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兼词及其用法
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常见的有"诸","焉","叵","曷","盍","旃".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
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而用在句尾时,则见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如:(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2)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
句(1)(2)的"诸"为"之于"的合词,而句(3)的"诸"为"之乎"的合词.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如:(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盍","曷"("曷"通"盍")两词都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如:(1)子曰:"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
(2)时日曷丧 予及汝偕之!(《尚书·汤誓》)
"叵"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可"两个词.如:(1)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
(2)居心叵测.
"旃"这个兼词比较少用,兼代词"之"和语气词"焉"两个词.如: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采苓》)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盍”“曷”“叵”“旃”。
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1.“诸”的位置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
在句中时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在句末时相当于“之乎”(“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例: ①投诸勃海之尾、隐土之北。
(《列子 ?汤问》) ②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③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④子闻诸?(《左传 ? 昭公八年》)(闻诸:闻之乎,听说过这件事吗?) 2.“焉”根据语气的不同,可理解为“于何”(在哪里)或“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例: ①且焉置土石?(《列子? 汤问》) ②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且焉止息:暂且在此停息)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 ④青麻头伏焉。(《促织》) 3.“盍”相当于“何不”。
例: ①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 楚世家》)(免其父:免了他父亲的罪) 4.“曷”通“盍”。 例: ①中心好之,曷饮食之?(《诗经 ?唐风 ?有杖之杜》)(中心:心里) ②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之!(《尚书 ?汤誓》) 5.“叵”是“不可”的合音。
例: ①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新唐书 ?尹惮传》 有成语“居心叵测”。
6.旃读“zhān\',这个兼词比较少用,是“之焉”的合音,“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 例: ①愿勉旃,毋多谈。
(杨恽《报会宗书》) 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 ?采苓》) 兼词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所体现,如下面这个句子: 他们表示要诉诸于法律,通过法律讨回公道。
我们如果知道“诸”是兼词,就很容易判断出这是赘余的问题,应去掉“于”。
焉:一般前边有了动词,后边没有做宾语的名词或代词等. 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
4.举列说明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 如何辨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一、判断兼类词应注意同一性原则,即将读音相同、意义有联系而分属不同词类的词看作兼类词,否则就是同音词或是词的活用。
1.兼类词除具有相同的语音形式,具备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词汇意义还应相关。同音词是语音形式相同,而意义不相关的词。
2.词的兼类与词的活用不同。词的活用是指出于修辞的需要,临时具备其他词类的语法功能,本身并不具备动词的语法功能,是出于表达上的需要,临时的活用。
举例: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兼词:"盍","曷"("曷"通"盍")两词都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如:(1)子曰:"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 (2)时日曷丧 予及汝偕之!(《尚书·汤誓》) 二、使动用法大多表现为客观行为,意动用法大多表现为主观意念。古汉语 中的动词、形容词作使动用法较多,名词作使动用法的较少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大多是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少数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一般不作意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主语所代表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 法,以及数词的使动用法。
以下各举一例: 尔欲吾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强本而节用,则不能贫。(《荀子·天论》)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诗经·卫风·氓》)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它的宾语含有“认为”,“以为”的意思。这种用法仅限于形容词和某些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它们本不带宾语,带了宾语,并具有“认为”,“以为”意义,即是意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 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在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
例如: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如: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5.如何区别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一、判断兼类词应注意同一性原则,即将读音相同、意义有联系而分属不同词类的词看作兼类词,否则就是同音词或是词的活用. 1.兼类词除具有相同的语音形式,具备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词汇意义还应相关.同音词是语音形式相同,而意义不相关的词. 2.词的兼类与词的活用不同.词的活用是指出于修辞的需要,临时具备其他词类的语法功能,本身并不具备动词的语法功能,是出于表达上的需要,临时的活用. 举例: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兼词:"盍","曷"("曷"通"盍")两词都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如:(1)子曰:"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 (2)时日曷丧 予及汝偕之!(《尚书·汤誓》) 二、使动用法大多表现为客观行为,意动用法大多表现为主观意念.古汉语 中的动词、形容词作使动用法较多,名词作使动用法的较少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大多是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少数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一般不作意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主语所代表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 法,以及数词的使动用法.以下各举一例: 尔欲吾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强本而节用,则不能贫.(《荀子·天论》)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它的宾语含有“认为”,“以为”的意思.这种用法仅限于形容词和某些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它们本不带宾语,带了宾语,并具有“认为”,“以为”意义,即是意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 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在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例如: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