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晋献文子成室
【说明】 本文选自《礼记·檀弓下》。 晋国大夫赵武建成了富丽堂皇的新屋,张老前来祝贺。张老的贺辞和赵武的答辞都十分得体,成为颂祝词的范例。
【原文】 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1〕。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2〕!”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3〕。”北面再拜稽首〔4〕。
君子谓之善颂善祷〔5〕。
【注释】
〔1〕献文子,晋国大夫赵武,他的谥号“献”、“文”,合称“献文子”,单称“文子”。成室,建成了新的房屋。 发,送礼祝贺。 焉,句末语气词。
〔2〕 张老,晋大夫名。 轮,高大。 奂(huàn),文采鲜明,华丽。 哉、焉,语气词。 歌,歌舞作乐,指吉庆之事。 哭,哭泣悲哀,指死人治丧。 聚,会聚。 国族,国人、宗族。斯,代词,这里。
〔3〕 文子,即献文子。 武,文子自称名字。 是,这是,这。 全要领,保全腰和脖子。要,“腰”的古字。“全要领”是指不犯腰斩和砍头的死罪,能够善终。以,连词,用法同“而”。 从,跟随。 先大夫,指赵武的已经去世的父亲、祖父。 九京,即九原,晋国卿大夫的墓地。
〔4〕 北面,脸朝北方。 再拜,拜两拜。 稽(qǐ)首,叩头至地的跪拜礼。
〔5〕 颂,赞美祝福。 祷,祷告,祈求免祸。
【译文】 晋国的献文子建成了一座新的房子,晋国的大夫们纷纷发礼祝贺。有个叫张老的祝颂说:“真美啊!房子高大巍峨啊!真美啊!房子文采华丽啊!在这里歌舞作乐,在这里哭泣致哀,在这里会聚国人和宗族!”文子答谢说:“我能在这里歌舞作乐,能在这里哭泣致哀,能在这里会聚国人和宗族,这意味着我能在这里保全腰领尽享天年,到九京去追随我的先人啊!”文子说完,面向北恭敬地拜了又拜,叩头行礼。
君子们都说他们善于称颂,善于祝祷。
鲁人好钓文言文翻译:鲁国有个人喜欢钓鱼。他把桂皮当做诱饵,把黄金做成鱼钩,上面还镶嵌着雪亮的银丝和碧绿的宝石作为装饰;他用翡翠鸟的羽毛捻成细线。他钓鱼时选择的位置和摆出的姿势都很正确,但是钓到的鱼却寥寥无几。因此说:“钓鱼重要的不是漂亮的装饰;处理事情的方法不在于善辩。”
说明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不仅仅要依靠华丽却虚浮的外表来完成。不是依靠绘声绘色、无懈可击的语言办成的,而是真正的能力 。这则寓言中那位用金钩桂饵钓鱼的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生动的例证!
我想你所谓的文言文翻译中表修饰的词应该指的是文言句中的定语、状语等等句子成分吧,这些修饰成分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很重要。
例如“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此句中的“将”即是用来修饰动词“启”的状语成分。
“将”这个副词表明“启(打开城门)”是个还未发生的行为,所以翻译时候必须翻译出来,否则理解上的偏差就大了,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再举一例,如“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句中的“欲”也是修饰成分,在句中做动词“之”的状语,全局翻译为“我打算去南海,(你看)怎么样?”。
若翻译时丢掉了这个修饰词,则整句的翻译就错了。 上面只谈了正常状语的翻译。
文言文中还会常见到的一种情况就是状语后置,即状语被放到了被修饰词的后面。这种状语多为表地点的,比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左传*隐公元年)”翻译时要把修饰成分,即表地点的介宾短语“于申”放到”谓语动词“娶”之前,翻译为“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一个女子,(后来被)称作武姜。”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名词做状语,如果你发现一个句子中主语后谓语动词前还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通常活用做状语,用来修饰后面的动词。
例如:一狼犬坐于前。(蒲松龄《狼》)句中的“犬”即是名词做了状语,翻译时一定要译为“像狗一样的”才准确。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豕人立而啼。”“相如廷斥之。”
(《完璧归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 “蚕食鲸吞”、“狼吞虎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