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高大百科网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更多 > 古文 >

寓言故事的文言文

日期: 来源:高大网收集编辑:www.gdy.net.c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寓言故事的文言文 1.寓言故事(文言文)寓言故事,要简短的,有寓意的,不要《画蛇添足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ǜ)锲(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寓意:1.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要从更多的角度看事物.2.再大的学问家,也有不懂的事情.3.不能不懂装懂,要实事求是.。

2.求寓言故事的文言文

郑 人 买 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lv),革履,就是鞋子。

先自度其足:度——音(duó),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量长短

吾忘持度、宁信度:度——音(dù),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通假字),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反——同“返”(通假字),就是返回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且——将要,打算。

置——购置。

矛与盾 《韩非子·难一》

原文: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注释:

1、矛: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鬻:卖。

4、誉:夸耀。

5、曰:说。

6、吾:我的。

7、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8、或:有人。

9、以:用。

10、子:您,对人的尊称。

11、何如:怎么样

12、应:回答。

13、利:锋利,锐利。

14、其:那个这里指卖矛和盾的那个人。

15、弗:不能。

16,之:语气作词 没有意思。

滥竽充数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滥:与真实不符,失实的,假的。

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廪:(lǐn)1.米仓,亦指储藏的米:仓~。~生(即“廪膳生员”,中国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补助生活的生员)。~饩(旧指由官府供给的粮食)。 积聚,郁结:“~于肠胃”。

2. 〔名〕(会意兼象形。从人回,象屋形,中有户牖。又作“廪”。“廪”是俗字。本义:米仓)

3.〈动〉 收藏;储积

4.形〉 通“懔”

闵:(mǐn)

1.(1)忧忠,凶丧:~凶。

(2 )古同“悯”,怜恤,哀伤。

(3) 古同“悯”,忧虑。

(4) 勉力:~勉。

(5) 昏味,糊涂:~然不敏。

(6) 姓。

2.〔动〕 (形声。从门,文声。本义:吊唁)

解释: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掩耳盗铃

【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割席断交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②,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

曰:" 子非吾友也!"

解释:片:块

捉而掷去之:捉金子后放下锄头

管宁:字幼安,汉末魏时人,不仕而终。

轩冕:此单指车子。

宁割席分坐:后人以" 管宁割席" 、" 割席分坐" 喻朋友断交。

3.各种寓言故事的文言文(不要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画蛇添足、刻舟求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

全书的内容较杂, 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评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 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狐假虎威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 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 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 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 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4.古代文言文寓言故事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土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牧童与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一日曝(pù晒)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fǔ拍手)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chù收缩)入两股间,今乃掉(摇摆)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5.求中国古代的寓言(文言文)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的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

便返回家中取尺码。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拔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其父善游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①。

婴儿啼。人问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吕氏春秋》 [注释] ①方——正。

引——拉着。 ②故——缘故。

[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游泳,这里没有什么遗传关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艺都不能靠遗传,而必须靠刻苦的学习和实践去获得。

齐人偷金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请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见人操金③,攫而夺之④。吏搏而束缚之⑤,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 人⑥,徒见金耳⑦。”

——《吕氏春秋》 [注释]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卖。 ③操——拿着。

④攫(jué)——夺取。 ⑤搏(bó)——捕捉。

束缚——捆绑。 ⑥殊(shū)——完全。

⑦徒——仅仅。耳——而 [提示] 人们常用“利欲熏心”来形容那些“财迷”。

偷金的齐人就是一个典型。严重的发财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窍,使他想问题、看问题的方法非常主观、片面,甚至到了只见金子不见旁人的地步。

在实际生活中,一些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犯这种只想着个人利益的错误。 齐宣王射箭 [原文] 宣王好射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②,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④,中关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悦之。

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尹文子》 [注释] ①好(hào)——喜欢,爱好。

②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喜欢别人说自己能拉硬弓。说,同“悦”。

强,硬弓。 ③石———重量单位。

古时每石一百二十斤,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他)把弓拿给臣子们看,臣子们都试着拉弓。

引,拉弓。 ⑤中关——拉弓拉到半满。

关同“弯”。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谁能用这张硬弓。

孰,哪一个。是,这,这个。

这里指弓。 [提示] 齐宣王明明只能拉开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却说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齐宣王自己也以为就是这么回事,最后落了个名不符实的坏名声。

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一是因为齐宣王的周围有一帮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为齐宣王自己爱听悦耳的奉承话。这则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净化社会风气也有现实意义。

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②,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③,因往晓之曰④:“天,积气耳,亡处亡气⑤。

若屈伸呼吸⑥,终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⑧,日月星宿不当坠耶⑨?”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⑩,亦不能有所中伤(11)。”其人曰:“奈地坏何(12)?”晓者曰:“地积块耳(13),”充塞四虚(14),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15),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

6.最少的寓言故事文言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

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7.文言文寓言故事

穿井得人①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③,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字词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②溉汲:取水。③穿井:挖井。

【诗文翻译】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边去取水,所以总有一个人在外边奔波。后来他家挖了一口井,于是对人说:“我挖了一口井,家里就多了一个人。”有人听见这话,就向另外的人传话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一个人。”于是全国的人都争相传播这样一条奇闻。消息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国君派人到丁家去查问。丁家的人回答说:“我们是说挖井之后多出一个人的劳力可供使用,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

启发:这个故事从丁氏的穿井引出传话的出入,说明传言易讹,凡事须亲自调查,这样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二(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二(手机)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三(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三(手机)

相关阅读

  • 文言文的解释,文言文在线查询,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文言文现代汉语词典

  • 导读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的写作形式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领域。文言文因其独特的韵律和美感,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本篇文章将通过解释、查询和现代汉语词典,深入探究文言文的意义和应用。一、文言文的定义与起源文言文,又称古文、正文、典文等,指汉语的古代书面语言,其产生时间可以追溯至商朝晚期(公元12世纪左右)。文言文拥有复杂的语法结构和特有的词汇,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代的经典文献,如《周易》、《尚书》等。文言文的流行可以追溯至汉朝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都掌握着文
  • 生了不管不如不生文言文 做好自己的事情别管闲事文言文?

  • 本文目录胸有成竹文言文详解?古文:只要做好事,不管动机是怎么样,都是好的?不要勉强别人的文言文?什么时候努力都不迟文言文?做好自己的事情别管闲事文言文?胸有成竹文言文详解?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
  • 文言文中评价人低调的句子(嗟的古音是什么?)

  • 本文目录做官的四个层次文言文?古诗诵读自我评定怎么写?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文言文版?凡事点到为止的古文?嗟的古音是什么?做官的四个层次文言文?老子把官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其中最成功的是“不知有之”。民众不知有其存在的原因,难道是这样的领导者游手好闲,尸位素餐,什么问题也不为民众解决,形同虚设,有等于无吗?当然不是。按照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论,对统治者的要求是“无为而治”。“无为”绝不是什么事也不做,而是“因物之性,顺物之情,顺势而动”,即依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依顺人的本性真情去办事。他的另一句治国名言“治大国若
  • 怎么仿写小古文?仿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

  • 本文目录春首四时苏万汇者小古文仿写?与朱元思书仿写山水文言文?仿写童趣古文150字?仿照《咏雪》写一篇类似的文言文,拜托!~~~~?仿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春首四时苏万汇者小古文仿写?春首四时、苏万汇者,春也。气暖则襟韵舒,日迟则烟气媚。百鸟和鸣,千花竞发。田畯举趾于南亩,游人联辔于东郊。风光之艳,游赏之娱,以为最也。与朱元思书仿写山水文言文?文言文是用繁体字来书写的文字。与朱元思书仿写山水一句中能用繁体来书写的字有:与、书和写共三字,简体字写繁体字的书写为:与字的繁体写作與,与輿、興等繁体字极相似。
  • 心动但不失控用文言文来表达(请问是否爱着一个人已足够共渡爱的尽头是哪首歌曲里的?)

  • 本文目录乱了分寸的心动是什么意思?偶滴歌神歌词我要啦啦拉着你的手是什么歌?什么歌有山明水秀?为什么人会控制不住的心动呢?为什么越是想要控制却越是失控呢?怎样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呢?请问是否爱着一个人已足够共渡爱的尽头是哪首歌曲里的?乱了分寸的心动是什么意思?乱了分寸的心动就是对你心动的意思。乱了分寸,一般都是在紧张或者激动的时候才会乱了分寸。心跳就是心跳动。所以连起来就是对你心动了。方寸在古代是指心的意思,乱了方寸就是心乱了,心思乱了,慌了神,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意思。这句话形容人在外界干扰下心绪烦乱、精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四(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广告位四(手机)

热门文章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一(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一(手机)
  • 含过的文言文(过在古文中的意思及例句,限制在初中和高一高二)

  • 1.过 在古文中的意思及例句,限制在初中和高一高二额。。。我也不太清楚高二是什么水平。。。你看看行不行1、同本义过,度也。——《说文》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2、超出,胜过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
  • 文言文鸿门宴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小题1:D小题2:B小题3:A小题4:(1)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2)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小题1:试题分析:道:名...
  • 示爱文言文女对男(女对男表达爱意的古诗文有哪些)

  • 1.女对男表达爱意的古诗文有哪些1.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元好问《摸鱼儿》2.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孙吴四英将文言文答案(孙吴四英将文言文阅读答案)

  • 1.孙吴四英将文言文阅读答案译文 孙策、孙权建立的吴国之所以占有江东地区,跟中原地区的曹操对抗,根本是因为孙策、孙权的雄才大略.当时东吴的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个人,是当时的(东吴)的所谓国家的心腹与梁柱,都是能与国家共存亡的大臣....
  • 七级上语文文言文练习(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二十五篇)

  • 1.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二十五篇一、寓、矛盾、誉、吾、履、遂二、1.卖;夸耀 2.不;回答 3.这里当“购买”讲;鞋. 4.尺码;相信三、1.我的矛非常锐利,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穿透. 2.用你的矛穿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3.等到了集市上却忘...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二(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二(手机)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三(PC)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侧边广告位三(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