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朱穆好学文言文翻译原文
朱穆①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②饮食,差②乃复常。及壮耽学,锐意讲诵。或时思至,不自知亡失衣冠,颠坠坑岸。其父常以为专愚,几不知马之几足。穆愈更精笃。
【注释】
①朱穆(100—163):东汉大臣,字公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曾任刺史、尚书等职。②差:同“瘥”,病愈。
【译文】
朱穆年五岁时就颇有孝顺的名声,父母生病,他就不吃不喝直到他们病愈为止。长大后刻苦学习,一心读书。有时思想灵感来了,自己的衣帽丢了也不知道,甚至坠落坑边。他父亲曾经认为他很愚笨,几乎搞不清马有几条腿,而朱穆在学业上则更加专心致志了。
译文:朱穆传,朱穆字公叔。
五岁时,便有孝顺之名。父母有病,常不饮食,病稍愈才恢复正常。
到了壮年很好学习,在讲诵方面多下功夫,有时想问题专心时,衣冠丢失了还不自知。他的父亲常认为他太专心近似愚笨,差不多不知道数马足。
朱穆更加精心钻研学问。开始被举为孝廉。
顺帝末年,江淮一带盗贼群起,州郡不能制止。有人劝大将军梁冀道:“朱公叔文武全才,海内奇士,如用他做谋主,贼人不难平定。”
梁冀也常听到朱穆的名声,于是提拔他,让他管军事,很被亲近和重视。等到桓帝即位,顺烈太后临朝听政,朱穆认为梁冀有权有势,希望他能扶持王室。
于是推断灾异发生的根源,写一篇奏记劝戒梁冀道“:穆想到明年是丁亥之岁,刑德合于乾位,《易经》讲的龙战之会。它的文字说‘: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说的是阳道将胜而阴道将负的意思。今年九月天气郁闷,五位四候连失正气,这是互相说明问题哩。
善道属阳,恶道属阴,如果修正守阳,摧折恶类,那么福就跟着来临了。穆每事不会做,只是喜好学习,传授于老师,时有可试。
愿将军想想我的愚言,重纳诸儒的意见,而亲近忠正之士,断绝小人之道,专心于朝政,割除个人私心,广求贤能之才,排斥小人之邪恶。做人君的不可不学习,做人臣的当以天地顺道渐渍其心。
应替皇帝选置师傅和侍讲之人,找一些小心忠笃敦礼之士,将军和他们一道,参劝讲授,师贤法古,这好比靠着南山坐在平原,谁能倾倒它呢!今年夏天,月晕房星,明年当有小灾。应该杀掉一些被天下所怨恨的奸臣,来杜塞灾咎。
议郎、大夫之位置,本应是一些儒术高行之士去干,现在多半不是他们;九卿之中,也有不能胜任的,希将军考察。”又推荐种詗、栾巴等人。
而第二年严鲔谋立清河王蒜,又黄龙两次在沛国出现。梁冀不学无术,便以朱穆“龙战”之言为应验,于是请种詗作从事中郎,荐栾巴做议郎,举朱穆高第,做侍御史。
这时同郡赵康叔盛,隐居在武当山,清静不愿做官,以经传教授门徒。朱穆年已五十,于是奉书称弟子。
等到赵康死后,朱穆丧之如老师。他这种尊德重道的行为,被当时人所佩服。
朱穆常感到当时风俗浅薄,慕尚敦厚,于是写了《崇厚论》。又著一篇《绝交论》,也是矫正时弊之作。
梁冀骄傲暴虐不改,朝野十分怨恨,朱穆因为是梁的故吏,害怕他积恶招祸,又上书谏道:“古时的英明君主,必有辅德之贤臣,规谏之官,下至器物,铭书成败,以防止出现差错。所以君有正道,臣有正路,从之如升堂,违之如赴壑。
现在将军地有申伯之尊,位在群公之首,一日行善事,天下归顺,终朝做坏事,四海遭殃。近来,官吏百姓都匮乏,如以洪水虫灾为害。
京师诸官费用增多,诏书发调有时至十倍之多。各人都说官无见财,都归百姓所出,公赋本来很重,私人剥削不少。
地方的牧守长吏,多半不是严格挑选的人,贪聚无厌,遇人如虏,有的人死在瞂击拷打之下,有的人被迫自杀。又官吏掠夺百姓,都是用尊府的名义。
于是将军结怨于天下,吏人酸毒,道路嗟叹不止。从前秦朝政治烦苛,百姓土崩瓦解,陈胜奋臂一呼,天下人声鼎沸,而当面讨好之臣,还说太平无事。
讳恶不改,卒至灭亡。从前永和末年,纲纪稍有松弛,颇令人失望。
四五年光景,而财空户散,下有离心。马免之徒乘敝而起,荆州扬州之间,差点出了大患。
幸亏顺烈皇后初政清静,内外同心协力,才得讨平下来。现在百姓担心,困难甚于永和,内非仁爱之心可得容忍,外非守国之计所宜久安。
将相大臣,与元首共于一体,共坐一车奔驰,同乘一船出海,如果车覆船沉,患难共同遭际。难道可以去明即暗,冒险自安,主孤时困,而没有人出来挽救么!应当及时更换不称职的人,减省第宅园池之费用,拒绝郡国奉送的财物。
内以自明,外解人们的疑惑,使挟奸的污吏没有依托,司察之臣得尽耳目之责。法度既张,远近清壹,那么将军就身尊事显,德泽永耀后世。
天道明察,无言不信,希您省览。”梁冀不采纳,而放纵更加厉害,而且左右收受馈赠贿赂,与宦官往来密切,任命他的子弟、宾客作州郡要职。
朱穆又上书极谏,梁冀始终不觉悟。梁冀回报一书说:“这样,我就没一件好处么?”朱穆言辞虽然恳切,但也不认为有罪。
延熹六年(163)死去,时年六十四岁。做官几十年,蔬食布衣,家中没有余财。
公卿共同上表说朱穆立节忠清,虔恭机密,守死善道,应该得到旌宠。朝廷策诏褒述,追赠益州太守。
所著论、策、奏、教、书、诗、记、嘲,共二十篇。朱穆以前在冀州,所提拔的人都是清德长者,多数做到公卿、州郡。
儿子朱野,少有名节,仕至河南尹。起初,朱穆父亲死了,朱穆与诸儒生考依古义,谥叫贞宣先生。
等朱穆死后,蔡邕又与门人共述其德行,谥为文忠先生。原文出自:《后汉书.卷四十三.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扩展资料:朱穆主张改革弊政,清除宦官,选用贤能,“减省第宅园池之费,拒绝郡国诸所奉送”(同上)。
在哲学上,发挥道家重道返朴的观点。否定儒家的礼义而以道与理作为行为的准则。
朱穆自幼即以沉思好学、用心专一而著名,由于精力专注,或丢失衣冠,或跌落坑中,亦不自知;年50岁时还。
朱穆字公叔。
五岁时,便有孝顺之名。父母有病,常不饮食,病稍愈才恢复正常。
到了壮年很好学习,在讲诵方面多下功夫,有时想问题专心时,衣冠丢失了自己还不知道,在坑洼处和河岸边经常跌倒和坠落。他的父亲常认为他太专心近似愚笨。
朱穆却更加精心钻研学问。这时同郡赵康叔盛,隐居在武当山,清静不愿做官,以经传教授门徒。
朱穆年已五十,于是奉书称弟子。等到赵康死后,朱穆丧之如老师。
他这种尊德重道的行为,被当时人所佩服。原文:出自《后汉书.卷四十三.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扩展资料:《后汉书 卷四十三 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文载:朱穆字公叔。
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饮食,差乃复常。
及壮耽学,锐意讲诵,或时思至,不自知亡失衣冠,颠队坑岸。其父常以为专愚,几不知数马足。
穆愈更精笃。论曰:朱穆见比周伤义,偏党毁俗,志抑朋游之私,遂著《绝交》之论。
蔡邕以为穆贞而孤,又作《正交》而广其致焉。盖孔子称“上交不谄,下交不黩”,又曰“晏平仲善与人交”,子夏之门人亦问交于子张。
故《易》明“断金”之义,《诗》载“宴朋”之谣。若夫文会辅仁,直谅多闻之友,时济其益,纻衣倾盖,弹冠结绶之夫,遂隆其好,斯固交者之方焉。
至乃田、窦、卫、霍之游客,廉颇、翟公之门宾,进由势合,退因衰异。又专诸、荆卿之感激,侯生、豫子之投身,情为恩使,命缘义轻。
皆以利害移心,怀德成节,非夫交照之本,未可语失得之原也,穆徒以友分少全,因绝同志之求;党侠生敝,而忘得朋之义。蔡氏贞孤之言,其为然也!古之善交者详矣。
汉兴称王阳、贡禹、陈遵、张竦,中世有廉范、庆鸿、陈重、雷义云。朱穆自幼即以沉思好学、用心专一而著名,由于精力专注,或丢失衣冠,或跌落坑中,亦不自知;年50岁时还向同郡隐居武当山教授经传的赵康奉书称弟子,为时人所称服。
朱穆为人耿直有韬略,20岁举孝廉,后拜郎中、尚书侍郎,被人称为“兼资文武,海内奇士”(范晔:《后汉书》卷43《朱穆传》)顺帝末,从大将军梁冀,为典兵事,甚见亲任。桓帝即位,升任侍御史,不久再迁议郎,与边韶、崔寔、曹寿等共入国史馆东观撰修《汉纪》,作《孝穆、崇二皇及顺烈皇后传》,又增补了《外戚传》及《儒林传》。
桓帝崇尚敦厚,朱穆遂作《崇厚论》,呼吁重德教;又著《绝交论》,倡导交往以公。永兴元年(153年),冀州发生严重的水灾饥荒,社会秩序混乱,朱穆奉命出任冀州刺史,因慑于朱穆威名,贪官污吏闻风而逃,冀州百县中仅解印外逃的县官即达四十余人,他一到任,就严惩为非作歹的贪官豪强,终因触怒朝廷宦官权贵,被捕还京师,罚作刑徒。
后得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上书申诉,为朱穆鸣不平,方获释归居乡里。居家数载,复为尚书,仍刚直不阿,屡次上书或面谏罢除宦官,桓帝不从,遂遭排挤诋毁,终日愤懑抑郁,于延熹六年(163年)发疽而死。
朱穆死后,诏赠益州太守,谥“文忠先生”。善文辞,为蔡邕所重,诗仅存《与刘伯宗绝交诗》一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穆。
4.《朱穆传》翻译朱穆,字公叔。
五岁时,他便有孝顺的名声。父母有病时,他便不吃不喝,父母病好(差,通“瘥”)后他才恢复正常饮食。
等到长大后专心学习,集中精力练习、背诵,有时注意力太集中,连自己的帽子掉了都不知道。最初他被推举为孝廉。
顺帝末年,江淮地区盗贼群起,州郡官府禁止不住。有人就游说大将军梁冀说:“朱公叔文武才能兼备,是天下奇士,如果能让他担任谋主,盗贼会被平定的。”
梁冀平常也听说过朱穆的名声,于是便征召他,让他掌管军事,十分信任和重用他。到桓帝即位,顺烈太后执掌朝政,朱穆因为梁冀被(太后)亲近器重,希望他能有办法扶持王室,于是便借口灾异,上奏记,想用此劝谏梁冀。
朱穆时常感慨时俗不厚道,羡慕崇尚敦厚世风,于是便写作了《崇厚论》。朱穆又写了《绝交论》,也是用以矫正时俗的作品。
梁冀骄横暴虐不知悔改,朝廷内外叹息痛恨,朱穆因为是(梁冀)从前的下属,害怕梁冀罪过太多招来祸患,(便)再次上奏记劝谏(他)。梁冀没有接受他的意见,反而一天天更加放纵,并又贿赂赠送物品给皇帝身边的人,与宦官勾结,将他的子弟、宾客安插在州郡的重要职位上。
朱穆又上奏记极力劝谏,但梁冀始终没有悔悟。朱穆言辞虽然恳切激烈,但梁冀也不是很怪罪他。
永兴元年,黄河泛滥,冲坏百姓数十万户,百姓庄稼被毁陷入饥饿,流亡迁移在路上到处都是。冀州盗贼尤其多,所以朝廷提拔朱穆为冀州刺史。
有三个中常侍是冀州人,他们一起致书求见朱穆。朱穆恨他们,因而推辞与他们相见。
冀州官吏听说朱穆渡过黄河,有四十多人辞官逃离。等到朱穆到任,上奏弹劾诸郡官吏,以致使有些人自杀。
他凭着威严计谋权变,杀尽贼兵首领。检举弹劾权贵,有的竟死在狱中。
有个叫赵忠的宦官死了父亲,回到安平埋葬,赵忠超越本分,用了只有皇帝使用的玉匣、偶人为他父亲下葬。朱穆听说此事,命令郡吏查办此案。
郡吏害怕他的严明,便挖开坟墓打开棺材,搬出尸体取出葬品,并收捕赵忠一家。皇帝听说后大怒,将他关押在廷尉狱。
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上书(为朱穆辩护),皇帝看了他们的奏章,就赦免了朱穆。朱穆在家居住了数年,在朝廷的许多大臣竞相推举他,于是征拜他为尚书。
朱穆本已深深痛恨宦官,等到在尚书府时,整天与他们共事,(更)立志要除去他们。于是便上书说可以全部罢免他们,遵循恢复从前的办法,使用过去的典章制度,重新选拔天下清白淳厚之士,明白通晓国家体制的人,用以填补他们的空位。
皇帝没有采纳。后来趁着觐见皇帝的(机会)亲口又陈述说常侍、小黄门应该全部罢免遣散他们,广泛选取年老有威望和道德的儒士,参与政事。
皇帝大怒,不回答他。朱穆伏在地上不肯起来。
从此,中官多次借着事由诋毁他。朱穆平素刚直,不得志,没多久,心中愤懑引起毒疮发作,延熹六年,去世,时年六十四岁。
为官数十年,他吃粗食穿布衣,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评论说:朱穆见到不公正的集团毁坏了时俗,便立志要抑制朋党交往的私情,于是便写下《绝交》的言论。
蔡邕认为朱穆正直却孤僻。朱穆只是因为不能周全朋友的情分,便拒绝志趣相同的人的请求;(痛恨)朋党侠客互相勾结产生弊端,便忘记了得到朋友的大义。
蔡氏评论的他正直孤僻的话,的确是正确的啊。
5.朱穆好学阅读答案原文
朱穆①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②饮食,差②乃复常。及壮耽学,锐意讲诵。或时思至,不自知亡失衣冠,颠坠坑岸。其父常以为专愚,几不知马之几足。穆愈更精笃。
【注释】
①朱穆(100—163):东汉大臣,字公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曾任刺史、尚书等职。②差:同“瘥”,病愈。
【译文】
朱穆年五岁时就颇有孝顺的名声,父母生病,他就不吃不喝直到他们病愈为止。长大后刻苦学习,一心读书。有时思想灵感来了,自己的衣帽丢了也不知道,甚至坠落坑边。他父亲曾经认为他很愚笨,几乎搞不清马有几条腿,而朱穆在学业上则更加专心致志了。
6.颜回好学 古文翻译回年二十九 ,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去世了。
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更加亲近我。”鲁国国君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学习,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1)不迁怒:不转移怒气。
(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过”是过错的意思。
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29岁。
(4)亡:通“无”,没有。 (5)蚤:同“早”。
(6)回:颜回,又称颜渊。 (7)恸(tòng):极度悲伤,十分痛苦。
(8)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 (9)迁:转移。
(10)贰:重复。 (11)益:更加. (12)孰:谁,哪个人或哪些人。
(13)过:过错。 (14)尽:都,全。
(15)鲁哀公:鲁国国君 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
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2)孔子 英文:Confucius, Confucious; 拼音: Kǒng z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来的典籍中。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1]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2]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 孔子的智慧。感悟、阅读训练 我们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不能发泄到别人身上,这是难以修成的涵养,而知错就改,不重复犯错,也是有很高修养的,能够做到这两点,也像是颜回那样的贤人了。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不迁怒,不贰过。 【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迁怒,不贰过。” (2)“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4.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5.孔子。
7.司马光好学文言文翻译(全部)司马光好学 【导读】
本文讲述的是司马光勤奋读书的故事,司马光的读书经验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词语解释】
本文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死后被封“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
患:担心。
既:已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后以“绝编”指勤奋读书。
迨:等到。
乃:才。
尝:曾经。
或:无实意,可不译出。
咏:吟咏。
倍诵:“倍”通“背”,背诵。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提示】
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尤其是“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等观点,确是学习的准则。 要学习司马光那样勤奋苦学的精神。
全文主旨句:书不可不成诵 (读书不能不背诵积累)
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韦编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