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1.文言文零基础如何自学如果已经不是学生了,可以这样自学文言文:
1、先找一些古代白话文书看,如“四大名著”。因为古代白话文的字词保留了很多文言文原义,读惯了它们,为下一步自学文言文打基础。
2、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作品,如文言小说、笔记、散文之类的,比如《聊斋志异》就很好。同时,准备一本字典,对文中的每个字反复推敲、弄准。不求快,只求准。
3、在此基础上,找些文言文常识性书籍来看,弄清文言虚词(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语)、文言句式。例如,现代话说“不听他的话”,直接写成文言文,可能是“不听之”。但这不对了,应该说成“不之听”。为什么要将“之(他的话)”放在“听”的前面?这就是文言文特有的语法现象。这种倒着说话的情况,在成语中保留了很多。如“晓之以理”,意思是“用道理来说服他”。文言文凡是“用什么来”、“在什么地方”等,都放在后面,叫做“介宾结构后置”。这些知识,有很多小册子书可以买得到。
4、经过这样对照学习,很快就能读懂一般文言文。下一步遇到的难处,主要集中在字词上,这时需要一部专业的字典,例如《古汉语词典》。
5、在基本上能读懂文言文的条件下,可以选择《古文观止》、《史记》之类的书来读,继续提高。
6、要将艰苦的学习变为享受。时时注意古文的美。古文美是从组词造句开始的,如“朝秦暮楚”,本身就是一副对联,读音平平仄仄。进而体现在句子、句群、段落及章节上。
总之,学文言文并不难,掌握好一个字:“读”。首先是读准,然后是读多。功夫到了,自然能成功。
2.如何自学文言文学文言文要学好是不容易的,每天面对那么枯燥的文字,所以要有心理准备。这下面是我的点点建议:
1。首先学习任何的语言字典是少不了得,所以字典是必须要的,文言文也不例外,所以你要去买一本好点的权威的文言文字典。
2。然后是多读,我以前开始学文言文的时候就是自己读聊斋志异等等,这些古文,不是很难,但是又是文言文的类型,读这些既能使自己感兴趣,也能争强文言文基本的功底。培养自己文言文爱好和理解能力。
3。记忆常用的词语的用法,什么通假字啊,多义常用的字,古今差别字等等,我就是用一个专用的本子抄写这些常用又实在的词语,很有帮助,特别是考试,我基本文言文满分。以及句式结构等等,这些要尽快熟悉,只要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说话特点,读起来就很容易了额。
4,个人是不建议背诵的,但是经典的句子还是要背一些,比如有的句子一句话有N多的重点,什么通假字啊,古今异义等等,这类句子是要求强烈背诵的。
以上就是我学习文言文的建议,绝对原创,本人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PS:要是考试要求你背诵的名篇那是绝对要背的,就两个字:经典!
3.文言文零基础如何自学如果已经不是学生了,可以这样自学文言文:1、先找一些古代白话文书看,如“四大名著”。
因为古代白话文的字词保留了很多文言文原义,读惯了它们,为下一步自学文言文打基础。2、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作品,如文言小说、笔记、散文之类的,比如《聊斋志异》就很好。
同时,准备一本字典,对文中的每个字反复推敲、弄准。不求快,只求准。
3、在此基础上,找些文言文常识性书籍来看,弄清文言虚词(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语)、文言句式。例如,现代话说“不听他的话”,直接写成文言文,可能是“不听之”。
但这不对了,应该说成“不之听”。为什么要将“之(他的话)”放在“听”的前面?这就是文言文特有的语法现象。
这种倒着说话的情况,在成语中保留了很多。如“晓之以理”,意思是“用道理来说服他”。
文言文凡是“用什么来”、“在什么地方”等,都放在后面,叫做“介宾结构后置”。这些知识,有很多小册子书可以买得到。
4、经过这样对照学习,很快就能读懂一般文言文。下一步遇到的难处,主要集中在字词上,这时需要一部专业的字典,例如《古汉语词典》。
5、在基本上能读懂文言文的条件下,可以选择《古文观止》、《史记》之类的书来读,继续提高。6、要将艰苦的学习变为享受。
时时注意古文的美。古文美是从组词造句开始的,如“朝秦暮楚”,本身就是一副对联,读音平平仄仄。
进而体现在句子、句群、段落及章节上。总之,学文言文并不难,掌握好一个字:“读”。
首先是读准,然后是读多。功夫到了,自然能成功。
4.怎么学习古文啊,初学者该怎么学习,看什么书呢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多做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书,多翻译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从而提高文言水平。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荐:
自学考试的〈古代汉语〉(要全国的,不要北京的)或王力先生著〈古代汉语〉,然后准备几本工具书,如〈古代汉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再就是广泛阅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要以先秦2汉文章为主,帮你依次推荐几本,〈聊斋志异〉〈古文观止〉〈史记〉(以上三本最好是都带白话翻译和注解的)读完它们,你的古代汉语水平至少等于汉语言专业本科生水平啦
5.怎样学习文言文我个人认为1、能保证逐字逐句都可以说出确切意思2、查出作者背景及年代3、结合1、2来体会着篇古文的思想感情4、背诵古文,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网上也搜了点资料你看看:高中的文言文学习,除了要“读读背背”,积累语言材料,增加感性认识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和语句的相关知识。
只有重视文言词语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才能有效的培养起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鉴于此,我们该怎样学习文言文呢?首先,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练。
古人学习文言文,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有机会的话,还应当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视野。
“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不折不扣的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默写下来,连标点符号也不要弄错!你千万别以为这只是“死记硬背”,倘若你能坚持到底,那么,在潜移默化当中,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你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
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要尽可能读出作者的语气、轻重和感情,要流利通畅、声情并茂。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上课时带着问题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并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尤其是自己尚未弄懂而老师又忽略了的地方,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切忌浅尝辄止,不懂装懂!课后复习尤为重要,通过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
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像“猴子掰包谷”一样──丢了包谷摘桃子,丢了桃子搬西瓜,丢了西瓜追兔子,丢了兔子空手回──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第三,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学习。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文言文不外乎翻译课文,因此,上课时抱着参考书不放,就像落水的人抱着一根救命的稻草,视若宝贝,敬若神明,一切唯参考书是听!殊不知,这些人误把拐杖当双腿,丢了拐杖则寸步难行!他们上课时一般不怎么爱听老师的讲解,更不会动脑筋去思考问题,满以为参考书上什么都有,根本用不着操这份闲心。
哪知长此以往,对参考书形成的依赖就像一颗定时的炸弹,随时都有可能要了自己学习的生命!──他们一翻开参考书,就什么都懂,可谓一目了然;但是,一旦关上参考书,他们就像一个失去拐杖而又不会走路的孩子,收获的是一脸的茫然!因此,我们要科学的使用参考书,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借用一下,因为,它至多是一根备用的拐杖,千万别把它当成“双脚”,路得靠自己一步一步的走,任何投机取巧都只能是徒劳和枉然!第四,学习文言文,关键是要重视归纳和积累。一般说来,初学文言文,最好做到“每课一归纳,单元一小结”。
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个方面来进行,每个单项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符号,以提高学习效益。如:用“①②③”表示一词多义;用“※”表示名词作状语;用“#”表示使动用法;用“⊙”表示意动用法;用“≠”表示古今异义;用“=”表示通假字;用“@”表示成语典故;用“★”特殊句式……当然,无论做什么整理,都必须积累相应的例句,否则,你的知识点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只要你持之以恒,我深信,三年下来,你一定会卓尔不群,令人刮目相看。
6.文言文的最好学习方法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
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
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
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
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
者,。
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2)、“。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3)、“。
者,。
”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4.提倡诵读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和后来历代作家仿古语言而写成的作品,属古汉语体系,这类文章跟现代文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上的差异。
因此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也在语言上。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诘屈聱牙;词的通假、活用、古今异义,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特殊句式,跟现代汉语习惯更有所不同。
所以只有多诵读,才能培养古汉语语感,只有多诵读,才能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才能领悟文言文的至善至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泱泱文章大国”,文言文中有许多为政、为人、为学的好文章,好观点。
还有大量的有生命力的词语和句子,至今仍在延用。只有通过读,尤其是诵读,才能体味其特有的品味和意蕴。
诵读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
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
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第二步,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三步,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第四步,鉴赏评价,熟读课文。这一步主要靠同学们在课后主动进行。
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
7.文言文要怎么学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文言文作为一种时代久远的书面语,已经用得越来越少。高中学生对文言知识积累得不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们总有一种挫败感,在考试中文言文部分得分难,因此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排斥。有学生说:我能不碰它就尽量不去碰它,因为被它痛苦折磨后也不一定拿到分……
实际情况是在新高考中关于文言文的直接考查的分值有19分。在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文言文的考查也越来越受重视。高考中的文言文语段虽然是选自课外,但是考查的实词、虚词、句式、文言常识等知识点都是来自于高中语文课本上的文言文课文。学好课本上的文言文,积累足够的文言知识,才能在高考中多拿分。
现代高考,文言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得越来越多了,不仅是在语文试卷中,而且在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大量的材料都是文言表述,如果没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根本读不懂材料,就更别提答题了。这也是摆在学生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呢?学文言文要学些什么?
一、学习文言文中的作文素材
学好文言文,能帮学生更好地写作。高考作文
8.怎么自学文言文中国的古文是很博大精深的,这是中华文化使然。要自学古文的,我建议你可以先看看人物的称谓、名字、地理称谓、事物的称谓,总之就是古人有别于现在的说法。因为有很多东西古代现在都有,只不过叫法不一样。了解掌握最基本的古文常识,多查古籍字典。古文的语法跟现代文差不多。
要学文言肯定先要读纯正的文言,也就是先秦两汉的,因为当时的文白之间较为一致。魏晋以后受到五胡乱华、佛经翻译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文白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文言已经不是那么纯了。
觉得比较适合的是先秦诸子散文、先秦历史散文、诗经、楚辞、史记等,尚书可能太古奥了些。
至于方法,背诵绝对是不二法门。
9.怎么学好文言文一、根据单音词双音词推断
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这与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词为主有很大区别。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地方”是两个词,是“土地”“方圆”的意思,而今天变成一个固定的意思了。可见,如果不把握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就会因在理解上失误而答错题。在答题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组词的方法,将古文中的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就能很方便地理解文义。如 “齐师伐我” ,将这四个单音词分别组成 “齐国 ”、“军队”、“讨伐”、“我国” 四个双音词,即可将“齐师伐我”的文意理解清楚了。
二、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推断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就是“用”的意思。如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另外“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五经,贯六艺。”等句子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推断实词或者句子的含义。
三、利用词性变化辨别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课本里比较常见的就有“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和“意动”等多种,非常复杂。如果不了解这种现象,把握不好其活用的规律,不仅领会不了文章的内容,反而会闹出笑话。如:“其一犬坐于前。”“犬”,是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犬那样”; “今王鼓乐于此。”
四、利用成语来推断
借成语推求词义。成语是文化积淀下来的一种载体。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保留在成语或现代汉语语素中流传下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从成语“言听计从”可以推断“从”是“听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