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孔子劝学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 御狂马者不得释棰策也操弓不反檠. 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 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译文】
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我是在百度找的,应该可以吧?
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③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④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⒁?” 王变乎色⑤,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⑥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⑦,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⑧之音,举⑨疾首蹩頞⑩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⑾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⑨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⑿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⒀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释字义】 ①暴:齐国大臣。
②见(xian现)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③乐(yuè):《说文》:“五声八音总名。”
《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礼记·乐记》:“先王之 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
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 和谐境界的途径。
④庶几:差不多。朱熹《集注》云:“近辞也,言近于。”
⑤变乎色:改变了脸色。朱熹《集注》云:“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
赵注则说是宣王恼怒庄暴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 子。 ⑥直:不过、仅仅。
⑦独乐乐: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前一个“乐(yuè )”欣赏音乐 名词 后一个快乐作动词用,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⑧管龠(yue月):赵注云:“管,笙;龠,萧。”笙是一种簧管乐器,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记载;这里的萧是指排萧,与 现在所称类似笛的萧不同。
⑨举:皆、都。 ⑩疾首蹙頞(cù è):疾,《说文》:“病也。”
蹙,《说文新附》:“迫也。”引申为聚也。
赵注云:“疾首,头痛 也;蹙 ,愁貌。”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頞,《说文》:“鼻茎也。” ⑾极:《说文》:“栋也。”
《通训定声》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引申为极致,极端。
⑿田猎:在野外打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
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 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主产秩序。 ⒀旄:旄,《说文》:“幢也。”
通“毛”。古代用牦尾装饰的旗子,这种旗子为前军所持,故曰“前旄”。
⒁诸:相当于“之乎”,“之”是代词,代之前的“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 【释经义】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几天后,孟子在进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暴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宣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宜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欣赏音乐的道理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旗帜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
’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君王若能仁慈无私,所喜欢的音乐必然日渐和雅,如和风细雨润人心田。礼乐天然,出自心田,民之乐即王之乐,天下同此乐,王之有也即。
传世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是可忍,孰不可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孔子的文言文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
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
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及长,为委吏,料量平;为司职吏,畜蕃息。适周,问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
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齐,鲁乱。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
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婴不可,公惑之。孔子遂行,反乎鲁。
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十年辛丑,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齐人归鲁侵地。
十二年癸卯,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成,围之不克。
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诛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鲁国大治。
齐人归女乐以沮之,季桓子受之。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行。
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适陈,过匡,匡人以为阳虎而拘之。
既解,还卫,主蘧伯玉家,见南子。去适宋,司马桓魋欲杀之。
又去,适陈,主司城贞子家。居三岁而反于卫,灵公不能用。
晋赵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亦不果。将西见赵简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
灵公问陈,不对而行,复如陈。季桓子卒,遗言谓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
孔子如蔡及叶。楚昭王将以书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可,乃止。
又反乎卫,时灵公已卒,卫君辄欲得孔子为政。而冉求为季氏将,与齐战有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子归鲁,实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
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叙书传礼记。删诗正乐,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
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十四年庚申,鲁西狩获麟,孔子作春秋。
明年辛酉,子路死于卫。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鲁城北泗上。
弟子皆服心丧三年而去,惟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孔子生鲤,字伯鱼,先卒。伯鱼生急,字子思,作中庸。”
何氏曰:“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别有问王、知道,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
古论出孔氏壁中,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
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
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读论语孟子法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
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
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
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
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
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卷一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5.关于孔子的文言文孔 子 马 逸
【原文】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解马而与之。
【译文】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马逃脱了束缚,吃了别人的庄稼,农民把马牵去了。子贡(以能言善辩著称)请求去说服那农民,什么话都说了,那农民不理他那套。有个刚刚跟随孔子学习的粗俗的人,说:“请让我去跟他说吧。”便对那农民说:“您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不是在西海种地,我的马怎么可能会不吃你的庄稼呢?”那农民很开心,对他说:“说话都相你这么清楚就好了,怎么能想刚刚那个人那样!”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
【点评】讲话也有艺术,只有以对方能接受的事实,讲清道理,才能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