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知:
〔古文〕【说文】词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又【玉篇】识也,觉也。【增韵】喩也。【易·系辞】百姓日用而不知。【书·臯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 又汉有见知法。【史记·酷吏传】赵禹与张汤论定诸律令,作见知法。
【注】吏见知不举劾为故纵。 又相交曰知。【左传·昭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
【注】相亲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适郑,鬷蔑一言而善,执手遂如故知。【楚辞·九歌】乐莫乐兮新相知。 又【尔雅·释诂】匹也。【诗·桧风】乐子之无知。
【注】匹也。 又【广韵】欲也。【礼·乐记】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外。 又犹记忆也。【论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又犹主也。【易·系辞】乾知大始。【左传·襄二十六年】公孙挥曰:子产其将知政矣。【魏了翁·读书杂抄】后世官制上知字始此。 又【扬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谓之知。【黄帝素问】二刺则知。
【注】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为知。 又药名。【日华志】预知子,取缀衣领上,遇有蛊毒,则闻其有声。
又地名。【左传·昭二十七年】公徒败于且知。
又【集韵】【韵会】知义切。【正韵】知意切。与智同。【易·临卦】知临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谓之知。
又姓。【左传】晋有知季,卽荀首也。别食知邑,又为知氏。 又【諡法】官人应实曰知。
[ 结果来源于: ]
2.古文中知的意思用法知
晓得,明了:~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
使知道:通~。~照。
知 [zhì]
古同“智”,智慧。
详细解释
知 [zhī]
〈动〉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 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know]
〈名〉
知识 [knowledge]
又如:求知欲;真知灼见;无知;通过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
3.古文中“知”的所有 意思本义为知晓,了解。《论语·学而》:“人不~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引申为1.感觉,知觉。《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止而神欲行。”2.知识,见解。《列子·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乎?’”
3.交往,交游。《报任安书》:“绝宾客之~,亡室家之业。”交往,交游增进情谊;
4.契合,交好。《汉书·李广苏建传》:“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
5.知己。《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旧觅新~。”
6.主持,执掌。《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政矣。”
7.聪明,智慧。《庄子·逍遥游》:“大~不及小~。”(通假字,同“智”)
4.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5.知字在古文中的意思①知道。《论语-为政》:“~之为~之,不~为不~,是~也。”王充《论衡-知实》:“不学自~,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又】知觉,感觉。范缜《神灭论》:“手等有痛痒之~。”
②见解,知识。《商君法-更法》:“有独~之虑者。”(虑:思虑。)【又】知识。《列子-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乎?’”(孰:谁。为:通“谓”,说。)
③了解。《史记-管仲传》:“~我者鲍子也。”【引】交好,相亲。司马迁《报任安书》:“绝宾客之~。”【又】知己,知心的人。鲍照《咏双燕》诗:“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衔泪:噙着泪。觅:找寻。)
④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政矣。”(子产:人名。)
⑤zhì(至)。通“智”。聪明,智慧。《商君书-更法》:“~者见于未萌。”(萌:萌芽。)
—— ——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