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出自《增广贤文·朱子家训》清代 朱用纯
译文:在困难的时候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以后也应当加倍。
2、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用于表达非常强烈的感激。)
出自《陈情表》三国两晋时期 李密
译文:我活着应当不惜性命报效您,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恩情。
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出自《木瓜》先秦 佚名
译文: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
4、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
出自《浣花溪记》明代 钟惺
释义:患难时是太需要朋友了。
5、不胜受恩感激。
出自《出师表》三国时期 诸葛亮
译文:蒙受大恩,感激不尽。
收到对方礼物后,可用如下文言文表达:感君为吾择礼,吾甚喜。
“感君为吾择礼,吾甚喜。”的文言文解析(即文言文中的用法):1. 感[gǎn] ①感动。
《愚公移山》:“帝~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窦娥冤》:“定要~的六出冰花滚似锦,免我尸骸现。”
②感触;感慨。《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于斯文。”
《岳阳楼记》:“满目萧然,~极而悲者矣。” ③感叹。
《归来去辞》:“善万物之得时,~吾生之行休。”《琵琶行》:“~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④感伤。《秋声赋》:“百忧~其心,万事劳其形。”
《春望》:“~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⑤感觉;感受。
《庄子?刻意》:“~而后应,迫而后动。”《红楼梦》:“太夫人并无别症,偶~了些风寒。”
⑥感激;感谢。张华《答何劭》:“是用~嘉贶,写出心中诚。”
2. 君[jūn] ①君王;君主。《赵威后问齐使》:“苟无民,何以有~?” ②君临;统治。
《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国。” ③古代的一种封号。
如“信陵君”、“平原君”等。④对对方尊称。
《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又逢~。”《鸿门宴》:“~安与项伯有故?” ⑤妻子对丈夫的尊称。
《孔雀东南飞》:“~既若见录。” ⑥用于姓氏后,构成对某人的尊称。
《狱中杂记》:“余感焉,以杜~言泛讯之。”3. 为[wéi] ①做;干。
《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发明;制造;制作。
《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活板。” ③作为;当作。
《公输》:“子墨子解带~城,以牒~械。” ④成为;变成。
《察今》:“向之寿民,今~殇子矣。” ⑤是。
《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一体。” ⑥治;治理。
《论积贮疏》:“安天~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⑦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其名。”
⑧以为;认为。《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
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张楚。”
⑩对待。《鸿门宴》:“君王~人不忍。”
⑾算作;算是。《肴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 ⑿担任。
《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 ⒀对付。
《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 ⒁表示被动。
《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 ⒂如果;假如。
《战国策?秦策》:“秦~知之,必不救矣。” ⒃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
《苏武》:“何以汝~见?”《鸿门宴》:“如今人方~刀俎,我~鱼肉。”4. 吾[wú] ①我;我们。
《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②我的;我们的。
《肴之战》:“秦不哀~丧而伐~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5. 择[zé] ①选择。
《〈论语〉六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区别。
《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焉?”6. 礼[lǐ] ①原指祭神敬祖,后成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总称。《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不辞小让。”
②礼貌;礼仪;表示敬意的语言或动作。《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于廷。”
《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愈至。” ③尊敬;以礼相待。
《赤壁之战》:“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士。” ④礼物。
《信陵君窃符救赵》:“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无所用。” ⑤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包括《仪礼》《周礼》《礼记》三部书。
7. 甚[shèn] ①厉害;严重。《邹忌讽齐王纳谏》:“由此观之,王之蔽~矣。”
②比……厉害;超过。《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于防川。”
③深奥;繁琐。《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解。”
④很;非常。《论积贮疏》:“生之者~少而糜之者~多。”
⑤什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官人,吃~下饭?”8. 喜[xǐ] ①喜悦;欢喜。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欲狂。” ②喜爱;喜好。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士,名闻天下。” ③喜事;吉庆的事情;令人高兴的事。
《国语?鲁语》:“固庆其~而吊其忧。” ④专指妇女怀孕;身孕。
《红楼梦》:“叫大夫瞧了,又说并不是~。”。
文言文表示谢谢:
1、谢、拜谢。如《柳毅传》:“使前泾阳女当席拜毅以致谢。”由于“谢”的本义是向人认错道歉,又引申为推辞,阅读文言文或用文言文表述时,一定要注意语境。
2、谢承。表示感谢或答谢。
3、谢荷。如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四出:“谢荷先生!”
4、感激。
扩展资料
“谢”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①<;动>;认错;道歉。《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罪。”
②<;动>;推辞;拒绝。《孔雀东南飞》:“阿母~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③<;动>;告别;告辞。《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客就车。”
④<;动>;告诉;劝戒。《孔雀东南飞》:“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⑤<;动>;感谢;道谢。《鸿门宴》:“乃令张良留~。”
⑥<;动>;凋谢;死。《芙蕖》:“及花之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4.文言文表达致谢的词语有哪些一、称谢
1、解释:称谢,指道谢;对…表示感谢。
2、出处:《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
3、译文:皇帝为之感动,改变表情,用手扶车前的横木,表达感谢。
二、拜谢
1、解释:表示深切的谢意。
2、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壮士。赐之巵酒!’则与斗巵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3、译文:项羽说:“壮士。赐予他美酒!”于是给他一斗美酒。哙拜谢,站起来把酒喝完。
三、酬谢
1、解释:酬谢,指用金钱礼物、财物酒席等表示谢意,谢礼。
2、出处:《宋书·范晔传》:“耀自往酬谢。”
3、译文:耀自己去酬谢。
四、面谢
1、解释:当面道谢。
2、出处:鲁迅《书信集·致内山完造》:“改日另行面谢。”
3、译文:改天另外当面感谢。
五、道谢
1、解释:是指用言语表示感谢。
2、出处:潘训 《乡心》:“我们向那小伙计道谢后就出来,依他底话走去。”
5.文言文 答谢中书书原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6.谢谢用文言文怎么说文言文表示谢谢: 1、谢、拜谢。
如《柳毅传》:“使前泾阳女当席拜毅以致谢。”由于“谢”的本义是向人认错道歉,又引申为推辞,阅读文言文或用文言文表述时,一定要注意语境。
2、谢承。表示感谢或答谢。
3、谢荷。如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四出:“谢荷先生!” 4、感激。
扩展资料“谢”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①<动>认错;道歉。《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罪。”
②<动>推辞;拒绝。《孔雀东南飞》:“阿母~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 ③<动>告别;告辞。《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客就车。”
④<动>告诉;劝戒。《孔雀东南飞》:“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⑤<动>感谢;道谢。《鸿门宴》:“乃令张良留~。”
⑥<动>凋谢;死。《芙蕖》:“及花之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