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文言文有哪些归纳方式?文言文有哪些归纳方式学习古代汉语,需要经常把古文译成现代汉语。
因为古文今译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运用古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考察古代汉语水平的过程。学习古代汉语,应该重视古文翻译的训练。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
“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
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 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做好古文翻译,重要的问题是准确地理解古文,这是翻译的基础。但翻译方法也很重要。
这里主要谈谈翻译方法方面的问题。 一、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古文今译的两大类型,也是两种不同的今译方法。
1.关于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
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保持原文的本来面貌。但对直译又不能作简单化理解。
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并不破坏直译。 2.关于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对意译也要防止一种错误理解。
有人认为,意译既然不拘于原文字句,而以传达神韵为主,那么译时就可以随意增删,任意发挥。这样的“意译”,只能称之为乱译。
意译是一种要求很高的今译方法,只有透彻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真正领悟原作的语言特色,才有可能进行象样的意译。初作今译练习,一般应直译,切不可借口意译而任意乱译。
二、古文今译的具体方法 直译和意译是对译文的总体分类,在今译时还应运用具体的翻译方法。 具体方法大体包括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项。
1.对译。对译是按原文词序和句法结构,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是古文今译最基本的方法。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改变原句词序的句法,只要对原句中的字词,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有对应意义的词语来翻译就可以了。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便于准确地表达原文内容。由于古今汉语相同之处颇多,所以对译也就成了古文今译的一项基本方法。
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应尽量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不清楚的,才可作适当调整。
2.移位。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特殊词序与表达方式,今译时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3.增补。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作必要的增添补充。
古代汉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普遍,今译时应补出必须补出的省略成分;古代汉语一般表达简古,为准确清晰地表达原意,今译时须作必要的增添。 增补宜慎重,只有不增补原意无法表达清楚的地方,才可增补。
如随意乱补,就会使译文臃赘,失去准确性。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古代汉语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删除不译。
5.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径直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一些专有名词,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所谓保留,是就字面说的,实质上它仍是对译。
这类保留的词语如须加以说明,可用加注方式处理,如在“元和”后用(唐宪宗年号)注明。但所加的注只是解说,而不是翻译。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变通调整。 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信实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平时练习中,要注意练习“操作程序”,这就是: 第一步,将古文中词的现代汉语的意义对应着写下来。 第二步,看不能理解的句子是否是词类活用、名词状语、前置宾语等。
尤其要注意词类活用。 第三步,看有无需要调整的地方(移位、增补、删减等)。
如果按部就班,即使有难以理解的句子,一般都可以顺利地解决。 三、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误译。
2、因不了解古代汉语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数量也很多。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常会造成误译。
4、不明解词的注释与翻译的区别而造成误译 字典辞书与古文注本对字词的解说与翻译是不同的。有人不了解这一点,把字词的解说简单地移入译文而造成误译。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
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必考题,并且从2004年开始,加大了考查力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能够更好地搞好文言文的复习备考,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关注: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
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例2: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
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
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6: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
“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8: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
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
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例10: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1:范氏富,盍已乎? 分析: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取消;已经;过分;语气词等。
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例1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乃悉罢之。 分析:句中“罢”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罢免;结束,遣散等。
根据语境可知“结束,遣散”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裴侠说:“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
于是全部都遣散了。 例13: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分析:句中“剧”的常见义项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
此句应译为: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
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14:因乞李氏以归。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宾语“这部书”,翻译时应补出来,即,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例15: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16: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
今年语文中考还是遵循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考查基础知识能力,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它考的几乎都是我们以前所遇到的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知识及运用。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汉语拼音及标点符号的使用,汉字的区分,词语的运用,语法修辞的考核,以及对重要作家作品的考查。在阅读方面,主要考查的是现代文阅读,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在文言文考查上,体现的是对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式、段落的分析、概括,以及背诵默写。第三卷主要考查的是作文,是同学们的写作能力,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能否写好一篇记叙文和简单的议论文。
以上就是今年中考语文的大体情况。现在已经进入到总复习阶段,各个学校已经结束了新课,那么学生应该如何复习呢?我认为有一点就是要完成语文中考试卷考试的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及运用部分的复习,最好的方法是同学们把已学过的一至六册书所规定的基本课文认真地读读。
读指的是把里面的关键字读音读准,字要记住它的形,就是我们所说的书写。词语要结合语境进行掌握。
把握文章的内容。达到把基础知识应该考核的汉语拼音、标点、汉字、词语、语法、修辞、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全部掌握的目的。
中考第二卷考的是阅读,阅读是指课内阅读迁移到课外阅读,即我们所说的迁移能力,我们的原则是以读现有的基本课文为例,因为基本课文是一个例文,从文章的结构、内容、语言都是非常规范的,特别是初中学生,要想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必须要把已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作品搞清楚,这样我们才能在试卷中遇到课外阅读试题时把问题中的考点搞清楚,准确地解答试题。第三点是作文的提高,也是通过我们在阅读五至六篇文章中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仿照作者的一些写法,我们叫做借鉴,借鉴他人的写法。
有一些文章,写人的文章:《我的老师》、《背影》,写事的文章:《枣核》,有很多事的文章组合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如果同学们定下心来认真读这些文章,不但能够把自己的基础知识搞扎实,也提高了我们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也给我们在写作上以很大的启示。所以我们说读写结合,举一反三。
文言文一般都是考课内文章,我们首先要避免一个浮躁的心态,因为学生对已学过的文章很熟悉了,所以掉以轻心,怎么办呢?首先,要顺畅朗读基本课文,这里面,我强调几点,第一个要读准字音,读准字音指的是读准生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和形似字的字音。因为文言文的读音除了有特定的要求,一般说来,要以新华字典的普通话标音为准。
第二个,读好停顿,除了要读好课文中有标点处的停顿外,还要注意读好句中的停顿。要弄懂句子的意思,才能读好句中的停顿,并避免因为错误停顿可能引起的歧义。
其次,同学们了解,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词,而文言文中多单音词,有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这就要将两个单音词分开读,不要再把两个相邻的单音词误读为现代汉语的合成词。第三,背诵基本课文。
要按照教材的要求背诵规定的篇或段,在这里,我提醒同学们,背诵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如下,第1,在朗读的同时了解文章内容。第2,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
第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第四点,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应做到以下五点。第1,能借助课本的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第2,了解一些文言文的主要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但不要求同学们死记硬背概念,只要求读懂这些句式的大意就可以了。
第3,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够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写出段落大意。第4,结合内容,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
第5,能够回答有关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 总之,文言文的考试重在于同学对课文的内容把握,所以我建议同学们要反复阅读一至六册书中规定的基本课文。
现在最好的时机是读书。每位同学都要读书,一至六册的重点篇目,可以一一再加以熟悉,及掌握好一至六册书中规定的基本课文里面的字句,作家作品。
我建议同学每天用十到十五分钟读一些文章,读的时候,语文基础知识带进去,口腔运动,把每一个字读准,遇到读得准的,用字典查一下,这样记忆更清楚。在读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问自己,文章是什么文体,知识是什么,作者告诉我们什么,写作意图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构。
这样可以把语文基础知识扎扎实实落实。同时也提高了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同学在家里一定要读书。试卷中的第二卷是阅读,阅读包括了三大问题,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拿到文章以后,第一区分所给的材料是什么,是考课内还是课外的,是考篇还是考段,题目的编排是怎样的。
面对阅读试题,先看文后的题目,带着问题读文章,有助于正确解题。关键是按照精读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认真读文章。
下面我分三方面来讲阅读记叙文。通读全文时,想以下几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人,写了他什么事,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过程是什么样的,结果如何,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读了这篇文章明白了什么,特别要强调,记叙文的阅读一定要遵循整体感知文章的顺序,由。
4.怎样更好复习文言文一、文言文复习方案
1、夯实基础,课本复习三遍
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这里,我就不再举例了),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写,其中例句和考查内容,全部都是课文原句。可见,学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那么为什么要复习三遍呢?这是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而确定的,为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三遍复习法,采取由浅入深、由零散到集中、由个体到群体的方式。
第一步,从高一开始,每学完一册书,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将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这里也有老师要求的),在假日里,复习背诵并且默写在作业本上,三年一贯,“学而时习之”。这是疏通重点的一步,旨在熟记要点,形成口笔交互效果,增强记忆。
第二步,在高三上半年,利用晨读,将1---6册课本所有文言篇目(这时,最好不包括古诗与戏剧,这两部分单独复习,效果会更好),采取5、4、3、2、1、6的先后顺序,每周三节晨读,一周一个单元,十一周可以复习完。要求学生每篇必读两遍,第一遍连注释一起读,重点读注释,解义;第二遍,通读全篇,如有背诵,复习背诵。之所以照前面顺序安排,是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一般高三先讲第五册,大约两个月后能讲到第六册,如此安排这两册就可以及时复习)。这一步,是以学生个体的活动为主,教师仅指导而已,目的在于熟悉课文内容,在浅表意义上,力图增强语感和熟悉程度。
第三步,在高三上学期末,利用一个月的课上时间,师生共同逐篇复习课文。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对于第二步的深化与提高。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形式上,好象是在串讲文言文,而实质上,教师一定要对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烂熟于胸,在课上复习时,要拎出要领,触类旁通,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所以,这一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做到每课有得,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的运用。
2、加强针对训练,复习稳扎稳打
前面的三步复习,如果缺乏有力的督导措施,极容易半途而废或者事倍功半。
第一步,检查作业即可。而对于二、三两步,则必须加强针对训练。以考核来促进复习,以成绩来检验效果。
第二步,一单元一测,命题侧重课本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以及词类活用和文学文化常识,加上课文重点句子的翻译、名句名篇的默写。测试时间以一课时为宜。
第三步,一册一测,时间以两课时为宜。除了以上内容以外,再加入课外考查,翻译和阅读一律选自课外(最好选用最近六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也从中命题,这样可以一举两得,节约复习时间),考查要点要与本册知识点衔接,体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这种检测题,必须教师自己命题,针对课本,针对学生,针对自己的教学。备课组里,几个老师最好分工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各分一部分命题任务,便于集体备课脑力资源共享,也避免重复考查无效劳作。
3、演练高考,学以致用
复习课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得心应手迁移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具备与否,或者说,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最终体现在对试题的解答上。所以,面对高考,夯实基础之后,就需要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
高三下学期前两周,在这方面做一下集中训练,以便使学生能够有效的把课本知识运用起来,游刃有余的去解决问题。历年的高考题已经通过复习课本时的检测训练全部练过了,这时还不要急于做文言文大阅读与翻译的模拟题,先用四课时,将实词、虚词、活用与句式分别集中汇总一下,联系课文与高考,总结特点,抓住规律,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达到透彻理解。然后,采取集中强化训练的方式,选择优秀的模拟试题,做十个文言文大阅读。最后,在高考前一个月里,应当要求学生每天做一个文言文阅读(包括翻译),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持良好的语感,最好选择附有答案的习题,如果需要讲解,教师只需在课前用八到十分钟就足够了。
5.高考语文文言文技巧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题一直都非常稳定,历年的考试都没有太大的意外发生。一般也是从实词、虚词、性格表现和内容归纳四个方向设置题目。所占分值为12分,一般设置3-4个题目。
一般来说,最后一道题目是从全文的角度上进行考核,所以首先应该阅读最后一道题目,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然后要仔细的阅读原文,凭借自己的语感进行初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加点字的时候一定要结合题目进行理解。第三步就进入到了实际的解题环节:
1、文言实词题。要对考核的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倘若发现语言通顺合理,这说明解释的正确无异议。一般来说,从没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这是题目设置的干扰项。
2、文言虚词题。同学们在备考时也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若也说的通,那就应该是正确的。
3、性格表现题。首先应该先找出来的是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先要排除干扰选项。做这道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张冠李戴,把别人的性格或与之无关的性格硬加到主角头上,要尽可能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
4、内容归纳题。首先要找出文段当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然后认真阅读并精确掌握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节,主要从顺序颠倒、无中生有、人物事迹错乱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判断加点词的正确与否,这一题在繁杂的古文实词翻译中我该重点掌握哪些词语,我该如何去训练自己答这种题。
运用几个方法:排除法 代入法(将它后面给的解释代入原文看句子是否通,不通即是错)推断法(利用字形推--即看该字的写法结构透出出来的含意、利用语法推--即分析该字在该句所充当的句子的成分得出它的词性、利用语境推--即结合课文上下文意思理解该字意义)
第二: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这一题,我该着重去掌握哪些词语进行比较,分析问题。
先把高考常考的120实词18虚词的意思用法先掌握起来.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6.高考语文文言文怎么复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方法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查重点是文言词句的理解翻译、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命题都有一定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再有重点有侧重的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要掌握文言文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下面谈谈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应试策略。
1、高考语文文言文主旨把握。研读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
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
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的关系怎样等等。
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义,那么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比如裴矩对炀帝和对太宗的态度)。 2、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
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比如看“见”的“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
再比如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危”便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诗歌“危楼高千尺”等。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险',“危难',“危害''义项,大概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难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习时重点注意这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
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
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
有些特殊的固定句式,不妨记住。 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比如“是以”“孰与”(和……相比,哪个更……)“无乃……乎”(恐怕……吧。)
“得无……乎”(莫非……吧,恐怕……吧。)等。
3、特定语言环境推断词义。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义来逆推。
俗话说,宇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语境因素。
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
因此,多掌握一些理解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们进行有效的复习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另外,还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高考题“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成语有“恪守不渝”。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常见成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4、区分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复习虚词,要注意近几年考了哪些虚词,考的什么义项和用法,同时注意本年度要求掌握的虚词有哪些。
近年的《考试说明》只要求掌握18个虚词,但虚词的范围虽小,变化很多。因此在复习中,要掌握这些虚词的词性和常见的用法,以及当它具有某种词性时可以翻译成什么。
有了这种基础再去做题,一般题目都能解决。首先应明确虚词在不同词性时的特点。
比如经常考试的、用法也比较复杂的虚词“以”,词性主要有介词和连词等。作为介词后面往往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 充当状语,如“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后跟名词性短语“一璧之故”作谓语“逆”的状语。
而当它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或主谓短语,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后是“其无礼于晋”,是一个主谓短语,所以“以”只能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