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美猴王有了姓名,异常高兴,就又磕了三个头,万分激动地拜谢祖师。
祖师收下猴王,叫大家带他出二门,安排他住宿。猴王到了二门外,又拜见了各位师兄,就在廊庑下安顿下来。
从此以后,悟空每天跟着师兄,学经论道,习字烧香;闲暇时,跟着大家,扫地锄园,养花修树,找柴烧火,挑水运浆。凡是他能学能干的,他都学,他也都干。
就这样,不知不觉,猴王在洞里一下就住了六七年。这一天,祖师召集徒弟,登坛讲道。
祖师讲道: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悟空听着听着,忽然抓耳挠腮,眉开眼笑,最后,实在是忍不住,就手舞足蹈,在底下乱动起来。
祖师在上面,见悟空乱动,就停下来,呵斥说:“你干什么呢?怎么不听我讲道啊?”悟空说:“我没事,只是听师父讲得精彩,喜不自胜,就不自觉地动了起来。请师父原谅!请师父原谅!”祖师说:“你觉得我讲得精彩吗?,,,,,。
你来这洞里,到现在有多久了?”悟空说:“我这人糊涂,不知道到现在有多久了。只记得灶底下没火,我就去后山打柴。
后山有一整山的桃树,我在那儿吃了七次桃。”祖师说:“那山叫烂桃山。
你既然吃了七次,就该是七年了。,,,,,。
都这么长时间了!你现在想跟我学些什么?”悟空说:“听师父的,只要是关于道的,我就都想学。”祖师说:“‘道’细分,可以分出三百六十个小门派。
每个门派,你都能学有所成。但是不知道你想学哪个门派?”悟空说:“听师父的。”
祖师说:“我教你‘术’这一门,怎么样?”悟空说:“‘术’这一门,是怎么回事?”祖师说:“‘术’这一门,修炼的是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道趋吉避凶。”悟空问:“可以长生不老吗?”祖师说:“不能!”悟空说:“不学,不学。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及走,(狼)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肉者,不如悬诸树而(明)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
屠归。昧爽(拂晓)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疑虑徘徊)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是可笑也。
译文: 从前,有个屠夫卖肉回来,天色已经晚了。就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
狼不断的窥视着屠夫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在狼的面前晃了晃,想把狼吓跑。
狼看见了屠刀,一开始被吓了一下,往后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于是屠夫就想,狼想要的是我买的肉,(并不是要伤害我),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就够不着了)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
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垫起脚尖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
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于是感到非常害怕。
(屠夫因为害怕)焦虑的在(树)的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查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刮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下颚,那个形状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
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呢。于是由于屠夫的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
其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译文: 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
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地窝棚,他就跑进去藏在里面。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
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让它抽出去。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极力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弹了,才用带子扎上了吹气口。
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回弯儿,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就把它背回去了。
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杨万里终身服膺张峻的教导,他把读书之室命名为“诚斋”,用来明确自己的志向,而“先生”则指年长有学问的人。
故称之为“诚斋先生”。 扩展资料: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
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南宋大诗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
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他作诗25000多首,只有少数传下来。 他广师博学,一生作诗两万多首,被誉为一代诗宗,诗歌作品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的“诚斋体”。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著有《诚斋集》等。1206年6月15日,杨万里逝世。
4.张诚 聊斋 蒲松龄的翻译原文: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
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
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草具。
使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
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兄嗒然,问:“病乎?”曰:“饿耳。”
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饵兄。
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之,但食勿言也。”
讷食之。嘱弟曰:“后勿复然,事泄累弟。
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乌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
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樵采。”问:“谁之遣?”曰:“我自来耳。”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之归。
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云:“明日当以斧来。”
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
兄送之半途,方复回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闭之。
山中虎狼多。”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楚之。”
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笞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不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
约足一束,不辞而返。师又责之,乃实告之。
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
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
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
众骇,裂之衣而约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依壁坐哭。
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村中有巫走无常者,讷途遇之,缅诉曩苦。
因询弟所,巫言不闻,遂反身导讷去。至一都会,见一皂衫人自城中出,巫要遮代问之。
皂衫人于佩囊中检牒审顾,男妇百余,并无犯而张者。巫疑在他牒。
皂衫人曰:“此路属我,何得差逮。”讷不信,强巫入内城。
城中新鬼、故鬼往来憧憧,亦有故识,就问,迄无知者。忽共哗言:“菩萨至!”仰见云中有伟人,毫光彻上下,顿觉世界通明。
巫贺曰:“大郎有福哉!菩萨几十年一入冥司拔诸苦恼,今适值之。”便捽讷跪。
众鬼囚纷纷籍籍,合掌齐诵慈悲救苦之声,哄腾震地。菩萨以杨柳枝遍洒甘露,其细如尘;俄而雾收光敛,遂失所在。
讷觉颈上沾露,斧处不复作痛。巫乃导与俱归,望见里门,始别而去。
讷死二日,豁然竟苏,悉述所遇,谓诚不死。母以为撰造之诬,反诟骂之。
讷负屈无以自伸,而摸创痕良瘥。自力起,拜父曰:“行将穿云入海往寻弟,如不可见,终此身勿望返也。
愿父犹以儿为死。”翁引空处与泣,无敢留之,讷乃去。
每于冲衢访弟耗,途中资斧断绝,丐而行。逾年达金陵,悬鹑百结,伛偻道上。
偶见十余骑过,走避道侧。内一人如官长,年四十已来,健卒骏马,腾踔前后。
一少年乘小驷,屡视讷。讷以其贵公子,未敢仰视。
少年停鞭少驻,忽下马,呼曰:“非吾兄耶!”讷举首审视,诚也,握手大痛失声。诚亦哭曰:“兄何漂落以至于此?”讷言其情,诚益悲。
骑者并下问故,以白官长。官命脱骑载讷,连辔归诸其家,始详诘之。
初,虎衔诚去,不知何时置路侧,卧途中经宿,适张别驾自都中来,过之,见其貌文,怜而抚之,渐苏。言其里居,则相去已远,因载与俱归。
又药敷伤处,数日始痊。别驾无长君,子之。
盖适从游瞩也。诚具为兄告。
言次,别驾入,讷拜谢不已。诚入内捧帛衣出进兄,乃置酒燕叙。
别驾问:“贵族在豫,几何丁壮?”讷曰:“无有。父少齐人,流寓于豫。”
别驾曰:“仆亦齐人。贵里何属?”答曰:“曾闻父言属东昌辖。”
惊曰:“我同乡也!何故迁豫?”讷曰:“明季清兵入境,掠前母去。父遭兵燹,荡无家室。
先贾于西道,往来颇稔,故止焉。”又惊问:“君家尊何名?”讷告之。
别驾瞠而视,俯首若疑,疾趋入内。无何,太夫人出。
共罗拜已,问讷曰:“汝是张炳之之孙耶?”曰:“然。”太夫人大哭,谓别驾曰:“此汝弟也。”
讷兄弟莫能解。太夫人曰:“我适汝父三年,流离北去,身属黑固山半年,生汝兄。
又半年固山死,汝兄补秩旗下迁此官。今解任矣。
每刻刻念乡井,遂出籍,复故谱。屡遣人至齐,殊无所觅耗,何知汝父西徙哉!”乃谓别驾曰:“汝以弟为子,折福死矣!”别驾曰:“曩问诚,诚未尝言齐人,想幼稚不忆耳。”
乃以齿序:别驾四十有一,为长;诚十六,最少;讷二十二,则伯而仲矣,别驾得两弟,甚欢,与同卧处,尽悉离散端由,将作归计。太夫人恐不见容。
别驾曰:“能容则共之,否则析之。天下岂有无父之人?” 于是鬻宅办装,刻日西发。
既抵里,讷及诚先驰报。
5.《聊斋志异》中张氏者,生子讷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
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
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
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谇,不可堪。
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①。
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
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归,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
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
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
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
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
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
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
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
山中虎狼恶。”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②楚之。”
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
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
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③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
虎负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
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
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④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
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①劬(qú):劳苦。
②夏:亦作“榎”,木名。③欻(xū):忽然。
④劙(lí):割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蓄甘脆饵诚 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 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 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 颐:脸颊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张常客豫,遂家焉 于是余有叹焉 B.见其指已破,履已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妻为北兵掠去 吾属今为之虏矣 D.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 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 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参考答案9、C 解析:C项中的“恶”是疑问代词,解释为“哪里,怎么”。
10、C 解析:C项的两个“为”均为介词,表被动。A项中的两个“焉”意思不同。
第一个“焉”意为“于此”,兼词;第二个“焉” 是句末语气词B项中第一个“其”是人称代词,“他的”;第二个“其”是语气副词 。D项中第一个“以”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关系,第二个“以”是介词,意为“把”。
11、D 解析:①②③⑤均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④为老师的行为,表现老师对他们兄弟感情的赞叹,是直接表现兄弟情深。
⑥为张讷受伤后的状况,未涉及兄弟感情。12、B 解析:“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有误,应是从自己家里偷了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烙成饼给张讷吃。
13、(1)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2)“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解析:(1)注意“无论”“纵或”“且犹”“归”的用法。
(2)翻译时注意如下四个知识点:“犹”“夫人”“况”“何”的解释。古今异义词如“夫人”要注意古今用法的不同。
【参考译文】 河南人张某,他的祖先是齐地人。明朝末年,齐地大乱,。
6.聊斋志异文言文翻译,读了这一篇文章的启示三则
1.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歘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垂涎;步亦步,
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及走,又重之。屠无计,默念狼所
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
止。屠即径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
近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
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
2.
</?xml:namespace>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cháng),场主积薪其中,苫蔽
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
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
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
一屠暮行,
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
奔入伏焉。
狼自
苫
(shàn)
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
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
豕
(shǐ)
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
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7.翻译聊斋古文《细柳》聊斋之细柳 白话文 话说清康熙年间,山东即墨县有个叫高东方的富翁,妻子不幸因病去世,丢下个不到五岁的男孩长福。
高东方一个大男人如何能拉扯孩子呢?万般无奈,高东方也只好再娶了。 长福的继母叫细柳,年方十九,嫁过来后,细柳和高东方是举案齐眉,百般恩爱。
难得的是,细柳对长福也关心得很,从不打骂。有一次,细柳要回娘家,小长福拼命大哭,一定要跟去,高东方怎么劝也不听。
见他们母子如此情深,高东方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是落地了,十分安慰。 一年后,细柳也生了一个白胖小子,取名长怙。
正是一家人和美幸福的时候,不料天有不测风云,高东方有一天和朋友喝酒,回家的路上从马上跌落而死,细柳和两个孩子成了孤儿寡母。 光阴似箭,一晃长福就到了十岁,细柳将他送至私塾学习。
但是,长福十分贪玩,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动不动就逃学,而且一逃学就跟着一群放牛娃疯玩,经常是三天两头也见不到他的人影。细柳先是痛骂长福,随后是痛打他,棍子都打断了好几根。
长福每次挨打时也疼得狼哭鬼嚎,但奇怪的是,长福根本不怕挨打,依旧逃学,好了伤疤忘了痛,依旧贪玩,细柳根本拿他没辙。 一天,细柳将长福叫到跟前,对他说:“长福,你既然不愿读书,我也不能勉强你,反正我也对得起你死去的爹娘了。
不过,我们又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人家,养不起吃闲饭的人。从今天起,你得学会自己养活自己了,你不是喜欢放牛吗?这样吧,你脱下身上的衣服,换上旧衣服去放牛。
记住,你一天不劳动,就没有饭吃!我还要狠狠揍你!” 于是,从这天起,长福穿上破旧衣服,天不亮就外出放牛,夜深了回家,回了家也没有可口的食物等着他——他得自己热细柳和长怙吃剩的残羹冷炙。就这么过了十来天,长福实在受不了了,这样的日子太苦了。
于是,他哭着跪在细柳的面前,说:“娘,还是送我去读书吧,我一定好好学习。”细柳面若冰霜,好象压根儿就没有听见,转身就到了里屋。
长福跪了半个时辰,见继母不会回心转意,只好拿着牛鞭、含着眼泪去放牛。 深秋了,寒风阵阵,长福还是穿着那身破单衣,而几个脚趾全部从破鞋子里露出来了;冷雨绵绵,长福冻得缩头缩脑,就像一个小叫花子。
邻居们看见了,都纷纷摇头:“没亲娘的孩子,可怜啊!世上的后娘,没一个好心肠的!”细柳听在耳里,看在眼里,但还是那副铁石心肠,根本不心疼长福。 可怜的长福终于没有办法忍受了,他逃走了。
邻居王大妈听说后,拄着拐杖问细柳:“孩子他妈,你得去找找那孩子呀,好歹他也是高家的一根苗啊!”细柳眼都没抬:“脚长在他身上,他要走,我有什么办法!”这下,邻居们更是在背后指责细柳心肠狠毒。 三个月后,长福在外面讨饭也吃不饱了,混不下去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家。
但他也不敢冒冒失失地进自己的家门,于是他哀求邻居王大妈帮自己转交细柳。细柳说:“他如果能挨一百棍子,就来见我,否则,他还是不要进这个门槛!” 长福听了,猛然冲进家门,痛哭流涕:“我愿意挨打,只求娘肯让我回家!”细柳问:“你知道悔改了?”长福说:“我知道。”
细柳说:“既然你已经知道悔改了,就不用挨打了。安分放牛吧!”长福大哭:“娘,我愿意挨一百棍子,只希望您让我继续读书!”细柳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坚决不同意:“让你读书,那是瞎子点灯——白费蜡!”经过长福一再苦苦哀求和王大妈的劝说,细柳才勉强同意。
经历这一番磨难后,长福深知读书机会的来之不易,他开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勤奋刻苦,学业上突飞猛进,十四岁就考上了秀才, 成了县里青年学子中的佼佼者,很得县令杨公的赏识。这正是: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细柳的小儿子读书五年,也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细柳知道长怙不是读书的材料,长叹一声,让他回家务农。长怙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一串串地往土里流,当然不乐意喽。
长怙稍微流露出一点点这样的心思,细柳马上大怒:“自古以来,百姓各有一种安身立命的本领。你一不能读书,二不能务农,你想饿死在臭水沟里啊?”说着,细柳操起一根擀面杖就劈头盖脸地打下去,长怙见势不妙,只好乖乖地干活。
这以后,长怙只要稍微有一点偷懒,细柳就破口大骂,还棍棒齐下。而最让长怙不服气的是,家里的好衣服、好食物,细柳都留给哥哥长福,长怙看着这一切,心中敢怒不敢言。
三年后,长怙熟悉了所有的农活,细柳拿出本钱叫长怙学习做生意。长怙一下子变得轻松了,手中还有一点小钱可以自己支配,于是,他开始到赌场去赌博。
输了钱,他就向母亲撒谎,说是什么遇上小偷啦、运气不好啦。细柳慢慢地发现了事情的真相,把长怙叫过来,又是一顿痛打,打得长怙几次昏过去。
长福担心弟弟有生命危险,“扑通”一声,直直地跪在母亲的面前:“娘,弟弟年幼无知,是我没有教好弟弟,我有责任。请您打我吧!”细柳这才停止。
打这以后,长怙一出门,细柳就派得力的仆人跟随,长怙也只好夹着尾巴好好做人。 几个月后,长怙对细柳说:“娘,咱们乡里有几个人准备结伴到济南府做买卖,我也想去长点见识,您看行不。
8.聊斋志异毛大福的原文及翻译一、原文 太行毛大福,疡医也。
一日行术归,道遇一狼,吐裹物,蹲道左。毛拾视,则布裹金饰数事。
方怪异间,狼前欢跃,略曳袍服即去。毛行又曳之。
察其意不恶,因从之去。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溃腐生蛆。
毛悟其意,拨剔净尽,敷药如法,乃行。日既晚,狼遥送之。
行三四里,又遇数狼,咆哮相侵,惧甚。前狼急入其群,若相告语,从狼悉散去。
毛乃归。先是,邑有银商宁泰,被盗杀于途,莫可追诘。
会毛货金饰,为宁所认,执赴公庭。毛诉所从来,官不信,械之。
毛冤极不能自伸,惟求宽释,请问诸狼。官遣两役押入山,直抵狼穴。
值狼未归,及暮不至,三人遂反。至半途遇二狼,其一疮痕犹在,毛识之,向揖而祝曰:“前蒙馈赠,今遂以此被屈。
君不为我昭雪,回去搒掠死矣!”狼见毛被絷,怒奔隶。隶拔刀相向。
狼以喙拄地大嗥;嗥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围旋隶。隶大窘。
狼竞前啮絷索,隶悟其意,解毛缚,狼乃俱去。归述其状,官异之,未遽释毛。
后数日,官出行。一狼衔敝履委道上。
官过之,狼又衔履奔前置于道。官命收履,狼乃去。
官归,阴遣人访履主。或传某村有丛薪者,被二狼迫逐,衔其履而去。
拘来认之,果其履也。遂疑杀宁者必薪,鞫之果然。
盖薪杀宁,取其巨金,衣底藏饰,未遑搜括,被狼衔去也。昔一稳婆出归,遇一狼阻道,牵衣若欲召之。
乃从去,见雌狼方娩不下。妪为用力按捺,产下放归。
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可知此事从来多有。
二、译文 太行人毛大福,是专治疮伤的医生。一天,他行医归来,路上碰到一匹狼,嘴上叼着个小包裹,见到毛大福,便将小包吐在地上,蹲在路边。
毛大福拾起来一看,见里面包着几件金首饰。正感到惊异,狼又跃上前欢跳着,用嘴巴轻轻拉了拉毛大福的衣角就走开了;毛大福刚要离开,狼又回来拽住了衣服,像是要他跟它走。
毛觉察到狼没有恶意,便跟着它去了。不一会儿,来到一个洞穴,见一匹狼正生病躺在地上。
仔细一看,狼头顶上长了个大疮,已腐烂生蛆。毛大福立即明白了狼的意思,便为病狼仔细剔净蛆虫,又敷上药,才往回走来。
此时,天已经晚了,狼远远地跟着送他。走了三四里路,又碰上几匹狼,咆哮着要围攻毛大福。
毛非常恐惧,正在危急的时候,后面跟着的狼急忙跑来,到狼群中似乎说了些什么,群狼便都散去了,毛大福才得以安全返回。在此以前,毛大福所在的县里有个叫宁泰的银商,被人杀死在路上,凶手一直没有抓获。
正好毛大福出售从狼那儿得来的金首饰,被宁家的人认出是宁泰之物,将他扭送到了县衙。毛大福诉说了首饰的由来,县官不信,将他严刑拷打。
毛大福冤枉至极,无法申辩,只得恳求县官让他去问问那匹狼。县官便派两个衙役,押着毛大福,进入山中,径直去那个洞穴找狼。
狼却没回来,等到天黑也不见踪影,三人只得返回。走到半路,迎面碰上两匹狼,其中一匹头上的疮疤还在,毛大福一下子认了出来,便向它作揖说:“上次承蒙您赠我礼物,现在我因为那些礼物蒙冤受屈,您若不为我申辩昭雪,回去后我就要被打死了!”狼见毛大福被绑着,愤怒地冲向衙役,衙役忙拔出刀抵挡。
狼见状,便用嘴巴拱着地,长声嗥叫起来。刚叫了两三声,只见从山中窜出了上百匹狼,转着圈将衙役团团包围起来。
衙役受困,大为窘迫。有疮疤的狼一跃上前,去咬捆着毛大幅的绳索。
衙役明白了狼的用意,无可奈何地松开了毛大福,狼群才一起离去了。回来后,衙役讲述了经过,县官深感惊异,但也没有立即释放毛大福。
过了几天,县官出巡,见一匹狼叼着只破鞋,放在道上。县官走了过去,狼又叼起鞋跑到前头,重新放到地上。
县官很奇怪,命收起鞋子,狼才走了。返回后,县官命人秘密访查鞋子的失主。
有人说某村有个叫丛薪的人,在山中被两匹狼穷追不舍,将他的鞋子叼跑了。县官将丛薪拘拿了来认鞋子,果然是他的。
于是怀疑杀银商宁泰的凶手定是此人,一审问,果然不错。原来是姓丛名薪的人杀死了宁泰,抢劫了巨金,还没来得及搜出宁泰藏在衣服里的金首饰,便逃走了。
结果首饰被狼叼了去,才发生了这件奇事。从前,有个接生婆出门归来,碰到一匹狼等在路上,拉住她的衣服,像要她跟着走。
接生婆跟着狼走到一处地方,见一匹母狼正难产。接生婆为它用力按摩,直到小狼生下,狼才放她返回。
第二天,狼叼来鹿肉放到接生婆家的院子里以示报答。可见这类事是自古以来就多有发生的。
三、出处 《聊斋志异》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
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据清人笔记《三借庐笔谈》记载:蒲松龄每晨起就在大道边铺席于地,并摆设烟茶,坐待过往行人,以搜集奇闻异事。每听到一事,回家后就加以粉饰润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