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阅府志 山川》有云:“大海环绕台郡,其山皆向内地。
北路之后垄港与兴化南日对峙。后垄而上有竹堑,与海擅对峙。
竹堑而上有南嵌社,与福州闽安镇关潼对峙。自南嵌至上淡水,与北茭相望。
淡水至鸡笼城,与沙埕烽火门相望。南路凤山县之弥陀港、万丹港、岐后东港、茄藤港则与漳州之古螺、铜山、悬钟等处相望,惟鹿耳门居府治之西北,澎湖又居鹿耳门之西北,与泉州府同安县厦门东南斜对”。
又附载诸罗志云:“凡水皆东流,邑治之水独西,台海在西,三邑攸同也。闽粤间水源自山,汇流扬波,谓之溪。
溪渐于海,潮汐应焉,谓之港。海淡无源,潮流而猪,随其所到,以为远近,亦谓之港”。
数语并能简括。惟山溪名目,分疆胪列,不异市井簿记,大嫌非体。
又搜辑旧闻,不分隶各目之下,而皆附列于后,如大冈山顶蛎房壳甚多;赤山之顶不时裂,涌泥如火,取薪刍置其上则火;南仔汕山没,火出石畔;玉案山后小山泉涌,火出水中;茄老网社石湖大里许,将雨辄涨;剑潭有树名茄冬,高耸障天,相传荷兰人插剑于树,树皮合剑在其内,因以远望为小鸡笼屿。循此而上至山朝社,又上至蛤仔难诸社,深箐鸟道,至者鲜矣」。
二说详尽,爽若列糜,此古今不异者也。又载稗海纪游云:“鸡笼山下,实近弱水,秋毫不载,舟至即沉”。
或云:“名为万水朝东,势倾舄卷入地底,滔滔东逝,流而不返”。今访诸久客于此者,不闻有弱水湛舟之事,当更考之。
(来源:台湾文献丛刊)《台游日记》卷二。
2.台湾在文言文中的别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台湾有过如下称呼:岛夷(战国)——夷洲,东鲲(三国)——流求(隋唐)——琉球(元)——小琉球(明)——台湾(清)。还有东宁,东鲲,鲲洋,台阳等称呼。
四五百年前,葡萄牙人占据澳门之后,继续作东北之行,航船经过台湾海峡时,望见台湾翠绿如画,雄伟瑰丽,便誉之为“福摩萨”,意思是“美丽之岛”,后来,欧美各国就以此作为台湾的称呼。荷兰人占据台湾后,就称台湾为“福摩萨”,不过,这名字我们是避而不用的,因为它含有殖民主义色彩。
请采纳
3.为什么台湾的文言文教学比重比白话文要高其实应该说是你们的减少了 我记得我考大学的时候 整个国文考题50提只有不到5题是白话文 而且不能说是繁体字 官方说法应该说是正体 先有正才有简 说繁体就好像是多加上去的笔画 是错的。
因为大陆采用简体字 所以六书和文言本身就不好教了(最终还是要回到正体字) 因为大陆少了200字体 又有很多字体是共用 而文言文本身 一个字就是一种意思(例如 忧郁跟浓郁 这两的字在台湾就是独立字 分别两种意思 即便不用整句 或是前后文 看一字即知道涵义 但是大陆这两字共用后 去掉忧郁的郁 通用成浓郁的郁 所以通照文言文意思完全不通。..在正体字文中就是写错字的意思。
.) 因为不好教 所以大陆与台湾的注重地方不同 大陆可能注重的是年代整篇文体架构 台湾注重在单一字的文字结构涵义。
4.郑成功收复台湾 文言文郑成功收复台湾
天启中(明熹宗年号),日本倭逐琉球而踞之海澄人颜思齐者,谋夺日本国,计泄,与其党杨天生、陈衷纪等二十八人窜台湾,郑芝龙附焉。思齐死,芝龙领其众,寻就抚。荷兰红毛夷遭风,泊台湾,崇祯中,闽地大旱,芝龙请于巡抚熊文灿,以舶徙饥民数万至台湾,人给三金,一牛,使垦岛荒。时芝龙已去台湾,故荷兰夷二千踞城中,流民数万屯城外,……久之,荷兰筑城曰台湾,曰鸡笼,曰淡水,筑炮台沈夹板于鹿耳门之港口,置揆一王守之,与南洋、吕宋、占城诸国互市,成都会焉。
成功自江南败归,地蹙军孤,谋拓土为巢穴计。有台湾通事何斌者,……遣其私人郭平驾小舟伪为钓鱼者,顺鹿耳门至赤嵌城(今台南市附近安平镇,当时为荷兰总督府所在地。)往来探视,得港路一条。走厦门谒成功曰:“台湾沃野千里,鸡笼、淡水、硝磺有焉,横绝大海,肆通外国,耕种可以足食,兴贩铜铁可以足用,十年生聚,十年教养,真霸王之区也。”出袖中地图如指诸掌,成功叹曰:“此亦海外之扶余也”(扶余:古国名,在今东北松花江中游平原上。)……乃令洪旭、黄廷、王秀奇辅世子(郑)经监守各岛,捩舵束甲而行。……见鹿耳门,焚香祝曰:“成功受先帝眷顾,寸土未得,孤岛危居,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竹篙视之,则加涨丈余,以手加额曰:“此天所以哀孤而不委之壑也。”令何斌坐斗头,按图转舵,发炮鸣金,赤嵌城酋长实叮惊怖出降。先数夕风潮骤振,声振云霄,揆一王率诸酋登城望海,见一人袱头红衣,骑长鲸,从鹿耳门游漾纡回,绕赤嵌城而没。是日炮声轰天,登高以千里镜视之,见鹿耳门船只旌旗,笑谓唐船近炮台则无遗类。俄见首船树旗纛,倏北倏东,余船以次衔尾鱼贯,悉远炮台而行,……
揆一王尝大出兵攻赤嵌、鲲身,不利。……乃罢兵约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