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陈文矩凄翻译及答案穆姜温仁。化继为亲。四子改过。母氏艰辛。
【原文】
汉陈文矩妻李穆姜。早 寡。有二男。而前妻四子。以母非所生。谤毁日积。穆姜衣食抚字。皆倍所生。前妻长子兴疾笃。母亲调药膳。忧劳憔悴。兴瘳。呼三弟谓曰。继母慈仁。出自天性。我兄弟禽兽其心。过恶深矣。遂将三弟诣县。陈母之德。状己之罪。乞就刑。县言之郡。郡守表其母。四子许令自新。皆为良士。母八十余卒。
吕坤曰。世皆恨继母不慈。而宽于前子之不孝。皆偏见也。两不得。两有罪。要之礼责卑幼。则尊长无不回之天。故有闵损。不患衣芦之奸。有王祥、不患守 柰 之虐。吾因穆姜慈。而有感于世之恕前子者。
【白话解释】
汉朝陈文矩的妻子李穆姜。年轻时候。丈夫就死了。自己生了两个儿子。前妻生下的儿子。有四个。前妻的四个儿子。以为不是他所亲生的。所以时常说他的不好。于是对他的感情。也就一天坏似一天了。可是李穆姜料理他们兄弟四个人的衣服和饮食。总比给亲生的儿子好上一半。到了后来。前妻的大儿子名叫陈兴的。生了病。十分危险。李穆姜就亲自给他煎药调汤。日夜很辛苦地看护。心里非常忧愁。神气也就非常憔悴了。于是陈兴也发了天良。等到病好、就叫了三个同胞兄弟。对着他们忏悔着说。后母的天性。十分仁厚。十分慈爱。这样的扶养了我们。我们还说他的短长。这真是禽兽的心肠了。我们的罪恶。是何等的深重呵。于是就带了三个弟弟。同到县官面前。声明后母的仁慈。和自己的罪恶。甘心受着刑罚。后来县官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知府。知府就表扬他们的后母。一面应许他那四个儿子改过自新。从此以后。都做了很良善的书生了。李穆姜死的那年。已有八十多岁了。
战国时期,宋国君主宋康王偃(宋国第三十五任国君,原名戴偃,公元前239~前286年在位),暴虐无仁、荒淫无道,时人称“桀宋”。宋康王夺了自己的臣下封丘舍人韩凭之妻合息露,强行霸占合氏为妃,为了将韩平支开,他还强迫韩平去筑青陵台。青陵台筑成后,宋康王又找了个由头杀害了韩平。
合息露闻讯后,痛不欲生。在参加韩平的葬礼时,她毅然跳入韩平的墓中撞棺而亡。
残暴的宋康王出于恶妒,令人把韩平、合息露尸首分别筑埋于青陵台的左右两侧,不将他们合葬一起。不料奇景出现,第二年于韩平、合氏的坟头上,慢慢长出两棵参天大树,树干中部聚合在一起,紧紧扭抱连结着,此后常有百鸟嘻于枝头欢跃、鸣啭。于是,后人便称此种合抱树为“连理树”,比喻夫妻之间坚贞不屈的纯洁爱情。
刘廷式本田家,甚贫。
邻舍翁有一女,约与廷式为婚。后契阔数年,廷式读书登科,归乡闾访邻翁。
而翁已死,女因病双瞽,家极困饿。廷式使人申前好,而女子之家辞以疾,仍以佣耕,不敢姻士大夫。
廷式坚不可,曰:“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闺门极雍睦,其妻相携而后能行,凡生数子。
廷式尝坐小谴,监司欲逐之,嘉其有美行,遂为之阔略。其后廷式管干江州太平宫而妻死,哭之极哀。
苏子瞻爱其义,为文以美之。 译文:刘廷式本出身农家。
邻居老翁家里很穷,有一个女儿,和刘廷式订了婚约。后来两家分别好几年,刘廷式读书考中了进士,回到乡里,寻访邻居老翁。
而老翁已经去世,他的女儿因为得病双眼失明,家境及其困顿。刘廷式让人前去说明从前的关系,而女方家里借有病推辞,答应可以做刘廷式的佃户,不敢和官员结亲。
刘廷式坚持认为那样不可以,说:“我与老翁有约定,怎么能因为他死了女儿残疾了而背弃婚约呢?”最终和老翁的女儿成了婚。结婚后两人非常和睦,他的妻子要人搀扶才能走动,共生了好几个子女。
刘廷式曾因为小过失,监察部门打算罢免他,鉴于他的行为品德很好,就原谅了他。后来刘廷式担任江州太平宫的地方官,他的妻子去世了,他哭得非常哀痛。
苏轼钦佩他的义举,写文章来赞颂他。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富人的儿子渐渐能自食其力,孝基对他的变化感到奇怪。
小题1:
试题分析:理解文言文中实词的意思,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A中“逐”的意思是“赶走,赶跑”。因此答案应是A。
小题2:
试题分析:例句中“以”的意思是“把,将”;A中“以”的意思是“用,凭借”;B中“以”当“因为”讲;D中“以”的意思是“以便,导致,以致”;因此答案应是C。
小题3:
试题分析:解此题要通读短文,正确理解文意,可看出文中没有叙述孝基操办岳父葬礼的情况,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A。
小题4:
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求助翻译下面两句古文:出自《唐律疏议》。
“犯十恶,反逆缘坐,杀人,监守内奸盗,略人,收财枉法者,不用此律。” 十恶:封建时代刑律所定的十种大罪。
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反逆缘坐:在《唐律疏议》法定的“三流”之外另有“五流”:加役流、反逆缘坐流、子孙犯过失流、不孝流、会赦犹流。
所谓反逆缘坐流,指的是对谋反、谋大逆罪犯的一定服制亲属处以流刑。流刑:古代把犯人押送到边远地方服劳役的刑罚。
略人:掠夺人口。 上述诸罪,不适用本律。
“诸应议、请、减及九品以上之官,若官品得减者之祖父母、父母、妻、子孙,犯流罪以下,听赎” 唐律继承了汉朝以来有爵位的犯罪者可以收赎的传统,规定特殊身份者犯罪可以赎罪:“诸应议、请、减仅九品以上之官,若官品得减者之祖父母、父母、妻、子孙,犯流罪以下听赎。” 议、请、减分别指唐律议章、请章和减章。
议:即“八议”,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下八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这八种人是:议亲,指皇亲国戚;议故,指皇帝的故旧;议贤,指依封建标准德高望重的人;议能,指统治才能出众的人;议功,指对封建国家有大功勋者;议贵,指上层贵族官僚;议勤,指为国家服务勤劳有大贡献的人;议宾,指前朝的贵族及其后代。
(亲故贤能,功贵勤宾) 请:皇太子妃。 减:七品以上之官。
听赎:用金银赎罪。
6.文言文翻译季文子担任宣公、成公的国相,妻不穿丝绸的衣服,马不吃精饲料。
仲孙它进谏说:“你是鲁国的上卿,做了两代君王的国相。你的妻不穿丝绸的衣服,马不吃精饲料,人们都认为你是一个吝啬的人,并且不能替国家增添光彩吧。”
季文子说:“我也很愿意那样做,然而我看见我们国人,父老乡亲们吃粗粮、穿破衣服的还有很多,因此我不敢这样做。父老乡亲吃粗粮、穿破衣服,而我却把我的妾和马打扮得美丽的,这是作为国相应该做的吗!况且我只听说以高尚的德行及光荣作为国家的光彩,没有听说过以妻和马的华丽来为国增光的。”
7.文言文翻译《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中的周彬不治财产,服膺儒学【原文】
周彬不治财产,服膺儒学。其妻让之曰:“汝家兄弟能力稼穑,囊箱丰盈,汝之不调,无思悔。毕向何如?”先主镇金陵,彬囊文往谒,锡赉颇厚。归,以所锡金帛陈于庭前,谓妇曰:“吾今与伯叔何如优胜?”妇曰:“男子之事,非女子所能知。(《古今合璧事类备要》)
【译文】
周彬不置办家产,衷心信奉儒家学说。他的妻子责备他说:“你们家兄弟都能努力种田,粮食装满了布袋箱子,你没本事(或:不成器),还不思悔改。你觉得改变志向怎么样?”先主镇守金陵(即南京),周彬装了一布袋文章去拜见他,先主给他的赏赐很丰厚。回到家,把先主所赏赐给他的金钱和布帛摆在院子前面,对他妻子说:“我现在和你那些大伯子和小叔子们谁更胜一筹啊?”他妻子说:“(看来)男人的事情,不是女子所能理解的啊。”
【注释】
1、服膺:铭记在心;衷心信奉。《礼记·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朱熹集注:“服,犹著也;膺,胸也。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间,言能守也。”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岁遥遥兮难极,冤悲痛兮心恻;肠千结兮服膺,于乎哀兮忘食。”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愿郎君捐有馀之才,崇未至之德,前哲训迪后进,拳拳如此,为后进者,得不服膺而书绅。”《两般秋雨盦随笔·袁赵蒋》引清程原湘诗:“平生服膺止有两,江左袁公江右蒋。”郁达夫《沉沦》四:“他从小服膺的‘身体发肤’‘不敢毁伤’的圣训,也不能顾全了。”
2、让:形声字。从言襄(xiāng)声。本义:责备。《说文》:“让,相责让也。”《小尔雅》:“诘责以辞谓之让。”《广雅》:“让,责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且让之。”《国语·周语》:“让不贡。”《史记·齐世家》:“鲁人以为让。”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众知有为,因让之曰:‘……’”
3、稼穑:耕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书·无逸》:“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史记·货殖列传》:“好稼穑,殖五谷。”唐薛存诚《膏泽多丰年》诗:“候时勤稼穑,击壤乐农功。”
4、不调:犹言不才。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下:“时京城不调少年相效,谓之拍弹。”宋王禹偁《谢赐侄男大理评事表》:“伏以法寺美官,圣朝好爵,凡云选授,必择器能。岂期不调之材,遽忝起家之命。”宋范仲淹《与中舍书》:“如子弟不调,或在襄邑作过逃来,即发遣他去,恐相负累,请仔细相度。”
5、毕向:改变志向。
8.李疑者《居通济门外》文言文翻译宋濂【文宪集~李疑传】原文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解,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 “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宋濂【文宪集~李疑传】译文
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他得到一些粮食来生活,本来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
平阳的耿子廉被抓捕的人用兵刃架着押解到了京城。此时,他的老婆怀孕即将生产,亲友却都关上大门不肯收容。他的妻子卧在草中大声哭泣。李疑见到了这一幕,问清楚了原委后,回到家中对妻子说:“没有人能随身带着自家的房子四处行走,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呢?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受到了风寒,就很容易造成母子丧命。我宁可冒着连坐的风险收留他们,也不忍心眼看着她们母子死去。”于是,李疑让妻子将耿子廉的老婆带回家中,结果顺利地产下一个男婴。李疑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老婆就像疑自己范景淳一样。过了一个多月,耿子廉的老婆才拜别他家。他不要耿子廉老婆的任何报酬。
因为这些事,大家都称赞李疑,名士大夫都喜欢与疑结交。凡是认识疑的人都称道:“好人啊,好人!”。李疑读了一些书籍,文章也写的很好。李疑曾经凭借很好的儒学造诣中举却推辞不去做官。然而高尚的品行最为人们所称道。 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
9.文言文 以贤妻激动而得答案以贤妻激劝而后得者
⑴彭伉,⑵湛贲,俱袁州宜春人,伉妻即⑶湛姨也。伉举进士擢第,湛犹为县吏。妻族为置.贺宴,皆官人名士,伉居客之⑷右,一座尽⑸倾。湛至,命饭于后阁,湛无难色。其妻忿然责之曰:“男子不能自励,窘辱如此,复何为容!”湛感其言,孜孜学业,未数载一举登第。伉常侮之,时伉方跨⑹长耳纵游于郊郭,忽有僮驰报湛郎及第,伉失声而坠。故袁人谑.曰:“湛郎及第,彭伉落驴。” 【注释】⑴彭伉:人名,唐德宗贞元七年进士。⑵湛贲:人名,唐德宗贞元十二年进士。⑶湛姨:湛贲妻子的姐妹。⑷右:古代尚右,以右边为尊。⑸倾:本指侧、斜。这里引申为钦佩,倾慕。⑹长耳:驴的耳朵长,故以长耳代指驴。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2分)
A、伉妻/即湛姨也 B、皆/官人名士 C、其妻忿然/责之 D、伉/失声而坠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
(1)置.( 置办 ) (2)谑.
( 开玩笑 ) 11.用自己的话说说“男子不能自励,窘辱如此,复何为容!”的意思。(2分)
男子汉不能够做到自我激励,像这样窘迫受辱,又有什么脸面呢! 12.文中湛贲妻子的劝说取得了怎样的成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2分)
湛贲被妻子的话所打动,于是,勤奋刻苦学习,经过几年的努力,也一举考中进士。
13.你从湛贲妻子的言行上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示例:1、善于把握最佳的教育时机。2、有时,激将法也是很好的教育手段。
译文:
彭伉、湛贲,都是袁州宜春人,彭伉的妻子就是湛贲的姨。彭伉科举考上进士被擢升门第,湛贲仍然是县里的小官。妻子那边的亲族为彭伉置办庆贺的酒宴,(与会者)都是官员、名流,彭伉坐在客席的上座,在座者都很倾慕(他)。湛贲到了,命令他在后面的阁楼吃饭,湛贲没有露出为难的神色。他的妻子生气地责骂他:“男子汉不能够做到自我激励,像这样窘迫受辱,又用什么来充脸面呢?(这句话其实该意译为:又有什么脸面呢)”湛贲被妻子的话感动,勤勉专注在学业上,没过几年就考取了科举。彭伉常常侮辱湛贲,当时彭伉正骑着驴纵情游玩于城郭郊野,忽然有门僮飞奔来报告说湛贲考中了科举,彭伉说不出话来,从驴背上摔倒。所以袁州人开玩笑说:“湛郎一考上科举,彭伉就从驴背上摔下来”。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小题1: A
小题2:哀:感到哀伤 诣:拜访
小题3:孩子如果有读书的志向,我白教你,不要学费。
小题4:一是羡慕坐在书舍里的孩子没有成为孤儿,二是羡慕他们能够学习,心里悲伤,因此流泪。
小题5:我同意他的这种做法,邴原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人,拜师求学应严格要求,而不应该徇私情。
小题1:
试题分析:第一题,大致了解句意,分析句子层次,据此判断停顿。此句为主谓结构,主谓之间要停顿,得到答案A。
小题2:
试题分析:“哀”形容词动用,“感到哀伤”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 翻译这一句,抓住三个词:“苟”是“如果”的意思,“徒”是“白白的”的意思,“资”是“学费”的意思。
小题4:
试题分析:找到原文句“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即可。
小题5:
试题分析:这一题其实是在分析人物性格基础上,关键是能得出邴原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人,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再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