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原文: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热。是其尘垢囗(左“米”右“比”)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翻译:
肩吾问连叔说:“我听了接舆的一番言论,大而无当,不着边际。我惊讶他那言论,就像天上的银河而看不见它的首尾;真是怪诞背谬,不近人情啊!”
连叔说:“他说了些什么呢?”
肩吾说:“他说:‘遥远的姑射山中,有一神人居住在里边。那神人皮肤洁白,如同冰雪;姿态柔婉,如同处女;不吃五谷,只是吸清风喝露水;乘着云气,架着飞龙,在四海之外遨游。他的精神凝聚,使万物不受灾害,年年五谷丰收。’我认为这些话是狂妄而不可信的。”
连叔说:“是呀!瞎子,无法让他领会文彩的美观;聋子,无法让他知晓钟鼓的乐声。岂只是形骸有聋有瞎,在智慧上也有啊!听你刚才说的话,你还和往日一样,一点也没有进步。”
“那个神人,他的德行,与万物和为一体。世人期望他来治理天下,他哪里肯辛辛苦苦的管这种微不足道的事情呢!这样的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伤害他,洪水滔天也淹不着他;大旱把金石溶化了,把土地烧焦了,他也不觉得热。他的‘尘垢秕糠’,也可以制造出尧、舜来。他哪里肯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事业呢!”
及其进德之日,不止揆中庸,以戒其材之拘抗;而指人之所短,以益其失;犹晋楚带剑,递相诡反也。
译文:
[至于使其道德有进展之时,若不以中庸之旨为准则而使之知其指归,以便戒备其材质之不及与过分,却只知指责他人之短处,因而更增其过失,此如晋人与楚人带剑,晋人笑楚人佩剑于左,楚人笑晋佩剑于右,彼此互相反驳论议而无益。]
是故:
强毅之人,狠刚不和,不戒其强之搪突,而以顺为挠,厉其抗;是故,可以立法,难与入微。
柔顺之人,缓心宽断,不戒其事之不摄,而以抗为刿,安其舒;是故,可与循常,难与权疑。
雄悍之人,气奋勇决,不戒其勇之毁跌,而以顺为恇,竭其势;是故,可与涉难,难与居约。
惧慎之人,畏患多忌,不戒其懦於为义,而以勇为狎,增其疑;是故,可与保全,难与立节。
凌楷之人,秉意劲特,不戒其情之固护,而以辨为伪,强其专;是故,可以持正,难与附众。
辨博之人,论理赡给,不戒其辞之泛滥,而以楷为系,遂其流;是故,可与泛序,难与立约。
译文:
[因此:
刚强而坚毅之人,刚烈好争而不能和谐,若不戒备其好强所生唐突之患,却以顺从而表现出屈服与懦弱,则更能增其过刚之性。因此,可以确立法度以制之,而难以与之谋划机密之事。
柔和而顺从之人,心思缓慢而优柔寡断,若不戒备其做事时无法统摄之弊,却以为刚烈必然造成他人损伤,则更能使其安于舒缓。因此,可以与之遵循成法,而难以与之权衡疑难之事。
雄豪而强悍之人,气势亢奋而勇猛决绝,若不戒备其勇猛所生毁伤跌荡,却以顺从而表现出胆小与懦弱,则会使其气势完全耗尽。因此,可以与之共赴危难,而难以与之共处平易之境。
多惧而谨慎之人,畏惧祸患而多所疑忌,若不戒备其因为懦弱而失义气,却以用武而要表示亲近或拉拢,则会更增加其已有疑心。因此,可以与之保全所有,而难以与之讲求节操之理。
气盛而端正之人,坚守志意而刚劲特行,若不戒备其衷心之坚守与护持,却以辩驳而逞显其人为之浮辞,则会使其专一之心更强。因此,可以与之守持正道,而难以与之附和众人之意。
善辩而博识之人,论事说理能丰富周延,若不戒备其言辞空泛而无遮拦,却以为是典范而受其束缚牵制,则会促使其流泻而不止。因此,可以与之泛泛而谈,而难以与之确立规约之条。]
宽弘而普适之人,意在追求其周全和恰,若不戒备其交往之人鱼龙混杂,却只以耿介自守而求有所不为,则会使其更入浑浊之地。因此,可以与之安抚众人,而难以与之改变世俗之习。
自守而耿介之人,讥刺清流而荡击浊恶,若不戒备其所守之道常有狭隘,却以世俗红尘为污秽不净之乡,则会使其更加拘泥狭境。因此,可以与之守持节操,而难以与之谋划变通之事。
完美而知变之人,心志仰慕于超越常规,若不戒备其心意之过大与繁多,却以为沉静乃是滞塞不通之道,则会使其锐意更加坚定。因此,可以与之共趋于前,而难以与之守持于后之位。
沉著而宁静之人,循规蹈矩而思虑再三,若不戒备其沉静易成迟滞淹留,却以为求变必然导致疏漏不密,则会使其以懦弱为美德。因此,可以与之深谋远虑,而难以与之谋划速决之事。
质朴而直露之人,见解可疑而固执己见,若不戒备其表现会有鄙野粗直,却以为计谋即是怪诞不经之论,则会使其真诚过分直露。因此,可以与之诚信相守,而难以与之研讨变通之情。
谋深而多计之人,探究揣度而求容于人,若不戒备其权术可能偏离正道,却以胸无计谋为愚拙无用之人,则会使其以虚浮为可贵。因此,可以与之共成善事,而难以与之矫正偏邪之谋。
夫学所以成材也,恕所以推情也。偏材之性,不可移转矣。虽教之以学,材成而随之以失;虽训之以恕,推情各从其心。信者逆信,诈者逆诈;故学不道,恕不周物;此偏材之益失也。
译文:
不断求学,可用以成全人之材质;宽恕待人,可用以推究人之性情。本性有所偏至之材,不可强求其转变。即使以不断求学而教育之,一旦材质成定形则随之失去所学之道;即使以宽恕待人而训导之,然而推究人之性情却各从其心出发。诚信之人亦以人为诚信者,狡诈之人亦以人为狡诈者。因此,虽有学而不能合于道,虽宽恕而不遍于物,此是偏至之材更大之缺失。
1.枣棘相类,皆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卑而成林。以此为别,其文皆从朿,音刺,本芒刺也,朿而相戴生者,枣也;朿而相比横生者,棘也。不识二物者,观文(不是“物”)可辨。
【译文】枣和棘相类似,都有刺。枣一般单独生长,树高且横枝较少;而棘则丛生,低矮(卑,低)而相聚成林,以此作为两者的区别。它们的文字都由朿构成,朿音刺,本义是芒刺。朿相叠而生长的,就是枣,朿排在一起横生的,就是棘。不认识这两种植物,看字就可以辨别。
2.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同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把它看得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扔掉。两人又曾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一个乘车戴礼帽的达官经过门前,管宁像原先一样地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译文】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4.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译文】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宝玉,把它献给宋国的大夫子罕。子罕不接受。献宝玉的人说:“我把它给雕琢玉器的工匠看,雕琢玉器的工匠认为是宝物,所以我才敢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自己的珍宝,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珍宝。”
5.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译文】从前有人赠送鱼给郑国的宰相,郑国的宰相不接受。有人问郑国的宰相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接受?”他回答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接受别人送的鱼会使自己丢掉官职失去俸禄,没有办法再吃到鱼;不接受馈赠,就可以仍然得到俸禄,终生能吃上鱼。”
4.翻译翻译 古文~翻译 汉代初年有一位叫季布的人,他乐於助人,很讲信用,凡是答应过的事,一定会设法办到,因此享有盛名.当时有一名叫曹丘生的楚人,好以财物结交有权势的官员,藉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他听说季布作了大官,就请求窦长君介绍他去见季布.但是窦长君跟曹丘生说季布不喜欢他,劝他不要去,但曹丘生还是央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窦长君勉为其难地答应.曹丘生拿了介绍信就马上去拜访季布,见到季布后,就深深作揖,并且说:「楚人有一句谚语说:『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你在梁,楚一带的名声之所以能这麽大,都是我帮你传扬的,大家都是楚人,为什麽你一直拒绝见我呢 」季布听了这句恭维的话,非常高兴,以上宾之礼招待.曹丘生住了几个月才离开,临走时,季布还送了他一份厚礼.曹丘生继续替季布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愈来愈大.后来「一诺千金」这句成语,就从这里的「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信守承诺,说话算数.。
5.请大家帮忙把这段古文译成白话 有劳遵儒书不争之言,行释经无争之行。
此一法出于无法,洞观冥契,是名上士也。下士则不然。
下士之心好胜,常自满自见,是自矜伐,致争之由也。才有微善,执为己德,吾必谓之无也。
上士返是,上士晦德以谦,自牧不自见,是不自矜伐。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太上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即此义也。执著之者,德尚不明,何以明道哉?下士好争,执德,为有妄心,所以然也。
古德云常灭妄心,不灭照心。一切不止之心,皆妄心也。
一切不动之心,皆照心也。妄想一萌邪正分,枢机一发荣辱判。
可不勉哉!妄心不止,生种种差别因缘。至于涉秽途,触祸机,落阴趣,未有不始于妄心也。
学道之士,固当谨始。始若不谨,焉得有终?妄念始萌,不自知觉,神为心役,心为物牵,纵三尸之炽盛,为六欲之拢攘,岂得不著物耶?著物之故,贪求心生;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妄想种种相缘,无由解脱。至于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良可悲哉!所以妄想之心,轮回之根本也。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妄想心不灭所以然也。见在此身亦从妄想中来。
身生而后有情缘,情缘而后有忧苦。妄增缘起,直入轮回。
前无始而后无终者,举世皆然。惟悟道者,照心常存。
照破种种缘相皆是妄幻,勿令染著。照心既存,妄心无能为也。
久久纯熟,决定证清静身。作是见者,真常之道得矣。
所谓照心者,即天心也。真常者,即无妄也。
了悟此心,则有妄之心复矣,无妄之道成矣。无妄之所以次复也。
《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到这里纤芥幽微,悉皆先照。至于如如不动,了了常知,至觉至灵,常清常静,真常之道至是尽矣。
圣人之能事毕矣!这段文字出自《清静经》,道家经典.我等俗物自然是不知所云的.这是找来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