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汉语中的助词分为语气助词、结构助词和时态助词三种,而语气助词又称“语气词”,也有人认为“语气词”是应该是一种独立的词类。
1、结构助词
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普通话里助词“de”,在书面语里习惯写成三个字;在定语后面写成“的”,在状语后面写成“地”,在补语前面写成“得”。这样可以使书面语里的结构关系更清楚。
2、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是助词的一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和句末强调语气的虚词。在句子中读作时不译舒缓停顿,在句末强调语气或通过排比句重复时增强气势。
扩展资料
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这些分类: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肯定语气和停顿语气。
1、疑问语气
疑问语气:“吗,么,吧,呢”或文言中的“也,者,乎,哉,与,欤,邪,耶,为”等等。某些情况下,当“啊”读升调时,也表疑问语气。不同的疑问语气词,表示的疑问程度也不尽相同,“呢”和“吧”疑问程序较“吗”来的要小,通常表示(推测出答案)征求意见。
2、祈使语气
祈使语气:“吧、罢、呀、啊、啦”或文言中的“矣、焉、哉”等等,表示命令、请求、劝告、督促等语气,例如:“不要在这里吸烟好吧”。
3、感叹语气
感叹语气:“啊、呀、哇、哪”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焉、哉、与、欤、已”,表示输出主观的感情色彩。注意,感叹语气词和叹词不同,叹词通常用于句首,而感叹语气词一般用于句末且不能独立使用。
4、肯定语气
肯定语气:“的、了、嘛、呢、啦、罢了、而已”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然、焉、耳、而已、云、尔”。有些肯定语气词,如“罢了”、“而已”,有时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注意,肯定语气词与结构助词不同,结构助词若去掉便会影响句子的结构,而语气词去掉则无伤大雅。
5、停顿语气
停顿语气:“啊、吧、呢、么”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焉、兮”,一般用于句中,有停顿、强调突出前方词语的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助词
2.文言文中助词包括哪几类耳 矣 以 焉 之 乎 者 也 夫(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九、【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
3.文言文中的助词作用文法术语,指的是一种词类,属于虚词,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是句子上,作为辅助之用。通常用于句子前、中、后,表示各种语气;或是用于语句中间,表示结构上的关系。
现代语言其实是秉承这古语的发展。所以这一定义同样适用于文言文。
助词分为很多种类:
1、语气助词,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和句末强调语气的虚词。比较常用的作用是突出重点和使得语言表达更通顺合理,起到现代文标点符号的作用
2、时态助词,时态助词也称动态助词,通常接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动作或变化的状态,可与时间副词连用。
3、结构助词附着在词、词组的前面或后面,用以表示句子的结构关系。文言中常见的有“之、者、所、然、夫、所以、乎、焉、等、且”等等。
4.文言文语气助词都有哪些文言文语气助词有:耳、矣、以、焉、之、乎、者、也、夫等。
一、耳 ěr 释义 1、耳朵:~聋眼花。~闻目睹。
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银~。
3、位置在两旁的:~房。~门。
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
技止此~。二、矣 yǐ 释义 1、用在句末,跟“了”相同:由来久~。
悔之晚~。2、表示感叹:大~哉。
三、焉 yān 释义 1、跟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善莫大~。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多用于反问):~有今日?。
~能不去?。不入虎穴,~得虎子?3、乃;于是: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
4、表示肯定的语气:有厚望~。因以为号~。
5、姓。四、乎 hū 释义 1、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相同:王侯将相宁有种~?2、表示选择的疑问,跟“呢”相同:然~?否~?3、表示揣度,跟“吧”相同:成败兴亡之机,其在斯~?4、表示祈使,跟“吧”相同:长铗归来~!5、动词后缀,作用跟“于”相同:在~。
无须~。出~意料。
合~规律。超~寻常。
6、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郁郁~。
迥~不同。确~重要。
7、跟“啊”相同:天~!五、夫 fū fú 释义 [ fū ]1、丈夫(zhàng·fu):~妻。~妇。
姐~。姑~。
2、成年男子:匹~。一~守关,万~莫开。
3、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渔~。农~。
轿~。4、旧时服劳役的人,特指被统治阶级强迫去做苦工的人:~役。
拉~。5、姓。
[ fú ]1、指示代词。那;这:独不见~螳螂乎?2、人称代词。
他:使~往而学焉。3、a)用在一句话的开始:~战,勇气也。
b)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人定胜天,信~。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5.文言文中的疑问助词1、乎 语气词“乎”可以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疑问句中的“乎”字表示疑问语气时,按提问的出发点和疑问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询问、反问两种情况。 询问 询问是说话人提出问题,要求对方回答,这类疑问多见于是非问句、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
这是一种纯粹的疑问,“乎”可译为“吗”或“呢”。例如: ①(王日)“战乎?”(伯州犁)曰:“未可知也。”
(《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许行》) 以上二例是是非问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乎”译作“吗”。 ③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 ④子以秦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 以上二例是选择疑问句,说话人把两种可能提出来,要求对方选择一种作答。
“乎”字可译作“呢”。 ⑤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论语•先进》) ⑥我则无礼,何以战乎?(《载流之战》) 以上是特指问句,句中有“何”这样的疑问代词特别提出疑点。“乎”字可译作“呢”。
反问 反问是无疑而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毫无疑义的意见,所以不要求对方回答。因为是无疑而问,故在句尾用“乎”字的同时,句中还要用别的反诘语气词等来配合。
这种“乎”字也可以译成“吗”或“呢”。例如: ①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城汉之战》) ②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许行》)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以上三例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内容。
其中1、3两例与“乎”字呼应的是语气词“其”和副词“宁”。 如果句中使用“不”“无”等否定词,就构成否定形式,表达的也是肯定的内容。
例如: ④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城汉之战》) ⑤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庄子•秋水》) “乎”与“不亦”构成“不亦……乎”,是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其反问语气比带其他反诘词语的反问句要轻缓一些。例如: ①夫子尝与吾言于楚也,必是故也。
不亦识乎?(《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③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2、欤(与) 语气词“欤”先秦多写作“与”,“欤”是后起字。“欤”(与)和“乎”一样,可以表示疑问语气。
“欤”(与)表示疑问语气时,在是非问句句尾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是说话人心目中已有了某种看法,但还不能深信不疑,提出来要求证实。这是“欤”(与)和“乎”在表疑问语气时的主要不同之处。
这样的“欤”(与)可译为“吗”或“么”。例如: ①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论语•微子》) ②“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许行》) ③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屈原列传》) “欤”(与)用在特指问句,帮助表达疑问语气,句中也另有疑问词,疑问的重点落在疑问词上。
可译为“呢”。例如: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②谁与,哭者?(《礼记•檀弓》)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欤”(与)用在选择问句句尾,是表示无法肯定或否定某项或某几项事情,要求对方选择而发出的疑问语气。
可译成“呢”,分句中常有“抑”来配合。例如: ①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②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礼记•中庸》) 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欤”(与)用在反问句,表示不要求对方回答无疑而问的反诘语气,可译为“吗”,有时也跟“也”连用,或跟“岂”、“得非”等配合。
例如: ①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孟子•公孙丑上》) ②得非急于求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韩愈《答吴充秀才书》)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3、哉 “哉”字可以跟疑问词配合用于询问句和反问句,句子的询问语气和反问语气由疑问词来表达,“哉”字则给它们带上感叹色彩,可译为“吗”、“呢”。例如: ①此何鸟哉?(《庄子•山木》) ②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③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苏轼《教战守策》) 以上诸例是询问句,“哉”译为“呢”或“啊”。 ④晋,吾宗了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 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以上二例是反问句,“哉”译作“吗”或“呢”。
4、耶(邪) 句末语气词,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或“呢”。例如:①为一郎僮耶。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②史公果死耶。——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③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庄子•齐物论》) ④令名不彰邪。
——《世说新语·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