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贤士隐居者原文士子修己笃学[1],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2],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3]。
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之学[4],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5]。
高抑崇闶居明州城中,率[6]一岁四五访其庐[7]。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8],相对小室,极意[9] 讲论,自昼竟夜[10],殆忘寝食。
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惓惓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闶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11] 之,无不迎刃而解。”
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刻意[12]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13]于《周易》。
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14]云。气象严重[15],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16]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17]。廉介有常[18],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19]。
至于践履[20]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21],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22],随所言酬之[23]。
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
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24],不事交游。里中有不安其分、武断强忮[25]者,相与讥之,曰:“汝岂顾主簿耶?”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
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
家至[26]贫,常终日绝食[27],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
隆寒披纸裘[28],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29]。
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无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勤勤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30]等耳,傥[31]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卒辞之。汪圣锡亦知其贤,以为近于古之所谓独行者[32]。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注释:[1] 士子:学子。
修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笃学:专心治学。
[2] 人亦莫能知者:别人也不能了解他。莫,不。
[3] 所至或有之:能达到这样(上文所述)的也有。无传:没有见于记载。
[4] 鄙王氏之学:鄙薄王安石的学问。王氏,王安石。
[5] 闭门穷经:闭门不出,在家考究经书。不妄与人接:不轻易与人接触。
[6] 率:经常。[7] 访其庐:到他家去拜访。
[8] 必倒屣出迎:因为急着出去迎接他,将鞋子都穿倒了。[9] 极意:尽情,肆意。
[10] 自昼竟夜:从白天到晚上。[11] 扣:拜访。
[12] 刻意:一心一意,用尽心思。[13] 邃:深邃,精深。
[14] 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他的见识旨趣绝对超出有传注的那些人。[15] 气象严重:气质谨严持重。
[16] 进而未已:一直有所精进。[17] 南渡后寓于慈溪:宋高宗南渡后他也到慈溪寓居。
[18] 廉介有常:保持廉洁的操守。[19] 不蕲人之知:不希求别人知道他。
[20]践履:穿鞋。[21] 平旦起:天明起床。
平旦,清晨,天明。[22] 直几何:值多少钱。
[23] 随所言酬之:按照别人(卖菜者)所说的价格给人家报酬。[24] 玩心坟典:专心研究典籍著作。
[25] 强忮:刚愎自用。[26] 至:非常,极端。
[27] 绝食:没有吃的。[28] 纸裘:像纸一样薄的棉裘。
[29] 耸然:端正尊敬的样子。[30] 万钟:指优厚的俸禄。
钟,古量器名。[31] 傥:倘若。
[32] 独行者:唯一能够保持操守者。译文:学子加强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自己,不求被别人知道,别人也不能了解他,能达到这样的人是有的,我时常痛惜他们没有流传,近见上虞(今属浙江)李孟传录载有四件事,因此谨慎书写他们的事迹。
其一说,慈溪(今浙江宁波)人蒋季庄,当宋徽宗宣和年间,鄙视王安石的学问,不参加科举考试,闭门考究经书,不轻易和人接触。高抑崇居住在明州(今浙江宁波)城中,通常一年四五次到他家去拜访。
蒋季庄听说高抑崇到了,由于急于迎客把鞋子都穿倒了,二人相对坐在小屋,尽情讲论,自白天一直达到夜里,废寝忘食。高抑崇告辞时必送出数里之外,二人相得甚欢。
有人问高抑崇说:“蒋季庄不多与别人交际,而单独看重你,你也诚恳地对待他,愿听其中的缘由。”高抑崇说:“我终年读书,或有疑问而不能决定的,与自己所缺少而不知道的,每次都积累数十条,即一次拜访他,没有不迎刃而解的。”
而蒋季庄的长处,其他的人未必能知道。世上所称道的知己不就是这样的吗?”其二说,王茂刚,居住在明州的林村,在山涧深处,他有个弟弟不善学问,使他经商用以糊口,而自己则用尽心思读书,轻易不出门,更精深于《周易》一书。
沈焕为明州通判时,曾拜访过他,说他的见识旨趣绝对超出有传注的那些人。气质谨严持重,看他所得到的知识,大概是进而未止了。
其三说,顾主簿,不知道是哪里人士,宋高宗南渡之后他也南渡寓居于慈溪。保持廉洁的操行,安于贫贱,不祈求别人知道他。
至于为人处事,虽是小事也一丝不苟。天明即起,等卖菜的过门时,问了菜价多少钱,随其所说而付给菜钱。
他的饮食穿的布帛也是这样。时间一长人们都信服他了,不忍心欺骗他。
假如东西够一天之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好交游。里中有不安分守。
六一居士传
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圭*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圭*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译文
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号醉翁。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标明我的乐趣罢了。”客人说:“你的乐趣怎么样呢?”居士说:“我的乐趣可以说得尽吗!当自己在这五种物品中得意忘情时,泰山在面前也看不见,迅雷劈破柱子也不惊慌;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舒适。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其中大的方面有两件,官车、官服、符信、印绶从外面使我的身体感到劳累,忧患思虑从里面使我的内心感到疲惫,使我没有生病也已经显得憔悴,人没有老却精神已衰竭,还有什么空闲花在这五种物品上呢?虽然如此,我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已有三年了,(如果)某一天天子发出恻隐之心哀怜我,赐还我这把老骨头,让我能够和这五种物品一起回归田园,就有希望实现自己素来的愿望了。这便是我标明我的乐趣的原因。”客人又笑着说:“您知道官车、官服、符信、印绶劳累自己的身体,却不知道这五种物品也会劳累心力吗?”居士说: “不是这样。我被官场拖累,已经劳苦了,又有很多忧愁;被这些物品所吸引,既很安逸,又庆幸没有祸
患。我将选择哪方面呢?,“于是和客人一同站起来,握着手大笑说:“停止辩论吧,区区小事是不值得比较的。”
过后,居士叹息说:“读书人从年轻时开始做官,到年老时退休,往往是有等不到七十岁就退休的人。我素来羡慕他们,这是我应当离职的第一点理由。我曾经被当朝任用,但至今没有值得称道的政绩,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二点理由。强壮时尚且如此,现在既老又多病,凭着难以支撑的身体去贫恋超越的职位俸禄,这将会违背自己平素的志愿,自食其言,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三点理由。我有这三点应当离职的理由,即使没有这五种物品,离职也是应当的,还要再说什么呢!”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隐居的士人修养身心潜心做学问,只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不渴求为世人所了解,世人也不了解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可能有这类人,我每每惋惜这些隐士没有传记流传。以前得到的上、虞、李、孟四人的传记讲了四个人的故事,因此恭谨地记录下来。
第一个人是,慈溪的蒋季庄,在宣和年间(1119-1125),蒋季庄蔑视王氏的学说,不参与科举考试,独自关门读书,不随便和人交往。高闶住在明州城里,每一年都四五次拜访蒋季庄的茅庐。蒋季庄听说他来了,一定会忙忙(倒屐)出来迎接,和他在小屋里对坐,兴高采烈的和他,从白天持续到晚上,几乎忘记吃饭睡觉。高闶向他告辞他就会远送几里路,两人相处的很融洽。有人问高抑崇:“蒋先生不喜欢和人交往,却只亲厚您,而你也对他时分眷慕,我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抑崇(估计是专用名词,比如他的号)说:“我整年地读书,每有疑问不能明晰,或者理解不完整有没达到的地方,问题经常堆积到数十个,蒋季庄一一解读,全都迎刃而解。”然而蒋季庄的专长,其他人不一定知道。世人所说“知己”就是这样的吧?
第二个人是王茂刚,住在明州林村一处深壑的山沟里,有一个弟弟不喜欢读书做学问,王茂刚就让他学习谋生的手段以生存,而他自己只专心读书,从不随便出门,尤其精通周易。沈焕是担任通盘州事,曾经去拜访他。他的智趣远远超出了书本典籍的记录。王茂刚做学问气势庄严,考究他做学问所得,似乎是刚刚有收获,求学的过程还没结束呢。
第三个人是顾主簿,不知道是什么人,南渡(南渡长江,南宋)后寄居在慈溪。以清廉坚贞为准则,安于贫穷卑贱,不为世人了解却不悲观。但对于日常生活,即使做小事也一丝不苟。平时早晨起床,等买菜的人从门前经过,问一捆菜值多少钱,按照菜贩所说给钱。其他的买饮食、衣裳也如此。久了人们都相信他佩服他,不忍心欺骗。如果一天的用度足够了,就静心翻阅古籍,不与人交往游玩。乡邻中有不安分守职、武断地强加自己意愿于别人的人,大家都讥笑他说:“难道你是顾主簿吗?”(顾主簿这么受人尊敬的人都安分守己,你算哪根葱)
第四个人叫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守行为固执而廉洁,受到了邻里的尊敬。周日章开学堂教授徒弟,只收取足够自己使用的费用,不符合规矩的钱一分不收。周家很贫穷,经常整天没有吃的,有时邻居送他们一些东西。赠送的东西经常接不上他家的用度,周日章宁愿和妻子忍饿,终究不去请求他人。深冬时穿着纸糊的衣服,有客人来拜访,也高兴的请进来。望着他的面容表情,听他的议论,大家都很惊诧。县尉谢先生送他一件衣服,对他说:“您不曾要求帮助,我自己希望向您表达敬意,接受无妨。”周日章笑着回答到:“一件衣服和一万钟粮食是一个概念,如果我无故接受礼物,这是不明辨礼仪的。”最终推辞了。汪圣锡也知道他的贤德,认为周日章像古代所谓的“独行者”。
4.晏子谏景公文言文翻译原文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偱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注解 (1)景公:名杵臼,庄公的异母弟。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景公) (2)雨雪:下雪。雨,音yu(四声),动词,下雨。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3)被:披。
裘:皮衣。用狐皮最好的部分,即狐腿下白色毛皮缝制的皮衣,非常珍贵。
(4)阶:台阶。 (5)晏子: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齐景公时任国相。
(6)有间:一会儿。 (7)逸:安逸,闲适。
(8)闻命:受到教诲。(齐景公自谦的话,) (9)粟:指救济粮。
(10)饥寒:指饥寒之人。 (11途:路上。
(12)里:指里巷。 (13)循:巡,巡视。
(14)既事:指任职。兼月:两个月。
(15)兼岁:两年。 (16)明:阐明。
欲:欲念,愿望。 (17)行:实行。
善:善行,德政。 (18)乃:于是。
(19)既事者:已有职业的人。 (20)兼月:两个月。
兼,两倍的。 (22)陛:殿堂的台阶。
(23)霁:雨后或雪后初晴 (24)谏:进谏 (25)对:对答,回答 (26)裘:皮衣 (27)间:一会儿 (27)闻:听说 (28)与:给 (29)见:朝见 翻译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雪下了几天不转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腿下白色的皮毛缝制的皮衣,坐在朝堂一侧台阶上。
晏子进去朝见,站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几天,但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了。”
景公说:“好!我明白你的教育了。”于是命人发放皮衣、发放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
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
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5.贤士隐居者文言文翻译译文读书人加强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自我,不要求别人知道,别人也不能知道他们,这样的人物间或有之,我时常痛惜他们的事迹没能流传。
近见《上虞李孟传》记载有四件事,因此恭谨地抄录下来。其一说,慈溪人蒋季庄,正当徽宗宣和年间,鄙视王安石的学问,不参加科举考试,闭门考究经书,不随便和人往来。
高抑崇居住在明州城中,大概每年都要四五次到他家去拜访他。蒋季庄听说高抑崇到了,一定急忙出去迎接,二人相对坐在小屋里,尽情地谈论,从白天到晚上,几乎忘记睡觉吃饭。
高抑崇告辞离开时,季庄都要送他到数里之外。有人间高抑崇说:“蒋季庄不多与人来往,却只有和你交情深厚,你也对他情真意切,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
高抑崇回答说:“我终年读书,凡是有疑问而不能决断时,以及自己所缺少而不知道的,每次累积数十条,只要一去拜访蒋君,没有不迎刃而解的。”但是蒋季庄的长处,其他人未必能够了解。
世上所称道的知己不就是这样的吗?其二说,王茂刚,居住在明州的林村,在山涧深处。他有个弟弟不喜欢读书,王茂刚就让他经商来糊口,他自己却潜心研读,从不轻易出门,尤其对《周易》一书的造诣深速。
沈焕任通判州事时,曾经拜访过他,说他的见识旨趣绝对超过专门作传注的人。还说他气质严谨持重,看他所获得的知识,应该是个在学问上永无止境的人了。
其三说,顾主簿,不知道是哪里人,高宗建国之后他南渡寓居在慈溪。他保持廉洁的操行,安于贫贱,不祈求别人知道他。
至于他经历过的事情,即使是小事也不马虎。天明起床,等卖菜的经过家门,问了菜价多少钱,随他所说的付给菜钱。
其它饮食布帛的购买也是如此。时间一长,人们都信服他了,不忍心欺骗他。
假如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读典籍,不喜欢交游。其四说,周日章是信州永丰县人。
操行耿直廉洁,被县里的人尊敬。他开门教授徒弟时,收人只求自给,不义之财一文不取。
他家境很穷,经常一整天断粮,邻里有时便用微薄的东西相馈送,家中时常上顿不接下顿,他宁愿和妻子忍饥挨饿,最终也不求别人。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有客人来访,也高兴地迎请接纳。
观察他的容颜,聆听他的论议,无不使人尊敬。县尉谢生把一套袭衣送给他,说: “先生未曾有求于我,是我自己想要表示的一片敬意,接受它没有什么妨害。”
周日章笑着回答说:“一套衣服和万钟粮食一样,如果无理由地接受它,就是不能分辨礼义啊!” 最终还是推辞掉。这四位君子,真应该写进史书里。
6.文言文翻译1、芝生治所,众以治行之致,元凤曰:“五谷熟则民蒙惠,此不足异也。”
翻译:杂草在官府生出,大家认为应该做到管理和行为一致清净,元凤说:“谷物成熟百姓就得到好处了,这些小问题有什么大惊小怪呢?”
2、辍土木无益之役,以济暴露之民;移缁流泛滥之恩,以给颠沛之众。
翻译:停止土木建设的无益处劳役,让无居所百姓得到接济;把泛滥的布施恩德停止,让流散的百姓得到供给。
3、转运使阿贯意,劾其格德政,倡异论,侵辱使者。
翻译:官员转运使阿贯意这个人,弹劾他荒废德政,提倡异样怪论,侵犯侮辱使者。
4、前尹王革惨而怯,盗无轻重悉抵死,小有警,辄闭城你以兵自卫。
翻译:以前的尹王名为革,残忍而胆小,盗贼不管大小罪行都处死,稍微有警报,马上封闭城池用兵马自我保护。
拓展资料: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分类
1、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2、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动词
这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动词经常作谓语,其中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
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的,在文言文中,动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又有“其”字或“之”字,这样的动词常常活用为名词。
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了宾语,则要活用为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不及物动词“活”就要译为“使……活”;《小石潭记》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的“凄”就是“使。。。凄凉”。
4、形容词
这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形容词都能作定语,大多能作谓语。
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文言文中,形容词的后面如果出现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必然要活用,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
1、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中,形容词“短”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屈原”,就活用为一般动词,译为“诋毁、说坏话”。
2、活用为使动词。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中,形容词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江南岸”,活用为使动词,译为“使……绿”。
3、活用为意动用法。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中,形容词“小”的后面有宾语“鲁”,这里活用为意动词,译为“认为……小”。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贤士隐居者br/>士子【答案】【小题1】A【小题2】D【小题3】A【小题4】(1)读书人加强自身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k%s5$u自我,不要求被别人知道(或理解),别人也不能知道他们。
(“笃”“善”各1分, “不求知于人”句式1分,句意2分。) (2)天明起床,等卖菜的经过家门,问了菜价多少钱,随他所说的付给菜钱。
其它饮食布帛的购买也是如此。( “俟”“直”“然”各1分,句意2分。)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率:大概。 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对应的原文“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 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翻译“高抑崇居住在明州城中,( )每年都要四五次到他家去造访他。
蒋季庄听说高抑崇到了,一定急忙出去迎接”,后面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字,翻译为总共牵强,应为“大概”,表示估计,和后面的四五次正好对应。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贤士隐居者的”性格特征是“贤”,①②句主要表现蒋季庄、王茂刚的“隐”,和“贤”没有关系,排除这两项可以得到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3】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
选项对应的原文“不妄与人接”,妄是“随意”的意思,选项解释为“从来”,关键词语翻译错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
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1)笃——专心,独——只,善——完善,不求知于人——不要求被别人知道(被动句)(2)俟——等,直——价钱,然——如此。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读书人加强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自我,不要求别人知道,别人也不能知道他们,这样的人物间或有之,我时常痛惜他们的事迹没能流传。 近见《上虞李孟传》记载有四件事,因此恭谨地抄录下来。
其一说,慈溪人蒋季庄,正当徽宗宣和年间,鄙视王安石的学问,不参加科举考试,闭门考究经书,不随便和人往来。高抑崇居住在明州城中,大概每年都要四五次到他家去造访他。
蒋季庄听说高抑崇到了,一定急忙出去迎接,二人相对坐在小屋里,尽情地谈论,从白天到晚上,几乎忘记睡觉吃饭。 高抑崇告辞离开时,季庄都要送他到数里之外。
有人间高抑崇说:“蒋季庄不多与人来往,却只有和你交情深厚,你也对他情真意切,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高抑崇回答说:“我终年读书,凡是有疑问而不能决断时,以及自己所缺少而不知道的,每次累积数十条,只要一去造访蒋君,没有不迎刃而解的。
”但是蒋季庄的长处,其他人未必能够了解。世上所称道的知己不就是这样的吗? 其二说,王茂刚,居住在明州的林村,在山涧深处。
他有个弟弟不喜欢读书,王茂刚就让他经商来生活,他自己却潜心研读,从不轻易出门,尤其对《周易》一书的造诣深邃。 沈焕任通判州事时,曾经造访过他。
说他的见识旨趣绝对超过专门作传注的人,气质严谨持重,看他所获得的知识,应该是个在学问上永无止境的人了。 其三说,顾主簿,不知道是哪里人,高宗建国之后他南渡寓居在慈溪。
他保持廉洁的操行,安于贫贱,不祈求别人知道他。 至于他经历过的事情,即使是小事也不马虎。
天明起床,等卖菜的经过家门,问了菜价多少钱,随他所说的付给菜钱。其它饮食布帛的购买也是如此。
时间一长,人们都信服他了,不忍心欺骗他。假如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读典籍,不喜欢交游。
k%s5$u 其四说,周日章是信州永丰县人 。 操行耿直廉洁,被县里的人尊敬。
他开门教授徒弟时,收人只求自给,不义之财一文不取。他家境很穷,经常一整天断粮,邻里有时便用微薄的东西相馈送,家中时常上顿不接下顿,他宁愿和妻子忍饥挨饿,最终也不求别人。
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有客人来访,也高兴地迎请接纳。 观察他的容颜,聆听他的论议,无不使人尊敬。
县尉谢生把一套袭衣送给他,说: “先生未曾有求于我,是我自己想要表示的一片敬意,接受它没有什么妨害。” 周日章笑着回答说:“一套衣服和万钟粮食一样,如果无理由地接受它,就是不能分辨礼义啊!” 最终还是推。
8.文言文的翻译《晋平公浮西河》
原文:晋平公浮西河,中流而叹曰:“嗟乎!安得贤士与共此乐者?”船人固桑进对曰:“君言过矣!夫剑产于越,珠产江汉,玉产昆山,此三宝者,皆无足而至。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平公曰:“固桑来吾门下食客三千余人,朝食不足,暮收市租,暮食不足,朝收市租。吾尚可谓不好士乎?”固桑对曰:“今夫鸿鹄高飞冲天,然其所恃者六翮耳夫腹下之毳,背上之毛,增去一把飞不为高下。不知君之食客三千余人六翮耶?将腹背之毛毳也。”平公默然而不应焉。
译文:晋平公渡江,眼望碧波万顷,江山如画,不禁长叹道:“唉,怎么才能得到贤人,与我共赏此乐啊!”
船夫固桑听见了说道:“大王说过分了吧!那龙泉宝剑产于吴越,灵蛇之珠生于江汉,和氏之璧出自昆山,这三种宝物,只要大王想要,都马上能够得到;如今大王要是真的爱慕人才,贤士会不来吗?”
晋平公说:“固桑啊!我门下的食客有二千多人,早餐不够吃,晚上我就去收钱敛米;晚上不够吃,早上我就去收钱,为了让他们过得舒服,我煞费苦心,还说我不爱慕人才吗?”固桑说:“那些鸿雁长了一身羽毛,可是它高飞冲天,依靠的只是翅膀上那几根大羽毛,至于肚皮下、背脊上那厚厚的软毛,拔去一把,添上几根,都无所谓,是不是?”
晋平公点点头。“那么,”固桑问道,“请问大王的三千食客是翅膀上的巨翮呢,还是腹背上的软毛呢?”晋平公听罢,默然不语。
《崂山道士》
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诸门人环听奔走。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酒壶分赉诸徒,且嘱尽醉。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遂各觅盎盂,竞饮先釂,惟恐樽尽,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心奇之。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其声清越,烈如箫管。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惊顾之间,已复为箸。三人大笑。
译文: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王七的手脚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他实在忍受不住了,便暗地产生了回家的念头。有一天晚上,王七回到观中,看见师父陪两位客人在饮酒。这时天色昏暗,还没点灯烛。王七见师父用纸剪成一面圆镜,粘贴在墙壁上。不一会儿,如同明月照耀,满屋生辉,屋里的东西看得清清楚楚。众徒弟围绕侍候,忙个不停。这时一位客人说:“今天这样的良宵美景真是快乐,大家不能不共享快乐。”于是帅父从桌上取下一樽酒壶,分赏给徒弟们,并且嘱咐徒弟们尽情痛饮,一醉方休。王七心想:门徒七八个人,一壶酒哪能个个喝得到?这时众门徒纷纷找杯子找碗,抢先喝酒,惟恐轮到自己时酒壶空了。然而来回地斟酒,壶中的酒却一点也不见减少。王七心中暗自称奇。过了一会儿,另一位客人说:“多谢主人赐给明月照耀,不过,像这样默默地饮酒,也未免太乏味了,为何不把嫦娥从月宫中请来?”这时,王七又见师父将手中的筷子向月宫中抛去。不一会儿,便见一位美人从月亮中走出。开始还不满一尺,到了地上就与常人一般高了。她腰肢纤细,面容秀美,步履翩翩地跳起了霓裳羽衣舞。过了一会儿,又歌唱道:“神仙啊神仙,你们还回来吗?”为什么把我幽禁在广寒宫中啊!”歌声清脆悠扬,如同洞箫中吹出的音响。歌唱完了,她轻盈旋转而上,一跃登上了桌子。大家正惊奇地注视着,那仙女已还原成一支筷子。师父和客人大笑起来。
不好意思,只找到这两个
而《争棋》我找到的是《尉迟敬德》,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
原文:史部尚书唐俭与太宗棋,争道,上大怒,出为谭洲。蓄怒未泄,谓尉迟敬德曰:“唐俭轻我,我欲杀之,卿为我证验,有怒言指斥。”敬尉德唯唯。明日朝,敬德叩首曰:“臣实不闻。”频问,确定不移。上怒,碎玉梃于地,奋衣人。
良久索食,引三品以上皆入宴,上曰:“敬德利益者各有三:唐俭免枉死,朕有怒过之美,俭有再生之幸,敬德有忠直之誉,三益也。”赏敬德一千缎,群臣皆称万岁。
译文:吏部尚书唐俭和太宗下棋,争论起来,太宗大怒,把唐俭发配到了潭州。余怒未息,对尉迟敬德说:“唐俭轻视我,我想要杀他。你来为我做证明,有厉害的话冒犯了我。”尉迟敬德答应了。第二天上朝,尉迟敬德磕头说:“臣实在没有听说。”多次问,确定不改变。太宗愤怒,把玉梃砸碎在地上,拂袖而去。
很久后举行宴会,允许三品以上官员都来赴宴,太宗说:“敬德的好处有三个:唐俭免于枉死,朕有对过失发怒的美誉,俭有重新生存的幸运,敬德有忠直的荣誉,这就是三个好处。”赏赐了敬德一千匹绸缎,群臣都高呼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