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详细字义1. 镇 zhèn动 2. (形声。
从金,真声。本义:对物体施加压力) 3. 同本义 [press down;weigh down]镇,博压也。
——《说文》王执镇圭。——《周礼·大宗伯》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
——《考工记·玉人》而镇其浮。——《国语·楚语》系方绝,又重镇之。
——枚乘《上书谏吴王》为资币、瑞节以镇之。——《国语》。
4. 又如:镇在五台山下;镇笮(压住);镇迮(压榨);镇石(压物的石块);镇犀(用犀牛角制的用具);镇帷犀(挂在帷帐四角防止牵动的犀角) 5. 镇服 [put down]子以君命镇抚敝邑。——《国语·鲁语》因请立张耳为 赵王,以镇抚其国。
——《史记》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以外镇人心。——《庄子·列御寇》。
6. 又如:镇魇法(害人的法术);镇宅(迷信者用某种法术符咒压邪,保家宅平安);镇唬(威吓);镇遏(镇压遏阻) 7. 压制,用武力限制 [suppress]。治讼若此为务,助豪猾而镇贫弱也。
——《潜夫论》 8. 又如:镇绥(镇压平定);镇讨(镇压讨伐) 9. 抑制 [restrain]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楚辞·九章·抽思》。
10. 又如:镇浮(抑制轻浮);镇止(抑止);镇神头势(即镇神头。下围棋的一种战术。
乙方投三六路攻四四路时,甲方用五六路抑制它) 11. 安定;安抚 [pacify]镇,安也。——《广雅》镇定大事。
——《国语·晋语》镇国家,抚百姓。——《史记》。
12. 又如:镇心(静心,安定心神);镇安(安定,镇定);镇宁(安定);镇靖(安定,安抚);镇国(使国家安定) 13. 镇守,驻守 [garrison;guard]留五百人镇之。——《资治通鉴·唐纪》。
基本字义 1. 压:~尺(用金属、玉石等制成的尺形文具,用来压书和纸。
亦称“镇纸”,“压尺”)。~痛。
2. 以武力维持安定:~压(用强力压制,不许进行政治活动)。~反。
~服。~慑。
~守。 3. 安定:~静。
~定。 4. 军事上重要的地方:边防重~。
5. 中国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单位。 6. 较大的集市:城~。
村~。 7. 把饮料等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凉:冰~。
8. 整个一段时间:~日(整天)。 9. 时常:十年~相随。
10. 中国明、清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 11. 姓。
地区是指较大的区域范围: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大陆地区(即中国大陆)。
②中国省、自治区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划分的区域。包括若干个县、自治县、市。
不是一级行政区域。设立行政公署,作为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20世纪80年代起,有些地区撤销,所管理的县、自治县、市改由地级市领导。 也可以是行政区域的一般指称,如省、市、县、乡镇和街道等,如北京地区,指北京;武汉地区指武汉市。
本条目下面所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类型——第二级地方行政单位。 地区指设立行政专员公署指导工作的区域。
地区指行政地位介于省和县之间的行政区,之前相关称呼为“专区”,属于第二级行政区划乡和镇泛指较小的市镇。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4.督在文言文中的意思督 dū
1. 观察;察看。
例:《管子•九守》:「修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
2. 正;纠正。
例:《文选•嵇康〈琴赋〉》:「乃使离子督墨,匠石奋斤。」
3. 责备;责罚。
例:汉王充《论衡•寒温》:「父子相怒,夫妻相督。」
4. 监视。
例:明夏完淳《续幸存录·南都大略》:「可法谕四镇渡河,亲督其行。」
5. 督促;催促。
例:《新唐书•刘晏传》:「趣督倚办,故能成功。」
6. 征收。
例:《新唐书•李翱传》:「改税法,不督钱而纳布帛。」
7. 劝。
例:唐张说《季春下旬诏宴薛王山池序》:「仙倡宥乐,中贵督酒,太平佳事,前史未书。」
8. 治理;整理。
例: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十:「方遇疾卒,子幼不能督家业。」
9. 指大将。
例:《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盛忠而勤强,有胆略器用,好万人督也。」
10. 明清时「总督」的省称。
例:明夏完淳《续幸存录·南都大略》:「凤督马士英拥强兵,挟四镇以恫喝南都诸大臣。」
11. 统领;督率。
例:《三国志•蜀志·姜维传》:「维粮尽退还,明年,加督中外军事。」
12. 中央;中间。
例:汉扬雄《太玄·周》:「植中枢,立督虑也。」
13. 中医学名词。督脉。
例:《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
14. 通「笃」。厚。
例:《左传•僖公十二年》:「余嘉乃勋,应乃懿德,谓督不忘。」
15. 方言。竖立。
例:清范寅《越谚》卷下:「督,越以眠者竖之为督。」
16. 姓。
5.元镇读书:元镇长安人也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④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泛指研读经书的书生。
附:参考译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勤敏,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