,所以人们都爱跟他来往,他在乡里还明文规定要赡养族人,因此深受人们的爱戴。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2)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3)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
4.范仲淹少有大志1为文中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辄( zhe 第二声)( 就 ) 啖( dan 第四声 )( 喝 ) 谗( chan 第二声 ) ( 谗言 ) 谪 ( zhe 第二声) ( 贬官 ) 2.下面两组句子中加括号字的意义 (1)(以)天下为己任 把 (以)力主革除弊政 凭借 (2)家贫无依。
(而)少有大志 但是 表转折 先天下之忧(而)忧 再 表顺承 D.两组都不同 3.翻译下列句子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他死的那天,四面八方的人听说的人都为他叹息哀婉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家里贫穷无依无靠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大丈夫应该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享福之后才享福4.概括文章内容概括范仲淹的精神品格 1、本文主要是介绍范仲淹的背景和状况,并从他的生活特点突出他的人品2、范仲淹具有一种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
1. 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dàn 义:吃 ②辄以水沃面 音:zhé 义:往往,总是 ③食不给 音:jǐ 义:供应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chán 义: 说别人的坏话 ⑤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谪降职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b)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③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于是,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他慷慨激昂地立下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大志。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 做官后因直言而遭降职。
③ 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点明范仲淹胸中的大志)的作用。
6.文中表明少年范仲淹身世、家境的句子有“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表明他发愤苦读的句子是“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5.范仲淹少有大志1为文中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辄( zhe 第二声)( 就 ) 啖( dan 第四声 )( 喝 ) 谗( chan 第二声 ) ( 谗言 ) 谪 ( zhe 第二声) ( 贬官 )
2.下面两组句子中加括号字的意义
(1)(以)天下为己任 把
(以)力主革除弊政 凭借
(2)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 但是 表转折
先天下之忧(而)忧 再 表顺承
D.两组都不同
3.翻译下列句子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他死的那天,四面八方的人听说的人都为他叹息哀婉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家里贫穷无依无靠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大丈夫应该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享福之后才享福
4.概括文章内容概括范仲淹的精神品格
1、本文主要是介绍范仲淹的背景和状况,并从他的生活特点突出他的人品
2、范仲淹具有一种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
6.《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时失去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感到昏沉疲倦,就用凉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读书。做官后,常常情绪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不顾自身的安危。
以至于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够自己用罢了。他曾经自己吟诵说:“大丈夫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受乐之后才享乐”。(选自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扩展资料:
赏析:
范仲淹他刻苦学习、逆境成才的经历。这也正是他能成为刚直不阿、体恤民情、为政清廉的忠臣的原因。也唯有这样的人才能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
而最后一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于《岳阳楼记》,不仅揭示主题,还点明中心,抒发了范仲淹伟大的爱国情怀。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范仲淹有志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