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译文:王戎七岁时曾和众小孩儿一起玩,看见路旁李树上有许多李子,折断树枝,众小孩儿相继跑着抢走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为何如此。
出处: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的故事《道边苦李》告诉大家,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分析,认真思考,那样就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蒙蔽。
道理
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分析,认真思考,那样就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蒙蔽。王戎就是因为善于思考,判断出路边无人摘的李子一定是苦的,所以他才没有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受骗上当”。
扩展资料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
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世说新语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道边李苦
李超,字魁吾,淄川西边的人。为人豪爽,喜欢施舍。偶然有一和尚来化缘讨饭,李超给他吃得饱饱的。和尚非常感激,便说:“我是少林寺出身的,略有一点拳技,请让我传授给你。”李超很高兴,让他住在客房里,使他的供给丰富,早晚跟着学拳技。几个月后,拳术比较出色了,非常得意。和尚问他:“你觉得有进步吗?”李超说:“进步了,师傅的本事,我都能掌握了。”和尚笑着叫李超试一试拳技,李超便解开衣裳,吐口唾沫在掌里,(展开身手),活象猿飞鸟落,腾跳跃动了好—会,显出沾沾自喜样子,两手叉腰站着。和尚又笑着说:“行了,你差不多都掌握了我的拳技,请比试高低吧。”李超很得意,于是各人抱拳作势,开始交锋,不一会儿,互相扭抱格斗抵挡,李超不时地钻着和尚的空子,施展拳技。突然和尚飞起一脚,李超仰身跌出一丈多远。和尚拍着手说:“你还没全部掌握我的本事吧。”
见译文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1)挂羊头,卖狗肉,干的是盗跖一样的行为,说的是类似伯夷的话,还说“我是个隐士”,能行吗?(2)清廉与高洁,本来就是古人隐居的理由,你怀疑什么呢?小题4:作者在文中以“夫隐,自闭之义也”为前提,通过鲜明的比较,分析了大隐与小隐、真正的隐居与沽名钓誉之徒的假隐居的不同。
文中用韩伯休的故事说明真的隐士不用修饰,无需声名,从而含蓄地嘲讽了那些“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欺世盗名假隐士。(5分,分析比较占2分,对假隐士的嘲讽占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D项“游”是交游 ,交往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 A项前一个“其”为祈使语气词,后一个“其”为反问语气词;B项前一个“则”为顺承连词,后一个“则”为转折连词;C项两个“以”都相当于“而”,连接词,不译;D项前一个“焉”为句末陈述语气词,后一个“焉”为代词。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信")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
使一句话完整通顺。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本题在解答是应重点关注“悬”、“挂”、“行”“可”、“高”、“固”、“何”等字。小题4:试题分析:文章第二段内容比较了真隐居和假隐居各自的特点,“今夫干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这句话及韩伯休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作者的态度。
【参考译文】 我一个姓李的朋友对我说过:“我游历长安,住在娄先生家。娄先生,是个隐士,住在长安的街市三十年了。
他家有个小书斋,叫做‘市隐斋’。来往的官员大多都为它写过赋、传,他也想得到你为他写的记,希望你就看我的面子写一篇吧。”
我说:“你知道什么是隐吗?隐,就是自我封闭的意思。古人隐于农、隐于工、隐于商、隐于医生和算命先生、隐于屠夫和渔夫,甚至隐于赌徒、卖粥的、看门的、酒保,无处不在,并非只有在深山之中、茅屋之下的,才叫做隐居。
前人有大隐、小隐的区别,说初步懂得大道的人,对自己的信仰还不是很坚定,隐居山林是为了不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隐居到山林,这是小隐;能够内心平静,也能够适应环境,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不论到哪里都一样,对喧嚣或寂静的环境都视而不见,所以隐居在城市的,叫做大隐。在我看来,在山林隐居的人或许称得上小隐,但在热闹的街市隐居的人,未必都能称得上大隐。
自从某山人索要高价之后,自称隐士欺骗松树桂树和白云山壑以欺骗世人的人多了去了,更何况是在热闹的街市中的人呢?如今侥幸取利的人,耸起肩膀(形容取媚于别人的样子)来到市肆,翘着脚坐着控制行市,牙尖嘴利、手长脚长,抢在别人前面以求出售自己的货物,拿着刀子与奴仆贩夫血战,挂羊头,卖狗肉,干的是盗跖(春秋末期的大盗)一样的行为,嘴里说的却是类似伯夷(商周时期的贤人)的话,却说‘我是隐士’,这样的人能是隐士吗?敢问娄公隐居的原因,是什么呢?” 朋友说:“卖字换吃的,只够自己用的就行了,不妨碍他的廉正;凭借诗酒在达官贵人间周旋,求得一团和气而已,不妨碍他的清高。廉正和清高,本来就是古人隐居所追求的,你怀疑什么呢?” 我说:“我明白了,我替你写篇记。
就算如此,我依然感到有些话没有说完。请让我用东汉末年韩康(字伯休)的事请来作为结尾。
韩伯休在都市卖药,绝不让人还价,一个女子来买药,韩康依然坚持不让还价。女子大怒说:‘你难道是韩伯休啊,为什么不让还价?’韩康于是叹息说:‘我本来就是为了不让世人知道自己的名字而卖药,今天竟然连小女子都知道了我的名字!’就扔掉了草药径直走了,终身都没有回来。
娄先生固然是个隐士,但是封闭自我(隐)的本意,不是和韩康不同了吗?言辞是人们用来装扮自身的,身将隐居,哪里用得着装扮自己呢?这样做是为了要炫耀自己啊,娄先生为什么要做这种事呢?我认为敬爱娄先生的官员为他写赋传,是硬要替他扬名罢了,而这并不是娄先生的本意。你回去后,试着把我的话问问娄先生。”
贞佑丙子十二月某日,河东元某题写此篇。
4.(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李? 爱问知识【答案】【小题1】D【小题2】B【小题3】D【小题4】⑴李文耕把这当成自身过失而责备自己,那妇女的儿子叩头认错直至流血,他母亲受感动,请求释放儿子,那孩子最终也改正了品行。
⑵李文耕前往视察,说:“不必了!春水涨起时,就会把淤沙冲刷掉的。”后来的情况果然像他所说的那样。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理解必须回到原文中,浇风:浮薄的社会风气。应据语境推断其正误。
“挽”的意思是“设法使局势好转或恢复原状”,如“挽救”、“力挽狂澜”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②是对学子的教化,④是对属吏的教化,⑥是对百姓的教化。 ①是有干略,③是有干略,勤政,⑤是勤政爱民,均不属“治尚教化”,排除。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3】试题分析:“属吏……把……卷宗全都清理掉”误解文意。在原文“责属吏清滞狱,数月,积牍一空”一句中,“清滞狱”是指将拖延的案件办理完,“积牍一空”是指原先累积的各种案件全都被处理完结。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4】试题分析: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信”“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
(1)“引咎”译为把过失归于自己;“其子”中带刺“其”指代妇女;“请释”省略句,译为请求释放他、“卒”译为“最终”、“改行”是改正了品行的意思。(2)“无庸”译为不用了;“刷去”译为洗刷冲掉,“果”是果然的意思;“其言”就是他说的话。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家庭贫困,对父母有孝心,衷心信奉程朱理学。
嘉庆七年考中进士,凭借知县的身份被派遣到山东,请假回家奉养母亲。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补任邹平知县。
到官任过了四个月,由于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称病离任。但因官事牵累,没能回家。
嘉庆十九年,教匪作乱,寿张县令因听闻李文耕对军事很娴熟,就请他帮助守城事务,李文耕在训练、防御方面都颇有办法,使得贼寇不敢侵犯寿张县境。上级官员听说他的才干和谋略,起用他补任原职。
李文耕在邹平五年,治理注重教育感化。有位妇女控告儿子忤逆不孝,李文耕把这当成自身过失而责备自己,那妇女的儿子叩头认错直至流血,他母亲受感动,请求释放儿子,那孩子最终也改正了品行。
李文耕审案不搞株连,时间长了,打官司的人日渐减少。 李文耕善于搜捕盗贼,他供养逮治盗贼的差役,让他们生活自足,不必豢养盗贼谋利;他多次亲自巡查,彻查窝藏坏人的行为。
他曾经说:“治理盗贼,一定要有保护百姓的真心,即使不能亲自做到,精神状态方面要达到,声望影响方面也要达到。”在他的整个任职期间,邹平的盗贼敛迹消失。
李文耕还教儒生们上课,亲自给他们指导讲授,勉励他们努力钻研儒学,百姓都尊称他为“李教官”,又称他为“李青天”。调任冠县知县,不久升迁到胶州。
他领导疏浚了云河和墨河。道光二年,李文耕又升任济宁直隶州,还没有到任,巡抚琦善就专门向朝廷推荐他,宣宗早就听说他的名声,就提拔他出任泰安知府。
李文耕调任沂州。他让属吏站立着,对他们进行考核检查,并训导他们说:“官员不勤奋,政事就会荒废,百姓就会受伤害;教化应从自身做起,自身经教化,才能教化百姓。”
属吏们都得到他的教化。沂郡产檞树,李文耕鼓励百姓兴办养蚕业,他还领导修建义仓以防备荒年,在搜捕盗贼方面跟他做县令时一样出色。
不久他被提拔为兖沂曹道,掌管治河的事情,修建堤防工程时一定亲力亲为。属官请求疏浚淤积泥沙,预计需要五万两银子,李文耕亲自去视察,说:“不必了!待春水涨起的时候,就会把淤沙冲刷掉的。”
后来果然跟他说的一样。道光五年,李文耕调升浙江盐运使。
当时盐业不振,充任盐商的多半是无业游民。李文耕明知其中的弊端,请朝廷对盐商区别对待,并缓征盐税,以此来缓解盐商的压力。
他责令富商总领盐运,不准借口积压而贱价私卖,于是盐税渐渐充裕。道光七年,他升任湖北按察使,不久又调回山东。
他严肃整治官吏差役,对讹诈贪赃的官员用严厉的法典进行处置。 李文耕断案宽厚平和,他责令属官清理积压案件,几个月下来,积压的案件就被处理完毕。
他说:“山东百姓脾气粗犷,性情刚直,既容易犯法,也容易向善,所以教育感化的工作不可不先行。”过了三年,李文耕调任贵州长官。
他领导开凿了桐梓的葫芦口,以此来平息水患。 贵州的物产,没有棉布,他就开设织机局来教当地百姓纺织。
贫苦百姓因生计艰难,看重利益,轻视伦理纲常,他就写文章对他们加以劝导,其书取名为《家喻户晓篇》。道光十三年,李文耕退休回到故乡。
李文耕平生把推崇正学和扭转不良风气当作自己的责任,他在山东做官时间长,山东百姓对他的感激最深厚,他死后,人们在名宦祠祭祀他。
5.王戎识李文言文翻译 阅读答案原文及译注资料供参考:)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
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⑩苦李。”取之,信然⑪。
2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3注释
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②〔尝〕曾经。
③〔诸〕众多,一些,这些
④〔游〕玩耍。
⑤〔子〕果实 果子 李子。
⑥〔折枝〕压弯了树枝。
⑦〔竞〕争着。
⑧〔走〕跑。
⑨〔信然〕的确是这样。
⑨ 〔唯〕只有。
⑩〔必〕一定
⑪〔信〕果真。
问题:为什么“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答案:如果李子甜,早被路人摘光了。
4启示
告诉我们做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6.晋升平中,有人入山射鹿文言文出自《搜神后记》
熊穴
【原文】
晋升平中,有人入山射鹿,忽堕一坎,窅然深绝。内有数头熊子。须臾,有一大熊来,瞪视此人。人谓必以害己。良久,出藏果,分与诸子。末后作一分,置此人前。此人饥甚,于是冒死取啖之。既而转相狎习①。熊母每旦出,觅果食还,辄分此人,赖以延命。熊子后大,其母一一负之而出。子既尽,人分死坎中,穷无出路。熊母寻复还入,坐人边。人解其意,便抱熊足,于是跃出。竟得无他。
【注释】
①狎习:亲近。
【译文】
东晋穆帝的升平年期间,有个人进山里去射猎鹿子,忽然掉进一个地坑中。这地坑非常深,里面有几头熊崽。不一会儿,有一头大熊进来,瞪大眼睛看着这个人。这个人以为大熊必定会伤害自己。过了很久,大熊拿出储藏的野果子,分给每个熊崽,最后分了一份,放在这个人的面前。这个人已经非常饥饿了,于是就冒死把野果子拿来吃了。不久这个人就和大熊变得相互亲近了,熊妈妈每天早晨外出,寻觅野果食物回来,总要分一份给这个人吃,使这个人得以活下来。熊崽长大之后,熊妈妈把它们一一背出了深坑。熊崽子全部背出去后,这个人心想会死在深坑中,无法找到别的出路。熊妈妈不一会儿重新进到深坑中,坐在这人身边。这个人就知道了熊妈妈的意思,就抱着熊妈妈的脚,于是跳出了深坑,竟得以生还而没有发生其他不幸的事。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小题1: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
小题1:曾经 中间 离开 于是,就
小题1:(你们)应当知道你们的父亲起家是这样的艰难。
小题1:围绕“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创业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回答即可。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1:学生对课内重点文言词语进行积累,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能力。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重点词语当、尔等。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8.文言文及一些练习答案要题目有,答案我没
我初一,所以这些题目应该算是简单的`
王戎识李
王戎(晋朝人)七岁,尝与诸(众)小儿游(玩),看道边李树多子(果实)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只有)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尝与诸(众)小儿游(玩) 尝()
⑵诸儿竞走取之 竞走()
⑶看道边李树多子(果实)折枝 折枝()
⑷取之,信然. 信然()
2.下列之字的用法
⑴诸儿竞走取之()
⑵人问之()
3.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
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1.给下列文言文加点字注音
⑴半丝半缕 缕
⑵珍馐 馐
⑶宜未雨而绸缪 缪
2.解释下列文言文加点字.
⑴黎明即起 即
⑵既昏便息 既
⑶恒念 恒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1.解释加点字
孔子过泰山侧 过
何为不去也 去
苛政
2翻译句子
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苛政猛于虎也
3.妇人为什么在墓前哭?她又为什么不肯离开深山
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孔子对子路说"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是教育子路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
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诸
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今人向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
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带点的字.
穿井 穿:
国人道之 道: 之:
求闻之若此 求闻:
2.表述"丁氏穿井得一人"的两种理解.
⑴
⑵
3.怎样理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