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翻译:
有一个叫甄彬的人,很有度量。他有一次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西库作抵押换钱,后来赎回苎麻,在苎麻里发现用一条手巾包着的五两金子。
甄彬得到金子后送还西库。管理西库的人非常吃惊,说:“早先有人用金子抵押换钱。当时仓促未能记录下这件事,你却能在见到后归还,恐怕是从古到今都没有这样的事。”
于是用一半金子作为酬谢并让甄彬把名字详细地告诉他,两人往复推辞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因此歌唱说:“五月天气仍旧穿着皮袄、背柴草的人,竟然是拾金不昧的君子吗?”
后来甄彬被任命为郫县县令,将要去上任之前,去向太祖皇帝辞行,同去辞行的有五人。太祖皇帝告诫他们一定要廉洁谨慎,唯独对甄彬说:“你昔日有还金的美名,所以不再以此告诫你了。”
原文:
齐有甄彬者,有器业。尝以一束苎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忽遽,不记录。,檀越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
辄以金之半主人具以姓名告之仰酬,往复十余,彬坚然不受。因咏曰:“五月披羊裘负薪,岂拾遗者也?”
彬后为郫令,将行,辞太祖。时同列五人,上诫之以廉慎。至于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选自李昉《太平广记》)。
扩展资料:
启示:
做人要廉洁谨慎,诚信会为自己赢得信任,尊重,做人千万不能受不义之财,要坚守自己的做人底线,不能太过贪婪。
出处:《太平广记》 作者:李昉
《太平广记》介绍:
《太平广记》是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宋代人撰写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
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路人献雉的译文 [古文] 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
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汝贩之乎?”曰:“然。”
则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
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楚王。
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欲以献之。遂闻楚王,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
[现代汉语] 一个楚国人为了把山鸡卖出去,谎称自己手里拿的是一只凤凰。一个过路人相信了他的话,拿出二十金把它买了下来。
过路人想把凤凰献给楚王,没想到过了一夜,山鸡就死了。过路人并不痛惜金钱,只恨没能把凤凰献给楚王。
这件事在全国传开,人们都以为那山鸡是只真凤凰。楚王得知这件事后,也被臣民的一片忠心所感动,于是召见了要献凤凰的人,给了他买凤凰钱十倍的赏赐。
《甄彬还金》译文 甄彬梁朝人,在他困苦时,曾经以一束可以织布的苎做抵押,向长沙寺观当铺借钱。后来赎回苎时,发现束内,藏有五两金子,甄彬心想这些金子,不是我分内该得的,我不能无缘无故吞没,于是随即送还当铺。
这件事在梁武帝做平民时,就已曾经听说,心中对甄彬的人格修养,非常赞赏。 到了梁武帝即位后,便任用甄彬,派他前往带郫郡,当地方县令。
临走之前,同等官位五人,武帝一一告诫他们,为地方县令,应以廉洁慎重最为重要,愿卿等多多加勉。唯独对甄彬说:“卿往日有还金的高洁美德,所以寡人就不用再以这些话,相以嘱咐了。”
从此甄彬的声望德行,更加彰显,传遍天下,留芳万世。
甄彬尝以一束苎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后赎苎,於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人大惊,曰:“向有人以金质钱,时遽未之录 ,尔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酬,往复十馀,坚决不受。彬后为郫令,辞太祖,时同列五人,上诫以廉慎。至于彬,独曰:“卿昔者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
[译文]
甄彬曾经拿了一束苎道长沙西库抵押钱。后来把这束苎麻赎回来的时候。在苎里面发现了五两重的金子。甄彬拿到金子,就把这个金子送还到西库。看管典当得人非常吃惊地说:“先前有人用金子来抵押钱,当时急忙之间没有记录这件事。你竟然能归坏,这种行为恐怕从古到今都没有过。”就用一半的金子答谢他,去给了他十多次,坚决不肯接受。甄彬后来担任郫县的县令。向太祖辞行,当时一同上任的共有五个人。皇上都警诫他们要廉洁谨慎。轮到了甄彬。武帝独对他说道:“你从前有归还金子的好品行。所以我不再用这个嘱咐你了。”
4.李勉还金文言文答案李勉还金【原文】 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
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一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死不救,临绝语勉曰:“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死,其命也。”
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足下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
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洪州牒来,而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
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选自唐人李绰《尚书读录》)【注释】1、一名《李勉埋金》。
李勉:唐朝人。2、天宝:唐玄宗时期的年号。
3、旅次:在旅行中暂时停留。次,停留。
4、宋州:今河南商丘、安徽砀山一带。5、不旬日:没过多长时间。
6、作:发作。7、临绝:临死。
绝:死。8、语:告诉,对……说。
9、某:代词,不称自己的名时,常用“某”字代“我”字。10、北都:今太原。
11、且:将,将要。12、囊:口袋。
13、遗(wèi):赠送。14、毕死事:处理后事。
15、余:剩下。16、奉:送。
17、许:答应。18、置:放置。
19、尉:县尉。此处用作动词,做县尉。
20、赍(jī):携带。21、牒:文书;证件。
22、累路:沿路。23、诣:往……去见24、诘(jié):询问;诘问;追问。
25、焉:人称代词,他,指书生的兄弟。【试题】一、1.选出下列红色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有书生旅次宋州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B.临绝语勉曰 此中人语云C.因出囊金百两遗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D.勉许为办事 安陵君其许寡人2.请简要概括本文所写的故事,并写出你从中得到的一点启示。(2009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语文试题)二、李勉具有怎样的品质?三、李勉埋金的原因是什么?【答案】一、1.A2.故事:李勉年青时为一书生处理后事而不贪图其金钱。
启示:人生在世,应乐行善事,不贪钱财。(表述简明、内容合理即可。)
二、李勉具有怎样的品质?答:助人为乐且不图回报,尤其对死去的人讲求诚信。具有廉洁正直,洁身自好,光明磊落的高尚品质。
三、李勉埋金的原因是什么?答:因为他讲信用,重情义。【译文】 天宝(唐玄宗年号)年间,有书生游学住在宋州。
当时李勉年少穷困,和一个书生住在同一个店里。没过多长时间,书生患了病,无法医治而死,书生临死告诉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我将到北都(今太原)谋求官职,在这里得病将要死了,这是命啊。”
并从口袋里两百两金子给李勉,说:“我的家丁仆人,没有知道这个的,您为我处理后事,余下的钱送给你了。”李勉答应他为他办后事,剩下的金子秘密放在墓里和书生一同埋葬了。
几年以后,李勉做了开封县尉。书生的兄弟带着洪州官府开的证明,沿路打听书生的行路、住宿,到了宋州,知道是李勉为书生主持的丧事,专门到开封面见他,诘问金子的下落。
李勉向上级请假到了墓地,挖出金子交给了他们。
5.文言文《王华还金》的意思原文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华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锭为谢,却不受。
译文
王华六岁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水边嬉戏,见到一个客人来洗脚,因为大醉的缘故,离开时留下了他携带的包裹。王华拿来看了看,里面有数十两黄金。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果然,不一会儿,那个人哭着来了,王华迎上去对他说:“您在找您的金子了吗?”于是就为他指明了地点。那个人很高兴,用一锭银子作为酬劳,王华却不接受 。
注释
以:因为。
锭:用以货币流通。货币的计量单位。
取:拿。
为:替,给。
复:再。
遗:丢失。
谓:对……说。
度:估计,思考。
尔:你。
6.田子造朝还金的古文新译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
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
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
言贤母使子贤也。(选自《韩诗外传》) 田子:值齐国田稷子 归休:休假回家 镒:古代重量单位。
一镒合二十两或二十四两 。百镒: 亦作“ 百溢 ”,极言货币之多。
安:疑问词,怎么。俸禄:做官应得的报酬 治官:做官 这里指管理公务 欲:希望 事亲:侍奉父母 致诚:做到十分诚实。
致,表达;诚,真心。馆:这里指家。
去:除去 造朝:上朝。造,到。
去 贤:以……为贤;认为……贤明 说:通“悦”,喜欢、赞赏。
舍:放弃,这里指赦免 以:介词,把,用。造:往,到。
《诗》:这里指《诗经》。子其去之:你把这东西拿走。
说“说”通“悦”,高兴;如“王贤其母,说其义”。 馆今通用义:饭店,旅馆;文中古义:房舍,如“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馆”。
事今通用义:事情;文中古义:侍奉,如“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安今通用义:安定;文中古义:何,怎么,如“子安得此金?”是今通用义:判断词,是;文中古义:指示代词,这,如“是为人子不孝也”。
亲今通用义:亲人;文中古义:父母,如“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治今通用义:治理;文中古义:处理,对待,如“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造今通用义:制造;文中古义:到……去,如“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就今通用义:副词,就;文中古义:接受,如“造朝还金同,退请就狱”。
舍今通用义:房舍;文中古义:免除,如“舍田子罪,令复为相”。 子(1)名词,子女,儿子;如“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2)代词,对人的尊称;如“田子造朝还金”。(3)名词,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候伯子男”。
(4)名词,地支的第一位,如“子丑寅卯”。其(1)代词,他的,它的;如“王贤其母,说其义”。
(2)语气副词,还是;“子其去之”。 1.动词的用法“子其去之”的“去”,活用为使动动词,意思是“使……离开”。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王贤其母”的“贤”,活用为意动动词,意思是“以……为贤”“认为……贤”。 1.判断句式“是为人子不孝也”是判断句式;“是”为判断主语,译为“这”,“为人子不孝”为判断谓语,“也”表示判断,相当于“是”;该分句可译为“这就是作为子女的不孝了”。
2.省略主语“所受俸禄也”之中的“所”之前,省略主语“此金”;可补充为“(此金)所受俸禄也”,可翻译为“(这些黄金)是我得到的俸禄”。3.省略兼语“令复为相”之中的“令”与“为相”之间,省略兼语“之”;可补充为“令(之)复为相”,可翻译为“让(田子)再做齐国的宰相”。
4.省略介词“于”“以金赐其母”之中“赐”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于“以金赐(于)其母”,可翻译为“把退给朝廷的金子赏赐给他的母亲”。
7.帮忙翻一下文言文王安中字履道,是中山阳曲人。
进士及第,政和年间,天下相传言有瑞祥,朝廷大臣就写奏表祝贺,徽宗看了王安中写的奏表,称赞他是奇才。有一天,特意发下三题制诏,让他起草,马上就完成了,皇上在草稿最后批示道:“可以任中书舍人。”
不久,从秘书少监授任中书舍人,升任御史中丞。开封的巡逻兵夜间追踪捕捉盗贼,盗贼逃脱了,有位市民受惊,出来正好与士兵相遇,就被当成盗贼抓起来。
市民向州府诉讼,经受不了拷打的惨痛,于是就无辜服罪。王安中调查到这个案件,审查后定为冤案,就放出那位市民,治州府官吏之罪。
当时皇上正向往神仙一类的事情。蔡京引荐方士王仔昔以所谓的妖术朝见皇上,朝廷大臣以及亲戚同乡都借此攀附拉关系。
王安中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一些事情。皇上都悚然地接纳了,不久又两次上疏蔡京的罪行,皇上说:“本来要立即按照你的奏章办,可是马上要到天宁节了,等过了这段时间,就为你罢免蔡京。”
蔡京探知此事,非常恐惧,他的儿子蔡攸日夜在内宫侍候,哭泣拜请恳求宽恕。 宣和元年,拜任尚书右丞;三年,任左丞。
金人归还燕地,朝廷考虑帅臣的任选,王安中请求前往。王黼在皇上面前称赞他,于是授任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的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郭药师横行跋扈,对府中事物专行独断,王安中无力制服,就忍让顺从,所以郭药师就更加骄横。当时山后各个州都已经陷落,惟有平州被张觉所占据。
金人入燕,任张觉为临海军节度使。后来又背叛金,金人去攻打他,张觉战败后投靠燕。
金人赶来索取很是急迫,王安中不得已,就绞杀他,把头装在盒子里送给金。郭药师扬言说:“金人要张觉就立即送去,如果要郭药师,也将送去吗?”王安中恐惧,把这些话上奏,并力求罢免他。
郭药师也因此叛离而去,金人最终也因为此事挑起事端。王安中以上清宝箓宫使兼侍读的身份被召还,授任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
靖康初年,谏官上奏他缔结王黼、童贯以及没能预先觉察郭药师的背叛,罢官任观文殿大学士,又贬为单州团练副使。高宗即位后,内调到道州,不久让他闲居。
绍兴初年,复职左中大夫。儿子王辟章为泉州知州,接迎王安中去住,不久后死去,享年五十九岁。
^_^。
8.《卷四·晋文公》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洪迈 %9【原文】 %9晋公子重耳自狄适他国凡七,卫成公、曹共公、郑文公皆不礼焉,齐醒公妻以女,宋襄公赠以马,楚成王享之,秦穆公纳之,卒以得国。
卫、曹、郑皆同姓,刘、宋、秦、楚皆异姓,非所谓“岂无他人,不如同姓”也。晋文公卒未葬,秦师伐郑灭滑,无预晋事,晋先轸以为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背秦大惠,使襄公墨衰绖而伐之。
虽幸胜于肴,终启焚舟之战,两国交兵,不复修睦者数百年。先轸是年死于狄,至孙縠而诛灭,天也。
%9【译文】 %9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因国内动乱,从狄地开始逃亡,历经七个国家,卫国成公、曹国共公、郑国文公对他都不以礼相待。齐国桓公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重耳作妻子,宋国裹公赠送他马匹,楚国成王设宴招待他,秦国穆公接纳他,最后重耳终于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卫国、曹国、郑国的国君与重耳都是同姓,齐国、宋国、秦国、楚国的国君并非是重耳同姓,同姓之国对他也不以礼相待,异姓却能做到这一点,这证明“异姓不如同姓”的说法是错误的。晋文公死后还没有埋葬,秦国进攻郑国灭掉滑国,本来这和晋国无关,晋国大臣先轸却认为,秦国竟然在晋国大丧之际,不派人来吊念,反而讨伐晋国的同姓国,因为背弃了秦国以前的恩惠,让晋襄公穿着孝服讨伐秦国。
这场战斗虽然晋国侥幸在淆地战胜,终于导致焚舟之役,两国交战,这种状态持续了数百年。先轸有一年死于和狄人交战中,到他的孙子先縠,而被诛灭宗族,这是天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