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吕蒙正雅量
【原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
【译文】
吕蒙正宰相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副宰相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行的人非常愤怒,叫他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他们。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行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如果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再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所有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肚量。
【注释】
1、初:刚刚。
2、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3、朝士:中央官员。
4、同列:同事。
5、佯:假装。
6、闻:听见。
7、令:让。
8、诘:询问。
9、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
10、遂:迅速。
11、止:制止。
12、一:一旦。
13、时:当时。
14、皆:都。
15、量:肚量。
【试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____________________
(2)悔不穷问 穷: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3.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1)假装 (2)穷尽
2、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就制止了他们。
3、(1)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
(2)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广西省南宁市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
2.文言文 娄师德雅量(武后)以夏官侍郎娄师德同平章事。师德宽厚清慎,犯而不校。与李昭德俱入朝,师德体肥行缓,昭德屡待之不至,怒骂曰:“田舍夫!”师德徐笑曰:“师德不为田舍夫,谁当为之!”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师德谓曰:“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弟长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愀然曰:“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唐代娄师德的弟弟即将出任一个州的州长,赴任之前,来向兄长辞行,并向兄长讨教做人和做官的经验。
娄师德告诫弟弟说:“现在,我做宰相,你做州长,你知道别人会怎么样呢?”
弟弟说:“我猜想他们准会妒嫉咱们。”
“那你准备怎么对付呢?”
弟弟认真地说:“哥,我虽然不聪明,但颇有忍耐之心,从今以后,如果有人把唾沫吐在我的脸上,我会悄悄地把它擦干。人家的妒嫉和挑衅,我不会计较,我装着不知道,不去管它,这样就可以平息他们的妒火,不至于结下冤家,惹事生非。因此,你可以不必为我担忧了。”
娄师德听了,摇摇头说:“你所做的,正是我所担忧的:你想想,人家为什么向你吐口水?还不是为了侮辱你。你如果把口水擦干,虽然并没有对他表示抗议和不满,但还是违背了人家的意愿,扫了他的兴。人家没有达到目的,自然不会罢休,下次可能还要吐到你的脸上。因此你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唾沫留着,让它自己干掉,没有人时再把它洗去。”
弟弟听了,越发佩服兄长的宽容大方。
3.吕蒙正雅量文言文答案吕蒙正雅量 【原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
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
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 【译文】 吕蒙正宰相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
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副宰相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行的人非常愤怒,叫他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
吕蒙正急忙制止他们。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行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
吕蒙正则说:“如果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再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所有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肚量。
【注释】 1、初:刚刚。 2、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
3、朝士:中央官员。 4、同列:同事。
5、佯:假装。 6、闻:听见。
7、令:让。 8、诘:询问。
9、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
问:追究。 10、遂:迅速。
11、止:制止。 12、一:一旦。
13、时:当时。 14、皆:都。
15、量:肚量。 【试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____________________ (2)悔不穷问 穷: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3.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1)假装 (2)穷尽 2、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就制止了他们。 3、(1)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
(2)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广西省南宁市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
4.世说新语,雅量第18则雅量第六之十八、河南褚季野
(原文)褚公于章安令迁太尉记室参军,名字已显而位微,人未多识。公东出,乘估客船,送故吏数人投钱唐亭住。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下。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吏云:“昨有一伧父来寄亭中,有尊贵客,权移之。”令有酒色,有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更宰杀为馔,具于公前。鞭挞亭吏,欲以谢惭。公与之酌宴,言色无异,状如不觉。令送公至界。
(译)褚公(褚季野)由章安令升任太尉记室参军,当时褚公名气很大,但地位卑微,认识他的人不多。褚公乘商人的船东行,和几个送行的下属在钱塘亭投宿。当时,吴兴人沈充任县令,正要送客人过浙江,客人到后,亭吏就把褚公等赶到了牛棚里。潮水来了,沈充起来散步,看到褚公就问道:“牛棚下是什么人?”亭吏说:“昨天有个北方佬到亭子投宿,因为有贵客,就暂且把他们挪到牛棚里了。”沈充有些醉意,就远远地问道:“北方佬要不要吃饼?姓什么啊?一块儿聊聊好吗?”褚公就扬了扬手,答道:“我是河南褚季野。”早就听说褚公的大名了,县令非常惊慌,不敢让褚公过来,就来到牛棚下,递上名片,拜见褚公,又重新宰杀禽畜,准备菜肴,放在褚公面前。还把那个亭吏抽打了一顿,借此向褚公道歉。褚公和他一起喝酒,言谈神色没有任何异常,象是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过后县令把褚公一直送到县界。
5.文言文 王旦雅量可敬 原文唐临,唐太宗时代官至侍御史;唐高宗时期做过刑部、兵部、度支、吏部等四个部的尚书,功勋卓著,政绩显赫,其处理政务多有新意,喜另类出牌。他的一部分事迹在前面我写的“李世民之文臣系列”中已有了交代,这里不表,说他几件生活琐事。
宋人王谠的《唐语林》卷三“雅量”条目下载有他这样两件小事。有一次,他要去参加一个丧礼,让家僮回到家里给他取白衫。这个家僮不知道是年纪小,还是听错了,给他拿来的不是白衣,而是其他颜色的衣服。当他拿来后才发现拿错了,再取已经来不及了,因为非常害怕,没有敢给唐临拿出来。唐临暗中知道了这件事,就对那个家僮说:“今天我碰巧气逆(气上冲而不顺),很不适合这种悲伤哀泣的事,刚才我给你说的回家拿白衫的事就不要做了。”书中没有写书僮的反应,但我们可以想到这个时候书僮的反应。
另一件事,他让他的仆人煮药,仆人不知是没有经验还是有些心不在焉,药没有煮到火候。唐临尝了一口后,就察觉出了药还没有煮透,仆人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失误,很是惊慌。但见他没事儿似的对仆人说:“我今天碰巧阴晦(面色很灰暗),不适合服药,把它倒了吧。”也可以想象此时这个仆人的心态,那是何等的感激。
王谠记载着两件事的目的,是要说明唐临“性宽仁多恕”,对于他明知道的仆人的过失,始终不说透,不给人尴尬,不给人责备;而是把这些过失忽略掉,自己找一个让仆人形不成过失的理由,委屈自己,解放别人。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把这种人格带到官场上去,那就是对于下级无意的过失,要宽容,不要抓住别人的小辫子死死不放。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官德,更是慑服人心的秘密武器。
王旦,宋真宗时宰相,为相十余年,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朝中官员大多是他提拔,在当时威望非常的高。他死后,后来的宋仁宗亲自给他立碑,刻上了“全德元老之碑”,可见他在有宋一代的地位。其《宋史》本传中也记载了他的几件生活琐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名相的风范。
有卖王带的,他的弟弟认为非常好,便买来让王旦看。王旦让他系上去,然后问他,王带好看吗?他的弟弟说,已经系到裤子上了,自己怎么会看得见呢?王旦说,你自己平白的为自己增加了重量,反而希望别人说好,这不是很徒劳吗?你还是还回去吧。他的弟弟终于悟到了人生的一些道理,就把这条王带退掉了。通过他暗示下的弟弟的一次行为艺术表演,说透了人生的一个大道理,实在是高明。
他的家人从来没有见他发过火,他的老婆很奇怪,便出了个馊主意,试试他的耐性,看他究竟发不发火。一次,她指使仆人把少量的墨渍滴到了他最爱喝的肉汤里,只见王旦只是吃饭,并不喝汤。他的夫人故意问道,为什么不喝肉汤呀?王旦说,碰巧我今天不喜欢吃肉。过了几天,他的老婆又让人把墨汁滴到了饭里,他看了看饭,然后说道,我今天碰巧不想吃饭,另外给我煮点儿粥吧。就是不发火,就是不生气。这种处理生活琐事的涵养,真的是让人想起了一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实在是不得了,非常人所及。
他虽身为宰相,却不购置田宅。他说:“我的子孙都要必须时刻牢记自立,不需要购置田产;如果购置了田产,他们就会为这些而起纷争,这就是鼓励他们不义呀。”不给子孙留下任何财产,让他们自己去挣。突然又想到了比尔•盖茨,他把自己的数百亿美元的家产,全部捐献出去,不留给子孙,不给他们吃老本的机会,逼他们自己去创业。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读历史,看到这些名人的生活琐事,感到很有意思,他给人带来的思考早已超出了生活的范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功名利禄也好,富可敌国也罢,加强自己的修养才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这是人其作为人不同于其他物中的最重要的区别,要做真正的绅士。
6.王旦雅量 译文原文
寇准①数短旦,旦②专称准。帝谓旦曰:“卿③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④,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中书⑤有事送密院⑥,违诏格,准在密院,以事上⑦闻。旦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不逾月,密院有事送中书,亦违诏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还密院。准大惭,见旦曰:“同年,甚得许大度量?”旦不答。寇准罢枢密使,托人私求为使相,旦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吾不受私请。”准深憾之。已而除准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入见,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以荐者。准愧叹,以为不可及。 (选自《宋史·王旦传》)[1]
注释
①寇准:北宋名相。
②旦:王旦,北宋名相。
③卿:对臣子的爱称。
④忠直:忠诚正直。
⑤中书:中书省,北宋中书掌握行政大权,王旦当时主持中书省。
⑥密院:枢密院,北宋时枢密院长官军事大权,寇准当时主持枢密院。
⑦上:皇上。这里指宋真宗赵恒。
2译文
寇准经常反映王旦的短处,而王旦总是称赞寇准。皇帝对王旦说:“你虽然称赞寇准的优点,而他专门反映你的缺点。”王旦说:“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臣担任丞相职务很久,处理政事很多过失也必然多。寇准对陛下不隐瞒,更加体现他的忠心正直。这就是我看重寇准的原因。”皇帝也因此更看重王旦。中书(丞相办公机构)有文件送达密院(办公机构),违反文件格式,寇准在密院,将事反映给皇上,王旦受到皇上责问,王旦到寇准家表示认错并致谢,对办事人员都进行了责罚。不到一个月,密院有文件送达中书,也违反了文件格式,办事人员高兴地将文件呈给王旦,王旦令将文件退回密院。寇准很惭愧,见到王旦问:“同年(同时考中功名的互称),为什么这么大的度量?”王旦没有回答。寇准枢密使离任,通过人私下向王旦请求推荐为使相(主管一方的要员),王旦吃惊地说道:“将相(这里指主管一方的将领和文官,即封疆大吏)的任命,怎么能要求呢!我不能接受私下的请求。”寇准感到很遗憾可惜。而后来任命寇准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名)。寇准见皇上答谢说:“如果不是陛下知道臣的才能,我怎么能够如此重任?”皇帝详细告诉是因为王旦所举荐的。寇准惭愧叹息,认为自己做不到。
7.选自《宋史.王旦传》宽容雅量文言文翻译王旦,自幼沉静好学,其父王祜曾说:“此子将来必定官至三公宰相。”宋太宗时中举进士,起初任平江知县,当时县府内传说常闹怪物,不得安宁,王旦将到任前一夜,看守官听到群鬼在大声呼叫说:“宰相公要来了,我们应该避开离去了。”于是怪物从此绝迹。
宋真宗时王旦累升知枢密院,又任宰相,进封太保。受朝廷重用,居相位最久,凡事不固执己见,受人毁谤不与计较,军国大事都参与决策,常为国家荐引贤才,却不让其人知道。
当王旦任宰相时,寇准屡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短处,然而王旦却极力称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天真宗笑着对王旦说:“卿虽然常称赞寇准的长处,但是准却专说卿的短处呢!”王旦回答说:“臣居相位参与国政年久,必然难免有许多缺失,准事奉陛下无所隐瞒,由此更见准的忠直,臣所以一再保荐…:.。”真宗由此更赏识王旦。当寇准任枢密院直学士时,王旦在中书有事送枢密院,偶尔不合诏令格式,准便上奏皇帝,王旦因而受到责问,但是王旦并不介意,只是再拜谢过而已。不到一个月,枢密院有事送中书,也不合诏令格式,堂吏发现很高兴地呈给王旦,认为这下逮到机会了,可是王旦却命送回枢密院更正,并不上奏。寇准大为惭愧,见王旦说:“同年怎么有这样大度量呢?”王旦不答。
当寇准免去枢密职位后,曾私下求王旦提拔他为相,王旦惊异地回答说:“国家将相重任,怎可用求来的呢?”准心中很不愉快。其后皇上果然授予寇准节度使同平章事。准入朝拜谢说:“臣若不是承蒙陛下知遇提拔,那有今日?”皇上便将王旦一再推荐之事告知,寇准非常惭愧感叹,自觉德量远不及王旦。后来寇准终于不负王旦,成为宋朝贤相。
当时有位卢某,深夜送黄金百两来求王旦提拔为江淮盐运使,王旦正色推辞说:“你的才能,不可担当这个职务,我那敢私受贿赂而废弃公道呢?”卢某惭愧而退,便整天焚香咒诅王旦快死,有一天晚上,卢某梦见神明呵叱他说:“王公尽心于国家,你竟然心存恶念,要他快死,上天将要惩罚你了。”卢某惊醒,汗流全身,经过几天就去世了。
薛奎初任江淮运使,将赴任前,来向王旦辞行,王旦不谈其他,只说:“东南地方,民生非常困苦啊…”奎退出后说:“听宰相的话,可见他时刻都在关怀百姓啊!”
王旦居家,未曾发过脾气,家人要试他,在他食用的肉羹内,投入尘灰,王旦只吃饭而已,家人问他何以不吃肉羹,旦说:“偶尔不想吃肉。”其后连饭也将它弄脏,王旦也不责问只说:“今天不想吃饭,可以另外弄些稀饭来”。家中不购置田宅,说:“子孙应当自立,何必田宅,田宅会让子孙因争财而作出不义之事呢!”临终时召集子弟到跟前咐嘱说:“我们家世清白,不要遗忘往日槐庭阴德,今后大家应当守持勤俭朴素的美德,共同保持我王家的门楣。我死后,可为我削发,披穿缁衣,依照僧道例殓葬即可”。说完便瞑目而逝。真宗临丧哀恸。追赠为尚书令魏国公,赐谥号文正。
按;王公当国,公忠体国,正直无私,举荐贤能,不使其人自知,容人所不能容之度,行人所不能行之事。至于居家,尘灰污其羹饭,也不动嗔心,当其临终犹不忘教诲子弟俭素持家,勤修阴德。观此数事,非圣贤胸怀,何能如此。宜其一生恩宠无比,人民钦敬,鬼神护持,生荣死哀。所谓世间大福德之人,必有过人之德量,由此可以证实。
王旦出生。因其生于凌晨,故取名旦,字子明。王旦先天相貌较丑,脸、鼻皆偏,喉部有突起,华山老道预言其有异人相,“日后必大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